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DR摄影及CT扫描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4年7月所做的9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比较胸腰椎椎弓根螺钉两侧的测量值、不同节段腰椎椎弓根螺钉测量值。结果:各组胸、腰椎骨折患者置入160枚螺钉中,左右两侧胸腰椎椎弓根螺旋所有测量指标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节段腰椎椎弓根螺旋钉测量指标具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椎弓根钉置钉失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置钉,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基层医院医师来说,手术中病椎体上、下相邻椎体通过结合DR摄影及CT扫描所获得的置钉相关参数,有利于降低胸、腰椎骨折的椎弓根螺钉置入失误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根据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特点和MRI扫描方法的特性,对斜矢状位MRI扫描方法的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有效提升扫描的显示率。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2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参与研究,同时选择另外72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参考。对所有人员均采用斜矢状位扫描和垂直矢状面扫描,所有人员的扫描位均包括伸直位、屈曲位和微屈位。对扫描结果进行分析,查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在MRI扫描下不同角度和不同位置的显示结果。结果:经过扫描显示,患有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在屈曲位斜矢状位MRI扫描中的显示率高达100%,相比垂直矢状面扫描及其他扫描位具有成像明显的优势。结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屈曲位斜矢状位MRI扫描效果最好,显示率较高,对于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CT、MRI影像特点,评价两种技术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脊柱结核患者48例,分别进行X线、CT、MRI诊断,对比相关指标。结果:MRI、CT、X线片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00%、67.42%、56.82%,X线、CT、MRI评估单个椎体结核病灶均破坏范围分别为(35±12)%、(69±14)%、(80±11)%,正常椎体CT值(253±16)、骨桥(552±100)、硬化骨(522±1)、亚正常骨(312±21)、死骨(463±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诊断脊柱结核病变效用较好,但考虑到MRI价格昂贵、检查繁琐以及可能对预后产生不良影响,应结合CT联合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研究椎间盘突出患者的MRI诊断与应用意义。方法:以时间段2015年1月-2016年3月期间我院住院部所收治并经手术结果证实为椎间盘病变的患者共60例作为观察对象,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本组患者分别经CT以及MRI两种影像学技术进行诊断。以手术证实结果为"金标准",对CT、MRI两种诊断方法下所检出各类征象与手术证实结果的符合性进行对比并检验。结果:MRI对椎间盘突出症的总检出率为96.67%(58/60),显著高于CT检出率71.67%(43/60)经检验P值0.05,具有统计学方面意义;MRI对椎间盘突出各征象与手术证实结果的符合率显著高于CT,经检验P值0.05,具有统计学方面意义。结论:椎间盘突出患者应用MRI技术进行诊断的价值突出,对椎间盘突出各类征象的检出率高,符合性高,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超声诊断102例腰椎管狭窄症的结果。男70例,女32例。年龄24~75岁,平均58.7岁。用EUB-46凸阵探头探测,频率3.5MHz,受检查者取俯卧位经背侧探测。腰椎管矢状径≤1.4cm或经纵横反复探测腰椎管显示不清列入异常。所有病例均行腰椎管造影作为对比。手术结果表明,超声诊断符合率92. 15%,腰椎管造影符合率93. 13%。作者认为B超对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有较大的临床价值。提出俯卧位声像图上所显示的腰椎管径为腰椎纤维管腔矢状斜径。超声显像对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价值(附102例分析)@马幸元$青岛红十字医院B超室 @彭跃$青岛红十字医院B…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腕关节外伤患者应用单排螺旋CT扫描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腕关节外伤患者94例,分别开展单排螺旋CT扫描与腕部X线检查,观察不同检查方法的确诊率、敏感度与特异度。结果:本组患者共117处骨折,不稳定或脱位共11处,X线对骨折的确诊率为84.6%,不稳定或脱位情况的确诊率为72.7%,明显低于CT扫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准矢状位扫描对骨折与不稳定或脱位的确诊率明显高于CT轴位扫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T准矢状位扫描的敏感度与特异度最高。结论:针对腕关节外伤患者,开展单排螺旋CT具有更佳的诊断效果,在具体开展过程中可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更适合的扫描方式,能够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程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CT扫描数据的基础上通过逆向建模构建人体脊柱T11-L3椎段三维几何模型,去除L1椎体下部的骨质模拟爆裂性骨折,然后建立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有限元模型,赋予各个组织材料属性,在模型上施加不同的载荷模拟人体胸腰椎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轴向旋转、右轴向旋转六种生理运动状态.