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松辽盆地是发育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大型中新生代断坳盆地,断裂构造极其发育并对盆地的沉积构造演化及油气成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文中通过对松辽盆地南部孤店断陷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构造解释,系统研究了该断陷的断裂构造类型、几何学特征及成因演化。孤店断陷断裂空间上具有明显分期、分区、分带、分段及分层差异活动特征,多期幕式活动的边界断裂及斜坡带主干断裂控制着继承性断陷的发育。孤店断陷断裂活动与松辽盆地中新生代所经历的多旋回构造运动相统一,主要经历了四大阶段6个活动期次,即断陷期(火石岭组—营城组沉积期)的3期幕式伸展、断坳转换期(登娄库组沉积期)的1期弱伸展、稳定坳陷期(泉头组—嫩江组沉积期)的1期短暂而强烈的张扭性伸展以及构造反转期(嫩江组末期—现今)边界主断裂的幕式反转逆冲。  相似文献   

2.
辽河西部凹陷新生代断裂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为了揭示辽河坳陷西部凹陷新生代断裂构造与油气关系,运用油区构造解析理论对西部凹陷新生代断裂构造发育及演化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以沙三段中下部大套泥岩为界,西部凹陷形成了上下叠加的2个断裂系统,主要发育长寿型、早衰型和后生型3种类型断层和张性正断层、走滑断层、走滑正断层和走滑逆断层4类不同性质断层。断裂活动控制了西部凹陷烃源岩的分布与演化、油气的运聚以及圈闭形成:断陷期是主要的烃源岩形成期,持续沉降有利于烃源岩演化;伸展变形阶段形成的下部断裂系统有利于油气的聚集,走滑变形阶段发育的上部断裂系统有利于油气的运移;构造活动强烈期是圈闭主要形成期,在沙四段—沙三段沉积早期及东营组沉积晚期形成两期主体圈闭。根据断裂发育特征和演化过程,指出双西隐伏走滑断层带和台安—大洼断层带的海外河以南部分是有利勘探区。图6参17  相似文献   

3.
Baobab构造带位于中非裂谷系邦戈盆地东北部斜坡,相对远离现今盆地中心,却是盆地油气最为富集的区带,深入分析该区构造演化特征与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可为中非裂谷系油气勘探提供良好借鉴。通过研究Baobab构造带演化历史,结合油气分布特征,分析油气成藏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Baobab构造带先后经历了前断陷期、断陷期、坳陷期、反转期和消亡期5个主要演化阶段。盆地断陷内稳定分布的下白垩统深湖—半深湖相M组和P组泥岩,既是主要烃源岩,又是良好的区域盖层。晚白垩世反转期发生大规模的构造反转和地层剥蚀,在Baobab构造带形成一系列背斜或断背斜圈闭,有利于油气聚集。在构造高部位或凸起带,发育以基岩风化壳和裂缝发育带储层为主的潜山油藏,圈闭形成、油气运移和储层改造均受断裂活动的控制;靠近凸起带的次洼中,发育浊积水道和扇三角洲砂岩储层为主的P组油藏,成藏明显受构造和岩性双重控制;整体上形成凸起带以基岩潜山油藏为主、次洼带以源内P组油藏为主的油气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南贝尔凹陷多期构造变形特征与沉积充填类型、烃源岩发育特征、圈闭类型、输导体系等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间的相互响应配置关系研究,从盆地及凹陷内部2个层次分析了构造样式的控油作用。指出从盆地级别角度来看,南贝尔凹陷多期构造演化过程塑造了非旋转地堑/旋转半地堑—滚动半地堑—复式半地堑—走滑半地堑等多种凹陷结构变形。不同凹陷结构决定了沉积体系充填类型及砂体展布特征,并影响了烃源岩的形成与分布,形成了垂向上不同层位的多样生储盖组合,进而控制了多层位不同油藏类型的叠置复式成藏组合。而从凹陷内部构造变形分析得出发育的构造样式可划分为裂陷期断陷型、断拗期张扭型、反转期扭压反转型3期3大类18种类型,裂陷期发育的断陷型构造样式控制下形成的圈闭是原生油藏油气聚集最有利的场所;反转期发育的挤压构造是形成次生油藏的有利指向;断拗期及反转期发育的构造样式构建了多种类型断—砂输导体系。总体上断陷盆地多期构造变形特征对生、储、圈、运等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具有控制作用,从而决定了油气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5.
陆丰13东洼是珠江口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在精细解释高品质三维地震资料的基础上,对陆丰13东洼的洼陷结构和构造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并运用平衡剖面技术对洼陷的构造演化进行了恢复与研究,探讨了构造演化对圈闭形成与成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陆丰13东洼新生代构造演化可划分为早—中始新世断陷、晚始新世断坳转换、渐新世—第四纪区域热沉降坳陷等3个阶段,其中断陷阶段具有完整的断陷旋回,根据断陷活动的强弱可进一步划分为断陷初始期、断陷高峰期、断陷萎缩期,断陷初始期和断陷萎缩期储层较为发育,断陷高峰期烃源岩较为发育。(2)在多期次构造活动的影响下,陆丰13东洼新生代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圈闭,包括披覆背斜圈闭、断背斜圈闭、断块圈闭、断鼻圈闭、构造-地层圈闭(削截、超覆)、构造-岩性圈闭。众多的圈闭类型表明研究区油气勘探潜力巨大,特别是断陷阶段与断坳转换阶段沉积的文昌组和恩平组均发育大量各类型圈闭,且邻近优质烃源岩,成藏条件优越,是陆丰13东洼油气勘探的重点层系;平面上,南部缓坡带发育圈闭类型及数量最多,其次是中央隆起带与低凸起,均是研究区油气勘探的重要区带。  相似文献   

