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种实验变形石英糜棱岩的试件展示了剪切带的发展过程。这些剪切带有两种类型:A型剪切带是不连续的,并限于试件内部;而B型剪切带出现在该试件通过活塞拐角已经被剪切的部位。A型剪切带由拉长的重结晶颗粒组成,其长轴与剪切带边界呈30~40°夹角。B型剪切带由强烈压扁的重结晶条带状颗粒组成。眼球体出现于变形历史为共轴的部位;强烈压扁颗粒只出现在活塞拐角附近,那里变形历史是非共轴的。在剪切带中形成的c轴组构具有环带或极密区,它大致垂直于由颗粒拉长限定的叶理(形态组构)。在许多组构中,存在一种相对于形态组构的非对称性。造成这种非对称性的原因既可是由于使用一种具强烈优选方位的石英糜梭  相似文献   

2.
已通过相平衡实验、高温溶液的测热、热力学计算对共生尖晶石与单斜辉石之间Cr和Al的分配以及尖晶石-单斜辉石-石榴石平衡对Cr/Al比值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交换平衡:?在970K、latm下测量的纯相的焓变为-2100±500cal~·.尖晶石与单斜辉石相之间Cr-Al分配的实验结果得到了下列分配关系:?这里,X_i~j指j相八面体位置中i的原子分数率.分配对成分的依赖关系意味着,根据对称模式,尖晶石中的Al-Cr混合是非理想的,其W_(Cr-Al)~(Sp)是2700±500cal/gm.反之,单斜辉石中的铝-铬混合却接近理想混合.实测的镁铬榴石(Mg_3Cr_2Si_2O_12)稳定区以及石榴石的混合性质,连同我们的实验数据用于计算Cr/Al比值对下面这个重要反应的影响:斜方辉石+单斜辉石+尖晶石=橄榄石+石榴石直到Cr/(Cr+Al)达0.7,Cr/(Cr+Al)比值每增加0.1,尖晶石二辉橄榄岩的稳定区就可增加到约2.3kbar.计算的稳定性与O'Ne?(1981)的实验结果非常一致.这样的分配关系导致在原始二辉橄榄岩较低的Cr/Alk(~0.07)比值下,单斜辉石缓冲了尖晶石成分,并使尖晶石-石榴石的反应间距从少含或不含单斛辉石时的10kbar急剧降为富辉石"地幔岩"中的2kbar.  相似文献   

3.
幔源尖晶石橄榄岩的结构变化过去常被认为是软流圈地幔底辟存在的证据,并指示大范围(几公里~几十公里)内变形的非均一性.但许多火山口都挟带有变形及未变形的捕虏体,同时橄榄岩体中所呈现的野外关系表明:因为大量的岩石圈剪切带的存在,变形与未变形橄榄岩的蚀变规模较小(几厘米~几米).极少数捕虏体既含变形的、又含未变形的橄榄岩.在变形与交代矿物生长之间也存在明显关系,角闪石通常富集在强烈变形带、橄榄岩体和变形捕虏体中,有时也出现于交切状脉及其周围的接触变质带中.人们还可以看到在变形作用和地球化学富集作用标志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许多变形尖晶石橄榄岩中的单斜辉石显示出轻稀土元素富集的特点,而未变形尖晶石橄榄岩中的单斜辉石通常具有洋中脊玄武岩(MORB)型轻稀土元素亏损模型.未变形橄榄岩的Sr和Nd放射性同位素组成通常与MORB的相似.并且有低ε_(Sr)值和高ε_(Nd)值.相反,含或不含角闪石的变形橄榄岩常具高ε_(Sr)电和低ε_(Nd)值.这表明了富大离子亲石元素和富轻稀土元素的流体或熔体的地球化学富集作用,从上所述可推断:在浅部地幔内有岩石圈韧性剪切带存在,角闪石和单斜辉石在这些剪切带的交代流体中发生沉淀.  相似文献   

