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测定2016年黑龙江省三个大米主产区(A区、B区和C区)中的三种重金属元素铅(Pb)、镉(Cd)、铬(Cr)的含量,评估其污染状况,分析探讨减污措施。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ICP-MS)法,共检测89份大米样品。其中铅检出率为100%,超标率为0;镉检出率为100%,超标率为1.12%;铬检出率为100%,超标率为1.12%。铬元素在不同地区样品中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综合比较得出,黑龙江主产区大米的安全性较高,对人体健康风险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温州市瓯海区市售海产品中的重金属元素铅、镉、汞的含量水平,评估其污染状况,并进行健康风险评价,为保障人们的饮食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水产品流通环节进行采样,采样点包括瓯海全区13个镇、街道的超市、农贸市场、专营店及批发市场4大场所,共计203份,利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铅和镉,利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汞。结果:共检测了203份样品。其中铅检出率为92.1%,超标率为1.0%;镉检出率为86.2%,超标率为8.9%;汞检出率为96.1%,超标率为0。结论:瓯海区市售海产品中重金属状况总体较好,甲壳类海产品中的镉超标,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2016年广东省各地市市售大米中镉的污染情况及镉通过大米途径摄入的健康风险。以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直接测定大米中的镉,采用国家标准规定的限量值评价大米中镉的污染水平,同时采用2002年广东省居民膳食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以美国环保局的《致癌风险评价指南》为标准,对大米中镉通过食用途径进入人群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广东省市售大米中镉的检出率大于99%,超标率为0,镉通过大米食用途径对人群的平均个人年风险值均低于美国环保局的标准,低收入人群年风险值较中高收入人群高,10岁以下儿童年风险值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为减少大米中镉对人群的健康产生危害,低收入人群应均衡营养,多以其他谷类为主食,儿童大米镉膳食致癌风险需要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松江区消费环节大米中铅、镉、无机砷和总汞等重金属污染状况及摄入风险, 掌握本地区大米质量安全情况。方法 采集松江区消费环节大米样品344个, 测定铅、镉、无机砷和总汞含量, 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对大米中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评价, 并用可耐受摄入量对膳食风险进行初步评估。结果 大米中无机砷、铅、镉、和总汞的含量均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平均含量分别为0.054、0.032、0.018和0.0023 mg/kg; 在344件样品中, 97%以上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小于0.6, 综合评价为安全、处于清洁水平的样品占99.4%, 没有轻度污染以上的样品存在; 通过大米摄入铅、镉、无机砷和总汞的量远远低于可耐受摄入量, 但无机砷、镉在高暴露点位的膳食风险贡献率大于10%。结论 松江区消费环节大米重金属的污染情况比较乐观, 对人体健康的风险处于较低水平, 重金属安全情况总体可控。  相似文献   

5.