6.
渤中坳陷断裂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的控制   总被引:27,自引:10,他引:17  
系统分析了渤中坳陷断裂构造特征,研究了断裂的形成演化对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作用。渤中坳陷发育4种类型的断裂,即早期伸展断裂、中期走滑伸展断裂、晚期走滑断裂和长期活动断裂。断裂活动主要有3期:①沙三段沉积时期主要形成NNE向、NE向、近EW向伸展断层;②东营组沉积时期叠加了NNE向右旋走滑伸展断层和NW—NWW向左旋走滑伸展断层;③明一段—第四系沉积时期,受郯庐断裂带走滑活动的影响,NNE向断裂再次发生右旋走滑活动。断裂的形成和演化影响烃源岩的分布和热演化程度,形成多种类型的圈闭,为油气垂向运移提供良好的运移通道。发育长期活动断裂的斜坡带和中央凸起附近是油气运聚成藏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7.
南堡凹陷的形成演化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41,自引:2,他引:39  
南堡凹陷是一个中生代开始发育的含油气凹陷,经历了断陷期和坳陷期两个演化阶段,具幕式沉积特点。区内构造带呈环状展布,可分为周边凸起潜山构造带、近边或裙边构造带及凹陷中央构造带。以高柳断层为界,呈南北分区的格局。圈闭的形成与展布明显受构造演化控制,断陷期以背斜、潜山圈闭为主,坳陷期以各种类型的断块、断背斜圈闭居多。  相似文献   

