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相模式研究方法,运用岩心、钻测井、地震等资料,对济阳坳陷埕岛东坡东营组重力流沉积特征和相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重力流沉积体系发育于东二段下部和东三段,沿侵蚀沟谷分布,发育有水道型深水湖底扇和无水道型深水滑塌扇2种类型;深水湖底扇可识别出内扇、中扇、外扇3类亚相,主水道、主水道侧缘、分支水道、分支水道侧缘、分支水道间、浊积席状砂等6种沉积微相;滑塌扇自物源区至沉积区依次发育近端和远端2类亚相,滑动体、滑塌体、碎屑舌状体、浊积体等4种沉积微相。建立的相模式和重力流类型,为研究区储层预测和成藏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利用岩心、钻井、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对牛庄洼陷东坡沙四上亚段储层沉积相、微相特征等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认为,牛庄洼陷东坡沙四上亚段纯上次亚段沉积时期主要发育2种沉积相类型,即北部物源体系控制下的湖底扇沉积和南部物源体系下的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扇沉积,储层主要为湖底扇、滑塌浊积扇的辫状水道微相沉积,其中湖底扇为该区最主要的沉积类型.根据不同沉积微相测井响应特征对沉积相在平面上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研究区沉积模式和储层分布控制因素进行了总结,对该区下步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重新认识处于开发中后期油藏的沉积环境、沉积微相及其特征,对于查明剩余油分布和挖掘剩余油潜力、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综合岩心、测井、录井、地震及相关测试资料,对黄骅坳陷塘34断块沙一段下部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沙一段下部为重力流水道沉积,包括水道中心、水道侧翼、水道岔道口以及水道间等4种微相。讨论了沉积微相与剩余油的关系:重力流水道正韵律储层上部、水道侧翼、分支水道以及分支水道岔道口剩余油富集。  相似文献   

4.
利用岩心、测井曲线及地震等资料,总结了东营凹陷滨南地区沙河街组三段重力流沉积特征,并将研究区重力流沉积类型划分为近岸水下扇及滑塌浊积岩,滑塌浊积岩又可分为远岸滑塌浊积扇及三角洲前滑塌浊积岩。在总结不同沉积相成因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了该区重力流沉积模式。结合油源、运移及圈闭条件,分析了各微相砂体的含油气性,结果表明,近岸水下扇滑塌形成的浊积扇体及近岸水下扇中扇辫状水道微相是最有利的储集相带。  相似文献   

