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液晶移相器的光电特性及其电路驱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实现液晶移相器的每个光栅电极的驱动电压可以单独控制的目的,采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编程的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实现了驱动液晶移相器光栅电极的电压,以达到调整电极的相位分布。结果表明,液晶光栅电极相位的周期性分布对传输的光波可以进行相位调制,即可实现扫描。这一结果对调节液晶移相器光栅电极的相位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2.
液晶移相器可作为中低轨无线卫星中相控阵天线实现电控波束扫描的关键部件。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成熟面板技术的高精度、低成本液晶移相器可行的量产化制造方案。实现了低方块电阻(Rs<0.02),高精度线宽线距(1μm厚铜CD/Space可达到3.5μm/8μm),并支持多规格Cu膜层厚度(1μm~3μm)物理气相沉积制备,高精度液晶滴下工艺以及高对准、低插损FPC和IC邦定工艺等量产可行性方案。低液晶盒厚度(Cu-Cu间距4μm~6μm)的量产工艺相较于传统方案液晶用量大幅降低,成盒精度高,不仅降低了液晶相控阵天线的材料成本,亦可提高液晶移相器的响应速度,从而提升液晶相控阵天线的波束扫描速率等性能。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制备了应用于中红外波段的液晶光学移相器,选用在中红外波段具有高透过率的蓝宝石作为基底,超薄氧化铟锡(ITO)薄膜作为透明电极,低吸收的中红外液晶作为介质。通过对液晶移相器施加电压,液晶分子在电光效应的作用下形成周期性的相位分布,从而实现对中红外激光的相位调制。本文研究制备的20μm盒厚的液晶光学移相器在3.9μm中红外激光照射下实现2.59π的相位调制深度。切换电压的有效值从2.65V变化到3.37V时,响应时间为19ms,能够达到中红外液晶光学移相器在高盒厚条件下的快速响应,最终能够实现液晶移相器在中红外波段的功能需求。 相似文献
4.
5.
报道了国产向列型液晶MBBA和EBBA的Raman谱与温度的关系。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取向的向列型液晶分子振动相关函数和转动相关函数的分离理论。此理论应用于MBBA液晶相和液相的分子振动和转动弛豫的实验研究表明这种分离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9.
10.
11.
12.
介绍了波导二极管移相器的设计原理和实现方法。运用矩形波导的传输理论,将加载线型移相单元插入矩形波导内,对波导内的24个加载线型移相单元进行调配组合实现五位地址数码控制移相器。实测结果表明该移相器移相范围大、插入损耗低、输入驻波小、转换时间快、移相精度高及耐高功率性好。 相似文献
13.
14.
15.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results of the Monte Carlo simulation of a 2D nematic liquid crystal model in the presence of an externally applied electric field. The molecular interactions were described by the Lebwohl-Lasher Hamiltonian.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employed in the simulations corresponded to the experimental configuration frequently used for establishing the Frank elastic constants.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predictions of the phenomenological Ericksen theory. Preliminary results of simulations of an experimentally important case corresponding to the nematic interacting with a spatially modulated electric fluid are presented. © 199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6.
17.
Ka波段4位数字移相器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相器的应用十分广泛,比如各种通讯和雷达系统,微波仪器和测量系统,特别在相控阵雷达中应用最多。移相器是相控阵雷达T/R组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对Ka波段4位数字移相器进行了研究,并完成了实际电路的设计、制作和测试。在34.2GHz±300MHz频率范围内,所有相移位(16个)的插入损耗都小于10.71dB,输入端和输出端的回波损耗也都小于-14.84dB。另外,所有相移位在中心频率34.2GHz处的相位误差都小于士3.0°,最小仅有0.15°,所有指标均优于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