8.
ʮ�ݶ��ݹ������ݻ��������Ĺ�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松辽盆地南部的十屋断陷是晚侏罗世以来发育而成的箕状断裂,主要经历了火石岭组-营城组断陷沉积;营城组沉积末期抬升剥蚀;登娄底组断陷沉积;登娄库组沉积末期抬升,走滑,断块作用;泉头组-嫩江组坳陷沉积;嫩末,明末挤压抬升,走滑作用 。形成了多期构造叠加、多期成藏的特点。笔者在综合分析十屋断陷构造构架演化和烃源 岩埋藏史的基础上,对油气有利区带和有利圈闭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迈陈凹陷东部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利用地震、钻井等资料对新生代断裂几何学特征、活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经历了断陷、断坳过渡、坳陷等演化过程,受到多期次构造运动的影响,分层差异变形,发育了上、下两套断裂体系,分别为早期张性断裂和晚期张扭性断裂,这些断裂既具有新生性,也具有对早期断裂的继承性、改造性。因此构成了丰富多样的组合样式。不同断裂类型及组合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也存在差异,边界断层控制了该区的基本构造格架及烃源岩的形成分布;断裂组合的多样性使得圈闭类型多样;早期消亡的断裂可起到良好的遮挡作用,继承性活动断裂或向下断至源岩层的晚期断裂可起到油气向浅层圈闭运移的通道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区域地质背景分析,充分应用钻井与地震资料,开展Termit叠合裂谷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及其控藏机理研究。研究表明:Termit盆地主要经历3大构造沉积演化阶段:1早白垩世裂谷期,以湖泊、三角洲沉积为主;2晚白垩世坳陷期,以浅海、三角洲和远岸水下扇沉积为主,发育主力烃源岩;3古近纪裂谷期,以短轴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为主,发育主力储集岩与区域性盖层。构造沉积演化控制了生、储、盖层,断裂体系及构造圈闭的展布,决定了盆地油气的空间分布:1沉积演化控制了生、储、盖层分布,形成了上、中、下3套成藏组合,控制了油气纵向分布;2构造演化控制了输导体系和构造圈闭分布,形成了多个复杂构造带,控制了油气平面分布;3沉积相带控制储集砂体微观结构及宏观展布规律,控制了油气富集程度。综合地质研究成果,建立叠合裂谷复合油气成藏模式,明确白垩系-古近系下一步勘探领域,有效指导盆地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11.
大量岩石薄片、扫描电镜以及分析化验、测试资料表明,查干凹陷下白垩统碎屑岩储层主要发育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处于中成岩A1和A2亚期。储层物性主要受控于成岩作用,机械压实作用在早成岩期对储层物性影响最大,其使粒间孔隙迅速减小、物性变差。胶结作用进一步导致物性变差。碳酸盐胶结物的溶蚀作用有效地改善了储层物性,形成次生孔隙发育带(2 100~2 800m)。火山喷发和构造运动也促进储层次生孔隙的形成。从浅层到深层,储层成岩程度逐渐增强。银根组主要发育早期胶结相,受机械压实和胶结作用影响,储集空间以原生孔为主,苏二段主要处于早期胶结和早期溶蚀相,储层物性较好,苏一段和巴二段主要发育中、晚期溶蚀相,次生孔隙发育,埋藏相对浅的苏一段物性更好,巴一段主要发育晚期胶结相,储层物性偏差。  相似文献   

12.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三垛组一段成藏条件较好且砂岩整体发育,储盖组合条件是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之一,开展有效储盖组合分析及区带预测是评价垛一段成藏条件和勘探有利区的重要工作。研究认为垛一段内部发育多套储盖组合,是控制各亚段油气成藏及富集程度的重要因素。首先,根据泥岩盖层的稳定程度将储盖组合分为区域和局部2类;其次,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为了更准确地判别有效储盖组合,解剖油藏进行定量分析,利用含油亚段、上覆亚段砂地比与油气成藏的关系,明确有效储盖组合的判别界限,建立有效储盖组合的定量判别门槛界限值,总结了3种有效储盖组合类型(下储上盖型、自储自盖型和混合储盖型);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有效储盖组合的区带预测,优选出了有利区块,指出黄珏东部-邵伯西地区是勘探构造、隐蔽圈闭的有利地区,部署实施了构造、隐蔽圈闭的钻探均取得成功,实现了三垛组勘探隐蔽油藏的首次突破。   相似文献   

13.
主要基于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地球化学特征、流体包裹体特征、生烃增压数值模拟等研究对天然气运移动力、运移方式和成藏过程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天然气成藏模式。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上古生界山西组山1段(P1s1)、石盒子组盒8段(P2h8)天然气除了生烃增压驱动运移外,还具有明显的扩散运移特征,且盒8段相对更加明显。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生烃增压驱动的天然气运移距离纵向上主要到达山1段底部,扩散作用对于天然气从山1段至盒8段的运移具有重要贡献。天然气在烃源岩生烃超压和浓度梯度驱动下通过基质孔隙和裂缝运移进入山1段储层,在山1段直接盖层之下聚集形成山1段气藏,若山1段直接盖层不发育,则进一步以垂向扩散运移为主进入盒8段有利部位聚集形成盒8段气藏。  相似文献   

