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子洲地区上古生界沉积体系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搞清楚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子洲地区上古生界的沉积体系,进而寻找有利砂体及高产天然气聚集区,采用野外观察与室内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专项研究。结果认为,子洲地区上古生界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湖泊、障壁海岸及浅海陆棚5种沉积体系;在古地理演化过程中,本溪组发育障壁岛-潟湖及浅海陆棚相,太原组在研究区东部及西南部形成浅海陆棚沉积,在中部和西北部形成潮坪沉积;山西组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盒8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研究区上古生界的水下分流河道、砂坪及障壁岛沉积区均可作为该区的有利储层。  相似文献   

2.
藏北羌塘盆地上三叠统肖茶卡组沉积相与含油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羌塘盆地是发育在青藏高原北部的一个中生代海相沉积盆地,面积达16×104km2.晚三叠世时期,羌塘盆地总体呈现出一隆两坳的古地理格局,并发育了一套陆源碎屑和碳酸盐岩混积型沉积.该区沉积类型多样,主要发育有三角洲、滨岸、碳酸盐台地、深水沉积等4种沉积体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区油气地质条件.认为研究区北部坳陷带成油物质基础较好,中央隆起带两侧的三角洲砂体是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梁家楼-小营地区沙二段砂泥岩薄互层沉积被认为是形成于沙三段沉积早期的东营三角洲的继承发育.通过对该区古地形、地貌、沉积特征及古物源体系的分析,对沉积体系的时空展布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形成了新的认识:该区沙二段具有多物源体系的特征,发育了三角洲、滨浅湖滩坝及斜坡型近源扇三角洲等多种沉积类型;构造(断裂)、岩性、岩相共同控制了油气藏的形成.正确、客观的地质认识是指导该区沙二段油气勘探的关键,对构造、地层和沉积成藏规律的综合分析为该区今后的油气勘探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利用地震、录井、测井、岩心等资料,对渤中凹陷石臼坨凸起东部南缘古近系沙河街组沉积相类型及展布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沉积控制因素.占近系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滩坝和湖泊等沉积相.孔店组+沙四段沉积时期,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和湖泊沉积,湖泊水体深度较浅,范围小;沙三段沉积时期,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等沉积,水体深度增至最大,范围增加;沙一+二段沉积时期,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沉积,水体深度再次变浅,范围最广.在渤中坳陷特定的古构造格局下,冲积扇沉积主要受古气候-物源-古地形变化组合因素的控制,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主要受古气候—物源—古水系—古地形—湖平面变化组合因素的控制,滩坝沉积主要受古气候—物源—水下低隆起—湖平面变化组合因素的控制.  相似文献   

5.
东营凹陷沙三段中亚段发育9期特征明显的三角洲进积单元,古地貌对三角洲进积单元的控制作用明显。利用东营凹陷丰富的钻井和高精度三维地震数据,采用适用于该区的定量高精度古地貌恢复方法——滨线轨迹法,来重建研究区9期三角洲进积单元的古地貌特征,并揭示古地貌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东营三角洲在沙三段中亚段沉积时期古地貌整体呈现南缓北陡、斜坡向西迁移的特征。沉积体的分布范围和沉积样式与古地貌特征具有良好的耦合关系:三角洲沉积主要沿着东部和东南部凸起逐渐向湖盆推进,受物源供给能力和古地貌特征的影响,三角洲朵体沿斜坡向西延伸;深洼区主要发育半深湖—深湖相沉积,在坡度较大的斜坡前端沉积物易发生失稳而形成浊积砂体。  相似文献   

