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锑掺杂二氧化锡纳米新型导电材料的制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锑掺杂二氧化锡 (ATO)纳米新型导电材料的性能及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应用进展 ,论述了其导电机理 ,并叙述了纳米ATO导电粉体和浆料的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2.
锑掺杂二氧化锡导电机理及制备方法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二氧化锡的应用出发,总结了锑掺杂二氧化锡的导电机理和该材料湿相制备方法的研究现状。认为晶格的氧缺位、Sb~(5+)杂质在SnO_2禁带形成施主能级并向导带提供n型载流子是锑掺杂SnO_2导电的两种主要机理,将湿相制备超细锑掺杂SnO_2分为均相沉淀和非均相沉淀两个方案。最后列举了在制备锑掺杂SnO_2超细粉时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工作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归纳总结了锑掺杂二气化锡(ATO)的导电机理,晶格的氧缺位、5价Sb杂质在SnO_2禁带形成施主能级并向导带提供n-型载流于是ATO导电的两种主要机理。从材料的电导率公式出发,定性分析了二氧化锡中掺杂锑的含量存在理论最佳值,根据已有模型计算证明了锑掺杂二氧化锡电导率存在理论上限。掺杂二氧化锡中锑的最佳理论含量为1.49%(质量分数),锑掺杂二氧化锡理论电导率最高为0.2×10~4(Ω·cm)~(-1),氧空位对ATO电导率的贡献为0.1392×10~4(n·cm)~(-1),大于掺杂电子对ATO电导率的贡献(0.061×10~4(Ω·cm)~(-1))。  相似文献   

4.
纳米锑掺杂二氧化锡水悬浮液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制稳定性、分散性良好的纳米锑掺杂二氧化锡(ATO)水悬浮液,研究了纳米ATO在水中的稳定、分散行为,讨论了分散剂种类、ATO用量、pH值、分散剂用量对体系稳定性、分散性和流变性的影响。采用沉降实验、Zeta电位仪、激光粒度仪、透射电镜等测试方法对纳米ATO悬浮液的特性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选用静电位阻型分散剂聚乙烯亚胺(PEI),ATO用量为8%,分散剂用量8%~10%,pH值>4时,7 d后悬浮液沉降体积分数小于16%,ATO的平均粒径100 nm左右,体系粘度小于2 mPa·s。  相似文献   

5.
《中国粉体技术》2015,(1):27-32
将金属锡和氧化锑溶于硝酸,再与柠檬酸配位形成稳定的溶液,采用水热-热处理工艺制备了锑掺杂二氧化锡(ATO)纳米粉体,研究锑掺杂浓度和热处理温度对ATO纳米颗粒的晶粒尺寸、晶格参数、比表面积和结晶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热-热处理工艺以及合成过程中无氯离子的参与都使得制备的ATO纳米粉体颗粒细小,粒度分布窄,分散性好;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ATO颗粒加速长大;ATO晶体中Sb5+与Sb3+的物质的量比随着锑掺杂量和煅烧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导致Sn O2的晶胞体积和导电性变化;Sb元素的掺杂限制了纳米粒子的生长,降低了Sn O2的结晶度。  相似文献   

6.
锑掺杂二氧化锡(ATO)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型材料,具有导电、色浅透明和耐候性等特点,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归纳了液相法制备ATO材料各种方法的现状,分析了影响ATO材料性能的工艺因素,指出了在ATO材料制备中存在的工艺问题,在此基础上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7.
锑掺杂二氧化锡(ATO)导电机理及制备方法研究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锑掺杂二氧化锡(ATO)的导电机理和该材料湿相制备方法的研究现状。晶格的氧缺位、5价Sb杂质在SnO2荣带形成施主能级并向导带提供n-型载流子是ATO导电的2种主要机理,湿相制备超细ATO可分为均相沉淀和非均相沉淀方案,其中均相沉淀法的产品质量最佳。最后列举了ATO超细粉制备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展望。  相似文献   