14.
秦皇岛29构造带是渤海海域为数不多的典型高含CO2气体的油气带,研究油气充注与高丰度CO2气体运移、聚集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油气勘探和CO2气藏的发现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原油饱和烃和芳烃等地球化学实验分析结果以及流体包裹体岩石学特征等,系统开展了CO2气体充注与秦皇岛29构造带油气成藏的相互关系及影响,研究并深入探讨了秦皇岛29构造带高含CO2气体的油气藏形成机理。研究认为:(1)构造带油气主要赋存于沙河街组一段(沙一段)和东营组,油气来源于秦南凹陷沙一段和沙三段烃源岩,以沙一段为主;(2)构造带油气藏经历了两期油气充注事件,早期以原油充注为主,运移方向以横向为主,石油自北向南沿着砂体运移,由秦南凹陷运移至凸起带,晚期发生了岩浆热流体引起的气体瞬时充注事件,以垂向运移为主,富含烃类的超临界CO2流体先沿着深大断裂向上运移,进入主力油层后,自南向北横向运移;(3)构造带油气藏气洗作用比较明显,形成了主力油气藏底部富集稠油和沥青、中部为轻质油、上部为凝析油,以...  相似文献   

15.
一组有效区分渤中凹陷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中凹陷是渤海湾盆地面积最大的二级构造单元,发育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沙河街组三段和东营组三段3套优质湖相烃源岩。准确识别东营组三段烃源岩贡献的原油,对于渤中凹陷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根据烃源岩和原油芳烃馏分的色谱-质谱分析结果,提出了新的能够鉴别沙河街组三段和东营组三段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C2720R/C2820R三芳甾烷和C2820S/C2720R三芳甾烷。东营组三段烃源岩的判识标准为C2720R/C2820R三芳甾烷>1.1,C2820S/C2720R三芳甾烷≤ 1.2;沙河街组三段烃源岩的判识标准为C2720R/C2820R三芳甾烷≤ 1.1,C2820S/C2720R三芳甾烷>1.2。据此,对渤中凹陷典型油田中原油的来源开展了判识,提出来自东营组三段烃源岩的原油具有近凹成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辽东凹陷东南缘古近系沙二段发育砂砾岩沉积。利用井壁取心、薄片鉴定、元素分析等资料,从母岩性质、沉积特征以及成岩作用等方面对辽东凹陷东南缘古近系沙二段砂砾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砂砾岩储层孔隙度为3.5%~19.0%,平均值为10.1%;渗透率为0.9~120.6 mD,平均值为39.8 mD,整体表现为低孔低渗特征,自北向南物性逐渐变好;②裂缝发育的砂砾岩为研究区的优质储层,其母岩为变质石英岩,远源辫状河三角洲同向断阶坡折带的下部发育成分成熟度较高的优质储层,泥质收缩缝及溶蚀作用对研究区南段储层物性具有改善作用,碳酸盐胶结对研究区北段储层物性具有破坏作用;③缓坡带同向断阶坡折带有利于形成裂缝继承型砂砾岩储层,近岸古地貌局部高点易形成混积滩型优质储层,为下一步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潜力区。  相似文献   

17.
富满油田东部走滑断裂是塔里木盆地奥陶系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的重点目标。该走滑断裂活动较弱,识别解译难度较大,需要深入研究其发育、演化及控藏特征。基于富满油田最新采集的三维地震数据,选取并精细解译了3条典型主干断裂(F10,F12和F17),明确了富满油田东部走滑断裂活动特征及主要活动期次。在此基础上,结合油气性质及成藏期次,分析了断裂活动特征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加深了对该区域断裂发育特征与油气分布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断裂演化与油气成藏的耦合关系对油气性质的影响。研究表明,富满油田内走滑断裂具有垂向分层差异变形特征,可划分出4个构造变形层,由下往上分别为盐下基底构造层(■之下)、盐构造层(■)、碳酸盐岩构造层(■—TO3t)和碎屑岩构造层(TO3t之上)。研究区断裂活动期次整体可划分为加里东早期、加里东中期Ⅲ幕和加里东晚期—海西期3个阶段,其中加里东中期Ⅲ幕是区域内断裂主要活动阶段。结合油气性质差异、油井生产动态、断裂活动特征与油气成藏期的耦合关系认为,断裂活动影响了...  相似文献   