4.
以Helgeson等(1978)的热化学数据为基础,几个相还未得到的数据可从MgO-Al_2O_3-SiO_2、CaO-MgO-Al_2O_3-SiO_2、CaO-MgO-FeO-SiO_2、透辉石-硬玉-石英、尖晶石-橄榄石、黑云母-石榴石及单斜辉石-石榴石体系实验相平衡关系中计算取得.利用这些数据,可在一个广泛的压力(达50kb)和温度(达1500℃)范围内,计算含有地慢岩及二辉橄榄岩成分的CaO-MgO-Al_2O_3-FeO-Na_2O-SiO_2体系中的矿物组合(包括共生相的数量和成分).以图解法表示了辉石中Al_2O_3、单斜辉石中的Ca和与石榴石-单斜辉石分配系数(Fe~(2 )-Mg)相关的压力-温度的等值线(等成分线).在一定温度下,含有斜长石的基性岩转变为尖晶石橄榄岩的相变压力,以及尖晶石橄榄岩转变为石榴石橄榄岩的相变压力,分别在4-10及9-25kb范围内.  相似文献   

5.
加拿大安大略班克罗夫特剪切带中中级变质大理岩的糜棱岩化,以方解石和石墨的颗粒减小及结构的多样性为特征.方解石颗粒大小的变化从原岩的几毫米到糜棱岩的50~200μm,直到超糜棱岩的<30μm.相应的方解石颗粒形态在原岩中为等轴状;在初糜棱岩(第一次发育空间优选方位)中为拉长状;在粗粒糜棱岩中又为等轴状;在细糜棱岩(第二次发育空间优选方位)中又为拉长状;而在超糜棱岩中一般为等轴状;这反映了外部能量(即施加的应力,它有助于形成拉长状的颗粒形态)和颗粒内部能量(如畸变应交能,它有助于形成等轴状的颗粒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石墨颗粒大小从原岩中的几毫米至几厘米变到超糜棱岩中的超显微尺度.在糜棱岩类型中,石墨作为暗色条带出现;而在超糜棱岩类型中,石墨呈现为方解石颗粒表面的细粒覆盖物.根据结构证据认为,随着糜棱岩化强度的增加,主要的变形机制为双晶化(指数蠕变——状态I)、动力重结晶作用(幂律蠕变——状态Ⅱ)和可能为颗粒边界滑动的超塑性流动(状态Ⅲ);它们的活动性很大程度上受方解石颗粒大小的控制.方解石粒度的减小,正如核幔构造或碎斑构造以及亚颗粒和重结晶颗粒的大小所指示的那样,在糜棱岩化的早期阶段主要由旋转重结晶作用引起.S-C组构中的颗粒拉长反映了迁移重结晶作用的活动;这类构造并不是原来等轴状颗粒受压扁作用的结果.根据重结晶颗粒大小估算粗糜棱岩和超糜棱岩的差异应力分别为2.5和14~38MPa.原始石墨颗粒减小,是由底面的递进分离作用引起的,这与长英质糜棱岩中云母鱼的形成作用类似.糜棱岩和超糜棱岩样品的方解石-石墨温度计说明糜棱岩化的变质条件为475±50℃;用该温度值及26MPa的差异应力值,根据基本等式得到应变速率为1.2×10~(-10)/s;相应的位移速率为<38mm/a.  相似文献   

6.
意大利Ivrea区变辉长岩和角闪岩中20条表面上相似的角闪岩相韧性剪切带内,斜长石的显微构造和化学分析表明,这些斜长石在An和Ba含量上有很大的差别。斜长石在p-T低于围岩中的条件时发生变形,并伴随出现4种不同的显微构造和不同的化学成分:(1)相对没有变形的碎斑;(2)碎斑边上的动力重结晶颗粒和亚颗粒;(3)横切碎斑的显微裂隙中的充填物;(4)剪切带基质中细粒重结晶颗粒。An和Ba含量的差异是由于变形期间和变形之后剪切带中斜长石的局部化学平衡引起的。An和Ba成分的变化是当流体为活动性很高时,由流体作用的颗粒边界重结晶以及固态扩散而引起的。剪切带中成分和显微构造的关系表明,在不同剪切带变形晚期的不同阶段,流体停止了活动。斜长石成分和显微构造的差异表明,只有那些由颗粒边界迁移重结晶演化而来的颗粒以及不靠近碎斑的颗粒能够反映主剪切带变形期间的p-T条件。  相似文献   