5.
板桥—北大港地区沙三段重力流沉积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黄骅坳陷板桥—北大港地区重力流沉积特征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详细描述了该区重力流沉积的岩石学特征、结构特征、构造特征以及生物特征。通过单井沉积剖面特征研究,分析了浊积岩发育的一般规律,识别出深水浊积扇沉积和重力流水道沉积等2种类型的沉积物重力流;并进一步分析了沉积微相、沉积组合序列,建立了浊积岩沉积序列模式,探讨了形成沉积物重力流的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6.
欢喜岭油田南部沙三段浊积扇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欢喜岭油田位于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南部,沙三时期浊积扇非常发育,通过对研究区大量的资料分析,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地理位置、古地貌、构造特征等综合因素,认为该区发育2种类型的浊积扇:湖底扇和滑塌扇。根据2种浊积扇体的沉积特征,又将它们分为内扇、中扇、外扇3个亚相。湖底扇是中期基准面上升的早期碎屑源区洪泛事件形成的重力流进入深湖区,沿湖盆短轴方向发育的浊积扇;滑塌扇是短期基准面下降期扇三角洲前缘发生准同生期滑塌在深湖区形成的浊积扇。浊积扇砂体易形成岩性或构造-岩性油气藏,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7.
黄骅坳陷板桥油田板桥油层沉积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板桥油田板桥油层沉积时期是黄骅坳陷断陷活动最强时期,湖盆迅速扩张使得盆地可容空间远大于沉积物补给,在油田的北区、中区形成了典型的深水重力流水道沉积,而南区受古地貌控制发育浅水滩坝沉积。通过岩心观察、相标志及测井相研究,在该区共识别出8种沉积微相。其中,重力流水道包括主水道、分支水道、水道侧翼和水道漫溢微相,滩坝沉积包括坝主体、坝侧缘、内缘滩和外缘滩微相。受湖盆扩张、沉积物源、古地貌及古气候等多种条件控制,垂向上沉积规模逐渐减小。沉积末期重力流水道仅在北区发育,弯曲分叉现象明显;南区滩坝沉积消亡。该区沉积特征及演化的精细研究,为进一步调整开发井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歧口凹陷沙一下亚段斜坡区重力流沉积与致密油勘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岩心、薄片观察,测录井及样品化验分析的基础上,对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歧口凹陷沙一下亚段重力流沉积特征及相关的致密油形成条件和特点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区重力流沉积主要有砂质碎屑流、泥质碎屑流和经典的浊流沉积。含泥砾块状砂岩多为砂质碎屑流成因,泥质碎屑流沉积为含有较多砂质团块的泥岩或粉砂质泥岩,正递变层理是识别传统浊积岩的重要标志。受多物源供给、地形坡-折、不同触发机制、湖平面升降等因素共同影响,多期重力流在斜坡区中低部位—主凹区形成多级远岸水下扇扇体,可识别水下主水道、水下分流水道、水道侧缘、水道间泥及无水道区浊积席状砂5种沉积微相。多期多级重力流沉积造成湖盆区"富泥又富砂",平面上优质烃源岩、致密储集层大面积分布,纵向上源、储紧邻,形成多套"三明治"式生储盖组合,为湖盆深水区致密油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勘探实践表明,砂质碎屑流水下分流水道与无水道区浊积席状砂微相为沙一下亚段重力流沉积型致密油勘探的两个主要沉积类型,是歧口凹陷斜坡区规模增储的重要领域之一。图11表1参36  相似文献   

9.
黄骅坳陷沙一段物源分析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骅坳陷不同区块的勘探程度相差较大,从整体出发分析物源对确定湖盆内沉积体系的展布显得十分重要.应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结合重矿物组分、碎屑组分、石英含量、砂岩厚度及含量和地震反射结构等资料对黄骅坳陷沙一段的物源方向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据此预测了沉积体系的类型和展布特征.结果表明,黄骅坳陷沙一段存在北部、东部、西北部、西部和东南部5个物源区,其中北部和西部为主要物源区,北部物源对南部地区的影响较大.根据物源及多种资料综合分析,沙一段存在7类沉积体系,多期多物源继承性发育的砂体广泛分布,以近岸水下扇、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重力流、滑塌浊积扇和滨浅湖滩坝砂体为主要储集体类型.离物源区最远的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岩储集物性最好,其次为辫状河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重力流及近岸水下扇离物源区最近,储集物性最差.  相似文献   

10.
为揭示页岩气储层的形成机制,明确时空展布规律,指导页岩气的勘探部署,通过岩心观察和重力流理论分析,对湖南保靖地区下志留统重力流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湖南保靖地区下志留统主要发育浊流、碎屑流和液化流3种重力流沉积类型。其中,浊流发育不完整的鲍马序列浊积岩,下部以多期次单段式或两段式浊积岩叠加的进积型地层组合为主,上部以多期次三段式浊积岩叠加的加积型地层组合为主;碎屑流以块状细砂岩为主;液化流以厚层的泥质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为主,发育变形层理。从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沉积时期到马脚冲组沉积时期,湖南保靖地区断续发育海底扇、远岸水下扇和滑移-滑塌扇3种沉积模式。浊流主要发育海底扇扇端亚相浊积砂、扇端泥微相,扇中亚相网状水道、水道侧缘、前缘席状砂微相以及远岸水下扇扇中亚相水道侧缘、前缘席状砂微相,碎屑流发育远岸水下扇扇中亚相辫状水道微相,液化流发育滑移-滑塌扇扇中亚相滑移-滑塌水道、水道间湾微相。  相似文献   