18.
柴西地区古近系—新近系天然气成藏条件分析及目标优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古近系—新近系油气资源丰富,但天然气勘探程度相对较低,为了推进研究区天然气勘探新局面,以源-盖控烃、构造-储层-圈闭控藏的选区评价思路为指导,综合运用实验分析、盆地模拟及地质评价技术,研究气源岩、储集层、圈闭、盖层及保存条件等特征,并提出有利勘探目标。研究结果表明:柴西地区气源岩(Ro≥0.8%)有5套,主力气源岩为E32和N1,具有明显晚期生烃特征,主要分布在柴西北及靠近茫崖凹陷的柴西南局部地区,面积约为4 743.40 km2,生烃总量约为1.17×1012m3;柴西地区储层分为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两大类,岩性致密,物性变化较大;柴西地区存在2套区域性盖层,深层盖层保存条件好,浅层盖层保存条件差;有效气源岩区深层主要以E31、E32晚期(断)背斜及断鼻等构造圈闭为主,与生气期、成藏期及保存期时空匹配一致。在此基础上,优选了狮子沟-干柴沟、咸水泉-油泉子-黄瓜峁和南翼山3个天然气有利勘探区带,明确了12个有利圈闭和3个较有利圈闭。研究结果对柴西地区天然气的深入勘探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伦坡拉盆地自下而上发育始新统牛堡组牛二中亚段、牛二上亚段及牛三下亚段3套烃源岩。基于钻井测试资料、地震资料及含烃流体包裹体测试分析,利用盆地模拟技术对伦坡拉盆地热史及牛堡组3套烃源岩的成熟史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伦坡拉盆地自始新统牛三段沉积以来直至渐新统丁青湖组三段沉积末期,古地温梯度总体表现为持续降低,变化介于6.67~4℃/hm,为典型热盆特征,古地温梯度升高与区域构造隆升作用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牛二中及牛二上亚段的2套烃源岩成熟较早且热演化程度高,分别于中-晚始新世(距今约46.4~37.5 Ma)及早渐新世(距今约36.6~33.5 Ma)进入生油门限,现今主体皆位于成熟生油阶段(Ro=0.7%~1.3%),是该区主力烃源岩。西部蒋日阿错洼陷牛二中及牛二上亚段主力烃源岩现今热演化程度最高,生供烃条件较中-东部江加错、爬错洼陷更为优越。   相似文献   

20.
烃源岩总有机碳(TOC)含量是评价有机质丰度的主要指标。地球化学方法的岩心测试仅能获得离散的TOC含量数据,难以实现烃源岩的三维定量评价。结合地球物理测井方法和地震叠前反演方法,针对渤中凹陷西南部陆相深层烃源岩,通过岩石物理交会分析优选对TOC含量敏感的弹性参数,建立TOC含量与纵波速度、密度的地震反演模型;使用拓展ΔlogR方法和地震叠前反演方法分层计算渤中凹陷西南部东营组和沙河街组烃源岩TOC含量,获得TOC含量曲线和TOC含量三维反演体,进而计算东二下段、东三段、沙一二段、沙三段烃源岩TOC含量地震预测平面图。结果表明预测误差较小,证明了该方法的可靠性。研究区烃源岩非均质性较强,总体呈现“层系多、分布广”的特征。东营组烃源岩北部优于南部,且东三段TOC含量值总体高于东二下段;沙河街组TOC含量值整体较高,为研究区的主力烃源岩层,TOC含量呈现自沉积中心向外逐渐降低的趋势,尤以沙一二段A、B、C、E井区及其附近区域、沙三段A、C井区及其西部、南部部分地区TOC含量值最高,具有良好的生烃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