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我国煤炭开采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政策措施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松丽 《煤》2007,16(12):1-4
煤炭开采所带来的环境影响以生态破坏为主,具有长期性和不易恢复性的特点。我国煤炭工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起步晚,历史遗留问题多。由于缺乏对产业发展政策的战略性评价,盲目发展为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负面影响。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众多,但原则性规定居多,操作性差;重污染轻生态,生态保护和监管存在法律空白。行政色彩浓重,缺乏使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有效手段。生态补偿机制远没有建立,区域间环境利益和经济利益得不到调整。另外,管理体制方面也存在相当问题。  相似文献   

2.
绿色勘查是在实施找矿过程中,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通过运用先进的勘查手段、方法、设备、工艺和科学管理,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地质勘查全过程环境影响最小化,实现找矿和环保双赢的一种勘查模式。本文阐述了福泉市桅杆坪磷矿区绿色勘查的实践与应用效果,分析了施工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破坏,总结了实施绿色勘查取得的成效,以期能对今后地质勘查工作起到推进应用。  相似文献   

3.
煤矿矿山生态环境评价是促进煤炭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重要环节。但不同类型矿山开采对环境影响过程及结果不尽相同,构建适合煤矿矿山生态环境特性的评价模型对煤矿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一套由评价因子体系、评价方法和等级标准构成的煤矿矿山生态环境概念模型。以煤矿矿山生态环境特性为基础,建立评价因子指标体系;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并对因子指标量化和标准化,从而定量评价煤矿矿山生态环境;通过划分指标层中每个因子等级,构建起煤矿矿山生态环境评价等级。以伊兰县煤矿为例,阐述该模型运用过程。该模型具有适合煤矿矿山特性、规范化及定量化的特性。  相似文献   

4.
根据江仓露天矿区生态环境的遥感调查资料,结合矿山生态环境脆弱性特点以及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通过对影响矿区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影响以及降水量、植被覆盖密度、采矿活动、居民建筑用地、水网密度、排土场、地形坡度等3个子评价和14个单指标评价因子的分析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并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判断矩阵,确定影响矿区生态环境各因子的权重值,该评价体系的建立对实现矿区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利用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江仓露天矿区生态环境进行了研究,综合该研究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调查结果,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以自然环境影响因素和人为采矿活动影响因素2个子评价指标和植被覆盖、降水量、居民建筑活动占地、采矿活动占地等13个单指标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值,通过定性描述和定量评价结合的方式阐述矿区内生态环境破坏情况,构建能够满足高海拔矿区生态环境评价要求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扰动,进而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定量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自然资源资产核算的基础.以鄂尔多斯市为例,以神东矿区东胜区、准格尔矿区、城市发展区为研究区,其生态系统受到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共同影响,以几乎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对照区,选取防风固沙、土壤保持、固碳3个主要生态系统服务类型,利用 RULSE等模型和影子工程法等评估方法,构建生态系统服务遥感评估模型,采用对比分析方法探究露天采矿、井工采矿和城市发展的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城市建设对防风固沙服务和固碳服务的负面影响程度最大,露天采矿对土壤保持服务的负面影响程度最大.在剔除自然因素影响后,人类活动对西部生态脆弱矿区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城市发展>露天采矿>井工采矿.  相似文献   

7.
崔艳  宋颖霞  李娜 《煤炭工程》2019,51(10):7-10
在我国以煤为主的清洁化能源战略背景下,随着国家环境保护相关制度改革的迅速推进,煤炭开采环境影响后评价制度推进迫在眉睫。论文在对煤炭开采环境影响特征及差异性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分析了对煤炭开采生态环境以及地下水环境影响后评价的重点内容、环境影响后评价介入时机以及服务周期,以期为环境影响后评价制度落实以及《环境影响后评价技术导则——煤炭采选》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煤矿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总结前人关于生态环境补偿及其机制的内涵基础上,本文认为,煤矿区生态环境补偿是对因煤炭资源开采而给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破坏、生态功能下降所进行的补偿、恢复和综合治理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煤矿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则是对这一系列活动所作的制度安排。本文仅从狭义的煤矿区生态环境补偿对象进行研究,并按照"新、旧账"分治的原则和生态环境补偿对象的类型,来划分生态环境修复责任主体、构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9.
为减少矿产开采活动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影响,分析了研究区的矿山地形地貌及地层岩性特征,对吴营铁矿地质环境影响现状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估。现状评估结果表明,露天采坑发生崩塌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地下采空区发生采空塌陷、地裂缝地质灾害可能性小、危险性小;根据矿山地质环境预测评估结果,将评估区分为3个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严重区、较严重区及较轻区。矿业活动未直接影响区域面积3 112 120 m2,占评估区总面积的96.31%,防治难度较小。总结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主要包括露天采坑防治技术、岩石移动治理技术、工业场地治理技术、矿区道路治理技术、排土场治理技术、硐口治理技术、废渣堆治理技术等。研究为矿区及周围生态环境的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一个矿业大国,矿业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对矿区及其流域环境(包括地质环境、水土环境、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负面影响.从资源综合利用、矿山环境保护等方面探讨了矿业开发对矿区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提出了矿业开发的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评价内容,建立了矿业开发的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评价指标,研究成果将为建立国家环境安全预警机制、改变矿山环境评价传统旧式、规范和监督矿山开采行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国外在评估人类活动带给环境损害方面有多种方法,在俄罗斯只是在发生损害后才进行这种评估。在总结不同部门和人类社会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制定了最大允许排污量和最大允许损失量的标准,按这两类标准制定了补偿值水平,即企业向大气、水体和景观地排污和造成损失时应支付补偿费的数额。  相似文献   

