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涤纶织物热转移数码印花的详细内容,从客户来样、图案分色、客户确认、打印转移印花纸、转移印花大生产到生产成品包装,全部生产的操作流程,以及在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热转移印花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2.
采用预处理液DM-8814对棉织物进行预处理,探讨了预处理工艺、固色柔软一浴法整理工艺对涂料数码印花效果的影响,测试了整理后K/S值、白度、色牢度及手感。结果表明:采用预处理度DM-8814 50 g/L,烘干温度100℃,喷墨印花后,焙烘温度160℃,与空白相比,得色深度能提高20%~30%,耐摩擦色牢度提高1级;通过后整理可进一步改善耐摩擦色牢度、手感和得色深度,优化工艺为固色剂DM-2589 30 g/L,增深剂0115 10 g/L或单独使用增深剂0115 20 g/L,经后整理处理后,得色深度能提高30%,耐摩擦色牢度能达到3~4级,使涂料数码印花实现颜色鲜艳、得色较深、轮廓清晰、手感优良、耐摩擦色牢度优异等性能。  相似文献   

3.
黄雪红 《印染》2017,(19):39-41
探讨了生产过程中影响数码热转移印花颜色的因素,包括室内温度、室内湿度、墨水种类、数码纸种类、原布种类、出墨方式,以及转印温度和转印时间等。结果认为,原布种类和转印纸对打印颜色影响较大,在生产过程中要确保规格一致。打印机出墨方式对颜色影响很大,配色时采用显示色曲线出墨方式。转印温度和时间对颜色影响很大,分别控制在210~220℃,20~26 s。室内温度和湿度对颜色影响较小,一般室温在20~26℃,室内湿度40%~60%。  相似文献   

4.
为实现涤纶织物的一次成型双面数码印花,通过浸轧方式将自制的预处理剂整理到涤纶织物表面,研究了预处理剂用量对涤纶织物印花效果的影响。对处理后涤纶织物进行一次成型双面数码印花,进一步研究焙烘工艺对印花织物K/S值、色牢度和织物风格的影响。确定涤纶织物一次成型双面数码印花工艺为:预处理剂20 g/L,一浸一轧(带液率60%~70%),120~130℃烘干,160~170℃焙烘90 s,双面数码印花织物可获得较高的K/S值,水洗后耐摩擦色牢度达到4~4.5级。  相似文献   

5.
对羊毛织物数码印花前处理条件进行了探讨,分析前处理液的上浆量、低温染色助剂TCEP对羊毛织物数码印花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前处理中上浆量的多少对印花表面表观深度有较大影响,低温染色助剂有助于提高印花得色量。  相似文献   

6.
对棉织物数码喷墨印花预处理及汽蒸条件进行了探讨,比较了传统碱剂与新型碱剂对数码印花质量的影响。试验表明,白糊精的加入不利于提高棉织物喷墨印花质量;以碳酸钠或碳酸氢钠作碱剂,用量为3%时,印花效果最好;使用新型碱剂相对传统碱剂,印花效果较差;汽蒸20min棉织物喷墨印花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文中研究酸性染料墨水的黏度、表面张力、pH值、染料颗粒大小对石墨烯改性锦纶面料印花效果的影响,对面料预处理工艺、冷转移印花工艺进行试验探讨.结果 表明:酸性染料墨水黏度2 380 mPa·s、PVI值为0.222、表面张力20.84 mN/m、pH值为5.0、墨水中染料颗粒细度14 μm,面料预处理采用硫酸铵20g/L...  相似文献   

8.
黄雪红 《针织工业》2017,(10):37-39
涤纶地毯数码印花存在色深值低及耐摩擦色牢度差等问题,文中选用(50.0~66.7)tex/192 f涤纶低弹丝为面组织,33.3 tex/96 f的涤纶低弹丝为地组织,开发了涤纶地毯数码热升华直喷印花面料。介绍了原料选择、织造方法、涤纶地毯数码喷墨印花的设备及数码印花的工艺流程及工艺参数,探讨了分散染料颗粒大小及分散剂对墨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墨水中超细化染料的粒径为125 nm时,选用分散剂NNO进行分散染料热升华墨水进行印花,能够有效提高印花图案的深色效应和耐摩擦色牢度,耐摩擦色牢度达到4级,K/S值为13.4。  相似文献   

