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机动性--城市研究的新概念框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城市中日常出行和交通运输问题的认识,正在摆脱工程师的技术观念束缚,成为社会科学的一项研究内容.社会学、地理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催生了一个新的概念:城市机动性.城市的交通出行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对这一问题应当通过人们的城市生活方式,在空间中的表现,环境导向认知等方面进行研究.城市机动性的概念促使城市研究学者采用一个更加整体和系统化的方法来对待交通问题:城市交通不能脱离技术条件的支持(交通运输)、城市社会活动的组织(布局结构)、城市居民的日常活动(城市社会活动),空间质量(城市景观)以及城市决策者的管理措施(城市政策).城市机动性因此提供了一个概念性的框架.在此基础上可以发展建立新的概念与认识,如"交互的机动性"和"多类型的机动性"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在"2009年城市发展和规划国际会议"的主题报告中,仇保兴博士结合中国城市发展的具体国情,提出了"低碳生态城市"这一复合概念,之后各种相关的理论研究层出不断,为中国各地如火如荼的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更明确的原则性指导。那么,究竟什么是低碳生态城市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分析了城市机动性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指出城市机动性的改善是促进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在过去的20多年间我国城市机动性的改善主要是通过超常规的高强度的投入,侧重于物质环境的建设,特别是高等级道路的建设.城市道路交通的物质环境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城市机动性的改善远未实现预期目标,这在高峰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通过对中国城市机动性20年发展主要特点的回顾,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市机动性20年发展的回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分析了城市机动性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指出城市机动性的改善是促进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在过去的20多年间我国城市机动性的改善主要是通过超常规的高强度的投入,侧重于物质环境的建设,特别是高等级道路的建设。城市道路交通的物质环境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城市机动性的改善远未实现预期目标,这在高峰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通过对中国城市机动性20年发展主要特点的回顾,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城市机动性的研究在国内刚刚起步,它提供了一种对于城市的全新的认识方法,使交通脱离了传统的部门技术化的领域。它不仅是一种衡量社会公平的指标,更涉及到城市、建筑、人权、制度、经济、交通等各个方面,在不同层面触发巨大的创造性活动。应对于这样的一种新城市宣言的要求,为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机会。以上海市徐家汇的城市中心区城市设计方案为例,介绍了在城市机动性要求下的城市中心区设计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世界城市和国际城市的基本概念 世界城市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世界城市(World City)是指全球经济系统的中枢及在世界经济和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城市,类似的概念还有全球城市(Global City),国内一般统称为"世界城市"。  相似文献   

7.
城市机动性的研究在国内刚刚起步,它提供了一种对于城市的全新认识方法,使交通脱离了传统的部门技术化的领域,其不仅是一种衡量社会公平的指标,更涉及到城市、建筑.人权.制度.经济.交通等各个方面.在不同层面触发巨大的创造性活动。应对于这样的一种新城市宣言的要求,为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提供了新的规角和新的机会。本文以上海市徐家汇的城市中心区城市设计方案为例,介绍了在城市机动性要求下的城市中心区设计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杨梦阳 《山西建筑》2011,37(10):250-251
阐述了"低碳城市"的概念及发展要求,分析了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现状,并以"低碳城市"为核心理念,从能源、交通、建筑及环保四个方面探索了新的城市规划发展模式,从而为我国低碳城市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生态城市概念的辨析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与生物圈"计划中提出生态城市的概念。1987年,前苏联生态学家扬诺斯基首次提出生态城思想,他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模式,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发  相似文献   

10.
生态城市内涵"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霍华德在在19世纪末提出有关城市规划的设想,在其著作《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提出田园城市的概念。他设想田园城市是一个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是针对现代城市问题如城市密度、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等提出的先驱的规划思想。  相似文献   

11.
以低碳生活方式实现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尚鸿 《山西建筑》2011,37(27):1-3
阐述了"低碳生活"与"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和两者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低碳循环经济是世界发展的趋势,低碳生态城市是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低碳生活是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终极目标,同时指出在城市规划中仅仅是运用"低碳循环经济"的先进技术理论规划出"低碳城市"思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托于"低碳生活"才能实现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目的。  相似文献   

