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结合沈阳北市历史建筑异地保护性重建设计实践,对历史建筑保护设计导则的操作过程与方法进行了探索。尝试在历史建筑保护理论和原则的指导下,从保护对象的特征要素、保护技术目标、分级保护设计标准、分类保护设计图则四方面建构历史建筑保护设计导则。最后通过保护设计导则的应用实践,对历史建筑保护设计导则的实施策略和特点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相似文献   

2.
肖东 《古建园林技术》2007,(4):47-48,62
1、文物建筑搬迁保护概述文物建筑保护从保护的地址是否在原处来看可以分为原地保护和搬迁保护两种。其中,搬迁保护是由于兴建国家大型项目、城市建设以及文物建筑无法很好保护等原因,将文物建筑搬迁到别处进行的保护。搬迁保护主要分为整体搬迁和局部搬迁两种方式:例如在  相似文献   

3.
为了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华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悠久的历史建筑,构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减缓历史建筑在城市化进程中消失的速度,急需全国范围内开展历史建筑普查和保护工作。但是由于各地区之间的人文差异,人们普遍对历史建筑保护的意识不高,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和城市化的发展存在很大矛盾。文章以浙江省衢州市历史建筑普查为例,探寻历史建筑保护机制,通过对历史建筑分类、价值评估、可持续发展进行具体分析,为其他城市历史建筑保护提供相关的建议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历史街区建筑的保护与整治方法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李和平 《城市规划》2003,27(4):52-56
分析了历史街区建筑类型和特征的多样性 ,以及建筑保护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提出了历史街区建筑的保护和整治要在对现状建筑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从街区风貌总体保护、街区物质环境改善及社会经济发展、保护规划的可操作性等方面综合判定 ,确立适宜的保护与整治措施 ;探讨了建筑保护与整治的模式、整体性原则以及街区建筑利用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文物建筑保护和修复是一个持续、系统的工作,需要科学的理论方法作为指导,在文物建筑保护和修复的过程中,需要多学科交叉应用,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和提高文物建筑保护修复理论方法。本文通过对现有的文物建筑保护修复方法与技术进行研究,旨在提高我国文物建筑的保护修复的理论和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中国历史建筑的现状,阐述了在历史建筑认定与保护过程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分析历史建筑不同于文物建筑的认定标准、保护原则和做法、产权人意愿对认定过程的影响、通则式历史建筑保护规划的可行性等现实问题,并且提出针对历史建筑的权利、义务和荣誉相对等的保护制度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7.
《门窗》2016,(12)
随着我国对历史文化与传统街区保护的不断重视与意识提升,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也是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中的核心内容。本文以广州市荔湾区文化遗产普查为例,通过总结摸清范围内的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的意义与方法,分析了当前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的现状,并提出完善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体系的过程与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建筑理论以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为宗旨,对建筑遗产的保护评价和修复有了新的认知和界定。通过对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研究,探讨如何将建筑遗产保护行动融入到大众生活生产中去,使人们认知触摸、尊重利用建筑遗产,置身于"原真、整体、活态"的建筑遗产环境中,与遗产建筑同呼吸、共命运,使遗产得以延续历史文化,重生见证当代文明。从保护模式与大众参与度等方面,提出建筑遗产活态保护合理利用的模式、方法与途径,为建筑遗产的保护更新提供具有社会意义的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以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香园”为例,分析历史建筑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关系、历史建筑的保护模式、历史建筑保护的受益人等问题,阐述历史建筑保护的精髓。  相似文献   

10.
国际文化遗产保护规则强调遗址保护需要遵循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遗址博物馆建筑作为遗址保护的方式,应当采用适宜合理的建筑技术手段处理好建筑与遗址保护的关系。南越王宫博物馆同其他遗址博物馆一样,建筑设计应当根据遗址特点,融合多元学科知识,从建筑本体出发,关注建筑工程技术与遗址保护的细节处理,科学、严谨、高效的创造出既满足遗址保护和展示核心要求,又符合时代发展、与环境相和谐的建筑。  相似文献   

11.
王世仁 《古建园林技术》1987,(14):7-12转42
“近代建筑”指的是伴随着十八、九世纪以来工业生产而出现的新形式的建筑。建筑形式要满足新功能,运用新技术,又要符合民族审美观念。现今,民族形式逐渐成为近代建筑创作的新命题。中国近代建筑的民族形式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一开始立足于如何继承旧形式,改造旧形式,最终以新形式取代旧形式。现在对民族形式的探索,不但要注意传统建筑外部的形式特征,同时也注意研究民族形式内在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2.
苏男初 《新建筑》1993,(4):14-17
很长时间以来,某些不应死守的概念和习惯影响着建筑创作。文章强调,建筑作品的创新,要建立在建筑师对现代特征的敏锐把握与审视,以及方便使用者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3.
刘思思 《建筑节能》2010,38(2):75-78
从过分追求建筑形式的弊端,联系到建筑创作与技术的发展。从建筑技术发展的历程,分析各个时期的技术特点;又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建筑技术与建筑创作的关系;面对新旧世纪相交之际,分析现阶段建筑技术的与建筑创作的发展方向,并列举实例佐证绿色生态建筑是目前建筑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陈俊伟 《华中建筑》2005,23(6):91-94
该文以建筑造型中的“洞”为研究对象,归纳了“洞”的形象与特征,通过分析“洞”作为一种建筑创作手法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与形成原因,进一步探讨“洞”的建筑隐喻手法和隐喻作用。  相似文献   

15.
浅谈建筑创作中的文脉延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延婷 《山西建筑》2009,35(6):29-30
对现代建筑创作、情势、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从重视群化意识、尊重自然环境、注重审美情趣、强调地域特色、兼顾远近形势五个方面对建筑创作中文脉延续的手法进行了论述,从而解决了新时代谋求新的创作思路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张炯 《新建筑》2004,(5):73-75
在分析现代和后现代建筑文化现象的基础上,提出文化的分化和整合造成了建筑创作两种不同的大视野。阐明了从现代到当代,文化语境从分化到整合对现当代建筑创作产生了决定性影响。指出在21世纪,发展中国建筑创作首先应该具备上述双重视野。  相似文献   

17.
如何处理新、老建筑的关系,是建筑创作中一个富有挑战意义的命题。论文结合大连市省级数据处理中心及监测实验用房的建筑设计,从思索建筑创作的空间与格局、推敲建筑造型的风格与形体、揣摩建筑中材料与细部3个方面,探讨新老建筑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8.
针对回族聚居区的建筑地域特色因现代建筑设计思潮冲击渐渐弱化的现状,通过对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分析研究,从建筑色彩、空间组织方式、符号、建筑立面、建筑群体组合方式等方面入手,提出了银川市的建筑设计手法,为今后的建筑创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冯美宇 《华中建筑》2011,29(3):152-154
该文从建筑历史与理论的角度,以川至医学专科学校为例,通过分析其校园规划和建筑特色,说明近代山西建筑新旧并存,中西交融的设计手法,以期对当代建筑创作有所启发,并为研究山西地区中西方建筑文化的交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建筑文化的本土语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解读中国现代建筑文化,感悟中国现代建筑创作对传统建筑及传统文化的理解、尊重、延续、变换和发展,提出“传统再现、传统认同、符号变换、文化隐喻、地方生态、新民族形式”等六种本土语言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