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国家钢铁公司与日本NKK合作 ,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开发出了一种先进的高强度钢。这种材料应用到汽车上将明显减轻汽车的重量 ,提高汽车的抗冲撞性 ,这样将大大提高汽车的安全系数。该钢种的热浸镀锌双相钢或镀锌退火双向钢 (DP)的最小屈服强度为 5 0 0MPa( 73千磅 /平方吋 ) ,最小抗拉强度为 80 0MPa( 1 1 6千磅 /平方吋 ) ,并且具有优良的冲压成形性新型高强度易成形双相钢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论述了川崎公司有关汽车用和罐罐用薄钢反的开发方案。汽车用钢板以发掘低碳钢的极限成形性及改善高强度钢板的成形性和耐冲击性为目标,前者如通过温润滑思是开发出的超高γ值钢板,后者如通过热轧后实行冷却控制开发出的双相复合钢和强化型钢等。另外,为满足制罐用钢板材料壁薄的要求,开发出成形时质软,制罐后实施快速应变时效处理,实现高强度化的含N钢板以上两种材料均是以1995年投产的千叶铁厂第三热轧车间的新  相似文献   

3.
日本汽车用高强度合金化热镀锌钢板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日本汽车向减轻自重和受冲击时确保安全性等方向发展,已经开发出具有良好成形性能590MPa级的高强度钢板,其中有以铁素体为基础的马氏体组织双相钢,这种双相钢的重要特点是低屈服比。汽车受高速冲击时吸收能量高,这样同时可以满足汽车对高强度和安全性方面的要求。从防锈蚀出发,汽车上正在使用的各种镀锌钢板,其中具有高腐蚀性能和廉价合金化热镀锌钢板的使用量逐渐增多。但是,这种高强度钢板在现行合金化热镀锌工艺中获得含有马氏体双相钢是困难的。低碳冷轧钢板为得到双相钢组织,在退火工序中的双相区采取快速冷却可获得以铁素体…  相似文献   

4.
汽车用冷轧超高强度双相钢的研发和生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国内外汽车用冷轧超高强度双相钢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工艺,包括冷轧超高强度双相、超高强度热镀锌双相钢的性能特点及成形性、高速冷却连退技术、锌淬技术等生产技术,提出汽车用冷轧超高强度双相钢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太钢科技》2005,(1):30
瑞典Sandvik材料技术公司称他们新开发了一种双相不锈钢管道钢,该钢种具有超高的强度和目前增强的油气回采方法的井口控制系统所要求的耐腐蚀性。预先考虑到对更远和更深的海底临时管道及电缆的工业需求,Sandvik材料技术公司研制出新的超双相不锈钢钢种。所设计的新钢种超双相Sandvik SAF 2906和超双相Sandvik 3207HD具有最佳的材料强度和耐腐蚀性,  相似文献   

6.
<正>安徽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高强度冷轧系列双相钢制造及应用技术",是顺应汽车轻量化和高性能要求趋势,基于马钢先进的汽车板生产线及研发积淀而开展的攻关项目,利用马钢先进连续退火生产线在国内首家采用高H2喷气冷却控制技术,通过合理的退火工艺设计,开发出系列高强度冷轧双相钢产品;项目组开展汽车用高强度冷轧双相钢成形仿真、焊接、涂装磷化应用技术研究,填补了马钢在汽车用高强钢成形仿真、焊接、涂装磷化应用技术研究上的空白;并  相似文献   

7.
于二钧  王明微 《鞍钢技术》1992,(3):37-42,36
采用高强度材料,减轻汽车车体重量,从而减少燃料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是汽车制造厂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为了适应这一形势,鞍钢于“七五”期间开发出经冷轧罩式炉退火的双相高强度钢(SX55)。经成型性能测定,该钢具有优良的拉胀成型性能,理想的拉深成型性能及较差的平面应变成型性能。因此,可用该钢取代进口的高强钢板材来冲制汽车零件。这不仅可提高汽车材料的国产化率,为国家节约大量外汇,且使零件减重率达到6.67~17%。  相似文献   

8.
瑞典山特维克材料技术开发出一种新型超双相不锈钢制管材料,开发此新材料的目的是为了适应日益苛刻的海底环境。  相似文献   

9.
包钢CSP生产线生产540 MPa级热轧双相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在包钢CSP生产线研制540 MPa级热轧双相钢的工业化生产试验.采用C-Mn钢为原料,分别利用原层流冷却能力和超快冷设备,通过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工艺,成功开发出540 MPa级热轧双相钢160 t.试制的钢带具有屈服强度低、屈强比小、伸长率大、n值高及低温冲击韧性良好等特点,并具有拉伸曲线无屈服平台、马氏体呈岛状均匀分布在铁素体晶界上等典型双相钢的特征.经汽车制造厂试用,制成了汽车横梁和重型翻斗车护板等构件.  相似文献   

