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改造型含油气盆地类型及研究思路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改造型含油气盆地是指含油气盆地原型经过内外地质动力作用使其面貌发生了重大改变的盆地。根据内外地质动力作用方式将其划分为抬升改造型,块断改造型和冲断、褶皱改造型三类。勘探改造型盆地油气的技术路线不能仍然依照“定凹选带”的原则,应建立新的“晚期成藏、成藏单元与整体持续封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将改造型盆地成藏单元划分为改造破坏型、改造保存型与改造建设型三种类型,只有后二种类型的成藏单元才具有油气勘探价值。  相似文献   

2.
思茅坳陷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远景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思茅坳陷在晚古生代-三叠纪属于三江特提斯构造域双岛弧后活动边缘海盆地,沉积了区域展布的P、T2+3和J2海相烃源岩系,“盆台相间”格局和由“东隆西坳”转到“走滑挤隆冲断与构造逸脱”演变史控制了海相烃源的运聚,被盆地相区包围的继承性孤立碳酸盐岩台地是油气聚集成藏最佳指向区。中燕山期以来由南向北的持续性挤压造山和走滑、构造逸脱作用使得思茅坳陷J-K区域盖层遭受肢解并和E+N走滑盆地叠置,最终形成封存体系各不尽同的五大持续-肢解型含油气保存单元。处于构造逸脱体系喇叭口的呵叻盆地发现气田和思茅坳陷见气水同喷、原油显示表明,思茅坳陷海相地层仍有油气勘探前景,以存在K3-N区域盖层、断裂改造较弱、源岩成熟度较低、构造发育的英德-景谷、勐腊-勐满含油气保存单元为首选靶区。  相似文献   

3.
断裂沥青带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有录  刘华 《石油学报》2010,31(1):36-41
断裂作为油气运移的垂向通道与油气聚集的侧向遮挡条件,在断裂发育区的油气运移聚集中具有重要作用,其输导机理也是油气运移研究的热点之一。以在渤海湾盆地东辛复杂断块油气田发现的断裂沥青带为研究对象,对其成因及油气地质意义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控制构造带形成的主干生长断层在其活动期间可以产生一些较大的“空洞”,即“断裂空腔”。“断裂空腔”的形成受断层活动期的应力状态、两侧岩性、断面形态以及石油充注等因素的控制,断面形态的突变处是“空腔”产生的有利地区。“断裂空腔”发育的位置及规模不同,导致断层不同部位流体输导能力的差异,“断裂空腔”是油气沿断层运移的优势通道和汇聚区。油气进入“空腔”并聚集后,轻组分逐渐散失,重组分残留形成沥青。  相似文献   

4.
“源控论”适用范围量化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文章对全世界200个盆地、凹陷与成油系统的油气运移距离进行了研究,同时作了油气运移距离半定量统计分析,发现其中大部分地区均具“短距离运移”的特点,只有10%~20%的地区的运移距离大于70 km。“源控论”的核心是油气运移距离较短,由此认为,“源控论”有广泛的适用性:①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适用,已由松辽盆地到中国东部、中国西部及近海地区的勘探实践,逐步得到验证;②资料证明在国外的多数地区也适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济阳坳陷断层发育特征、活动性及其演化规律进行分析,结合不同凹陷油气富集规律,研究了断层活动差异性及其对油气富集的影响。 结果表明:研究区断层活动性在沙二期前表现为“南强北弱”的特点,沙二期后则为“北强南弱”;将断层分为控烃、控运和控藏 3 类。控烃断层数量越多、古近纪活动强度越大,油气富集程度越高;控运断层数量越多、新近纪活动强度越大,浅层油气所占比例越大;控藏断层活动性及形态等决定构造带发育,控制圈闭聚油能力。  相似文献   

