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博  冯帆  辛广  李铁纯 《食品科学》2010,31(20):410-412
采用索氏提取法对南果梨籽、果皮和果肉的脂肪酸成分进行提取,并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GC-MS)进行分析,经峰面积归一法并通过G1701BA 化学工作站数据处理系统得出各部位脂肪酸成分组成。结果表明:南果梨籽含14 种脂肪酸,分别为癸酸(0.05%)、棕榈油(0.29%)、14- 甲基十五烷酸(0.38%)、棕榈酸(9.08%)﹑ 14- 甲基十七碳酸(0.12%)、亚油酸(55.64%)、油酸(27.18%)、硬脂酸(2.23%)、花生烯酸(0.77%)、花生酸(1.85%)、二十一碳酸(0.19%)、山嵛酸(0.38%)、二十三碳酸(0.06%)和木焦油(0.15%),占检出总量的98.37%;果皮含4 种脂肪酸,分别为棕榈酸(6.79%)﹑亚油酸(9.65%)﹑油酸(33.73%)、硬脂酸(1.51%),占检出总量的51.68%;果肉含3种脂肪酸,分别为棕榈酸(4.59%)﹑亚油酸(22.81%)﹑油酸(15.87%),占检出总量的43.27%。其不饱和脂肪酸以亚油酸、油酸为主。  相似文献   

2.
采用超临界CO2 萃取雄蚕蛾与蚕蛹中的油脂,经甲酯化处理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仪进行分析,在雄蚕蛾油中分离鉴定出15 种脂肪酸,含量最高的是α- 亚麻酸(36.71%),其中直链饱和脂肪酸(SFA)54.52%;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6.89%;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38.63%。在蚕蛹油中共分离鉴定出14 种脂肪酸成分,含量最高的是亚油酸(39.03%),其次是α- 亚麻酸(33.22%),其中直链饱和脂肪酸(SFA)占25.73%;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占2.12%;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占72.25%。  相似文献   

3.
王富刚  莫耀兴 《食品工业》2020,(12):329-331
应用索氏抽提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对不同品种苹果籽油脂的含量和脂肪酸种类与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苹果籽油脂干重含量在21.96%~25.18%之间。苹果籽油脂有9种脂肪酸,其中主要有2种脂肪酸:油酸和亚油酸。按照不饱和度分类,苹果籽油脂脂肪酸主要是一不饱和脂肪酸和二不饱和脂肪酸。苹果籽脂肪含量、脂肪酸种类与含量因苹果品种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4.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橄榄油中的脂肪酸组分,共分离鉴定得到15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6种,以棕榈酸含量最多,占14.147%;单不饱和脂肪酸7种,以油酸含量居多,占65.389%;多不饱和脂肪骏2种,为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分别为7.326%和0.598%。另外,检测得到两种反式脂肪酸,含量为0.101%。橄榄油的营养保健价值较高,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GC-MS测定无花果中脂肪酸组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无水乙醚为溶剂,用索氏抽提法提取无花果中粗脂肪,进行甲酯化后以正己烷萃取,用GC-MS测定脂肪酸甲酯,分析鉴定出16种脂肪酸.并测定出各脂肪酸的相对含量,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约占85.4%.  相似文献   

6.
对杏仁脂肪酸组成及在贮藏过程中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杏仁油脂含有8种脂肪酸,其中主要是油酸和亚油酸,油酸的含量尤其高,占总脂肪酸70%以上,杏仁油脂脂肪酸主要是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杏仁油脂及脂肪酸含量在贮藏过程中逐渐下降,脂肪酸不饱和度越大,下降速率越快。  相似文献   

7.
核桃果实各部位脂肪酸的组成与含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评价核桃的营养价值并探讨核桃果实各部位的脂肪酸组成结构,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桃核各部位(核壳、核仁、种皮及青果皮)的脂肪酸成分进行比较分析,鉴定出亚油酸、亚麻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等14种脂肪酸成分及其在核桃各部分中的相对含量。分析了桃核各组成部分中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所占比例及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8.
分析比较了四川地区主栽品种金艳、红阳、红实2号、金实1号、海沃德、徐香及新西兰主栽品种猕猴桃籽出油率,并采用GC-MS结合PCA分析了7个品种脂肪酸组成及角鲨烯相对含量.结果显示:海沃德猕猴桃籽出油率最高(28.28%),亚麻酸、油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为猕猴桃籽油中主要的脂肪酸(85.7%~87.1%).不同品种之...  相似文献   