通过有限元仿真计算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方式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时,椎体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以及内固定系统的应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RI影像学表现,分析其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2年7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6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所有患者经组织学分析确诊,然后给予这64例患者MRI检查,总结MRI扫描的影像学特征,并将MRI检查结果与组织学分析结果进行比较,考察MRI扫描的检出率。结果:MRI扫描对机体内的不同成分的软组织及液体有很高的分辨率,通MRI扫描像可以非常清晰的观察到患者的椎管内外形态学变化和髓核突出严重程度。6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MRI扫描结果,与患者的组织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其中有63例患者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得到检出,检出率为98.4%。与组织学检查结果有很高的一致性,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扫描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诊断中有很重要的价值,不但可以明确诊断,还可以考察椎管内形态学变化和髓核突出严重程度,且安全性高,不会给患者带来任何的创伤、合并症以及后遗症,可以有效地帮助医生进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指导临床治疗和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总结多层螺旋CT(MSCT)用于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病例范围:2013年1月到2017年12月收治的64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均经X线平片、容积再现法(VRT)、MSCT、多平面重组(MPR)成像等后处理,分析图像处理显示骨折情况,并与手术结果对比。结果:MSCT平扫椎体骨折个数、椎管分度、附件骨折处的检出准确率明显高于X线片诊断结果,MPR、MSCT轴位用于诊断椎体骨折数、附件骨折数、椎管分度准确度高于VRT的诊断准确性,MPR的诊断准确度高于MSCT轴位准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各种后处理技术结合用于诊断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直观、全面呈现骨折全貌,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椎仰卧水平侧位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筛选因颈部外伤无法站立患者100例及颈椎术后无法配合常规直立式颈椎侧位拍摄检查患者100例,共计200例均改为颈椎仰卧水平侧位进行检查,对其检查图像进行质量评估。结果:综合图像质量分析统计,颈椎C1-C4节段椎体平均显示率为96.3%;C5-C6节段椎体平均显示率为52%;C7-T1节段椎体平均显示率为33%;经过辅助双肩定向负重牵拉后,C5-C6节段及C7-T1节段椎体显示率均有提升(81.5%、5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仰卧水平位检查方式在颈外伤及颈椎术后患者中可更好地解决无法直立配合检查的问题,为患者带来便捷,减少检查过程中的疼痛,为制订临床诊断治疗方案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CT诊断的价值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对我院收治的8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对患者分别采用CT术前诊断和X线术前诊断。结果:经过研究发现,腰椎间盘突出一般好发于L4-5、L5-S1,对患者采用CT进行诊断,其临床表现比较典型和分辨清晰以及诊断明确,其中CT术前诊断和X线术前诊断与手术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95.2%、52.4%,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CT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诊断,具有准确率高和无后遗症以及无创伤等优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并比较x线平片、cT及MRI在脊柱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09年6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32例脊柱转移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此三种成像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三种方法共显示脊柱转移的各种病变182例次。其中X线平片显示各种病变66次(36.26%),诊断脊柱转移瘤10例(31.25%):CT显示各种病变96次(53.30%),诊断脊柱转移瘤18例(56.25%);MRI显示各种病变182次(100%)。诊断脊柱转移瘤30例(93.75%)。三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较CT和X线平片更敏感(P〈0.05),CT相对于X线平片亦较敏感。结论:在脊柱转移诊断中.三种影像学成像方法都有重要作用.其中又以MRI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经典落球试验研究范式和sEMG信号分析方法,研究急性运动性腰部肌肉疲劳和主观心理预期对腰部多裂肌前馈控制的影响。