6.
��۶����غ��������浥Ԫ������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呈“上张下压”结构的南鄱阳叠合盆地,K2—E含膏泥岩区域盖层构筑了晚期的整体封闭保存体系,以P1m、P2l、T3a 为主体的海相烃源岩具备晚期生烃潜力和油气运聚成藏条件,造就了海相烃源沉积重建型含油气保存单元并可细分出7个含油气保存单元。通过油气成藏因素系统解剖,认为存在古生古储、古生新储两种油气成藏类型,输导体系直接影响油气成藏,以小型—微小型油气藏为主,P2l砂岩、P2ch灰岩、T3a砂岩和白垩系底砾岩是油气主要赋存目的层系。江埠—二甲村、向塘—前坊含保存单元勘探前景较好(ⅡB),值得加快浅层海相烃源油气藏探索步伐,位于余干北—鸣山西的对冲前缘构造带是浅层油气藏的现实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7.
以三维高分辨率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实际钻井资料,对沙垒田凸起的断裂特征、沉积体系特征以及成藏模式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沙垒田凸起发育多组北东向走滑断裂,且呈“雁列式”展布。 在剖面上,“雁列式”断层向深部收拢,垂直断距较小,没有明显的水平位移,表现为“花状”构造,同时走滑断裂的位置对应着“沟谷”,可改变基底和盖层的高低格局。走滑断裂对凸起区构造圈闭的形成、油气的聚集以及凹陷内古近系扇体的沉积均具有重要控制作用。 构造脊是油气长期聚集的有利区带,受走滑断裂活动强度差异的影响,沙垒田凸起东段和西段油气的运聚模式存在一定差异:在东段,走滑作用相对较弱,圈闭在走滑断裂之间发育,属于“构造脊-断层-砂体”油气运移模式;在西段,走滑作用强,圈闭依附于走滑断裂发育,属于“沟谷充填砂-走滑断裂系”油气侧向运移模式。  相似文献   

8.
南鄱阳坳陷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几年的区域油气勘探与新资料评价表明:南鄱阳坳陷具有“上张下逆”双层结构的叠合盆地构造背景,晚期伸展沉积的陆相白垩系区域盖层造就了二叠系、三叠系海相-海陆过渡相烃源岩在喜马拉雅期的二次生烃和晚期成藏条件;地处前白垩纪“南北对冲”前缘带的旧夏、二甲村凹陷,二叠系保存状况和白垩系盖层构筑的整体封闭保存条件较好,二叠系龙潭组树皮煤是该区已知的特征性优质煤成油烃源岩;“自生自储型”的龙潭组油气藏是该区其最有勘探前景的油气成藏类型,次为“下生上储型”的白垩系周家店组底部油气藏;而地处“凹中隆”的龙皮构造带则具有浅层油气勘探的现实性,可作为南鄱阳坳陷近期勘探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9.
济阳坳陷沾化凹陷异常高压与油气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沾化凹陷沙河街组二段及其以上层段,圈闭类型以构造为主;沙河街组三段及其以下地层,主要发育岩性、构造-岩性等隐蔽圈闭。地层压力的分布与油气分布特征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即正常压力带发育构造油气藏,而异常高压带多发育岩性等油气藏。异常高压为深层岩性油气藏油气的运移提供了动力。凡压力系数曲线呈现“3”字形,则相对低压油层含油性较好。根据压力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建立了“源外断裂输导成藏”和“源内高压充注成藏”两种成藏模式。油源断层是浅部源外常压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沙河街组三段中、下亚段及沙河街组一段生成的油气,主要沿断层经垂向输导进入沙河街组二段及其以上地层,直接在断块、滚动背斜等构造圈闭中充注成藏,或经横向运移在构造圈闭中充注成藏。油气成藏动力是深部源内高压成藏的主控因素,沙河街组三段中、下亚段生成的油气,在异常高压的驱动下直接向其紧邻的砂岩体及构造-岩性圈闭中充注成藏。  相似文献   

10.
针对在地震剖面上难以识别无显著地震振幅响应的油气水界面这一问题,阐述了解决此难点的共等值线抽道集叠加技术识别油气水界面方法及其应用前提。它基于三维地震波形叠加,通过叠加油气效应,放大由流体变化产生的振幅变化,识别出无显著地震响应的油气水界面。应用此方法,分别识别出具有“平点”的背斜气藏和无“平点”的构造-岩性复合圈闭背斜气藏的油气水界面。对此技术应用效果讨论并总结出共等值线抽道集叠加方法的应用前提。  相似文献   