12.
矿冶生态环境文化是生态环境文化的一个分支,是人类适应矿产资源特定环境而创造的以绿色矿山为标志的文化,对矿山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矿业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流文化。在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基础上,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体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矿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化创新体系。矿冶生态环境文化的创新,包括制度、物质、精神三个层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13.
煤炭开采对矿区环境的影响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煤炭开采和利用过程中对矿区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护矿区生态环境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4.
王宇哲 《钻探工程》2023,50(S1):82-89
为了满足南极科学钻探的需求,获取南极内陆深冰层下的基岩样本,需要从耐温和保温两方面提升南极钻机抵御极寒气候的能力。为了应对运输过程以及工作过程中裸露件面临的低温挑战,需要对钻机传动轴、密封材料、钻井液进行耐低温材料的选择,而钻机主体在工作过程中应处于一定保温载体和保温材料的整体保温加热环境中。本文对南极钻机的耐温材料和保温方式进行了综述和优选,认为应尽快设计建立低温地质钻机的系统保温方案和评价体系,丁腈橡胶是一种适用于南极钻机的低温密封材料,丁酸乙酯和丙酸丙酯等小分子酯是南极内陆钻探潜在的钻井液,以保温集装箱为主体多种加热方式共同作用为保温加热形式。对保证钻机能够在南极内陆的恶劣工况下保持正常稳定的工作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卢锟 《中国矿业》2021,30(7):58-63
矿区生态环境修复旨在通过人工重建和改良,将受损矿区生态环境的健康风险或生态风险降至可接受风险水平。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运用适应性管理跟踪修复状况、评估阶段目标、调整完善修复措施,促进人工干预和改造后形成的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从制度层面来看,中国矿区生态环境修复的适应性管理程度不高,尚未形成全面、统一的制度体系,距系统性、审慎性、动态性的规范要求仍有提升空间。本文结合实践提出优化矿区生态环境修复制度的方案:以可接受风险水平为依据,统筹设定矿区生态环境修复的一般要求,为全国范围内的活动划定行为底线;以最坏情况分析、信息披露与公开评议为保障,共同预防在修复问题上的决策失误;以生态环境质量损害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为基础,建立动态的监测结果评估、修复方案调整和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为了减少或避免采矿活动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破坏,有效防治矿产资源开发导致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以双胜镇龙头山凝灰岩矿为例,对其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进行评估,重点为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中等,评估区重要程度为较重要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级别为一级。现状评估将评估区分为矿区道路、探槽、其他区域(地质环境影响较轻区)。预测评估将评估区分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严重区、较严重区、较轻区3个区。其中,露天采场为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碎石加工场、表土存储场、排渣场为地质环境影响较严重区;办公生活、矿区道路区为地质环境影响较轻区。研究为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矿山开采不仅破坏和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而且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持久的负面影响。结合胡家河矿区2013—2020年8期逐年Landsat-8影像数据,通过计算植被覆盖度和景观格局指数,建立了矿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标评价体系,并基于多智能体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聚类(MAGA-PPC)模型对该矿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分析了矿区地下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2013—2020年,该矿区植被覆盖逐年下降,植被覆盖度均值总体减少,农用地减少,建设用地增加,矿区开采初期景观格局破碎化程度最高;随着矿区地下开采不断推进,矿区所有斑块在景观尺度水平上越来越聚集,整体景观水平破碎度明显减少,不同斑块类型交替出现的规律减弱,受矿区开采和土地复垦工作的共同影响,区内景观丰富度减少,各景观类型趋于均匀;MAGA-PPC模型评价结果反映出2013—2020年矿区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不同方法对广西大厂矿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世化 《现代矿业》2010,26(9):47-49
广西大厂锡多金属矿在我国乃至世界有色金属行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分析人类矿业活动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确定了适合该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的主要指标,分别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对大厂矿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进行了定量计算,得出大厂矿区生态环境发展趋势定量评价结果,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相应的环保措施。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矿业开发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利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矿产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并对环境敏感因子进行动态识别和排序。研究发现:矿山环境问题是实现我国矿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重要问题,涉及可持续发展和代际公平;安徽省矿产开发环境问题相对突出,主要表现在地面塌陷、岩溶塌陷、生态污染和地貌景观破坏等;从安徽省矿业开发环境影响因子评价识别上看,危害度及排序如下:矿区环境(0.4701)﹥生态环境(0.3498)﹥矿区地质(0.1339)﹥社会经济(0.0462);最后提出了应对矿产开发环境影响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矿业活动对青海大场金矿矿集区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选择1988、1996、2004及2016年4个时期的Landsat5 TM、SPOT5、高分一号等多源遥感数据,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法开展植被覆盖度解译,并与矿业活动解译结果对比研究,探讨历史时期矿业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时空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矿集区生态环境变化与矿业活动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气象条件是控制矿集区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对生态环境的改变是直接的、强烈的;矿业活动是影响生态环境变化的次要叠加因素,对生态环境的改变是局部的、有限的。未来在合理、有序、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利用的前提下,在矿集区开展矿业开发活动是可行的,进而建成有序、高效开发的矿业产业基地,将对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