9.
叶金兴 《丝绸》1990,(2):55-56
在天然纤维的分散染料热转移印花研究工作中,棉和羊毛至今还没有完美的方法,而真丝的难度就更大。当然,后者可以借鉴于前者的研究成果。一、纤维的预处理和变性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情况看,为了使真丝对分散染料具有亲和力,可以通过如下各种预处理方法来实现。1.用有机化合物预处理羊毛用酰胺类中的乙酰胺、N,N′-二甲基脲,醇类中的甘油、硫代二甘醇、丙-1,3-二醇,羧酸类中的乳酸进行预处理时,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介绍一次成型和二次成型数码直喷双面印花设备的技术特点及优缺点,探讨了双面印花的工艺技术要求;并针对同花同色、同花异色、异花异色3种典型花样,从生产高质量数码直喷双面印花产品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其各自对设备的适应性和工艺要点,为数码直喷双面印花生产实践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1.
数码印花技术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数码印花技术的发展历程及世界各国最新一代的数码印花设备,同时对数码印花用墨水的主要成分及喷墨技术进行了介绍,指出了数码印花设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我国数码喷墨印花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数码喷墨印花技术是当前最新的印花技术,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文章从技术及成本的角度,分析了数码喷墨印花的发展趋势。并对发展数码印花技术所需设备的选购及配备、墨水的开发及数码静电印花技术的发展提出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真丝绸热转移印花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俊  吴家萍 《四川丝绸》1995,(4):29-30,32
热升华转移印花是将分散染料上染于涤纶织物的一种印花方法,真丝织物用聚乙二醇作膨化剂,TMM醚化树脂作固着控制了转移印花工艺,转移印花织物色泽鲜艳饱满,色牢度手感良好。  相似文献   

14.
为了改善雪纺织物数码印花的正反面色差,防止在服装生产过程中出现擦白疵点,对等离子体处理过的雪纺织物进行数码印花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雪纺织物经等离子体处理后,纤维摩擦因数增大,使纱线间的摩擦力增大,降低了纱线位移的几率;织物比表面积增大,使印花上染百分率提高;织物润湿性、毛细效应和孔隙性增大,墨滴在织物表面的扩散面积减小,纵深渗透增大,使数码印花后织物正反面色差缩小。经生产实践应用,等离子体处理可改善加捻雪纺织物数码印花的擦白疵点。  相似文献   

15.
为使双面数码喷墨印花蚕丝织物获得良好的表面得色和花型轮廓清晰度,采用同花同色双面数码喷印技术,探究上浆方式对蚕丝织物双面数码喷印效果的影响,研究7种印花糊料在蚕丝织物上的双面数码喷印效果,并通过复配技术开发能获得优良双面数码喷印效果的上浆糊料。研究表明:获得最佳双面数码喷印效果的上浆方式为双面刮浆;双面数码喷印后的蚕丝织物表面得色量比单面数码喷印高且得色更均匀;当海藻酸钠和羧甲基淀粉复配比例为5∶5时,蚕丝织物可以获得最佳的同花同色双面数码喷印效果。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数码印花在针织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情况,分析了数码印花的优势及数码印花过程中针织面料的前处理及准备、数码印花机墨水及印制工艺、热转移数码印花方面的注意事项,归纳总结了在针织服装设计应用中数码印花的图案种类及表现形式,以及泳装、运动服、休闲服数码印花的图案设计和效果,为采用数码印花技术丰富针织服装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满足棉织物印花个性化、小批量及成衣定位印花的需求,研究活性染料数码喷墨湿法转移印花工艺,探讨转移介质配方、棉织物预处理工艺、转移印花工艺。结果表明,转移介质吸墨层配方为聚乙烯醇3.0%、六偏磷酸钠1.5%、脂肪酸聚氧乙烯甲醚1.5%;棉织物预处理工艺为元明粉4.5%,碳酸氢钠2.5%,给湿率25.0%;转移印花的优化工艺为热压时间60 s,热压温度100℃,热压压强1.96 MPa;在最优工艺条件下,可以获得较好的印花质量、印花精细度及耐皂洗色牢度和耐摩擦色牢度。  相似文献   

18.
采用数码印花纸及高压平板热转印机,以10 kPa作为标准转印压力对涤纶面料的女裤进行热转移印花。确定了印花成品的评价指标,探讨了热压温度、时间及面料厚度对印花效果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进行优化分析,确定最优印花方案。结果表明,影响印花成品质量的各因素从主到次的顺序为:温度、时间、面料厚度,最优方案为:温度212℃、时间45 s、面料厚度0.552 mm。  相似文献   

19.
数码印花 数码印花与传统印花的最大区别在于无需制版,通过电脑直接输出.数码印花技术是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种集机械、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产品,它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项技术的出现与不断完善,给纺织印染行业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其先进的生产原理及手段,给纺织印染行业带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20.
为了降低企业热转移印花的墨水成本和织物的印制色差,本文提出了密度曲线的方法,探讨了密度曲线法、RIP法和最大墨量法对轮廓清晰度、K/S值、色差和ICC特性文件色域大小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曲线法在打印1 mm线条线宽变化率最低达到3.64%,相比于RIP法和最大墨量法分别降低了17.65%和33.82%;密度曲线法印制同种浓度色块的表观深度也优于其他两种方法;密度曲线法打印的Pantone TSX涤纶色卡相比于企业常用RIP法整体色块的平均色差降低了43.24%;此外密度曲线法生成的ICC的特性文件色域也优于其他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