试验目的:了解南宁市种植的稻米重金属污染情况,为当地政府做出食品安全决策提供依据。试验方法:采集南宁市15个大米种植县区共126个乡镇的605份大米和稻谷,其中外地产的大米67份,本地种植的稻谷和大米538份。按照GB 2762-2017《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方法检测铅、镉、无机砷和总汞含量。试验结果:稻谷和大米总检出率为78.28%,其中稻谷超标率为33.33%,高于大米20.95%(P<0.01);本地种植大米重金属超标率高于外地(P<0.05),其中本地种植大米中,镉的超标率为17.88%,无机砷为0.56%,铅为2.23%,总汞为0.84%;县级行政区域种植的大米铅、镉、无机砷的超标率高于城区(P<0.05);镉元素的最高检出值为1.23 mg/kg,是国家卫生标准规定的6.15倍;南宁市种植大米镉的EDI(每日摄入量)为0.000 5 mg/kg·d,THQ(目标危险系数)为0.43,THQ<1。结论:南宁市种植的稻米重金属检出率较高,其中大米中镉超标较严重。应联合农业、环保等部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升当地种植大米的质量,确保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福建省市售茶叶中金属元素含量情况,通过分析茶叶中重金属含量情况,评估其对人体的健康风险情况。方法在福建省市场随机抽取不同品种茶叶98份,用微波消解法处理茶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ICP-MS)检测茶叶中铝、铅、砷、汞、铬、镉的含量。结果98批市售茶叶中的铅、砷、汞、铬、镉5种重金属元素含量都在国家标准范围之内,目前暂无茶叶中铝含量相关限量标准,但其危害作用有限。98份市售茶叶中铅、砷、铬、铝检出率均为100%,铬、汞的检出率分别为95.9%、37.8%。各元素靶标危害系数(target hazard quotient,THQ)排名依次为铝>铬>砷>铅>镉>汞,危害指数(hazard Index,HI)为0.2589,铝对危害指数的贡献率为45.2%。按照不同茶叶种类进行分类,其危害指数排名依次为黑茶>乌龙茶>绿茶>红茶。按照茶叶产地进行分类,其危害指数排名依次为云南>福建>浙江。结论福建省市售茶叶中这6种金属元素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但危害指数为0.2589,小于1,对人们的健康风险较低,但仍应持续监测茶叶中金属元素的含量情况。  相似文献   

7.
2012~2014年广东省大米中铅镉的暴露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中国总膳食研究方法,运用2012~2014年广东省重金属污染监测工作所采集的大米中的铅、镉检测数据,评估广东省居民膳食中大米的铅、镉暴露情况。开展2012~2014年广东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测定大米中的铅、镉含量,计算铅的暴露边界比、镉的每月摄入量,并以此作为评价标准。结果表明,广东省大米中铅、镉总体超标率分别为0.11%和6.22%,除了部分地区大米中镉超标率较高以外(达到16.2%~22.4%),其余大部分地区大米中铅、镉含量均处于较低水平。广东省人群铅的暴露边界比为10.6~42.5;镉的每月摄入量为9.0~27.3μg/kg·BW,占镉暂定每月可耐受摄入量的36%~109%。广东省大米中铅、镉的含量及人群摄入总体处于安全水平。但部分地区的大米镉污染不容乐观且具有地域性差异,人群食用大米的镉暴露潜在一定的风险,尤以粤中北部地区为甚。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中国总膳食研究方法,运用广东省重金属污染监测工作所采集的各类居民日常食品中的铅、镉、砷、汞检测数据,评估广东省居民膳食中铅、镉、砷、汞的人群健康暴露情况。方法测定广东22市各类食品中的铅、镉、砷、汞含量,计算居民铅的暴露边界比,镉的每月摄入量,砷、汞的每周摄入量并以此作为评价标准。结果各类食品中铅、镉、砷、汞的总体均值分别为0.140、0.118、0.320、0.018 mg/kg,18岁以下未成年人群,铅的暴露边界比(MOE)值为0.35~13.76;18岁以上成年人群,铅的MOE值为1.83~89.57,镉的每月摄入量为0.02~20.28μg/kg.bw,占镉暂定每月可耐受摄人量的0.08%~81.1%。