7.
在Shap花岗岩及热晕圈内,外侧围岩中,利用磁化率各向异性方法测定了50个点共280块岩心标本.花岗岩体内各个岩心标本的磁性组构均显示出不同大小磁铁矿颗粒的优选定向方位.这个组构是在岩浆缓慢上升和随之而发生的冷凝期间形成的.在紧靠Shap花岗岩接触面的变质岩中,磁性组构反映出在与花岗岩接触面近正交方向上存在有弱的轴向缩短.在热变质晕圈内,远离花岗岩的奥陶纪和志留纪岩石具磁性组构扁椭球体,其陡倾的磁性面理走向大致为NE-SW向,平行于区域加里东劈理面.这说明在花岗岩内观测到的磁性组构是与岩浆侵位时间有关的原生产物,而岩浆侵位发生于加里东造山运动的主压作用期后.花岗岩对围岩的影响主要是热变质和仅限于花岗岩体周围很窄范围内的机械变形.  相似文献   

8.
新法曾达和塞拉达岩基以及托里塔马侵入体在巴西东北博尔博雷马省的东部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花岗岩地块。NE—SW走向的新法曾达左旋平移剪切带(FNSZ)切割了3个花岗岩体之间的接触带,3个岩体的内部及靠近它们附近的岩石发生了变形。塞拉达Japeganga的南边是右旋东西向的东伯南布哥剪切带(EPESZ)。新法曾达的塞拉达Japeganga杂岩向上长英质单元组分逐渐增多,杂岩的内部构造反映了岩浆房中垂向上呈展状的原始岩层。局部强烈不协调的接触关系,围岩中普遍缺失与剪切有关的变形,以及在远离FNSZ和EPESZ处侵入体的内部岩浆组构不受剪切带控制,这些特征表明岩浆侵位先于剪切带的活动。但是,岩浆的结晶与剪切带的活动同时,这可以从在靠近剪切带处岩浆叶理发生旋转以及岩浆逐渐过渡到固态变形组构中看出来。在侵入体结晶期间或之后,剪切带控制了后续岩浆囊的上升和侵位,然后在FNSZ和EPESZ中形成了岩脉群。岩脉中的镁铁质岩脉占主导,表明在剪切带的活动期间,剪切带向下延伸到了上地幔。以前的观点认为,断层带控制着侵入体的上升和就位方式。但是,本文报道了一个用于解释花岗岩与走滑断层普遍共生的新观点。博尔博雷马省的几个陆内剪切带的成核作用是由于与先存岩浆房伴生的热异常的结果。不完全结晶的岩浆体造成了地壳流变的明显不均一性,这可能引发了应变局部化和剪切带的成核作用。  相似文献   

