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何欣  王蛟  党倩 《电力信息化》2011,9(12):64-67
随着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意义上的电力信息系统的操作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电力事业发展的需要,操作人员需借助于图形快速地制定决策方案以满足企业日常业务的迫切需求,主站SVG技术的应用应运而生.文章主要描述了SVG技术在甘肃省电力公司电力信息采集系统中的集成应用,介绍了采集系统主站SVG相关技术的信息通信形式及操作方式,详细分析了SVG技术在电力生产中的实际应用,突出SVG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EPON技术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结合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应用需求以及EPON技术的特点.描述了EPON技术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的应用方式。EPON技术是一种点到多点的光通信技术,非常适用于建设远程通信网络。随着光纤到户技术的发展,EPON技术也可以应用于本地通信。从而解决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存在的问题,实现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全覆盖、全采集”的技术目标,并在未来提供电力系统增值服务。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光纤通信技术SDH、EPON技术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的应用,对青海电力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应用实例进行分析,最后对光纤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电力载波通信把电力线作为数据传输的载体,具有覆盖范围广、无需重新敷设线路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同时,电力载波通信信道也具有噪声干扰大、频率选择性衰落等缺点。以上难题得到解决后,将使载波技术得到全面应用和大力推广。文章从低压台区用电信息采集通信技术现状,采用低压电力载波通信技术的优势和可行性,以及低压电力载波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几方面,对低压电力载波通信技术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的应用作了浅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在智能电网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中,将应用多种通信技术.其中采集设备的下行通信主要采用低压电力线载波方式,它利用电力线进行数据传输,实现方便,覆盖范围广,没有铺设线路和运行的成本.本文介绍了低压电力线载波的通信原理和技术发展状况,以及如何在采集系统中组网等.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将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由于具有零施工、无辐射、电力公司专有的特点,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中得到了高度重视。随着载波通信技术的发展,宽带载波通信技术日臻成熟,由于具有速度快、路由性能强、抗噪声能力出色等优势,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文章针对目前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主流本地通信技术进行分析,论述各自优劣,对宽带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电力企业改革不断深入、能源节约观念不断深入人心,降低线损已经体现出了严重的紧迫性,它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国家节能政策的实现。随着创新技术的发展,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在线损管理中应用不断广泛,它的应用效果也表明能够促进线损率的不断降低,不断提高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为企业和正常运行提供充分的数据决策依据。1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概要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可以实现对负荷控制与管理,自  相似文献   

8.
邵建  石径 《青海电力》2014,(2):68-70
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加快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的通知》,要求利用5年时间,建成"全覆盖、全采集、全费控"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文章介绍西宁电网已建成采集系统特点,阐述系统在电力营销管理中的应用及成效,以便更好地为电力企业信息化、集约化、精益化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9.
<正>线损率是衡量区域电网技术经济性的重要指标,能指导电网的设计、规划、生产和管理,如何才能有效地降低线损成为供电企业的重点研究内容和奋斗目标之一。线损"四分管理"即对配电网进行分压、分台区、分区、分线管理,本文通过建立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并以此为基础实现线损的"四分管理",为今后电网线损统计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对于分时段电量的准确计量、数据的准确采集、停电等事件等的记录而言,电能表和采集终端时钟的准确性十分重要,而目前时钟误差若超过阀值,用采系统无法进行广播校时。该文自定义了JXPTP协议,先对主站时间进行GPS校准,再采用JXPTP协议校时,最后调整智能表的时钟,实现用采系统中的时钟同步。该方法只需在原有网络上添加时间同步报文,这些报文只占用少量网络资源,建设成本低,实际应用性强,能够让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更好地为电网服务。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窃电技术日益智能化、产业化,窃电行为越来越隐蔽,给查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同时扰乱了正常的供用电秩序,严重损害了供电企业的合法权益。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是国家电网公司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用电客户的用电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和实时监控,实现远程抄表、计量异常监测、反窃电等功能。随着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应用功能的不断推进和  相似文献   