8.
导电纤维作为一种功能纤维,具有电阻“正效拉力系数”效应,利用这一特性可将其制成应力传感器,以实现对道路或桥梁等结构的在线监测,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以锑掺杂二氧化锡(ATO)为导电成分,聚己内酰胺(PA6)纤维为基体纤维,制备了ATO/PA6涂覆型导电纤维,讨论了ATO/PA6导电纤维体积比电阻随拉伸应力的变化,并建立了数学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其力电行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石璞  陈真  李文 《包装学报》2020,12(2):16-21
以腺嘌呤为掺杂氮源,以均苯三酸为辅助碳源,采用水热法对多层氧化石墨烯进行氮掺杂,在惰性气氛下煅烧得到氮掺杂氧化石墨烯(NGO),重点研究了腺嘌呤用量对产物的氧还原催化性能的影响。利用上海辰华电化学工作站,采用线性扫描伏安法对其氧还原催化性能进行测试分析,并利用Koutecky-Levich方程对其氧还原电子转移数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以腺嘌呤作为氮源能够大幅度地提高氧化石墨烯的催化性能,当腺嘌呤用量为6 mmol时,所制得的氮掺杂氧化石墨烯NGO-3的催化性能最好,催化氧气还原以4e~-途径进行。  相似文献   

10.
11.
安涛  房国丽 《功能材料》2021,(3):3122-3129
TiO2/Bi2WO6异质结是当前最具潜力的一种可见光响应半导体光催化剂。以富含缺陷的TiO2纳米带为基体,采用水热法,诱导Bi2WO6在基体缺陷位点进行异质生长,从而合成具有异质结构的TiO2/Bi2WO6复合材料。利用XRD、SEM、UV-Vis等技术,分析了基体表面缺陷、Bi2WO6负载量对TiO2/Bi2WO6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基体表面引入缺陷,可以使TiO2/Bi2WO6复合材料在可见光下对有机污染物Rh B的降解速率提高约50%。Bi2WO6负载量为0.12时的TiO2/Bi2WO6复合材料,在可见光下,辐照6 min后对Rh B的降解率达99.3%,辐照30 min后对MB的降解率达99.7%,辐照15 min后对TC-HCl的降解率达87.7%。  相似文献   

12.
制备了还原氧化石墨烯(rGO)@Ag2O共同改性TiO2基复合材料(rGO@Ag2O/TiO2),并研究了其可见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三元复合材料rGO@Ag2O/TiO2的可见光催化性能远优于一元纳米TiO2和二元rGO/TiO2、Ag2O/TiO2复合材料,当可见光照射120 min后,溶液中约100%的罗丹明B分子被rGO@Ag2O/TiO2降解。rGO@Ag2O/TiO2三元复合材料可见光催化效率的提高主要源于窄带隙半导体Ag2O和高电导率材料rGO的引入,使形成的rGO@Ag2O/TiO2三元复合材料具有强的可见光吸收能力和光生电子空穴对分离能力。  相似文献   

13.
田慧  吴玉程  李云  王岩  柯成  元宝 《功能材料》2012,43(12):1618-1621
以氟化铵水溶液为电解质,采用阳极氧化法,在钛片基体上制备出TiO2纳米管阵列.用FESEM、XRD等测试方法对样品进行表征,采用UV-180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测TiO2纳米管对甲基橙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氧化电压为50V,氧化时间为10h,煅烧温度为500℃时得到的TiO2纳米管对甲基橙的降解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4.
以氧化石墨烯(GO)和钛酸四丁酯(Ti(OBu)4)作为初始反应物,采用乙醇溶剂热法合成了石墨烯/纳米TiO2复合材料,并利用XRD、FE-SEM、TEM、RAMAN和XPS等手段对石墨烯/纳米TiO2复合材料的晶体结构、形貌及元素形态等性质进行了表征,同时将复合材料应用于光催化降解甲基橙溶液,进行光催化性能评价。结果表明:Ti(OBu)4在乙醇溶剂中通过化学静电引力吸附到GO表面,经过溶剂热反应,GO被还原成石墨烯的同时,石墨烯的表面负载生长锐钛矿TiO2颗粒。随着溶剂热反应时间的延长,GO表面的活性基团减少,还原更加彻底,同时TiO2晶粒有一定的增大趋势;与纯TiO2相比,石墨烯/纳米TiO2复合材料光催化活性明显提高,石墨烯含量对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活性有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张娜  周民杰 《材料保护》2012,45(1):20-22,78
为了解决电子池材料改性TiO2涂层暗态下无阴极保护作用的问题,用溶胶-凝胶法及浸渍提拉技术在304不锈钢表面制备了纳米TiO2-WO3复合涂层与纳米TiO2/WO3叠层涂层,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研究了2种涂层的表面形貌、成分,并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2种涂层的光阴极保护特性及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2种涂层表面均连续均匀,由Ti,W,O,C组成;紫外光照1 h时2种涂层均对304不锈钢有一定的光阴极保护作用,闭光后纳米TiO2/WO3叠层涂层的延时阴极保护作用远好于纳米TiO2-WO3复合涂层;2种涂层均对304不锈钢有防腐蚀作用,紫外光照射时纳米TiO2-WO3复合涂层的防腐蚀性比纳米TiO2/WO3叠层涂层的好。  相似文献   

