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介绍了通过热处理工艺试验筛选到的20 CrlMolVNbTiB 高温螺栓钢二种热处理方案:1030℃油淬+700℃回火;1030℃正火+980油淬+700℃回火。大量的试验数据表明,采用合理的热处理工艺,不但使钢材获得优良的常温力学性能,而且使该钢的高温性能也符合高温紧固件的性能要求。文中还介绍了热处理工艺设计中采取的消除粗晶的措施及其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硬度与冲击试验以及冲刷磨损试验,对超级马氏体不锈钢00Cr13Ni4Mo在8种不同热处理工艺下的力学性能与抗磨蚀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00Cr13Ni4Mo钢在550~650℃回火后产生逆变奥氏体,逆变奥氏体降低了材料的强度与硬度,增加了材料的韧性;00Cr13Ni4Mo钢的抗磨蚀性能主要与硬度有关,而与其冲击韧性关系较小;从材料性能和经济性综合考虑,00Cr13Ni4Mo钢最佳热处理工艺为1 050℃/9h正火+550℃/6h一次回火处理。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经三种热处理工艺处理后的石油焦在1.0 mol/L LiClO4/EC+DEC(1∶1)电解液体系中作为锂离子蓄电池负极的充放电性能。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喇曼光谱(Raman)分析了热处理工艺中最高热处理温度对石油焦性能的影响;通过分析工艺(1)与工艺(2)处理后的石油焦性能的差别,制定了热处理工艺制度(3),讨论了热处理工艺中石墨化炉内真空度对石油焦性能的影响。得到了石油焦热处理的最佳工艺为:最高热处理温度2 750 ℃,石墨化炉内真空度不高于10-1Pa。  相似文献   

4.
为优化焊接工艺,解决水冷壁T23接头焊缝在运行中容易出现裂纹的问题,测试了T23接头在4种不同工艺(不预热、焊后不热处理,不预热、焊后热处理,预热、焊后不热处理,预热、焊后热处理;预热温度为150 ℃,焊后热处理工艺为740 ℃、0.5 h)下的硬度和冲击韧性,并观察了显微组织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预热对T23接头硬度的影响不大,但增大晶粒尺寸和过热区的宽度,对焊缝和热影响区(HAZ)的韧性均有不利影响;焊后热处理明显降低焊缝和HAZ的硬度,虽然对HAZ韧性影响很小,但可改善焊缝的韧性。建议预热温度不超过150 ℃或取消预热,进行焊后热处理以保证接头的长期服役性能。  相似文献   

5.
本文测定了经不同热处理的00Cr13Ni5Mo在蒸馏水中的抗空蚀性能。通过分析力学性能与12h累积失重的关系确定了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布氏硬度是影响材料抗空蚀性能的关键因素,同时较高的冲击功与延伸率有利于提高抗空蚀性能。00Cr13Ni5Mo在回火过程中会发生奥氏体逆转变,逆变奥氏体的存在使材料在具有较高强度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韧性。由于具有较高的逆变奥氏体量,经过650℃回火的试样的耐空蚀性能比550℃~600℃回火的更好。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12Cr10Co3MoW1VNbNB钢的临界温度进行测定,并在980~1140℃进行淬火试验,对该钢种在不同淬火温度下组织变化及性能进行研究,并分析热处理工艺对材料组织与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2Cr10Co3MoW1VNbNB钢的在1060~1100℃淬火,油冷;650~690℃回火,空冷,可以得到马氏体回火组织,获得良好的室温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7.
1Cr17Ni2马氏体不锈钢的力学性能及抗腐蚀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1Cr17Ni2钢不同热处理后所得的组织及其对力学性能和抗晶间腐蚀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合适的成分范围内,经990-1050℃淬火为275-350℃低温回火后,钢的强度高,塑,韧性较好,同时抗晶闸腐蚀能力强:400-550℃中温回火,冲击韧性明显降低,抗晶间腐刨能力也差;600-650℃高温回火,强度有所降低,但塑,韧性好,抗晶间腐蚀能力也并不逊色。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电站用12%Cr型马氏体耐热钢不同工艺热处理的组织性能研究表明,正火(1 020~1 070℃×1 h)+回火(760℃×2 h)或高温退火(1 050℃×1 h)+回火(760℃×2 h)工艺热处理后的组织为板条马氏体,硬度在CSN417134—1977要求范围内;等温退火(1 050℃×1 h→670℃、750℃、870℃)+回火(760℃×2 h)工艺热处理后的组织为板条马氏体+珠光体,硬度在标准要求范围内;不完全退火(850℃、870℃)工艺热处理后会得到深浅二区域组织,其中深色区域为颗粒状珠光体,浅色区域为铁素体+碳化物,并且试样的硬度低于标准要求的下限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水轮机用钢ZGOCr13Ni5Mo经不同的热处理韧化工艺进行研究,寻求既能满足硬度要求又满足可焊性及机加实际生产的可行性热处理强化工艺。该热处理工艺使材料在韧性和硬度方面达到了较好的综合性能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0.
针对某火电厂2台循环水泵运行后,主轴在短时间内相继发生断裂的问题,对主轴进行了断口宏观、化学成分、组织性能、热处理工艺、运行工况等方面的原因分析,确定原因为调质热处理工艺不当,工件残余应力较大,降低了主轴的抗疲劳强度,运行中在载荷应力及残余应力的共同作用下,在主轴表面盟生疲劳裂纹,且由于工件塑韧性不足而快速发生断裂,介绍了延长回火时间、改善组织减少应力等工艺改进措施,使主轴各项试验结果均符合标准要求,通过1年多时间的运行说明工艺改进措施有效解决了主轴失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采用粉末冶金温压成形技术制备了FeSiAl软磁粉芯,研究了退火处理对其磁导率、磁损耗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退火温度25~720℃范围内,有效磁导率随温度升高而迅速增大,660℃时达到最高值91.3(100 k Hz),随后急剧下降。磁损耗经过退火处理后比未经退火处理的略高。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一种电力输变电网络适用的光纤电流互感器,给出了一种基于DSP+FPGA的数字闭环信号检测方法,分析了互感器光路系统主要误差源及其相应抑制措施。依据电子式电流互感器标准IEC 60044-8,设计了互感器样机的各种准确度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40~60℃范围内,样机对直流和交流电流的测量变比误差均小于±0.2%;室温条件下,直流电流测量变比误差小于0.1%,系统相位延迟约129.6′;工频电流15次以内谐波测量准确度优于0.2%,51次以内优于0.5%。研制的光纤电流互感器样机计量精度已经达到实用化要求。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应用于大型转轮的高屈强比高韧性铸造不锈钢的焊接接头组织及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焊后经过480℃退火处理后接头微观组织均为单相板条马氏体,接头拉伸性能良好,而接头焊缝区域的韧性较差;而经过590℃退火处理后,微观组织除板条马氏体外,在靠近热影响区的母材、热影响区存在少量铁素体。接头强度降低,而接头各区域的冲击韧性良好。  相似文献   