10.
为了满足汽车制造业对500 MPa级冷轧双相钢汽车板的需求,河钢邯钢基于现有的高氢快冷设备和工艺特点,设计了一种C-Si-Mn成分体系,通过匹配合适的热轧和冷轧工艺,成功开发了低成本汽车用高强度冷轧双相钢HC300/500DP。试生产和用户使用结果表明,高强度冷轧双相钢HC300/500DP各项性能均满足相关标准要求和用户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1.
国外新型汽车用钢的技术要求及研究开发现状   总被引:42,自引:5,他引:37  
唐荻  米振莉  陈雨来 《钢铁》2005,40(6):1-5
为了满足未来新一代汽车工业发展的需求,开发了大量的新钢铁材料,如超高强钢(AHSS)、高强钢(HSS)、双相钢(DP钢)、TRIP钢,TWIP钢等。介绍了这些钢铁材料,给出并分析了它们的成分、结构、工艺、性能和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为了满足汽车制造轻量化的行业需求,针对微合金化作用及控轧控冷工艺对双相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展开研究,成功开发抗拉强度600 MPa级的热轧双相钢。生产实践表明,采用低C-Mn钢添加微合金元素Nb、Ti、Cr的成分优化设计,并结合控轧控冷工艺,所生产的600 MPa级热轧双相钢具有铁素体和马氏体两相组织结构,各项力学性能满足汽车用600 MPa级热轧双相钢要求。  相似文献   

13.
镀锌双相钢是汽车板领域应用广泛的高强钢,为满足汽车生产厂对于轻量化原材料的需求,基于2 030 mm热镀锌生产线特点,采用C-Si-Mn-Cr微合金化成分体系,并通过合理的热轧、酸轧、退火、热镀锌及光整工艺设计,成功开发了镀锌双相钢HC300/500DPD+Z。产品生产过程和用户使用效果表明,镀锌双相钢HC300/500DPD+Z产品力学性能合格,生产工艺成熟,具有良好的成形性能,应用于汽车结构件,满足用户使用需求。  相似文献   

14.
双相钢是汽车减重的重要材料,目前已经获得广泛应用。应用要求双相钢不仅要具有较低的碳当量,还要求在同一抗拉强度级别下有不同屈服强度级别。以低碳当量的980 MPa级试验用钢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相变动力学和工艺参数对力学性能的影响,探索通过控制工艺参数来获得双相钢不同屈服强度级别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钢铁》1989,(4)
70年代以来铁素体-奥氏体型双相不锈钢作为耐局部腐蚀的结构材料,在国外开发与应用十分迅速。它的价格与304L,316L类似,但使用性能却大大超过18-8型奥氏体不锈钢从而引起国内外重视。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自70年代中期即开始从事双相不锈钢材料的研究,选择了含氮双相不锈钢系  相似文献   

16.
为了强化汽车车体轻量化和防锈效果,更有必要将高强度钢板作为合金化熔融镀Zn钢板的基板。为了支持汽车车体技术的发展并满足上述要求,川崎制铁公司开发了各种强度水平的多种合金化熔融镀Zn(GA)高强度钢板。因往钢中加入了不阻碍镀层性的M0,即使在GA板的生产过程中也能获得M(马氏体)组织。结果成功开发出了表面质量优良的低屈服比型双相(dual phase)钢的合金化熔融镀Zn高强度钢板;利用低C当量(Ceq)设计开发出了焊接性优良的高屈服比沉淀硬化型钢的合金化熔融镀Zn高强度钢板;用钢的低P含量化,既保持了GA过程的高速化,又成功开发出了具有优良耐剥离性的合金化熔融镀Zn钢板。  相似文献   

17.
《河北冶金》2004,(1):61
目前,宝钢60公斤级别强度的热镀锌双相钢(包括纯锌和合金化产品)在国内研发成功,80公斤强度级别的热镀锌双相钢也将面世。这种钢在低变压区屈服强度提高很快,无屈服延伸和室温时效,弯曲性能良好,冲制成型时不易开裂。据国际超轻车身研究表明,未来车型设计中,钢材使用量的70%~80%会选用双相钢。宝钢生产的60公斤级别的热镀锌双相钢目前已供菲亚特轿车使用。宝钢率先开发出高强度热镀锌双相钢  相似文献   

18.
简讯     
《四川冶金》2012,(2):39+51
唐钢成功开发S500MC、DP600汽车用钢近日,河北钢铁集团唐钢不锈钢公司成功冶炼并轧制了S500MC冷成型用高屈服强度钢和DP600级高强度双相钢两种汽车用钢,唐钢汽车用钢再添了两名"新丁"。  相似文献   

19.
《鞍钢技术》2008,(1):59-60
包钢与东风汽车车轮有限公司达成了热轧双相钢批量供货意向,制作汽车大梁、轮辐等汽车零部件,标志着包钢利用CSP生产线生产热轧双相钢获得成功,开创了世界CSP生产低成本、环保型热轧双相钢带的先河。  相似文献   

20.
高强双相钢 DP1180 兼有高强度和一定成形性,是汽车结构件的重要材料。由于高强双相钢DP1180抗拉强度在1 180 MPa以上,因此平整难度极大,在轧制过程中易出现轧制力大、边浪和伸长率不合格等问题。通过对该钢种在平整轧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了相应的针对性措施,解决了高强双相钢DP1180在轧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获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