各人群大米中镉的EMI值为11.47~20.28μg/kg·bw,占镉暂定每月可耐受摄入量的45.9%~81.1%;砷的EWI值为0.2~10.4μg/kg·bw,占PTWI的1.3%~69%;汞的EWI值为0.01~1.29μg/kg·bw,占PTWI的0.25%~32.2%。结论广东省居民膳食中铅、镉、砷、汞污染的暴露情况对于各年龄段人群来说总体处于安全水平,但其中大米的镉、蔬菜中的铅暴露却存在一定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对天津市市售大米进行了重金属含量调查分析,并通过经大米途径重金属暴露接触对人体的健康危害进行风险分析。结果表明,大米中铅、镉、砷和汞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077 8,0.062 7,0.027 3和0.008 7 mg/kg。所采集的大米重金属含量与GB 2715—2005"粮食卫生标准"和NY 5115—2002"无公害食品大米"规定限量标准相比较,铅、镉、砷和汞的含量均低于标准规定的限量值,表明天津市市售大米总体水平是安全的。重金属暴露接触对人体的健康风险分析结果表明,4种重金属元素铅、镉、砷和汞的靶标危害指数(THQ)值均低于1,说明经大米途径摄入的铅、镉、砷和汞对居民的健康危害风险较低。但是THQ成人THQ儿童,表明成人经大米暴露途径摄入重金属的潜在健康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广西市售蔬菜中镉的污染状况, 评估广西居民通过食用市售蔬菜镉暴露风险程度。方法 利用2018年广西监督抽检蔬菜中镉含量数据和广西居民蔬菜平均摄入量数据, 采用点估计模型计算广西居民食用蔬菜中镉暴露水平。结果 9047批次蔬菜样品中, 镉平均含量为0.02322 mg/kg, 茎类蔬菜和豆类蔬菜镉检出率较低, 分别为56.52%和48.65%; 鳞茎类蔬菜镉超标率最高为6.90%; 批发市场蔬菜镉检出率和超标率最高, 分别为89.31%、5.66%; 全区14个地市市售蔬菜平均含镉量区别不大, I市镉检出率最高为97.16%, B市镉超标率最高, 为5.22%; 广西居民经食用市售蔬菜所致镉的月平均暴露量范围为1.77~5.29 μg/kg BW, 占每月可耐受摄入量(provisional tolerable monthly intake, PTMI)的7.08%~21.16%。结论 广西市售蔬菜中存在一定程度的镉超标情况, 但居民通过食用市售蔬菜的镉暴露量不高, 对人体的健康风险较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2018~2019年深圳市米面及其制品中重金属污染状况,为监管部门制定监管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为消费者提供消费指导。方法 在深圳市10个区采集米面及其制品,按照国家标准GB 5009. 268- - 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多元素的测定》对所采集的大米及米制品进行铅和镉的检测;对面及面制品进行铅、镉、总汞和总砷的检测。结果 320份米面及其制品中,4份米制品镉超标,超标率1.25%,其他监测项目均无超标,但米及其制品中镉检出率61.88%;面及其制品中镉检出率98.13%,均高于50%。不同类别样品间检出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2018年和2019年米及米制品的铅和镉检出率比较发现,铅、镉2两年检出率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而面及面制品2两年4个监测项目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当前深圳市米面及其制品中铅、镉、总汞和总砷等金属污染状况依然存在,其中镉污染情况较为普遍,具有一定的食品安全隐患,应该引起重视,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干巴菌中5种重金属总砷、总汞、铅、镉、铬及无机砷和甲基汞的含量,探讨干巴菌对重金属的生物富集作用。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检测总砷、总汞、铅、镉含量,采用液相原子荧光光度计联用检测无机砷、甲基汞的含量。结果 31份干巴菌样品中总砷、总汞、铅、镉的检出率均为100%,无机砷的检出率为50%,甲基汞在全部样品中均未检出。昆明的干巴菌样品中砷含量较高,达0.46 mg/kg;曲靖的干巴菌中铅含量有0.9997 mg/kg;镉含量较高,为0.46 mg/kg。结论总体来看不同地区的干巴菌中总砷、总汞、镉、铬、无机砷和甲基汞的含量处于较低水平,但铅含量偏高。