9.
只要Moho面温度≥660℃,大陆下地壳就可以接受来自地幔的CO_2-H_2O流体。低于这个温度,则方辉橄榄质的大陆地幔中缺乏自由流体相。在正常大陆地区的上地幔中(例如中欧的海西期地盾)。自由流体相只能局部地出现在断层、逆冲构造和剪切带内。在这些构造带中,斜方辉石+橄榄石组合已被各种具有含水矿物(蛇纹石、滑石)和/或菱镁矿的矿物组合所取代。在方辉橄榄质地幔中流体存在的温度下限(660℃)与Moho面深度(压力)无关。当温度>670℃时,Moho面一般允许地幔流体通过。这时,地幔流体的成分明显受上地幔中斜方辉石+橄榄石组合控制。能够从地幔进入下地壳的流体中CO_2的最大含量取决于Moho面的温度和深度(压力)。一般来说,CO_2的最大含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压力的增大而减小。在700℃、Moho面为30km(8×10~8Pa)的深度上,来自地幔的流体中CO_2的最大含量可达40mol%。但这样的CO_2含量还不足以使下地壳与来自地幔的流体相互作用而脱水形成低温麻粒岩。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综合介绍了模拟石盐(halite)剪切带的力学习性和变形结构的实验数据,特别是S—C糜棱岩的内部构造及其力学含义。实验研究表明,在大剪切应变条件下(这种条件沿断层或板块边界可能会见到)对于脆性剪切应变与位错滑动状态下的完全韧性流动之间的完整过渡来说,迄今为止,石盐是唯一的矿物,并且剪切带内的变形结构与糜棱岩和碎裂岩的变形结构是相似的。因此,这些实验结果便有助于理解断层岩,尤其是糜棱岩的成因.并建立真实的断层模式. 在脆性域与完全的韧性域(即对压力不敏感的非弹性域)之间,存在着一个宽而明显的“半韧性”域,其变形结构与韧性域中所发育的变形结构几乎完全相同,但其剪切阻力则是由压力决定的,并且在低压部分可能会出现潜在的不稳定断层,在以烘干盐类样品的剪切带实验中,半韧性域和韧性域中的特征性结构是沿最大伸长方向形成的类似于糜棱面理的叶理,在半韧性域中,以均匀分布的透入性叶理的形成为特征的、近乎均匀的剪切变形在临界剪切应变之后转变为非均匀的变形。这种应变局部化导致潜在不稳定断层的运动.应变局部化之后的内部滑动的主要方式是平行于剪切带的边界沿Y型里德尔剪切裂纹发生错动,并与R1型和某些P型里德尔剪切裂纹相结合。这些由集中变形所形成的剪切面与所谓S—C糜棱岩的内部构造十分相似。因此,半韧性域是形成S—C糜棱岩的主要场所,并且至少某些S—C糜棱岩必定是在地震发生的深度上形成的。这一解释与最近的有关假玄武玻璃和糜棱岩交织在一起的报道是一致的.同时表明,重结晶的石盐颗粒(假定它们大多数是变形之后的颗粒)的大小随着剪切应变的增大而不是剪应力的增大而减小,这与颗粒粒度随着应变集中而减小的现象是一致的,应变集中己为世界各地的许多糜棱岩所证实。因此,根据重结晶颗粒来估算流变应力必须非常谨慎,并且可能经常出错. 根据石盐实验对现有断层模式进行了批评性的审查,并且提出了一种新的断层模式,据此将断层带随着深度的增加划分为脆性域、半脆性域、半韧性域和韧性域。在半韧性域断层的剪切阻力最大,地震发生的深度可能向下延伸到半韧性域的上部.这样,半韧性域便成为分析许多S—C糜棱岩的成因,模拟先存断层和板块边界上发生的大地震或特大地震以及对定量评价横过板块边界上力学相互作用有重要意义的区域。  相似文献   

