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冶金部科技司于1989年5月19日至20日,在鞍山市主持召开了HYG-12型多孔粒状铵油炸药混装车及上料装置技术鉴定会。到会的有冶金、煤炭、化工系统23个单位36名代表。该混装车由马鞍山矿山研究院、常州冶金机械厂和鞍钢齐大山铁矿共同研制。 HYO-12型多孔粒状铵油炸药混装车采用液压传动、螺旋输料、变量泵喷油、星形阀配气装孔,两套工作机构可同时或单独使用。其载药量为12t,技术生产率(单系统)为250kg/min,计量误差≤5%。由于串联的两台油马达按固定的速比同步运行,使铵油配比稳定,保证了炸药混制质量。该车于1988年9月投入工业试验, 相似文献
2.
最近,杜邦公司为昆士兰州犹他矿(Utah)设计、制造了一台应用微处理机控制的乳化炸药与铵油炸药混装车。据称,这是技术上的一大跃进。这种滚筒式混装车的外观与侧向溜槽卸 相似文献
3.
4.
5.
冶金部于1985年12月13日至15日,在海南铁矿主持召开了RHC乳化炸药混装车及配套装置鉴定会。该项目系国家“六五”计划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由长沙矿山研究院负责设计,常州冶金机械厂负责专用底盘设计及 相似文献
6.
7.
在我国大型露天矿山爆破工程中,已经广泛使用现场多孔粒状铵油炸药混装车进行机械化装药,但由于我国引进的炸药车设备工艺落后,现场多孔粒状铵油炸药车螺杆输送中的油相装置设计不合理,导致生产出的现场混装炸药的性能已经不能满足我国新型矿山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多孔粒状铵油炸药混装车油量配制装置进行改造,保证硝酸铵和柴油能够充分接触混合,提高了炸药性能和质量水平,使其能够满足我国目前露天矿山开采的安全环保等要求。 相似文献
8.
“千吨级乳化炸药连续混制工艺与设备研究”技术鉴定会于1985年6月28日至30日在广东大宝山矿召开。会议由冶金部科技司主持。参加鉴定会的32名代表来自科研、设计、矿山、高等院校及领导机关等16个单位。会议期间,专家们审查了研究工作报告及有关 相似文献
9.
10.
中洁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1986,(2)
<正> 乳化炸药是近年来国内外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抗水工业炸药。它具有性能良好、经济效益高、使用安全等优点,因而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1980年试制成功了乳化炸药,1985年又研制成功连续生产工艺及设备。所用制造方法都需建造等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BC型铵油炸药混装车装药计量误差产生的原因,介绍了该车的装药定量控制系统及其改进。 相似文献
12.
13.
1985年9月19日至21日,冶金部在武钢大冶铁矿召开了浆状炸药输药车及配套装置鉴定会。有30个单位的38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根据国家科技攻关合同的要求,长沙矿山研究院和武钢大冶铁矿在原先研制的浆状炸药装药车的基础上,经改进和配套,建立了一条浆状炸药制、贮、运、装的机械化作业线。样机于1985年6月13日起在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进 相似文献
14.
李俊华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1988,(6)
试制成功铵油炸药混装车,代替矿山爆破工作中的人工搅拌生产炸药、人工运搬、人工装药的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经生产验证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均比人工操作有较大地提高。 相似文献
15.
文沛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1984,(6)
<正> 乳化炸药是八十年代发展的一种新型抗水工业炸药。为适应地下矿山小直径(Φ32~35毫米)药卷加工及长时间贮存的需要,长沙矿山研究院与石人嶂钨矿共同研制出一种新型高粘度乳化炸药,其粘度为30~40万厘泊,贮存期可达半年以上。经一年多的工业生产试验,已生产25吨用于不同硬度矿岩爆破,在f=12~14的花岗岩中,用于平巷掘进爆破与用2号岩石炸药对比,爆破效率提高10~15%;掘进每米巷道耗药量降低5~10%。高粘度乳化炸药的爆炸性能为:爆速4000~4500(米/秒);猛度15~18毫米;殉爆度6~8厘米;爆炸临界直径小于20毫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乳化炸药混装车和地面制备站的工作原理与结构特点,以及适用于混装车的系列乳化炸药的品种。通过生产应用前后爆破工艺的比较,充分显示出现场混装机械化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为改善BCJ-3型散装乳化炸药装药车在北方地区冬季装药发泡速度慢、炸药爆轰性能不稳定的问题,对其敏化工艺进行了系统性优化。将装药车中低温敏化工艺改为高温敏化工艺,相应调整了基质配方和敏化参数,配方中不加或少加酸性促进剂,敏化液浓度调整为1∶8,加入量减少至1%,将敏化混合器改装至装药车螺杆泵出口。优化后,现场装药温度一般为60~70℃,发泡稳定均匀,冬季严寒条件下发泡10min炸药密度可达到1.15~1.20g/cm3,爆速4 200~4 500m/s,所生产炸药在中小直径炮孔露天爆破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高温敏化工艺是增强BCJ-3型散装乳化炸药装药车在北方高寒地区应用稳定性的有效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