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陕西省安康市双龙一带斑鸠关岩组南北宽约2~4 km,岩性以炭质板岩为主,夹炭质硅质板岩与泥质板岩。石煤矿体多分布于炭质板岩(炭硅质板岩)与碱性岩体(粗面岩)接触带上,矿体多呈透镜状、串珠状,与构造线方向一致产出。石煤矿体中低热量、高灰分、中低硫和高氟,可用于民用及工业燃料,市场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
在工程勘察中,岩(土)层的动弹模量等弹性参数反映了岩(土)层的相对强度,能够为建筑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声速测井除了能够计算各种弹性参数外,还能够进行岩性划分、圈定岩体氧化带、解释软弱夹层等,在工程勘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实例,介绍了声速测井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3.
海下采煤软弱覆岩导水断裂带发育高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巍  徐智敏  王文学  邢程 《煤炭学报》2013,38(8):1338-1344
龙口矿区海域煤层开采后软弱覆岩导水断裂带的发育高度直接影响了海下安全开采。在分析龙口矿区海域软岩工程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运用有限差分法、相似材料模拟试验并结合现场实测资料,研究了海下采煤软弱覆岩变形破坏规律。结果表明:煤层顶板软岩剪切破坏后,裂隙连通性及导水性相对较弱,岩体仍具有一定阻水能力;海底煤层开采后,覆岩垂直剖面由上至下分为剪切破坏带、拉剪破坏带和拉伸破坏带;开采过程中,导水断裂带高度随工作面推进逐渐增加,并最终达到稳定;6 m厚煤层采全高时,导水断裂带发育高度为48.2~55.0 m。最后,经统计提出了海下采煤软弱覆岩中导水断裂带发育高度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4.
控制采动导水裂缝带不波及隔水层是水体下安全开采的关键.在软硬互层覆岩中的软弱泥岩和近风化带覆岩是两类典型的软弱覆岩.实例分析表明,软弱覆岩在导水裂缝带的发育过程中具有抑制性作用,近风氧化带内开采,导水裂缝带高度将显著下降;而厚层覆岩内泥岩只有赋存于导水裂缝带高度经验范围内,其抑制导水裂缝带发育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5.
张闽祥 《矿业工程》2007,5(4):11-12
针对潘洛铁矿在巷道掘进时,顶板遇有大面积炭质板岩、底板出现绿泥滑石片岩等严重破碎的岩体情况,介绍了所采用的支护方法.  相似文献   

6.
软岩分类及软岩巷道支护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姚宝珠 《煤矿安全》2003,34(12):28-30
本文根据软弱岩体中起主要影响作用的因素将软弱岩体分为五种类型 :即软弱型、破碎型、软弱破碎型、高应力型和膨胀型 ,给出了相应的分类指标及其国际工程岩体分级标准中参数Q的对应值 ;并根据不同类型软岩巷道围岩变形定性规律、失稳规律确定出其支护原则和支护方案。  相似文献   

7.
木寨岭隧道的主要工程特点是高地应力、软弱围岩地质条件下发生大变形。在现场工程实践和试验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目前已施工的炭质板岩地段发生大变形的情况,对引发大变形的内在因素和外部促发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软岩段大变形的防治对策和技术措施进行了阐述,以期能为今后同类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工程物探——工程地球物理勘探的简称,它是以地下岩土层(或地质体)的物性差异为基础,通过仪器观测自然或人工物理场的变化,确定地下地质体的空间展布范围(大小、形状、埋深等)并可测定岩土体的物性参数,达到解决地质问题的一种物理勘探方法.山区特长隧道地形地质复杂,传统勘察手段难以达到勘察要求,综合运用物探方法于山区长大深埋隧道...  相似文献   

9.
贵州沉积盖层广厚、岩层风化普遍、岩性复杂多变,常造成野外岩(矿)石物性采测质量问题。在物探异常解释中,将物性数据试算能引起多大异常时,发现这一问题确实存在,计算异常与实测异常有较大差值。不受规范和教科书中的规定束缚,在物性采测上因地制宜走两条线,一按地层出露设计物性剖面完成,二按物探异常设计物性剖面进行,深层多点标本法综合采样测定,地质工程露头法无位多次复测。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沙吉海煤矿高强度开采软弱覆岩"两带"高度,以该矿某高强度开采软弱覆岩工作面为原型建立了三维离散元数值模型,该模型考虑了最大、最小水平主应力及其与工作面推进方向夹角,并基于现场钻孔实测数据对数值模型及岩性参数的合理性进行了校核,分析了不同采厚、工作面倾向长度、走向长度与推进速度对沙吉海矿高强度开采软弱覆岩"两带"最大高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矿高强度开采软弱覆岩"两带"最大高度随采厚的增加而增加,但与工作面的倾向长度、推进速度没有明显关系;高强度开采软弱覆岩工作面达到"两带"最大高度时所需的工作面推进距离与采厚成正相关关系,与倾向长度、推进速度成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