11.
天然气成藏过程的动态物理模拟是揭示天然气运聚成藏机理、总结其分布规律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天然气本身特性,使得“易泄漏、难动态、难观察”成为天然气运聚动态成藏物理模拟的最大问题。为了揭示断控气藏运聚成藏机制,总结其气藏形成序列和分布模式,以柴达木盆地西北地区东坪、马海—南八仙典型气藏为例,在建立各个典型气藏成藏演化地质模式基础上,针对气藏模拟存在的问题,设计了既能实现构造动态变化过程,同时又能清晰观察气体充注、运移、聚集现象的“一种可调式天然气运聚成藏模拟装置”。运用该装置成功模拟了东坪、马海—南八仙等典型气藏形成过程,明确了断层不仅作为气体运移和传递动力的通道,还控制了演化序列和分布模式;建立了“晚期成藏”和“长期成藏”两种不同类型天然气藏的形成演化序列模式,揭示了“断传高压驱动”天然气运移成藏机理,明确“深浅共存、浅差深好”的天然气藏纵向保存系列,提出了“有浅(浅层气藏)必有深(深层气藏)”,据“浅”寻找“深”的天然气勘探新理念。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内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地面地下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为了更好地寻找适合页岩气赋存的“甜点”区,支撑钻井、压裂工程的高效实施,以昭通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为例,系统梳理总结了“甜点”主控因素,明确了盆外复杂山地页岩气“甜点”受控于三大要素:①优越的储层指标,是页岩气富集高产的物质基础;②良好的保存条件,是页岩气“成藏控产”的关键;③有利的工程品质,是页岩气高效开发的核心。鉴于盆外特殊的地质背景,保存条件和工程品质分析显得格外重要。在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的指导下,针对南方复杂山地页岩气的地质工程特点,在钻测井等资料评价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地球物理优势,紧紧围绕示范区三大“甜点”主控因素针对性开展复杂山地页岩气储层“甜点”综合评价,最终达到地质“甜点”和工程“甜点”兼顾统一,为井位高效部署实施奠定坚实基础。随着南方山地页岩气“双复杂”矛盾日益凸显,基于“甜点”主控因素的储层综合评价技术将会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地质地球物理工程一体化将是非常规油气高效开发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莱州湾凹陷是渤海海域重要的富烃凹陷,但其深洼带浅层一不生烃、二无油源断层、三无汇烃构造,是传统地质认识中的“勘探禁区”。近年来,随着对渤海浅层油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认识的深入,尤其是油气运移“汇聚脊”控藏认识的提出,为深洼带新近系找油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在此认识指导下开展了莱州湾凹陷深洼带石油地质条件再分析与成藏规律攻关研究。创新提出了基于陡坡砂体型汇聚脊控制的浅层规模性岩性砂体“迂回式”成藏模式,为寻找深洼带浅层有利勘探目标指明了方向;形成了砂体整体解剖技术,实现了浅层多期大型连片复合型砂体的精细刻画,为新近系规模性油气成藏寻找到有效储集空间。2021年,在莱州湾凹陷深洼带新近系成功发现并高效评价了垦利10-2亿吨级岩性油田,不仅在渤海深洼带发现了首个亿吨级岩性油田,更为类似盆地的凹陷区浅层勘探开辟了新领域。  相似文献   

14.
印度次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的远距离构造效应,打破了塔里木盆地古近纪末的构造平衡。经古构造恢复,推断出塔里木盆地古近纪以来各区域的变化特征:塔西南麦盖提斜坡向北迁移且南北宽度增加;巴楚隆起南部变为斜坡区且宽度缩小;塔北隆起整体向南迁移;塔东满加尔凹陷北部萎缩,南部和东南边界向外扩展;塔中隆起范围明显缩小;塔东南隆起构造规模逐渐缩小但幅度增加。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不同区域的油气表现为不同的晚期成藏模式,塔西南巴什托普油田以群5井区为支点地层翘倾,同一构造单元内不同圈闭此消彼长,形成“消长式汇合型”成藏模式;塔北哈得逊油田石炭系整体反转,构造高点向南迁移,正常温压下油水界面倾斜,形成“驿站式输送型”成藏模式;塔中4油田表现为老断层阶段式复活,多个油气水界面共存,形成“渗漏式残存型”成藏模式。油气聚集表现为阶段式平衡或阶段式调整的非稳态特征。研究油气在新构造运动期调整特点,对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非常规油气已经初步实现了规模化动用,但相比于其丰富的资源量,其产量仍具有极大的提升潜力.文章系统梳理了中国石油非常规油气"十三五"勘探开发进展,展望"十四五"发展趋势,分析了非常规油气效益开发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及关键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中国石油非常规油气高效开发的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6.
四川盆地西部坳陷北段天井山古隆起区具有丰富油气显示,古油藏油源示踪与成藏破坏过程厘定对川西坳陷北段深层油气成藏过程与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天井山古隆起构造解析明确寒武纪-奥陶纪之交的构造事件在川西坳陷北段有显著表现。天井山古隆起的形成是早古生代绵阳-长宁拉张槽形成后构造-沉积性质由拉张转向挤压的重要节点。川西坳陷北段油气地质条件分析表明,下寒武统麦地坪组-筇竹寺组是海相油气的最佳烃源岩。将灯影组储层沥青纳入川西坳陷北段古油藏研究范畴,完成完整的天井山古隆起区烃源岩-古油藏油源示踪。有机碳同位素与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指示,古油藏的主要母源是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黑色泥页岩,最终建立“天井山古隆起古油藏系统”概念。根据相应的生储盖组合划分、油源判别与构造期次梳理,再次证实川西坳陷北段复杂构造背景下深层海相油气多期多样成藏过程可分为“原生油藏-原生气藏”与“次生油藏-原生气藏”两类。  相似文献   