9.
5种油脂植物种子脂肪酸含量及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气相色谱对宁夏荒漠地区生长的沙枣、蒺藜、苍耳、白沙蒿、老瓜头五种油脂植物种子脂肪酸含量和成分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沙枣、苍耳、白沙蒿、蒺藜、老瓜头五种野生油脂植物的种子脂肪酸含量分别为12、2%、21.1%、14.1%、10.1%、25.4%;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92.9%、89.3%、89.8%、88.7%、91.4%。充分开发这五种油脂植物在食用、医疗保健方面的应用价值,具有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0.
GC-MS法测定黄粉虫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对黄粉虫中的油脂进行提取,然后将油脂进行皂化、甲酯化,以毛细管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测定黄粉虫油脂中的脂肪酸组成,共鉴定出14种成分,主要含有亚油酸、棕榈酸、9-十六烯酸和肉豆蔻酸,其相对含量分别为35.88%,22.48%,8.07%和7.11%.  相似文献   

11.
以无水乙醚为溶剂,用索氏抽提法提取无花果中粗脂肪,进行甲酯化后以正己烷萃取,用 GC-MS 测定脂肪酸甲酯,分析鉴定出16种脂肪酸,并测定出各脂肪酸的相对含量,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约占85.4%。  相似文献   

12.
为了更好的检测市售山茶油中的掺混,本研究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建立了一种检测山茶油中掺入其他低值植物油的方法。实验采用GC-MS检测了市售山茶油、芝麻油、花生油以及玉米油的脂肪酸组成,并对其脂肪酸成分进行比较,建立鉴别山茶油中掺混这几种植物油的方法以及掺假比例的预测与验证。结果表明,GC-MS检测出上述几种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其中主要的脂肪酸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与亚油酸,其中山茶油的油酸含量高达78.8058%,实验检测山茶油中掺入低值油比例为10%、20%、30%、45%的掺假油,且根据特定的油酸的含量建立的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8。因此根据该方法可以用于山茶油中掺入一种低值植物油的检测,最低检测掺入量为10%,且方法快速方便、且方法的准确率高于97%,较为灵敏。  相似文献   

13.
常用动、植物食用油中脂肪酸组成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魏永生  郑敏燕  耿薇  刘建 《食品科学》2012,33(16):188-193
以氢氧化钾/甲醇碱催化法对食用油样品进行甲酯化衍生化预处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采自西安、咸阳市的16种食用植物油和4种动物油(猪油、牛油、羊油和鸡油)中的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并对其所含各类脂肪酸的比例关系进行详细地分析,以确定不同类型食用油的营养特征。结果显示,各类食用油所含的主要脂肪酸成分是棕榈酸、硬脂酸、油酸、11-十八碳烯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单烯酸以及芥酸等;不同类型的食用油脂中,饱和、单不饱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之比值差异极大,而且多不饱和脂肪酸中n-6脂肪酸与n-3脂肪酸之比值差别也很大。  相似文献   

14.
利用索氏提取法对黄花草木樨油脂进行提取,油脂经饱和氢氧化钾-甲醇钠皂化,甲醇-硫酸甲酯化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鉴定出13种脂肪酸,并用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各组分相对含量,结果表明,黄花草木樨中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各部位所含主要脂肪酸有明显差异,根、叶、种籽中主要的脂肪酸分别为油酸、棕榈酸及亚麻酸、亚油酸,脂肪酸含量比例分别为10.42%、5.87%、2.87%、17.51%。黄花草木樨植株和种籽中均含有多种脂肪酸成分,为进一步完善和开发黄花草木樨脂肪酸的系统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鲢鱼各部位磷脂组分及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舟  王琦  于刚  张维农  王海滨 《食品科学》2014,35(24):105-109
应用Bligh-Dyer法、硅胶柱层析和薄层层析(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分析比较鲢鱼头部、眼部、背肌、腹肌、内脏、尾部的磷脂含量与组成,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鲢鱼各部位磷脂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各部位磷脂种类有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PC)、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PE)、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elserine,PS)及一未知组分,鲢鱼各部位的PE、PC明显高于其他磷脂组分。鱼头磷脂中饱和脂肪酸的总量最高,其次是内脏中含量,鱼眼中含量最低。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也在鱼头中最丰富,明显高于背肌、鱼眼、腹肌、鱼尾,后三者间差异性不显著(P>0.05),内脏中含量最低。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在鱼眼中最多,与腹肌、鱼尾中的含量差异不显著,都在49%以上,但明显高于鱼头、背肌内脏中的含量。各部位间内脏中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其次是鱼眼。鱼眼磷脂中C22∶6的含量最丰富,C20∶5在内脏磷脂中含量最多。  相似文献   