干巴菌对重金属没有特异性吸收富集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我国食用畜禽内脏的重金属污染和药物残留情况。方法随机抽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兵团市场上销售的772份畜禽内脏样品,并采用国家标准检测方法对重金属污染物(铅、镉、总汞、总砷和铜)和违禁药物(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金刚烷胺和硝基呋喃类)残留情况进行检测分析,同时根据评价标准进行判定。结果 327份猪肝脏样品中,镉、铅、总汞、总砷、铜的超标率分别为2.14%、0.61%、3.98%、1.22%、6.12%,克伦特罗和沙丁胺醇的检出率分别为0.61%和0.31%;84份猪心脏样品中,镉、铅和总汞的超标率分别为3.57%、2.38%和5.95%;88份猪肾脏样品中总汞超标率为11.36%;43份猪肠、32份猪胃中镉超标率分别为2.33%和3.13%。71份鸡肫中镉、总汞和总砷的超标率分别为5.63%、7.04%、21.13%;69份鸡肝脏、31份鸡心脏中总汞超标率分别为11.59%、22.58%;鸭肫的重金属含量与药物残留情况均未发现不合格样品。结论我国畜禽内脏制品重金属污染比例相对较高,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内蒙古地区食品中铅、镉、总汞的污染水平,为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和进行风险预警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按照2012—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食品中化学污染物监测计划,结合内蒙古地区地产食品种类及分布特点,采集内蒙古地区12个盟市的本地产食品样品,采用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方法对样品中铅、镉、总汞进行检测,按照食品污染物限量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共采集8类食品,其中监测铅含量的有效样品为4 212份,检出率为32.72%(1 378/4 212),超标率为0.76%(32/4 212),超标的食品类别主要为食用菌(以鲜食用菌计),超标率为7.37%(14/190);监测镉含量的有效样品为4 173份,检出率为54.18%(2 261/4 173),超标率为0.58%(24/4 173),超标的食品类别主要为食用菌(以鲜食用菌计)、水产动物及其制品及肉与肉制品,超标率分别为3.68%(7/190)、2.06%(9/437)及1.15%(6/524);监测总汞含量的有效样品为4 217份,检出率为32.68%(1 378/4 217),超标率为0.50%(21/4 217),超标食品主要为食用菌(以鲜食用菌计)及蔬菜,超标率分别为3.68%(7/190)与1.01%(11/1 088)。结论 内蒙古地区生产的食用菌(以鲜食用菌计) 、水产动物及其制品、肉与肉制品、蔬菜中存在重金属污染情况,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石墨消解-微波消解法测定乳粉中总砷、总汞、铅和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石墨消解-微波消解法测定乳粉中的总砷、总汞、铅和镉含量的分析方法。方法样品经石墨加热预消解,采用微波消解法前处理,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ICP-MS)测定乳粉中的总砷、总汞、铅和镉含量。结果总砷、总汞、铅和镉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4.4%?108.3%,精密度的相对标准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为1.1%?4.6%,方法检出限分别为4.4、4.8、4.9、0.6?g/kg。乳粉质控样和考核样中总砷、总汞、铅和镉的测定结果均在参考值范围内,结果均为满意。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重现性良好,测定结果准确、可靠,适用于乳粉中总砷、总汞、铅和镉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6.