17.
含油气系统概念的由来及内涵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含油气系统概念在1972年由美国石油地质学家Dow首先提出,历经Perrodon,Demaison,Meissner,Ulmishek及Magoon等人补充、修改而完善。含油气系统为一个有效源岩体和所有有关油气的天然系统,包括油气藏存在所必需的一切地质要素和作用,与沉积盆地、成藏组合和勘探目标等层次构成一个油气调查序列,侧重研究生油气源岩体与油气之间的成因关系。因此,含油气系统不属新理论范畴,而是一种适用于研究油气的新方法,研究对象为某一油气成因单元。含油气系统因地质要素和地质作用的不同功能,可进一步划分为生成子系统、运移子系统和聚集(保存)子系统。我国的含油气系统不仅仅由单一系统构成,而多发育复式含油气系统。在引进和应用含油气系统的方法时,不要盲目套用,也不要不切实际地进行所谓的修改与创新,而应视我国的具体地质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8.
用于提高低-特低渗透油气藏改造效果的缝网压裂技术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在对低孔隙度、低渗透 特低渗透砂岩油气藏压裂中,由于储层基质向裂缝的供油气能力较差,仅靠单一的压裂主缝(不管缝有多长、导流能力有多高)很难取得预期的增产效果。因此,提出了适合低孔隙度、低渗透、不含天然裂缝储层的“缝网压裂”技术。其核心思想是利用储层两个水平主应力差值与裂缝延伸净压力的关系,实现远井地带(而不仅仅局限于近井筒区域)的“缝网”效果,增加储层基质向人工裂缝供油气能力,提高压裂增产改造效果。论述了“缝网压裂”技术的适用条件、工艺设计思路及应用方法。在此基础上,对“缝网压裂”的实现途径进行了探索,包括水平井及应用“层内液体爆炸”技术等。缝网压裂技术对理论和现场施工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异常高压对油气藏形成和保存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研究了异常高压形成机制和分布特点,并对其在油气藏形成和保存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认为,异常高压是油气自烃源岩呈况相涌流形式排出的动力;异常高压板值点位置的不同控制着油气在纵向上的分配量,其越靠近上部,向下排出的油气量越大,反之亦然;异常高压不仅可以对游离相油气进行封闭,而且可以对水溶相油气进行封闭,还可以对扩散相天然气形成浓度封闭;异常高压可以阻止地下水活动、氧和细菌对油气藏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发现石油和天然气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与观察自然现象中,很早就对油、气有所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油、气的国家之一。远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公元前七七一年西周时期的《易经》中,就记载了“泽中有火”的现象,可能就是油气在水上燃烧所致。公元初班固首次记述了天然气:在陕西省“鸿门(今神木县西南),有天封苑火井祠,火从地出也”[1],同时也描写了延安延河上有石油(图版Ⅰ—1)。在十五世纪以前,四川盆地已普遍发现天然气,在十一世纪至十五世纪开始大规模用天然气煎盐,世界上开发最早的自流井气田,远在十三世纪已大规模投入开采(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