11.
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3油层是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重要的勘探目的层。笔者从取心井岩心与测井资料入手,通过对长63油层沉积相精细研究,认为长63油层为三角洲前缘湖底滑塌浊积扇沉积。按沉积特征可进一步划分出内扇、中扇和外扇3个亚相及若干微相,并对各亚相、微相特征进行了描述。其中以中扇分支水道微相最为发育,占整个浊积扇面积的80%。在此基础上,对有利沉积微相、沉积相平面展布规律及沉积模式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2.
胜坨地区沙三下亚段砂砾岩体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鑫  张金亮 《石油学报》2008,29(4):533-538
砂砾岩扇体是胜坨地区沙三下亚段最重要的沉积体系,形成于坡度陡、物源近、构造活动强烈的深湖环境.根据岩心观察并结合地震、测井等资料,识别出了近岸水下扇及与之相关的重力流水道和滑塌浊积扇沉积.近岸水下扇多夹于暗色泥岩之中,垂向上具有向上变细的正旋回特征,平面上主要分布于陈南断层东段下降盘,根部紧贴基岩断面.重力流水道岩性主要为暗色泥岩夹砾岩和砾状砂岩,反映了块体搬运的特征,垂向上缺乏浊积扇的扇相层序.滑塌浊积砂体具线状物源,缺乏主水道,岩性较细,部分砂层发育典型的鲍马层序.各沉积体系的形成受构造特征、古地貌和物源区性质等因素的影响,断裂活动十分活跃,是该区复合沉积体系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3.
综合利用岩心、薄片、分析化验及测井等资料,对兴马地区沙三段重力流成因类型、沉积特征、主控因素及沉积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重力流沉积包括泥石流、碎屑流、高密度浊流及低密度浊流四种类型;存在洪水型和滑塌型两种沉积机制,洪水型沉积形成冲积扇、近岸水下扇,滑塌型沉积形成滑塌浊积扇。近岸水下扇可进一步分为辫状沟道、辫状沟道侧缘及沟道间三种微相;滑塌浊积扇可分为浊积水道及水道侧缘两种微相。根据重力流沉积演化及平面展布特征分析,研究区重力流沉积具有继承性和变化性,以沙三上亚段重力流砂体最为发育。研究区重力流发育受古地貌、物源供给、断层活动强度、多级断层坡折带及兴隆台潜山遮挡作用综合控制,横向形成冲积扇–近岸水下扇–深水滑塌浊积扇沉积演化模式,纵向构成多期重力流扇体相互叠置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4.
应用海相经典模式对绥滨坳陷层序地层模式进行了分析,为有利储集相带的预测提供了基础.绥滨坳陷层序内部普遍发育低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及高位体系域3种体系域.通过对坳陷层序地层划分、沉积相及沉积体系研究,识别了冲积扇、扇三角洲、水下扇、滑塌浊积扇、深水浊积扇、湖泊及海相等沉积体系,并阐明了不同体系域内沉积体系的分布特征.认为绥滨坳陷中生界大部分储层为低孔低渗储层.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延长组重力流沉积特征及相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岩心、测井资料和重力流研究理论等,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陇东地区重力流沉积特征及相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区重力流沉积主要类型有滑动岩、滑塌岩、砂质碎屑流沉积、泥质碎屑流沉积与浊流沉积,受多方物源、湖盆底形、触发机制等因素共同影响,多期重力流在湖盆中部形成两类沉积体——湖底扇和滑塌体。湖底扇发育水道,可识别出内扇、中扇、外扇3类亚相,主水道、主水道侧缘、分支水道、分支水道侧缘、水道间、浊积席状砂等6种沉积微相,推测为季节性洪水成因。滑塌体不发育水道,可划分为滑动岩、滑塌岩、碎屑流舌状体、浊积体等4部分,推测为地震等触发机制导致的坡折地带沉积失稳垮塌形成。将相模式与重力流类型结合,可更加直观地研究深湖区重力流沉积物组合特征、发育模式,为深水油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辽河坳陷西部凹陷沙三时期浊积扇非常发育,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岩心、测录井、地震资料、古地貌、构造特征等因素分析,认为该区发育两种类型浊积扇:湖底扇和滑塌扇。湖底扇是中期基准面上升的早期碎屑源区洪泛事件形成的重力流进入深湖区,沿湖盆短轴方向发育的浊积扇;滑塌扇是短期基准面下降期扇三角洲前缘发生准同生期滑塌在深湖区形成的浊积扇。浊积扇砂体易形成岩性或构造-岩性油气藏,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7.
黄骅坳陷沙一段是该坳陷含油范围最广、油层分布最稳定的勘探开发层系.为明确该层段的油气分布规律及勘探前景,利用岩心、测井和分析化验等资料,研究了不同沉积相的特征及平面展布.综合分析认为该区主要发育近岸水下扇、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重力流、碳酸盐岩台地等多种沉积相类型,预测出近岸水下扇扇中、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前缘、重...  相似文献   