14.
进口导叶片温度控制对机组运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PG9171E型燃气轮机进口导叶片(inlet guide vane,IGV)温度控制的基本原理,并以基本负荷和部分负荷情况为例,分析IGV控制的特点.通过带部分负荷不投入IGV及带部分负荷投入IGV的温度控制方式来修正温度控制参数,具体方法是把IGV的温度控制基准值从原来的593℃修正到560℃,从而有效地控制...  相似文献   

15.
胡平  严伟  单以银  杨柯 《广东电力》2011,24(11):6-10,29
研究了高Cr铁素体耐热钢时效过程中的组织演变与力学性能.600℃时效后(最长至3 000 h),高Cr铁素体耐热钢在室温和600℃下的拉伸强度随时效时间基本不变;增加耐热钢中的W含量可以提高时效前后的600℃高温拉伸强度,添加Co则无显著影响;耐热钢的室温冲击功在500 h的短时时效后快速降低,随后逐渐趋于稳定,加Co...  相似文献   

16.
张颖  许志红  张培铭 《低压电器》2005,(10):37-40,48
新型智能混合式交流接触器是一种将单片机技术、电力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引入交流接触器而形成的一种新型低压控制电器.将Modbus总线技术引入新型智能混合式交流接触器,使之具有与主控计算机双向通信的功能,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各项性能指标明显提高.介绍了新型智能混合式交流接触器的工作原理、Modbus总线特点、Modbus通信协议在交流接触器中应用的设计方案,并对Modbus的两种传输模式存实际应用中的作用讲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
交流接触器的设计与测试技术是交流接触器产品的关键技术。随着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交流接触器的智能化设计与测试技术取得了很大进展。简单论述了近年来国内交流接触器智能化设计与测试技术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8.
可调电容串联补偿式交流融冰装置在湖南电网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交流融冰技术需多条线路串接,融冰时存在负荷转移困难、倒闸操作复杂等不足。文中提出了串联补偿式交流融冰技术,研制了可调电容串联补偿式交流融冰装置。装置在浏阳集里220kV变电站完成试验,试验电流810A,15min后,导线温度由17℃上升至35℃。装置的成功研制为应对大规模冰雪灾害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9.
由于我国功率电子技术和微控制器技术的滞后发展,阻碍了交流伺服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本文首先概述了我国交流伺服技术发展过程,提出交流伺服运动系统的概念,旨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开发路线,加快通用交流伺服电机及其区动系统的开发,并指出交流伺服运动系统目前应解决的技术问题,最后通过开发实例,具体阐明永磁同步伺服电机、驱动器、控制器和传感器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