16.
使用水热法在掺氟SnO2涂覆的导电玻璃(FTO)基板上生长TiO2纳米线,随后在TiO2纳米线上采用水热法生长WO3纳米线,制备出WO3/TiO2复合薄膜。通过循环伏安法(CV)、计时电流法(CA)、计时电量法(CC)等电化学测试技术研究了WO3/TiO2复合薄膜的电致变色性能;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对薄膜的着色﹑漂白状态的响应时间进行测试。通过以上测试,计算得到了薄膜的循环稳定性﹑光调制﹑着色效率和切换时间(YX)等参数。结果显示WO3/TiO2复合薄膜的电致变色性明显提高,其中WO3/TiO2复合薄膜可逆性增加了6%,着色效率提高了40.96 cm2/C。   相似文献   

17.
采用柠檬酸盐前驱体技术, 合成了粒径约为20~70 nm 的尖晶石结构MnFe2O4 纳米颗粒, 用聚乙烯亚胺( PEI) 对MnFe2O4 纳米颗粒进行表面处理后, 以异丙醇钛为前驱物, 采用sol2gel 法在纳米MnFe2O4 表面包覆锐钛矿型TiO2 纳米层形成核壳结构。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 、X射线衍射仪(XRD) 和振动样品磁强计等测试手段对样品的结构、形貌、粒径以及磁学性能等进行了表征。采用罗丹明B 的光催化降解反应对所制催化剂的活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核壳结构TiO2 / MnFe2O4 复合纳米颗粒的光催化活性随着壳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强,当达到一定厚度以后, 其催化活性不随壳层厚度的增加而改变。复合颗粒中TiO2 含量达到30 wt % , 反应时间4 h时, TiO2 / MnFe2O4 磁性光催化剂对罗丹明B 的光降解率达到100 % , 与纯TiO2 纳米粉体的催化活性相当, 且光催化活性稳定, 是一种便于回收、可重复使用的高效光催化剂。   相似文献   

18.
A novel In2S3/TiO2 composite with visible-light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was prepared by a chemical precipitation method and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 (XR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UV–vis diffuse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 Under both UV- and visible-light irradiation, the In2S3/TiO2 composite shows good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to degrade methyl orange, ascribed to the absorption of visible light by In2S3 sensitizer and enhanced separation of photoinduced electron–hole pairs in the composite semiconductors.  相似文献   

19.
TiO_2纳米粉体应用于光催化领域存在光吸收仅局限于紫外光区域、难以回收等缺点,因此,纳米TiO_2固定化和可见光改性成为光催化领域的两个研究热点.本文采用绿色环保的水热法,将TiO_2负载于玄武岩纤维载体上,在较低的温度下制备出一种新型的玄武岩纤维/TiO_2复合材料.使用XRD分析了复合材料的物相结构,采用SEM观测了复合材料的形貌,并对水热法合成其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50℃水热条件下、反应10 h合成的玄武岩纤维/TiO_2复合材料中,颗粒状的TiO_2涂层均匀包覆于玄武岩纤维表面,并没有改变玄武岩纤维结构,形成了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新型玄武岩纤维/TiO_2复合材料,经过TiO_2修饰的玄武岩纤维对可见光有很好吸收.因此,玄武岩纤维/TiO_2复合材料是一种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可见光催化材料.  相似文献   

20.
The TiO2/Eggshell, TiO2/Clamshell and TiO2/CaCO3 loaded composites were prepared by sol-gel method and characterized by XRD and SEM. Their photocatalytic activities were measured through the degradation of Acid Red B under solar light irradiation. The influences of TiO2 loaded content, heat-treated temperature and time on the photocatalytic activities were reviewed. The effects of irradiation time and dye initial concentration on the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were also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can be greatly enhanced by appropriate TiO2 loaded cont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