了解内蒙古地区食品中铅、镉、汞(总)的污染水平,为建立内蒙古地区食品重金属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及时发现食品中重金属安全隐患,进行风险预警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食品中化学污染物监测计划,结合内蒙古地区地产食品种类及分布特点,采集内蒙古地区中部、东部及西部5个地区的食品样本,按照GB 5009.12—2010《食品中铅的测定》、GB/T 5009.15—2003《食品中镉的测定》及GB/T 5009.17—2003《食品中总汞及有机汞测定》方法对样品中铅、镉、汞(总)进行检测。结果 共采集7类食品1654份样品。其中,监测铅含量的有效样品1610份,总体检出率33.40%,总体超标率1.62%,超标的食品类别主要为蔬菜、蛋与蛋制品、粮食及粮食制品以及食用菌,超标率分别为5.16%、2.21%、2.20%和2.01%;监测镉的有效样品1607份,总体检出率48.60%,总体超标率1.74%。超标的食品类别主要为食用菌、蔬菜及蛋和蛋制品,超标率分别为10.20%、5.41%和4.97%;监测汞(总)含量的有效样品1531份,总体检出率37.30%,总体超标率2.08%。超标食品主要为食用菌、乳及乳制品、粮食及粮食制品,超标率分别为20.13%、7.02%和1.20%。结论 内蒙古地区生产的食用菌(以鲜食用菌计)、蔬菜、蛋及蛋制品、粮食及粮食制品、乳及乳制品中存在重金属污染,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昆明市售坚果中铅、砷、汞、铬、镉5种有害元素的污染情况。方法昆明市14个区县采集共140份坚果,采用浓硝酸为消解液,石墨消解仪对样品进行前处理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同时测定坚果中的5种有害元素的含量,内标法定量。结果样品中汞、镉、砷、铅及铬的检出率依次为35%、45%、65%、100%和100%。从坚果类别分析,检出率为葵花籽(81.2%)花生(80%)松子(77.5%)南瓜子(67.5%)西瓜子(61.3%)开心果(60%)=葡萄干(60%)杏仁(58.7%)核桃(48.3%),从有害元素含量分析,检测含量为铬(0.961 mg/kg)砷(0.057 mg/kg)铅(0.053 mg/kg)镉(0.047 mg/kg)汞(0.009 mg/kg)。2份样品中铅元素含量超过标准限值,超标率为1.4%。结论样品有害元素的含量较低,但检出率较高,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坚果在贮存、加工、包装过程中的监督管理,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和健康。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石家庄市售牛奶和奶粉中铅、镉、汞和砷等重金属的污染状况。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对市售不同品牌的牛奶和奶粉中的污染物进行检测,并依据GB2762—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对牛奶中的铅、镉、汞和砷对公众健康危害风险度进行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监测61份样品,铅、镉、汞、砷总合格率为100%。部分食品检出重金属,铅、镉、汞、砷的检出率分别为31.1%、7.69%、0%和0%。结论目前石家庄市市售牛奶中重金属污染总体水平较低,但部分牛奶和奶制品中仍有重金属检出,应引起重视。应采取针对性措施,补充完善相关标准,加强监管力度,以确保牛奶和奶粉的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19.
了解文山州蔬菜中铅、镉、汞、砷的含量及污染情况,分析危害因素,掌握文山州蔬菜的安全状况。 方法 针对文山州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特点,在广南、丘北、马关、富宁4个县共采集8类24种蔬菜,共62份样品,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铅、镉含量,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汞、砷含量。 结果 2013年文山州蔬菜中铅、镉、汞、砷总体合格率分别为87.10%、95.16%、100.00%、100.00%。 结论 2013年文山州受检蔬菜中铅、镉均有超标,汞、砷未发现超标,针对铅、镉污染情况应采取相应措施,保证蔬菜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20.
Cadmium, mercury, and lead are toxic to humans and animals. Although cadmium and inorganic mercury toxicities occur in humans, they have not been observed in domestic livestock under practical conditions. In contrast, cattle, especially young calves, are extremely susceptible to lead toxicity. Apparently, cattle are more tolerant of cadmium than are other animal species. Due partially to higher absorption and longer retention times in the body, the alkyl mercuries, especially methyl mercury, are more toxic than inorganic mercury compounds. Inorganic forms of cadmium, mercury, and lead are poorly absorbed from the intestine. However, due to lack of effective homeostasis, after absorption retention time is long. Injected cadmium, mercury, and lead are metabolized differently from that naturally absorbed. Most cadmium and mercury are in kidney and liver (50 and 23% of total body in goats); but highest total load of methyl mercury is in muscle (72% in cows). With low to moderate body burden, most lead is retained in the skeleton. However, beyond a certain point, the kidney accumulates large quantities. Only minute amounts of cadmium and mercury are secreted into milk, but milk is only moderately well protected from dietary lead. Likewise, little cadmium and inorganic mercury pass the placental barrier whereas lead and methyl mercury pass more readi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