6.
沿岸流控湖泊三角洲沉积演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孤北洼陷南部鼻状构造带沙二—沙三中亚段沉积时期发育了沿岸流控湖泊三角洲沉积。为弄清沿岸流对三角洲沉积演化的控制作用及演化特征,通过岩心观察、粒度分析等手段,结合测井、录井、地震等资料,对研究区三角洲的沉积演化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南部缓坡带主要以三角洲沉积为主,三角洲前缘亚相分布面积广泛,粒度特征及岩心观察指示其前缘砂体受强水动力影响,发育大量浪成构造且平面上侧向迁移明显;测井资料及沉积体系发育展布表明了沿岸流作用对其发育演化的控制作用;前缘亚相呈不对称形态,砂坝发育明显,虽受物源供给影响,但沙二—沙三中亚段时期受沿岸流作用控制,导致三角洲向湖盆内推进受到抑制。总体上,沿岸流作用对于三角洲砂体平面展布及相带发育起到重要的改造作用,对古地貌及古风向的恢复,以及在下一步油气勘探中,有必要考虑沿岸流作用对储层发育和展布所造成的影响。研究结果对孤北洼陷下步勘探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辽东湾盆地旅大地区古近系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量岩心和测井资料分析,结合部分地震资料,依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将辽东湾盆地古近系划分为2个超长期、6个长期、18个中期和数10个短期旋回层序。在综合长期层序界面和结构特征的基础上,选择长期旋回的上升和下降相域为等时地层单元编制层序、岩相古地理图,得出了长期旋回的古地理演化规律为:在LSC2和LSC3时期,以发育浅湖和湖底扇沉积体系为主,LSC4时期以发育三角洲和湖底扇沉积体系为主,到LSC5和LSC6时期以发育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体系为主,自下而上形成浅湖→湖底扇→三角洲沉积演化过程和砂体展布规律。从而为有利储集砂体的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车排子地区是准噶尔盆地重要的油气富集区,由于其处于盆缘超剥带,对侏罗系地层归属及展布特征认识尚不清楚。为了弄清该区侏罗系地层对砂体成因类型及有利储层分布的影响,在地层精细划分的基础上,结合剥蚀量计算,对侏罗系沉积期古地貌进行了恢复;结合残留地层的沉积相标志分析,建立了侏罗系沉积模式,还原了该时期的岩相古地理;通过储层物性研究,明确了有利储层的沉积相类型,结合岩相古地理分布,预测了研究区有利储层的展布。结果表明:车排子地区侏罗系发育扇三角洲相和辫状河三角洲相,车排子凸起东翼陡坡带发育受限型扇三角洲,四棵树凹陷南部陡坡带发育扇三角洲,四棵树凹陷北部缓坡带发育辫状河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为有效储层,是下一步重点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9.
大路沟二区延长组长6段沉积相与沉积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鄂尔多斯盆地靖安油田大路沟二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段岩石类型、砂岩岩石结构、沉积构造、古生物及测井相进行了详细研究.具体分析了其沉积相类型与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长6沉积时期发育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亚相类型为三角洲前缘.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侧翼、河口砂坝、席状砂、分流河道间、分流间湾6种微相。根据研究区沉积体系和平面展布特征.建立了长6段沉积体系的沉积模式,分别为枝状砂体沉积模式和朵状砂体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长8油层组物源及沉积展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长8油层组15口钻井岩心的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生物化石及粒度特征等的综合研究,结合轻、重矿物组合平面展布特征、数据结构变差函数分析及砂岩百分含量平面分布规律等,对该区物源及古水流方向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物源与古水流方向为北东向和南西向,发育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各小层沉积微相的展布随双向水流强弱的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11.
岩相古地理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地理学的理论发展和相关的技术进步为推动中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含油气盆地的油气勘探表明,岩相古地理控制了油气成藏的基本要素组合和油气资源的分布,地层和岩性圈闭的发育和分布受控于古地理条件的改变。目前,岩相古地理学在向着定量化、精细化、综合化方向长足发展的同时,仍然面临许多重大的理论和技术问题。阐述了岩相古地理学发展的现状,认为多信息、多尺度、多元化和数字化的古地理研究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子长油田安定地区延长组长6 油层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子长油田安定地区延长组长6 油层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研究,认为该区长6 油层属典型的低渗-超低渗储层,生、储、盖组合单一;湖相烃源岩为油气的生成提供了物质保障;泛滥平原相、沼泽相泥岩为油气成藏提供了良好的盖层条件;长6 油藏属于典型岩性圈闭油气藏,油气富集主要受物性、岩性及岩相等因素影响。有利的沉积相带和储层物性共同控制了长6 油藏的油气分布。  相似文献   

13.
准南山前断褶带紫泥泉子组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露头与钻井、测井资料的对比研究, 依据紫泥泉子组存在两个区域稳定发育的大套泥岩, 以及区域不整合、河道下切面或沉积体系转换面, 将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断褶带古近系紫泥泉子组划分为2 个三级沉积层序, 建立研究区层序地层格架。编制了以层序为单位的岩相古地理图, 探讨了层序地层格架内的古近系紫泥泉子组沉积期间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沉积演化。其中, 紫泥泉子组沉积早期(层序一) 岩相古地理格局为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湖泊共存; 紫泥泉子组沉积晚期(层序二) 湖泊扩张, 为以湖泊沉积为主的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浅湖沉积组合。  相似文献   