12.
在设计中,由现代建筑构成的新文脉从原有的胡同肌理中生发出来,构成了"碗"状地形结构。"碗"状结构在概念上定义了一个整合了自然、建筑、基础设施及公园的形态。通过在这一原本规划品质较为低下的街区营造良好的绿化环境,一个回归自然,尊重文化遗产的新"城市"将会诞生。类似于一个考古进程,设计由从大至小的不同尺度的"层"构成: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和城市机动性的加强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发展演变的两个主要特征.运动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前提条件,是社会个体实现个人生活价值的根本要素.在越来越城市化的当代社会,经济增长与物资的流动、文化发展与人员的流动变得不可分离.这就要求我们改变对城市的传统认识,从运动中重新认识我们的城市.在这一背景下,2001年成立于巴黎的法国动态城市基金会致力于推动城市机动性的研究,并围绕三个基本研究方向制定项目计划,在全球范围积极促进城市间的合作.该文首先简要概述基金会成立的背景,随后介绍它的研究内容和主要成果,最后说明基金会与中国城市之间的合作前景.  相似文献   

14.
柯慧 《城建档案》2002,(3):44-45
人类起先是傍水而居的,后聚居形成了“城、郭”,至今世界上已有许多人口超百万、上千万的特大城市。据统计,我国目前城市总数已达到668个。国内外学者从经济、社会、地理等不同角度,曾对城市下定义30多种。法国的一位地理学家说:城市既是一个景观、一个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个生活中心或劳动中心,具体地说,也可能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或一个灵魂。显然,这种气氛、特征或灵魂,就是指一个城市的文化。文化是与自然相对的概念。城市文化来源于一个城市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来源于一个城市人民的  相似文献   

15.
城市建筑“群”论——一种城市空间环境设计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彦辉 《华中建筑》2001,1(3):61-63
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是由不同规模层次、不同性质群构成的整体。该文以群的概念对城市一定地段范围内的建筑形体空间组织及其相关要素的集合进行阐释,探究城市中建筑空间的形态构成特征,进而总结出对建筑群体的空间环境设计有指导意义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巴西可持续城市机动性政策的实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西联邦政府于2003年设立了城市部并组建"交通和城市机动性国家委员会"(SeMob)负责在全国范围制订和落实"可持续的城市机动性"政策.作为该政策的两位主管官员,对这一政策的产生背景、具体目标和内容、基本原则以及评估和展望作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7.
:城市生态廊道建设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城市生态 空间规划落地实施的重要途径。生态要素及廊道概念的界定、 研究对象及研究层级的梳理、生态廊道功能的定位是当前城市 生态廊道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在梳理城市生态廊道相关概念演 化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3个新概念——城市生态空间廊道、 城市绿地生态廊道及城市复合生态廊道,阐述概念产生的背 景、内涵和外延层面的差异性及概念衍生的必要性,聚焦概念 辨析、要素明晰、地类衔接、规划对接、管控实施等方面,为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市域层面的生态空间规划、功能分区和用 途分类衔接、复合生态空间管控等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城市设计”思想虽然古已有之,但将“城市设计”作为一个现代概念。则是在1930年“现代建筑国际会议”(CIMA)上勒·柯布西埃(Le corbusler)提出的“现代城市概念”的影响下,开始强调“城市主体设计”之际产生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的大部分城市遭战火破坏,急待重建,更新和扩建,“城市形态规划”和“城市设计”开始了一个新纪元。但战后城市设计的哲理发展仍属于二十世纪上半叶城市规划概念的继续。 如果说十八世纪“城市设计”主要考虑的诸如广场、轴线、视线和引进序列等法则至今仍在起影响作用的话,现在需强调的是,以上在今天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城市功能的需要了。现代“城市设计”更重视着眼于城市发展、城市保护、城市更新等方面的形态设计,着眼于不同运动速度、运动系统中的空间视觉感受,乃至人们行为心理对城市设计的影响等等。  相似文献   

19.
刘春玲 《中外建筑》2014,(11):88-89
"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是我国每一座城市面临的一个命题。华夏是一个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独特优秀的地方文化汇聚成华夏文化,尤如百川灌海。为何破解这一命题,一是厘清城市的主流文化,从建筑形式到内容的统一,尤其是老城区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载体;二是拓展新区对城市文化的延续,不能千城一面,高楼林立,文化传承湮没在城市发展之中;三是城市建设发展规划要有个性,特别是将城市文化的传承融入城市的发展之中,"一方水土一方人"就是文化的传承,更为城市发展定下了基调,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20.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1979年3月5日,经国务院同意珠海由珠海县改为珠海市。1980年8月26日,经全国人大批准设立珠海经济特区。从此,珠海充分发挥经济特区"试验田"和"窗口"作用,拉开了城市建设发展的大幕,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城市建设热潮,如今,珠海已奇迹般地建成了现代化的花园式海滨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