11.
研究区位于挪威西部,是Kvamshesten伸展剥离断层带(KDZ)上盘的一部分。KDZ下盘为含榴辉岩的下地壳岩石,上盘是一套前寒武纪基底-盖层对组合。盖层由志留纪大陆边缘沉积物,一套志留纪仰冲混杂岩和一套晚奥陶世蛇绿岩以及泥盆纪Kvamshesten盆地沉积物组成。盆地沉积岩系与前泥盆纪岩石为不整合沉积接触关系。蛇绿岩仰冲和加里东期Scandian造山运动发育一套绿片岩相条件下的倒向SE的挤压构造。随着造山垮塌的开始,中上地壳形成了伸展剪切带,使挤压剪切带与组构重新活化,继承性组构的运动方向逆转,从上盘向SE运动转为向NW向运动,区域伸展构造叠加在挤压构造之上。Staveneset地区造山垮塌早期阶段的主要构造特征是,不对称向西倾倒褶皱使主期挤压叶理发生反向褶皱作用,和混杂岩带中沿软弱岩层的NW和W向剪切和半韧性断裂。挤压组构与最早伸展组构之间不存在变质间断,然而,伸展构造发育在脆性逐渐增强的条件下。泥盆系沉积在Kvamshesten剥离断层上盘的一套岩石之上,该剥离断层在晚志留世—早泥盆世时就已经历了显著的伸展变形和构造剥露。直到现在,在讨论泥盆系盆地形成的构造控制作用时,大多忽略了西挪威伸展剥离断层上盘伸展变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糜岩内相对强硬矿物的碎斑常具有由动态重结晶物质构成的结晶尾,显示内部单斜形态对称性.残斑及其结晶尾称为"碎斑系",其几何特征可以作为指示旋扭方向的可靠标志.根据结晶尾的几何形态,碎斑系可分勾σ型和δ型.σ型发育楔形重结晶尾,且其中线位于平行结晶尾并包含碎斑系对称轴的参考而之两侧.σ型碎斑系又进一步分为σ_a型,其碎斑在比较均匀的基质内是互相隔离的;而σb型,碎斑系与基质中的剪切纹带面理相关.典型的δ型发育有细的重结晶尾,其中线横穿碎斑邻近的参考面,结果在碎斑附近基质物质呈现港湾状,且结晶尾显示特征性弯曲.当碎斑外层中的较软弱动态重结晶集合体因相邻基质中的非共轴流动而改变其形状时,糜?岩内即发育碎斑系.这种作用曾用剪切箱进行了模拟实验,将刚性圆柱体嵌入在硅酮油灰内,并使其周围的被动标志线遭受简单剪切.为了模拟重结晶速率(?)相对于变形速率(?)的变化,在以各种变形速率进行实验时,是通过减小刚性圆柱体的直径来调整的.看来,?/?比率是决定哪一种碎斑系发育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当?/?值较高时,重结晶物质离开碎斑的流动由于新生颗粒连续不断地增加而形成楔形σ_a型结晶尾.当?/?值较低时,附加到结晶尾上的新生颗粒很少,因而结晶尾变细,并且由于碎斑的旋转牵引使结晶尾发生弯曲.此外,低剪应变下发育的大多数碎斑系属于σ_a型或缺乏单斜对称性.而δ型碎斑系则只发育在高剪应变条件下.在许多天然剪切带和实验研究的剪切带中,见有发育两个世代结晶尾的复杂碎斑系,这可能是由于?/?值的变化形成的.可以用作旋扭方向指示标志的σ_a型或δ型碎斑系的条件是:这两种碎斑系应当具有单斜形态对称性;基质粒度应小于碎斑晶体;基质组构要均匀;变形历史应简单;并且要在与糜?岩中推测的主旋转方向垂直的切片上观察.  相似文献   

13.
在加利福尼亚西变质带的Foothills地体中,Bear山脉断层带(BMFZ)为一复杂的多次变形带,它的活动使Guadalupe火成杂岩(GIC)和Hornitos深成岩的复式镁铁质—长英质花岗岩类在岩浆温度—高角闪岩相温度下发生变形.高温变形的证据包括,在GIC变形岩石中的同变形期重结晶集合体内有斜方辉石、单斜辉石和褐色角闪石产出,在BMFZ内接触变质围岩中董青石—钾长石混合岩的褶皱轴面内有熔融浅色体产出.远离BMFZ,GIC中的复式花岗岩类没有显示出岩浆流动的证据,因此,BMFZ中GIC花岗岩类的变形完全是由于固态流动引起的。这说明,在BMFZ糜棱岩化变形之前GIC就侵入了.在Hornitos深成岩中,复式花岗岩类显示出较弱的固态变形而其中的包体则强烈拉长,表明这是岩浆流动引起的.尽管在很多地区也出现了后来的固相线下的变形.支持Hornitos深成岩中有岩浆流动的证据还包括斜长石板状晶体和柱状角闪石颗粒具有空间取向,以及拉长状斜长石颗粒重结晶集合体的双晶具优选定向性.远离BMFZ,区域变质程度较低,表明高温变形与变质的热来自侵入体. U/Pb锆石年龄与GIC和Hornitos深成岩的侵位以及BMFZ中的变形是一致的,约为150Ma.变形花岗岩类叶理中角闪石的~(40)Ar/~(39)Ar年龄以及接触晕岩石叶理中黑云母年龄均表明,BMFZ中的深成岩和围岩仍保留了足以使角闪岩达到高绿片岩相的热条件.这种热条件在深成岩侵位后还可持续5~15Ma.  相似文献   

