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为了提高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目标识别效果,提出一种基于多线性主成分分析和张量分析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目标识别方法。该方法首先构建四阶张量训练样本,利用多线性主成分分析得到多线性投影矩阵;再通过投影矩阵构建核心张量,对核心张量进行线性判别分析;最后对测试样本分类识别。实验中,将本文提出的多线性主成分分析和张量分析方法在MSTAR公共数据库上进行识别实验,并与主成分分析和二维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识别率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有效保留了图像的空间结构信息,提高了目标正确识别率。  相似文献   

2.
为了减少高维对计算成本的影响,同时提取有利于分类的判别特征,提出运用多线性主元分析(MPCA)与FLD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掌纹识别。运用MPCA直接对掌纹张量进行降维和特征提取,低维特征向量作为FLD的输入,提取判别特征向量,计算特征向量间的余弦距离进行掌纹匹配。PolyU掌纹图像库的实验结果表明,与主元分析(PCA)、PCA+FLD、二维主元分析(2DPCA)、独立元分析(ICA)和MPCA相比,该算法的识别率(RR)最高为9991%,特征提取和匹配总时间为0398 s,满足实时系统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提出一种基于二维经验模式分解(Two-dimensional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2-D EMD)和独立成分分析(Independent Comment Analysis,ICA)相结合的掌纹识别新方法。利用2-D EMD自适应的时频局域化多尺度和ICA II表征数据的高阶统计特性来提取掌纹特征。首先,对预处理过的掌纹图像进行2-D EMD分解得到多层本征模函数(Intrinsic Mode Function,IMF);其次,利用基于PCA(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降维处理的FastICA II算法提取IMF子图像集的掌纹特征基向量;最后,设计实验测试(2-D EMD+ICA II)的识别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更有效地提取掌纹特征,与传统的ICA II相比,具有重构图像信噪比好、识别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掌纹识别是一门新兴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使用主成分分析对图像向量进行处理,向量维教一般都很高.二维主成分分析是直接采用二维图像矩阵来构建方差矩阵,与一维主成分分析相比能更精确地计算原始数据的协方差矩阵,双向二维主成分分析是二维主成分分析的改进算法,将其应用于掌纹识别,通过在水平和垂直2个方向上各执行1次二维主成分分析运算,消除了掌纹图像行和列的相关性,运用新准则选取了更适合于分类的主分量,大大压缩了特征的维数.在香港Poly-technic Universitv的Palmprint Database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更高的识别率和更低的计算复杂度.  相似文献   

5.
双向压缩的2DPCA与PCA相结合的人脸识别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成分分析(PCA)直接用于人脸识别时,需将图像矩阵转换成向量,导致求解高阶矩阵计算量大.二维主成分分析(2DPCA)的实质是对图像矩阵按行进行图像压缩抽取特征,消除了图像列的相关性,但特征教量仍然较大,影响分类速度.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采用双向压缩的二维主成分分析消除图像行间和列间的相关性,再结合PCA进一步减少特征数量,改进人脸识别算法,该算法用于ORL人脸库上得到了较高的识别率和较快的识别速度.  相似文献   

6.
掌纹识别是一门新兴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提出基于分块双向二维主成分分析(M(2D)2PCA)和模糊分类的掌纹识别方法。该算法利用M(2D)2PCA提取掌纹的局部特征,并利用模糊分类策略。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提取掌纹的局部特征,并且直接对子图像矩阵进行特征抽取,能够精确计算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向量;分类阶段引入模糊理论,应用于掌纹识别问题。最后使用北京交通大学掌纹数据库进行识别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得到更高的识别率和更少的识别时间。  相似文献   

7.
为了对存在异常值的图像构建低维线性子空间的描述,提出用鲁棒主元分析(RPCA)的新方法进行掌纹识别。运用图像下抽样方法降低掌纹空间的维数,在低维图像上应用RPCA提取低维的投影向量,然后将训练图像和待识别图像向投影向量上投影得到鲁棒主元特征,计算特征向量间的余弦距离进行掌纹匹配。运用PolyU掌纹图像库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与主元分析(PCA)、独立元分析(ICA)和核主元分析(KPCA)相比,RPCA算法的识别率最高为99%,特征提取和匹配总时间0.032 s,满足了实时系统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基于二维Fisher线性判别的掌纹识别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Fisher线性判别(FLD)中,类内离散矩阵总是奇异的。为了解决矩阵的奇异性问题,应用一种新的二维Fisher线性判别(2DFLD)直接进行矩阵投影。对于PolyU掌纹图像库,分别用PCA, PCA+FLD和2DFLD提取特征掌纹子空间,将待识别图像投影到低维子空间上,用余弦距离进行掌纹匹配。实验结果表明,与PCA相比,PCA+FLD的识别率最多提高1.18%。2DFLD识别率最高达到99.34%,比PCA+FLD提高7.61%,特征提取仅耗时0.047 s。  相似文献   

