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当前,AI应用领域不断拓展,逐渐从互联网、新零售向制造业、农业等实体经济领域和医疗卫生、城市管理等公共服务领域拓展,全面赋能生产生活各个方面。人工智能正日益成为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通用技术,其基础设施属性正在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2.
1引言新一代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将重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各环节,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引发经济结构重大变革。同时,作为一项不断发展中的新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从技术层面演进至法律、道德、伦理、安全层面的挑战。因此,国家和地方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人工智能规划政策对人工智能产  相似文献   

3.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萌发,以深度学习和大数据为基础,以AlphaGo等为典型应用场景掀起了人工智能的第3次高潮.传统的基于统计线性化动态建模的人工智能,在处理复杂对象时遇到了可解释性、泛化性和可复现性等发展瓶颈,迫切需要建立基于复杂性与多尺度分析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理论,我们称之为精准智能.针对复杂系统的非线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已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现阶段,各个国家都在争先布局和发展人工智能,以期能在未来科技革命中抢占高点和先机。人工智能是一种模拟人脑工作的技术形式,它包含系统推荐、人工神经网络、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方面的内容。将人工智能应用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节省人力资源、提升效率,可较好地弥补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运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一步提升计算机网络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5.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移动技术、物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方兴未艾,技术革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同时对个体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新的诉求,进而对未来教育学习框架提出了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展开了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视域下数字智商培养与实施研究。  相似文献   

6.
新型基础设施是党中央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适应数字经济发展而提出的重要战略方向.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既要加快推进5G、数据中心等形态较为成熟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要积极探索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建设运营模式和服务提供方式,引导、培育形成更多新的基础设施形态.  相似文献   

7.
目前,人类正迈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深度融合,成为了孕育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推动力量,培养智能社会建设所需要的跨学科人工智能创新创业人才变得极为必要。为了适应智能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这一迫切需求,高校需要加强智能类学科建设,探索交叉融合的“人工智能+”学科建设新模式,提升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地位并创新拓展其他学科的发展建设方向。文中提出了“人工智能+”学科建设的交叉融合模式:一方面,从人工智能学科内涵出发,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开展人工智能基础学科方向建设,夯实人工智能领域学科的基础;另一方面,结合社会经济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方向布局,依托相关领域优势学科发展建设行业领域智能化新学科方向,实现人工智能学科建设与其他领域学科建设的共融共生、相互助力、协同发展。在重庆邮电大学和重庆市的学科建设中,这一模式发挥了显著作用,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学科建设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人工智能(AI)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技术。人工智能赋能网络安全的同时,也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安全风险。本文在介绍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网络安全关键场景的基础上,分析人工智能因潜在技术滥用、新技术应用等带来的安全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安全建议与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计算机视觉技术能在催生新技术、新产品的同时,对传统行业也赋予了较强的发展动力,引发了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实现了社会生产力的整体跃变。而目标检测、识别是计算机视觉的一个重要研究点,它将计算机图像处理、自动控制、物体识别及其它人工智能领域相结合。本文将对基于模板的目标识别、基于特征的目标识别、基于分类器的目标识别、基于运动的目标识别这几种识别模型进行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0.
高校处于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亟须提升在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国家需求的能力。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为遵循,高校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一方面要明确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坚持与之发展相适应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系统观念谋划和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建设,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科专业质量、深化产教科教融合和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以助力学院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本文基于对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的剖析,探索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为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产教融合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新一轮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人工智能正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新驱动力,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模式,搭载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产品正逐渐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一直以来,深圳市旺龙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旺龙)不断提高研发能力,通过布局5G、AI、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在软硬件、落地应用上不断取得突破,将科技概念转换成场景落地,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持续引领行业发展。旺龙全系列建筑智能物联网产品、技术以及人脸识别、机器人乘梯通行等落地应用解决方案,能够满足客户全方位需求。  相似文献   

12.
<正>新一轮科技革命迎来多点爆发式发展,以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技术、空天信息、绿色低碳等为代表的前沿技术和未来产业加速发展,有望形成全球经济新的增长极并驱动经济社会变革式发展。  相似文献   

13.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五部门印发的《"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演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机器人产业迎来升级换代、跨越发展的窗口期.作为在"十三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时期成长起来的一批科研机构之一,之江实验室聚焦于国家战略与产业发展需求,成为了...  相似文献   

14.
近日,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新一代信息技术指导意见》)、《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智能装备产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智能装备指导意见》)、《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培育人工智能产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人工智能指导意见》)等10份关于加快科技创新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系列文件。  相似文献   

15.
<正>1引言世界主要国家竞相将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重要抓手,纷纷制定并出台战略和规划,加快构建国家竞争新优势,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日前,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深度融合。在此背景下,百度研究院预测:2021年,数字人、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浙江杭州未来科技城管理委员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之家(杭州站)承办的“元宇宙与人工智能”首期人工智能创新技术研讨会活动将在于2022年1月15日杭州未来科技城国际人才园举办。当下,人工智能已成为新一轮科技及产业革命的重要驱动力。“元宇宙”作为近期的热门话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相似文献   

17.
我国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得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被广泛应用到电力领域,并促进着电力产业的高速发展。作为近年来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新兴起的一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电气工程的自动化水平,而且对于电力产业的整体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对人工智能的概念和应用领域进行简要分析,在结合其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应用优势的基础上,对人工智能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方法展开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人工智能近年在政策层面被国家重点支持,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各行各业广泛应用,随着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一将难求"局面显现.对此,国内必须充分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状况与未来发展前景,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有力推动人工智能产业迈向更高水平.  相似文献   

19.
声音     
国内8月23日,首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在重庆市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我们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的时期,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打造新产业新业态,是各国面临的共同任务。8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会成立并召开首届研讨会,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出席会议时表示:  相似文献   

20.
曹银平 《自动化博览》2022,(8):I0001-I0001
推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推进工业领域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正对全人类生存发展带来重大挑战,主要国家和地区纷纷加速向碳中和迈进。绿色低碳发展已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要方向,绿色经济成为全球产业竞争重点。我国明确提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国务院也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对推进碳达峰工作作出总体部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