14.
汪彦  鲁新便  彭军  赵冉 《特种油气藏》2011,18(2):14-17,135
塔河油田YT1区块三叠系可划分为6个长期、15个中期和31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发育有A型、X型、V型3种不同的层序构型。以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为对比单元,建立相应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根据不同层序单元沉积相发育特征及其岩相古地理分布规律,分析认为该区三叠系属于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随着地层基准面有规律地升降变化,研究区曾发生过6次规模较大的湖进-湖退旋回,其沉积记录亦体现出6次由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滨浅湖变化有序的沉积序列。  相似文献   

15.
通过岩心描述、岩石薄片鉴定、古生物、物源区及测井曲线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 9 油层组沉积相和层序地层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确定长 9 油层组属于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可划分为 1 个长期、2 个中期和 4 个短期旋回层序。 以古盐度的定量计算和盐度分区为依据,进一步确定了陇东地区长 9 油层组沉积期的古湖岸线位置。 在此基础上,以物源区、沉积相和层序分析等资料为基础,选取中期旋回层序的上升和下降相域作为等时地层单元编制陇东地区长 9 油层组各时期层序-岩相古地理图。 结果表明,各时期古地理面貌和砂体展布格局主要受湖平面升降和物源区方向控制,最有利储层发育的水上和水下分流河道主要出现在各中期旋回的湖侵相域,砂体的延伸方向与西南部的主物源方向相平行。 该研究成果对陇东地区长 9 油藏的后续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岩相古地理、地震层序地层学研究基础上 ,应用Stratimagic地震波形分类技术 ,根据储层的发育是否引起地震道波形变化 ,对已知井的井旁道目的层段的反射波进行统计分类 ,并对研究区 (三今 甫圩目标区块 )地震剖面做波形分类分析 ,建立不同反射波与储层沉积微相、储层发育程度等的对应关系 ,同时提取相关地震属性进行分析 ,定性确定出该区的储层发育规律与沉积相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17.
富县探区延长组重矿物组合特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查明探区的古水流、物源方向等对于储集层预测和圈闭评价有重大意义。富县探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东南部,紧邻湖区,近年来对该区古水流流向、物源方向的争论较多。应用重矿物组合特征分析方法,对该区三叠系延长组重点层段的重矿物组合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合露头古水流测量结果及区域岩相古地理特征等,指出区内延长组沉积物源于盆地东北部,古水流总体指向西南部。  相似文献   

18.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天然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2008年以来,在四川盆地LG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顶部风化壳取得勘探突破,揭开了雷四段岩性气藏的勘探序幕。为寻找近期雷口坡组天然气勘探的方向,对该区雷口坡组各层段残余地层分布特征、岩相古地理的恢复、储层类型和分布以及气藏解剖等进行了综合分析。通过井震结合的层序格架下的沉积储层、成藏等综合分析,认为:①该区雷口坡组残余地层厚度一般为600~1200 m,川西凹陷保存较全,华蓥山断裂以东地区剥蚀强烈,沿泸州—开江古隆起整个雷口坡组已被剥蚀殆尽;②雷口坡期四川盆地为障壁蒸发澙湖沉积,由雷一—雷四期,膏盐湖中心从川中南充地区,逐渐扩大至简阳,最后迁移至盐亭—蒲西地区,围绕膏盐湖分布白云岩坪及颗粒滩;③发育风化壳岩溶型白云岩和颗粒白云岩2类储层,前者分布在大川中地区,后者分布于川中磨溪—广安地区及龙门山前缘带;④存在构造气藏和岩性气藏2种气藏类型;⑤雷口坡组顶部风化壳和雷一、雷三段颗粒滩是有利勘探领域,大川中地区(包括LG和九龙山地区)是风化壳勘探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9.
基于野外剖面、地震、测井及钻井等资料分析,结合大地构造背景,对四川盆地西北部(简称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岩相古地理及古岩溶地貌特征进行恢复并探讨其油气地质意义.研究表明,川西北地区茅口组可进一步划分为LSC1、LSC2.LSC3共3个长期旋回,分别对应茅一段、茅二段、茅三段.受上扬子地块北缘勉略古洋盆扩张所形成的伸...  相似文献   

20.
延长组长 8 油层组是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重要的储集层之一。 通过岩心观察以及测井和分析测试资料的研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长 8 油层组进行了精细的沉积相分析,确定长 8 油层组属于辫状河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并从中识别出主河道、分流河道、决口扇、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分流间洼地、河口坝及远砂坝等沉积微相。 在精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和建立等时地层格架的基础上,以相当于小层砂体的短期旋回层序为等时地层单元编制层序-岩相古地理图,并分析各类成因砂体的发育、组合和演化特征及展布规律。 研究结果可为该区长 8 油层组的储层预测和岩性油藏的高效勘探开发提供精细的沉积、层序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