14.
深成岩体侵位使造山带内构造复杂化的原因是由于区域构造应变场和局部岩体膨胀应变场之间相互干涉控制构造的几何形态。关于这类构造的产生仍存在许多疑问,如,(1)与岩体有关的应变在多大范围内促使这些构造形成?(2)构造的三维几何形态如何?(3)构造几何形态如何随递进变形而交化?本文介绍了在非共轴构造环境中膨胀岩体周围构造在三度空间上的位置、样式及运动学演化的计算机模拟。模拟产生四个参数的图象:应变椭球体形态和量级、面理和矿物拉伸线理的方位。凹透镜状高应变区出现在岩体的两侧,而呈椭球体状的低应变区在岩体两端。面理、拉伸线理和压缩区在岩体周围构成不规则的三维环。较高的构造应变率促使该环向岩体方向迁移,而较高的岩体膨胀应变和应变率则使环向远离岩体方向迁移,但环的迁移率较之构造变形率或岩体膨胀率要缓慢得多。虽然天然应变场分析总是结合放射性年龄测定、构造和显微构造分析及应变测量进行的,但模拟应变图象还是可以为野外研究工作提供实际指导。特别是这些模拟图象可用于判断:(1)环绕岩体的构造的成因、几何形态和演化;(2)韧性剪切带的方位和三维运动方向;(3)造山带内与岩体有关的应变分布到围岩变形。  相似文献   

15.
普遍认为矿物颗粒中的核幔构造是在晶质塑性变形期间形成的.对怀俄明东南部Cheyenne带角闪岩中核幔构造的光学、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的研究表明,类亚颗粒(本文称之为亚颗粒)是碎裂变形作用而不是晶质塑性变形作用的结果.支持碎裂变形作用的光学和扫描电镜证据有:(1)亚颗粒的外形是棱角状的,边界普遍平行于(100)劈理;(2)亚颗粒粒度变化大;(3)被镁角闪石次生加大的阳起角闪石内核的角闪石亚颗粒具有成分分带现象;(4)碎斑核中见到的一些波状消光是沿劈理面的滑移造成的.现在未查明角闪石颗粒中的位错是碎裂变形之前形成的(加工硬化),还是裂隙扩展中形成的.这些研究的意义是,至少在某些情况下,一些矿物的核幔构造形成于碎裂变形期间,而不是形成于恢复和重结晶作用期间.因此,光学显微镜下的核幔构造不是晶质塑性变形机制的标志性证据.  相似文献   

16.
喜马拉雅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的Kohistan地体,是夹持于两个碰撞板块即喀喇昆仑(Karakoram)板块(即亚洲板块)与印度板块之间三明治式的岩浆弧。Kohistan岩浆弧南部,主要是早石炭纪火山岩和深成侵入岩变成的斜长角闪岩。斜长角闪岩中的残留体辉长岩显示钙碱性特征,矿物学特征类似于报道过的现代和古代岛弧内的低压深成侵入岩类。最大的残留辉长岩体产于Khwaza Khela附近斜长角闪岩带南缘,总体近圆形,长约1km,由堆积辉长岩和相关岩石组成,它们记录了地壳加厚和降温过程。由橄榄石和钙长石反应形成的冠状体,有斜方辉石+单斜辉石+Mg-Fe~(2+)-Al尖晶石土钙镁角闪石,形成温度约800℃,压力(5.5—7.5)×10~8Pa。这种热动力构造事件是区域性的,可能还与约85Ma时(甚至更早)喀喇昆仑板块逆冲于Kohistan岩浆弧上的事件有关。后来辉长岩局部被含有高压矿物组合(石榴石、蓝晶石、黝帘石、钠云母、更长石、方解石、方柱石和石英土绿泥石土刚玉土透辉石)的岩脉所穿插。该矿物组合生成温度为510℃—600℃,压力(10—12)×10~8Pa,说明了三叠纪时地壳隆升之前曾有过进一步的加厚和降温过程。本文列出了矿物电子探针分析数据,讨论了辉长岩中岩脉和冠状体矿物组合的构造意义。  相似文献   