方法选取10名18~26岁健康男性被试,采用双因素(预期因素2×疲劳因素2)实验设计,分别于"间歇性腰部肌肉等长疲劳负荷试验"前后完成落球试验,采集被试肱二头肌和L5~S1腰部多裂肌sEMG信号,计算sEMG信号距离落球刺激的起始时间和平均反应强度,观察急性腰部肌肉疲劳和主观心理预期对被检肌肉快速反应时间和反应强度的影响。结果本研究所采用的疲劳负荷试验造成被试腰部多裂肌MPF平均下降18%;主观心理预期能够明显加快腰部多裂肌快速反应时间;疲劳具有加快腰部多裂肌快速反应时间的趋势,但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主观心理预期能够明显降低腰部多裂肌反应强度,而疲劳对腰部多裂肌快速反应强度均无明显影响。结论主观心理预期能够明显加快腰部多裂肌的快速反应时间,从而为腰部稳定性提供代偿性保护;急性运动性肌肉疲劳不能改变腰部多裂肌的快速反应时间和快速反应强度,证明中枢神经系统对腰椎稳定肌活动的前馈控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张家宙 《影像技术》2013,25(2):30-32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扫描下肢静脉成像技术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选取本院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进行的下肢静脉GSI扫描检查的患者36例,36例患者均在肘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延时150s行下肢静脉扫描,造影剂浓度370mg/ml,注射速率4ml/s,总剂量100-120ml。扫描采用轴扫,扫描条件:120kV,mA为自动选择,旋转时间0.5秒;准直64x0.625mm;螺距1.375∶1。重建层厚0.625mm,层距0.625mm。扫描过程中保持患者下肢静止不动,扫描范围自下而上从踝至髂总分叉上2cm处。扫描后将图像载入AW4.6工作站。利用能谱分析浏览器(GSI Viewer),进行常规VR(混合能量)重建和单能量容积重建法(GSI VR),配合多层面重建法(MPR)和最大密度投影法以(MIP)对下肢静脉及其分支进行重建,评价下肢静脉GSI扫描不同重建方法对下肢静脉成像的效果,所有图像由两位高年资的医生进行评估。结论:能谱扫描GSI单能重建的方法较混合能量重建方法能大大提高下肢静脉成像的成功率和较高的静脉成像满意度,同时大大降低了患者的辐射剂量,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对诊断隐匿性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58例经X线平片(DR)检查阴性但临床高度怀疑骨折的急性外伤患者于伤后2h-7d行16层螺旋CT检查,薄层重建后行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建和三维重建。结果:58例患者经16层螺旋CT扫描后处理确诊鼻骨骨折19例,眼眶骨折10例,肋骨骨折20例,胸腰椎横突骨折2例,股骨颈骨折4例,髋臼骨折2例,胫骨平台骨折1例。结论:16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尤其是MPR成像显著提高了细微骨折的检出率,是诊断隐匿性骨折有效而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蒋颖 《影像技术》2012,24(5):10-11
目的:通过MRA对颅内动脉硬化特征的诊断,判断患者颅内动脉硬化程度.方法:回顾性对照分析34例脑梗塞患者和30例志愿者MRA检查结果,根据血管形态、走行、血流信号改变及远端血管对脑动脉硬化程进行判断.结果:脑梗塞患者轻度硬化4例(11.76%),中度硬化12例(25.29%),重度硬化18例(52.94.%),志愿者检出动脉硬化的有18例,轻度硬化12例(66.67%),中度硬化4例(22.22%),重度硬化2例(11.11%).颅内动脉硬化与脑梗塞有很好的相关性.结论:MRA可显示颅内动脉硬化程度,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首选影像检查方法,为脑梗死提供更多有关脑血管病变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陈镇标 《影像技术》2014,(1):20-21,17
目的:对术前乳腺B超及MRI检查对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状态评估中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0年8月-2013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乳腺癌临床患者136例,对其在根治术前行乳腺B超及MRI检查,并以术后病理结果为依据,对乳腺B超及MRI检查在腋窝淋巴结状态评估中的准确性进行评估,并展开对比分析。结果:经比较发现,乳腺B超与MRI检查对腋窝淋巴结状态评估准确性无明显差异(P0.05),二者联合后准确性较单独使用时发生显著升高(P0.05)。结论: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状态评估中乳腺B超、MRI检查的临床准确性无明显差异,联合使用后可有效提高检测准确性,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8.
王延福  潘启源  路康 《影像技术》2013,25(2):19-20,15
目的:探讨骨挫伤的MRI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X线平片及CT检查阴性的肢体创伤患者,行MRI检查。结果:发现骨挫伤41例,其中股骨挫伤12例、胫骨挫伤9例、髂骨7例、腰椎7例、颈椎4例、桡骨2例.同时伴发不同程度的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关节软骨损伤及关节腔积液等。结论:MRI检查是目前诊断骨挫伤的非创伤性唯一有效方法,同时能准确显示创伤部位周围各组织的损伤情况,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多模式重组技术在四肢骨关节骨折的临床使用价值。方法:对314例四肢关节骨折患者全部进行16层螺旋CT快速薄层横断扫描,通过计数机快速重建,获取原始横断数据,然后分别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阴影显示法(SSD)、容积再现三维成像(VRT)等技术重组。结果:37例肩关节骨折,43例肘关节骨折,18例腕关节骨折,80例髋关节骨折,72例膝关节骨折,64例踝关节骨折。通过多模式重组技术,都能更好的显示骨折的形态、位置、断端的移位情况及与周围解剖的关系,能多方位、多角度观察骨折部位的结构,更直观形象提供影像信息,为临床提供可靠诊治依据,充分满足临床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