12.
提出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远程通信信道的建设是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远程通信的需求及配电网拓扑结构的特点,描述了以太网无源光网络E-PON技术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的应用方式。介绍了一种采用EPON技术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远程通信网络,并分析了EPON网络的通信原理以及该技术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应用的优缺点。最后,结合EPON技术的特点,说明该技术也可以应用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本地通信中,为实现"全覆盖、全采集、全费控"目标做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为实现对高低压电力用户"全覆盖、全采集",对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主站、信道、终端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对现有信道的分析,A地区电力公司提出在230 MHz专网信道上采用自组网技术和4 LEVEL FSK信道调制方式,实现19.2kb/s高速的数据传输,并进一步对组网方式、通信时序、路由等关键技术进行了优化,使用微蜂窝组网方式,通过终端中继消除盲区。在A地区系统中运行专变终端和集中器共100套,实际运行表明采用本方案是可靠的、经济的、实用的。  相似文献   

14.
230MHz无线组网技术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初期,230MHz无线组网技术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国内建设初期得到普遍应用。其具有组网简单、传输稳定、可传输数据和音频等多种信号的优点,在城市地区尤其是江苏地区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利用公共运营商的无线公网进行用电信息采集的方式得到推广,但近年来用电信息采集用户不断增加,网络带宽费用和千万级用户采集数据传输给我们带来新的挑战,因此重新审视230MHz无线组网方式,应将公网运营商无线公网和230MHz组网相结合,在城市等用电信息采集设备安装较为密集的地区采用无线230MHz专网通信方式,在城乡结合部或农村采用公网运营商无线组网方式,兼顾效益与安全。  相似文献   

15.
用电信息采集建设是国家电网公司建设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用电信息采集的通信系统是智能电网建设的基础平台。文章着眼于用电信息采集通信系统,针对目前主流的用电信息采集通信方式,从组网规模、通信效率、通信可靠性、建设成本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结合工程应用提出了基于以太无源光网络的用电信息采集通信方案和具体的技术实现方式。方案具有组网规模大、通信效率高、安全可靠等特点,对用电信息采集通信系统的建设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无线数据网作为一项新型的无线通信技术,可作为解决采集系统"最后一公里"的本地信道经济可靠的解决方案。首先分析了采集系统的建设情况、建设成果、存在的主要问题,特别是本地信道的运行问题;其次对目前主流的无线通信技术进行对比,重点对WDN技术进行了详细描述;最后分析了该技术方案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是通过对配电变压器和终端用户的用电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实现用电监控、推行阶梯定价、负荷管理、线损分析,最终达到自动抄表、错峰用电、用电检查(防窃电)、负荷预测和节约用电成本等目的。建立全面的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需要建设系统主站、传输信道、采集设备以及电子式电能表(即智能电表)。  相似文献   

18.
电能信息采集是对电力用户的用电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和实时监控,是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介绍了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现状和基本功能,分析了日常维护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9.
针对我国电力用户数据采集点规模大、采集密集的特点,分析了智能电网建设中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对数据库的需求,从系统组成、系统技术架构、数据库部署方案以及建设模式等方面研究了实时/历史数据库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的建设方案。该方案能够保证数据采集的可靠性,提升数据应用的敏捷性,具有即插即用的数据接口通用性、创新性的数据流应用展现以及独特的数据保姆功能。该建设方案的应用可为实施分时电价进行预研,为指导社会科学合理用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的采集终端软件远程升级方案主要采用GPRS无线通信的TCP/IP协议。文章提出了基于FTP协议的采集终端软件远程升级方案,介绍了FTP远程升级的系统组成和软件实现方法,详细设计了采集终端软件的更新过程。FTP远程升级具有数据传送速度快、稳定性高、支持断点续传等优点。经过反复测试证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采集终端软件远程升级可使用FTP远程升级方案进行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