16.
为比较淡水鱼肌肉脂肪酸在鱼类科、目以及种属间的差异,本文采用氯仿-甲醇(体积比=2:1)法提取15种淡水鱼背部肌肉的粗脂肪,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分析了15种淡水鱼脂肪酸的组成。结果表明,15种淡水鱼肌肉粗脂肪含量在3.76%~14.74%,15种淡水鱼共检出24种脂肪酸,其中8种饱和脂肪酸(SFA),5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11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不同淡水鱼脂肪酸除个别有差异外,其他组成基本相同,但其含量因淡水鱼所在目、科和种属不同存在显著性差异,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均在35%以上。不同鱼种的粗脂肪中EPA和DHA总含量有所差异,鲈鱼粗脂肪中DHA和EPA最高,总含量达到30%,而泥鳅粗脂肪中的EPA和DHA总含量仅为8.51%。部分鱼种可以作为EPA和DHA的良好膳食来源,具有较高的利用和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7.
5种油脂植物种子脂肪酸含量及组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气相色谱对宁夏荒漠地区生长的沙枣、蒺藜、苍耳、白沙蒿、老瓜头五种油脂植物种子脂肪酸含量和成分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沙枣、苍耳、白沙蒿、蒺藜、老瓜头五种野生油脂植物的种子脂肪酸含量分别为12.2%、21.1%、14.1%、10.1%、25.4%;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92.9%、89.3%、89.8%、88.7%、91.4%。充分开发这五种油脂植物在食用、医疗保健方面的应用价值,具有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8.
微波辅助提取棉籽油及其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小红  解成喜 《食品科技》2012,(10):154-157
以棉仁为原料,采用微波辅助提取法提取棉籽油,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提取剂、微波功率、料液比、提取时间对棉籽得油率的影响,确定了棉籽油的最佳提取条件,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了棉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棉籽油提取的最佳条件为:提取剂为正己烷、微波功率500W、料液比1:7、提取时间5min,在该条件下棉籽油得率为32.50%。气相色谱-质谱分析表明,棉籽油含有10种脂肪酸,其中主要含有棕榈酸37.82%、亚油酸44.24%、油酸11.61%,还含有锦葵酸0.30%。  相似文献   

19.
风干牦牛肉氨基酸与脂肪酸组成分析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风干牦牛肉原料及成品中氨基酸与脂肪酸的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其组成变化,并对风干牦牛肉的营养价值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原料肉和风干牦牛肉均含有十八种氨基酸和十四种脂肪酸,且风干牦牛肉的氨基酸和脂肪酸总量分别高于原料肉1.34g/100g干物质和0.62%(p<0.05)。风干牦牛肉的氨基酸总量为81.14g/100g干物质,EAA/TAA为39.45%,EAA/NEAA为65.15%。脂肪酸总量为97.97%,P:S为0.32,接近理想模式,n-6:n-3为1.4,处于理想范围。因此可以判断风干牦牛肉是一种具有独特风味的优质蛋白质来源,也是具有均衡脂肪酸的高营养价值的肉制品。   相似文献   

20.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研究草鱼肌肉脂肪酸组成及其在2~4℃冷藏条件下的变化。结果表明,草鱼肌肉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L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比值为1.08:2.19:1,ω-6/ω-3 PLFA的比值为5.65:1,符合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脂肪酸摄入标准;冷藏过程中,草鱼肌肉总脂肪含量逐渐下降,MUFA和PUFA的相对含量逐渐减少,SFA的相对含量逐渐增多,脂肪酸的降解速率及程度与脂肪酸的不饱和程度呈正相关;脂肪酸的降解与其结构类型有关,ω-3型PUFA降解比ω-6型PUFA更早,但ω-6型PLFA的降解速率更快;部分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PUFA)随冷藏时间的延长相对含量略微增加。因此,控制草鱼肌肉脂肪酸在冷藏过程中的降解有利于维持鱼肉制品的营养价值,延长其货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