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田葳 《住宅科技》2006,(9):59-62
通过对太原旧城大规模改造中出现的某些问题的表述,阐明太原旧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迫在眉睫,并指出小规模改造是太原旧城历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历史文化街区的城市更新与改造需要综合考虑对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和项目开发的经济收益。通过历史文化街区旧城改造开发强度确定方法的文献分析与实际经验,构建历史文化街区旧城改造开发强度测算模型。基于投入产出理论测算出最低经济容积率,通过评价各区域历史文化价值等级对容积率进行调整,并考虑其他因素综合确定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最佳开发强度。以重庆市十八梯核心片区旧城改造项目作为例,验证模型。  相似文献   

3.
以广州荔枝湾文化休闲区改造规划项目为例,对岭南旧城的水乡形态及商住共享的传统街区格局,提出"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设计理念,使旧城的历史街区改造不仅停留在保护层面上,还能通过功能空间的再利用,从保护型改造模式转向以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文化传承为目的的发展型改造模式,从中探讨岭南旧城历史街区的改造复兴之道。  相似文献   

4.
王江 《山西建筑》2014,(26):17-18
以太原历史文化街区为依托,通过对以往历史文化街区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对于太原仅存的两个历史文化街区提出了今后保护发展的原则与策略,以提升太原的文化形象,保持其自身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王恒 《建筑知识》2013,(11):252-253
历史文化街区具有时代意义和历史价值,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体制改革不断的深化,不少城市都提出了旧城改造的思路,但是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是保障我国历史文化风貌的壁垒,但其作为生活区还承担着人们居住、使用的现实功能。因此,针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建设的矛盾性,本文以南阳市的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分析和提出了新时期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与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6.
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街区是城市文化的集中体现,历史街区的复兴应当成为旧城保护工作的重点.厦门中山路历史街区在旧城改造的现实下不可避免的要面临改造,为了有效保护街区的整体风貌和地域特色,有必要对其进行保护与研究.本文在对厦门中山路历史街区深入调研基础上,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总结其现状特征,并提出了厦门中山路历史街区的复兴策略...  相似文献   

7.
结合太原历史民居的特色及现状,对进行历史民居保护提出了几点建议,总结归纳了历史民居街区改造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以期打造体现城市发展轨迹的文化历史街区、展示太原历史文化的底蕴。  相似文献   

8.
吴敏 《山西建筑》2009,35(10):22-23
分析了历史街区的经济效益问题,研究了历史街区保护的市场运作,通过工程实例,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成效进行了说明,以促进历史街区保护的良性运作和发展,解决旧城改造与历史文化保护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旧城游憩商业区改造研究——以广州上下九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永生 《华中建筑》2009,27(7):52-59
在把握RBD概念及其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旧城RBD的特征,并以广州上下九为例反思当前旧城RBD改造中存在的街区尺度异化、场所精神丧失、步行空间失落、功能单一化、改造方式表面化等问题,从保护与完善传统空间、创造人性化的体验环境、构建安全舒适的步行网络、增强街区功能的多样性、整合周边街区的历史文化资源等多个层面探索基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均衡发展的旧城RBD改造模式。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城市开发建设的“日新月异”,加剧了对城市景观和历史文化街区的破坏,旧城保护问题日渐突出。文章以重庆川道拐文觉寺片区的改造为例,在进一步明确旧城保护的价值与意义的同时,深层次地探讨如何以一种“小规模改造”的方式来保护重庆旧街区,再现巴渝文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邵丽峰 《山西建筑》2010,36(19):58-60
从太原市旧城改造中居住区环境现状入手,论述了居住区环境设计的影响因素及应遵循的原则,并探讨了旧城改造中居住区规划策略,以营造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12.
关于太原市旧城改造的建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邢超文 《山西建筑》2005,31(3):17-19
结合当前全国经济发展态势和先进城市的经验,专了提高太原城市综合竞争力,针对太厚市的旧域改造问题,提出了深护历史文比名城,启动建设新区,全面提高旧域改造水平的若干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王鑫  佘高红 《山西建筑》2007,33(12):42-44
通过对太原市柳巷旧城更新模式的分析,发现现有模式下居民参与无法切实进行,导致居民利益难以得到保障。借助类比的方法,提出BOD更新模式,即以商业为导向的旧城更新模式,运用行政手段对商业活动进行引导,提高居民参与旧城更新活动的可能性,使其在城市更新特别是历史街区改造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刘旭峰 《城市建筑》2014,(4):348-348
太原2011年3月通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审批。分析其历史文化名城的构成要素。保护古城太原的城市形态,需要切实保护和传承历史文脉,延续历史记忆,展现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5.
镇江西津渡历史街区空间特色与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小东  徐宁 《华中建筑》2005,23(Z1):80-82
旧城更新过程中如何应对历史街区的空间特色研究和保护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利用城市意象分析法阐述了镇江西津渡历史街区的空间特色,指出当前历史街区保护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若干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杭州居住性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鸽  胡晓鸣  张锟 《华中建筑》2010,28(1):72-74
我国目前老城区居住性历史街区大多面临双重困难:一方面居住条件差,居民呈现老龄化、低收入化趋势;另一方面改造仍停留于形式,原住民得不到尊重,生活真实性得不到体现。该文通过对比以往保护更新模式指出杭州"以人为本"模式的进步性,提出居住性历史街区改造应在满足原住民的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实行公众参与的小规模渐进式改造。  相似文献   

17.
“保护古城,开辟新区”所形成的新老结合部,是具有历史、生态、旅游价值和独特风貌特色的城市重点地区。通过苏州环古城地区规划,分析不同屋需和不同地段的地限定因素与规划控制。  相似文献   

18.
方遥 《华中建筑》2010,28(12):107-110
城市公共设施配建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市民的各种公共需求,实现高效便捷的城市生活和建设良好人居环境。目前我国城市旧区普遍面临公共设施更新升级的问题,然而,由于历史原因,老城区公共设施的更新升级困难重重。该文以南京浦口老镇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探讨了如何从构建社区体系、多方式挖掘用地资源和梳理已开发项目等方面来实现优化和完善老城区公共设施配建的策略方法。  相似文献   

19.
Understanding th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the historical city is essential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their hereditary and cultural values. This work aims to gain a more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ical city by identif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us buildings and the urban spatial morphology and the urban operation.Taiyuan, a northern city in China, is a suitable case for exploring this research idea. Cities with frequent foreign exchanges and distinct living groups tend to have more prosperous religious cultures than those in the central areas. The expansion of Taiyuan in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presence of Prince Jin, who respected Buddhism and Taoism, exacerbated the impact of the religious building on urban development. With regard to the evolution of Taiyuan in the Ming Dynasty, we highlight the changes in urban space brought by the religious buildings through the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Furthermore, the social functions of religious buildings are revealed, fleshing out the trajectory of the mutual development of religious buildings and Taiyuan in the Ming Dynasty.On this basis, the research findings are linked to the current needs of historical city preservation through the survey of reality. We suggest to coordinate the protection of religious architectural heritage and urban characteristics brought by religious factors and emphasize the utilization of religious architectural heritage as a potential culture and economic regeneration pathwa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