18.
辽河坳陷西部凹陷沙三时期浊积扇非常发育,通过对研究区大量的岩心、录井、测井、地震资料分析,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研究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古地貌、构造特征等综合因素,认为该区发育两种类型浊积扇:湖底扇和滑塌扇.根据两种浊积扇体的沉积特征,将它们分为内扇、中扇、外扇三个亚相,其中内扇又可细分为主沟道和主沟道间微相,中扇可细分为辫状沟道、沟道间、沟道前缘三个微相.根据分析,研究区浊积扇辫状沟道和沟道前缘砂体成藏条件优越,易形成岩性或构造一岩性油气藏,对油气勘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揭示前陆盆地隆后坳陷区湖底扇沉积特征及主控因素,利用岩心、分析化验、钻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塔北轮南地区中三叠统克拉玛依组T油组的湖底扇沉积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富砂型湖底扇,其岩性以砾质粗砂岩、含砾粗砂岩以及中粗砂岩为主,垂向上见鲍马序列,递变层理、块状层理以及变形层理发育,测井曲线则具有微齿化线型-箱型或钟形-微齿化线型的组合特征,地震剖面上对应于中强振幅高连续或中强振幅透镜状或短轴状地震反射,均方根振幅属性可见典型的下切弯曲水道。同时,识别出3种亚相、5种微相类型,其中内扇亚相发育补给水道和堤岸微相,中扇亚相发育辫状水道和水道间微相,外扇亚相发育远源浊积岩。区内湖底扇分布在南部坡折带之下,发育多条典型的补给水道,辫状水道连片展布,水道间零星分布。本区湖底扇具备滑塌重力流的成因机制,是西北部和东北部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堆积坡度过陡重力失稳下切形成补给水道,并经补给水道搬运堆积于深水环境形成的,其发育受到了前陆盆地幕式构造活动、古地貌以及物源供给等多个因素的控制,其中构造活动是湖底扇发育的诱因,古地貌影响其平面分布,物源供给则决定了湖底扇的岩性、物性和规模。  相似文献   

20.
东濮凹陷东南部沙三段三角洲沉积体系与油气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合利用地质、测井和地震信息,研究了东濮凹陷东南部沙三段马厂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基本特征,认为徐集浊积扇是由马厂三角洲前缘沉积物滑塌而成,构成具有成生联系的三角洲-滑塌浊积扇沉积体系。并进一步描述了三角洲各亚相、浊积扇在地质、测井和地震反射上的特征。在分析油气富集原因的基础上指出油气勘探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