9.
小波分解与PCA方法的掌纹特征提取方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提出了一种新的掌纹特征提取方法,其目的在于在不降低识别率的情况下,提高掌纹特征提取速度。首先将原始掌纹图像进行小波分解,获得低分辨率的掌纹图像;其次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方法获得一个低维子空间,即“特征掌”;最后通过将训练、测试样本在该“特征掌”上投影来提取掌纹特征。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方法与单一PCA方法比较,在同样识别率情况下,特征提取速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针对手掌位置、光照、采集设备等外界因素会影响掌纹图像的识别率以及传统稀疏重构的分类方法计算复杂度高的问题.提出融合双向二维主成分分析((2D)2PCA)与压缩感知的掌纹识别方法,将L1范数最小化重构算法替换成分类正交匹配追踪(COMP)算法,以降低复杂度.首先利用双向二维主成分分析对掌纹图像行列两个方向进行降维,提取特征矩阵,做为压缩感知算法的过完备字典.然后通过分类正交匹配追踪算法(COMP)求解图像在过完备字典上的稀疏表示,以得到一组最优稀疏系数重构每个图像.最后求得测试图像与各类重构图像的最小残差得出分类结果.基于北京交通大学掌纹库的实验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与压缩感知方法可有效降低计算复杂度,对于光照不均匀和有位置变化的掌纹具有一定的鲁棒性,具有良好的掌纹识别性能,可以得到较高的掌纹识别率.  相似文献   

11.
基于余弦角距离的主成分分析与核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PCA和KPCA都是基于欧氏距离提出的,这种距离对离群数据点比较敏感,而余弦角距离对离群数据更为鲁棒,在很多情况下具有更好的性能。充分利用余弦角距离的优势,提出两种新的特征抽取算法——基于余弦角距离的主成分分析(PCAC)和基于余弦角距离的核主成分分析(KPCAC)。在YALE人脸数据库与PolyU掌纹数据库上的实验表明,PCAC比PCA取得了更好的效果,KPCAC也表现出了很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12.
提出一种解决双向主成分分析(BDPCA)中小样本问题的掌纹识别方法。把掌纹感兴趣区域图像经过2DGabor小波变换后得到的每个图像都作为独立的样本,以增加每一类掌纹的样本数。设计一种基于样本散度矩阵的改进BDPCA算法进行特征提取。采用训练样本的k值矩阵代替训练样本的平均值矩阵,从而获得最优投影矩阵。将2DGabor与改进的BDPCA算法相结合进行掌纹识别。在PolyU掌纹库中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减少了不同训练样本对识别率的影响,而且能够提高识别率,甚至当每类训练样本数仅为1时,也能得到较高的识别率,有效解决了掌纹识别的小样本问题。  相似文献   

13.
吴永龙  符茂胜  罗斌 《计算机工程》2011,37(18):281-283
提出一种基于关联图谱的视频片段聚类方法。构造视频片段的关联图并将其转换成邻接矩阵,提取邻接矩阵的主分量特征值、模间邻接矩阵和模间距离后,将三者分别嵌入主成分分析和独立成分分析模式空间中,利用k-means进行聚类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区分不同类型的视频片段。  相似文献   

14.
为了有效改进掌纹模板生成算法的识别率和安全性等性能,提出一种基于安全概略的可撤销掌纹模板生成算法。首先提取掌纹图像不同方向、不同尺度的Gabor幅值特征,并通过主成分分析(PCA)算法对其进行降维;然后将加密后的特征向量与BCH码异或融合,得到基于安全概略的可撤销掌纹模板。对比实验表明,该算法具有良好的识别性能,能较好地满足可撤销性、多样性和不可逆性,即便在单密钥丢失的情况下,也具有较高的识别率。  相似文献   

15.
基于独立分量分析的脑电信号的眼电伪迹消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独立分量分析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及其具有代表性的基于负熵最大的快算独立分量分析算法和基于核空间的独立分量分析算法,并分别对脑电中的眼电伪迹进行去除。通过仿真实验表明了独立分量分析算法较快速独立分量分析算法能更好去除眼电伪迹,具有较好准确性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人脸识别效率,提出了一种基于PCA、LDA和SVM算法融合的人脸识别方法。使用主成分分析(PCA)将人脸图像变换到新的特征空间中,消除图像特征间的相关性和噪声,提取人脸全局特征,在实验阶段取较多的投影方向使其尽可能多的保持原始信息;使用线性判别分析(LDA)算法进一步投影变换降低数据维度;使用支持向量机(SVM)分类识别。将PCA、LDA和SVM三种算法的优点结合起来,在ORL数据库上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识别率可达99.0%。  相似文献   

17.
人耳识别与人脸识别在生物特征识别领域中占有重要位置,然而,剧烈的姿态变化一直是阻碍它们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瓶颈,提出一种鉴别矢量增强算法,以解决姿态人耳和姿态人脸图像的识别问题。为了考察多模态识别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利用串联、并联(广义主元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等融合策略,将强化后的人耳、人脸鉴别矢量进行有效融合,通过最近邻方法进行分类识别。实验结果表明,鉴别矢量强化算法可以显著提高姿态人耳或是姿态人脸单生物特征的识别率,而多模态方法又会表现出更好的识别性能。  相似文献   

18.
目前现有的人脸识别算法寻求最高的正确识别率,且假设所有的错误分类具有相同的错分代价,但此假设在现实的人脸识别系统中往往不成立。为此,提出一种基于代价敏感(Cost-Sensitive)主成分分析的人脸识别方法,该方法在主成分分析理论中引入一个代价敏感函数,将不同错误识别所造成的损失进行分类划分,以确定不同的损失代价,实现更精确的人脸识别。在AR、FERET和UMIST人脸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与经典的基于子空间的人脸识别方法相比,提出的方法以最少的代价达到了较高的k最近邻分类识别精度。  相似文献   

19.
基于核熵成分分析的数据降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丽瑾  施俊  钟瑾 《计算机工程》2012,38(2):175-177
针对高维数据的维灾问题,采用核熵成分分析方法降维数据,并与主成分分析及核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对比。降维后的数据利用支持向量机算法进行分类,以验证算法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KECA在较低的维数时仍然能获得较好的分类精度,可以减少后续的处理复杂度和运行时间,适用于机器学习、模式识别等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