17.
澳大利亚中部伍德如夫冲断层糜棱岩带中,斜长石与钾长石的重结晶涉及到颗粒边界与扭折带边界突出及亚颗粒旋转,而不涉及从原始颗粒到新颗粒的化学成分变化.穿过糜棱岩带.亚颗粒和新颗粒大小的变化主要是由应变率及岩石中水含量决定的. 由变形分解作用所分解的递进剪切和递进缩短带控制了糜棱岩化过程中长石恢复及重结晶作用的场所.在糜棱岩化的早期阶段.变形分解作用的规模控制了长石斑晶的大小,之后大量的细粒基质形成,调节了变形中的递进剪切分量. 具格子双晶的新颗粒普遍地与具格子双晶的原始颗粒相接触,明显地反映了微斜长石的重结晶作用并没有使它的单斜结构改变.糜棱岩带从边缘到中心,由X光测定的钾长石三斜度值逐渐增加,并与变形强度一致.钾长石原始颗粒的核部局部有正长石或无双晶的微斜长石,并被具双晶的微斜长石幔包围,表明微斜长石双晶与三斜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朱诺金矿带中的含金石英脉系分布于阿拉斯加海岸山脉西部边缘一个长约160km、宽约5~8km的地带内。矿脉赋存于邻近岩带边界中白垩纪逆冲式剪切带内。据大量矿脉方位和剪切方向资料分析确定的应力特征为:最大主应力轴为NE—SW走向,近于水平,最小主应力轴近于垂直。这种局部应力特征与始新世远场板块的应力特征是一致的。矿脉形成的同位素年龄指示,流体发生循环的时代介于56.5~52.8Ma之间,说明矿脉形成与早始新世板块运动的变化有成因联系的结论一致。同时,成脉作用与较晚期的快速剥露作用和紧邻金矿带侧面的深成侵入活动是同步发生的。作者提出以下模式:相互作用的构造事件促进了断层阀的活动,并导致矿脉沿着现已剥露的剪切带发育。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从单个颗粒直至岩石圈尺度上对天然变形的定量分析已获得了重要进展。人们正根据实验室中所获得的各种方法和手段来确定不同造山带变形机制的性质、变形速度以及构造活动的持续性。现在对变形期间岩石组构的改变已能借助计算机辅助图象分析定量地表示出来。但对变质构造岩的显微结构及变形机制的分析越来越依赖于地球化学和岩石学方面的技术。作者和Robert P.Wintsch(印第安纳大学)最近的工作表明,岩石组  相似文献   

20.
Hombreiro深成岩体位于西班牙华力西构造带北部,是同构造期侵位的花岗岩.我们从岩体内获得了新的构造和岩组资料.该深成岩体表现出两期塑性变形特征:第一期变形与Mondonedo推覆体运动有关,其剪切方向为顶部向东;第二期变形与比韦罗断层(Vivero)有关,为顶部向西的伸展剪切.这两期变形均形成于高温条件下,接近于花岗岩的固相线温度,表现出石英[c]轴滑移组构特征.由此证明,伸展断层是在Mondonedo推覆体逆冲之后不久即开始活动的,因为Hombreiro花岗岩在逆冲作用期间侵位.我们认为比韦罗断层的形成位置是由一组花岗岩体侵位引起的地壳不稳定性控制的,并对这条断层的下盘地块进行了详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