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窟野河水文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黄河中游较大支流窟野河流域各水文站历年水文资料统计,通过对流域概况、降水、径流、泥沙以及洪水特性的分析,得出主要结论:窟野河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窟野河暴雨洪水特点是该流域发生大洪水机遇较多,洪水过程陡涨陡落,历时短,含沙量大,泥沙颗粒组。  相似文献   

2.
针对黄河中游窟野河温家川水文站1958年7月10日实测含沙量1 700 kg/m^3这一世界泥沙极值的可靠性,在分析窟野河流域及相邻皇甫川、孤山川、秃尾河等流域高含沙量悬移质泥沙组成特性的基础上,通过窟野河流域泥沙样采集,分别对原状沙样、混合沙样和配比沙样等进行了高含沙量模拟试验。试验表明:当悬移质泥沙颗粒组成符合该区域高含沙量悬移质泥沙颗粒组成特性时,窟野河流域最大可能含沙量可达1 750 kg/m^3。  相似文献   

3.
1954-1993年间窟野河径流量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窟野河温家川站1954-1993年的水文资料和降水量资料,应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窟野河径流的年内分配及年际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窟野河流域径流年内分配极不均匀,主要集中于7-9月。径流的年际变化剧烈,且呈减少趋势,1980年代以后基本处于枯水时段,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从多年平均值来看,温家川站1973-1979年平均年径流量较前期减少24.6%,20世纪80年代以来径流量锐减,年均径流量较1973年以前减少38.6%。在各项水土保持措施中,造林对径流量的影响最大。通过降水-径流双累积曲线的分析表明,径流变化趋势在1973年发生系统性向右偏转,说明径流量变化受降水量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4.
窟野河产沙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资料审查和洪水调查入手,对窟野河水沙特性以及相应降水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认为:窟野河温家川站实测最大含沙量1 700 kg/m3、5站次发生1 600 kg/m3以上高含沙量窟野河神木-温家川区间最大年输沙模数10.0万t/km2,与窟野河水文特性密切相关,符合该河流特性;实测1 700 kg/m3含沙量的"19580710"洪水区别于一般高含沙洪水,有它自身的特点,其在神木-温家川区间传播时间明显比类似洪水时间长,沙峰超前洪峰,水面比降变化反常,是在"浆河"的特殊水情条件下发生的;神木-温家川区间出现10.0万t/km2的年最大输沙模数的雨、水、沙是相应的,主要是降水量大、洪水多和有利的产沙自然条件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郝瑞 《广东水利水电》2013,(8):29-31,39
针对干旱内陆区玛纳斯河流域径流量、来沙量及其分布问题,通过玛纳斯河流域红山嘴渠首站及肯斯瓦特站(1959-2012年)50多年的实测资料分析,论述了玛纳斯河流泥沙的来源和沿程分配、输沙量的年内分配和年际变化、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关系以及泥沙形成的原因,得出了玛纳斯河流域水沙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变化规律及趋势,为玛渠首管理的安全、高效运行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2000年以来,窟野河流域内径流输沙特性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呈现出"雨多、水少、沙少"的趋势,采用神木、温家川两站60年实测系列资料,对窟野河流域年降雨、径流、输沙及年降雨与径流、泥沙相关关系变化进行分析。分析得出:2000年前后,窟野河流域径流输沙特性发生了显著变化,同样量级降雨径流量、输沙量显著减少,2000年以后年径流量均值为长系列均值的40%左右,2000年以后年输沙量均值长系列均值的6%~8%左右,年降雨径流、输沙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窟野河流域出现"雨多、水少、沙少"现象主要原因有地面植被增加、蓄水工程和水土保持工对的兴建、煤矿开采、河道采砂取土。  相似文献   

7.
对新疆皮山河流域自然地理、气候、水系、河流概况、降雨、径流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年内分配、年际变化、洪水特征、泥沙、水质等进行了分析,以找出本流域频发生洪水(包括水库溃坝型洪水)灾害的原因,研究皮山河流域的水文特征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8.
基于大凌河流域多个水文站1955—2018年输沙量系列数据,全面探究了年际与年内输沙率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泥沙主要来源于大凌河中游,其中大凌河站的输沙量最大,大凌河站以下沿程输沙量递减,部分泥沙落淤,河口处逐渐向浅海延展且演变剧烈;大凌河输沙量年际变化明显,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大多集中于汛期几场次洪水.近年来大凌河流域输...  相似文献   

9.
基于洛伦茨曲线的祖厉河输沙量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流域基尼系数模型对祖厉河的输沙资料进行了分析。祖厉河流域的年输沙量呈递减趋势,年内输沙量分配极不均匀的状态有缓慢加剧趋势。人类活动对该流域输沙量年内分配的影响较大,对流域年输沙量变化的影响却不明显。杜绝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减少人为增沙,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灞河流域水文特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灞河流域1953年~2005年53年的实测水文资料,采用数理统计等方法,系统分析了流域降水、蒸发、径流、洪水、泥沙等水文特性.结果表明:流域内径流、洪水、泥沙等主要受降水影响,总体特征为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匀;流域水面蒸发量变化趋势为由南向北,由山区向平原递增,变化范围在之750~800 mm之间;地表水水质近年污染程度总体呈下降趋势等,这些结论为灞河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西安城市发展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1.
流域泥沙含量较大,既影响流域内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泥沙淤积又会导致河床逐年抬升,引起水库和湖泊容积损失。文章以金沟河流域为例,在概述流域泥沙来源和特征的基础上,以上游的红旗渠站、中游的霍尔果斯站和下游红山头站实测泥沙资料为基础,进行了流域泥沙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流域泥沙年内分布呈现出十分显著的集中性,且各个季节含沙量和输沙量均呈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12.
窟野河流域水文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水文实测资料和水质监测资料,对窟野河流域降水、径流、泥沙、蒸发、冰情、水质等水文水质因子进行了分析,给出其年内、年际、地域方面的时空变化规律。通过水文水质数据的统计、计算、分析,对窟野河流域水文特性做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人民黄河》2014,(12):25-27
对窟野河流域1966—2012年降水量、径流量以及降水—径流量关系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通过建立SIMHYD模型,研究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窟野河流域径流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近50 a来流域径流量呈显著减少趋势;降水量虽然没有明显变化,但是1999年以后降雨强度减小;1998年后流域产流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是窟野河流域径流量减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木扎提河是天山南麓的渭干河最大源流,是拜城县的最大河流.从流域概况、降水、径流、洪水、冰川及泥沙等方面对木扎提河水文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水年内和年际变差系数分别为0.67和0.33,说明流域降水年内不均匀,年际变化较为平稳;径流的年内变差系数为1.18,年际变差系数为0.103,说明河流径流量年内分配极为不均,而年际变化极为稳定;洪水主要集中在7-8月.  相似文献   

15.
基于灞河流域马渡王水文站1956-2005年实测径流量数据,综合采用年内分配不均匀系数Cu、年内分配完全调节系数CV和集中度指标CR对灞河流域径流量的年内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Mann-Kendall(M-K)方法对其年际变化特征进行趋势分析和突变研究。结果表明:1灞河河川径流在20世纪50-90年代内大部分年份分配比较集中,21世纪后年内分配较均匀,且年内分配不均匀系数Cu和径流年内分配调节系数CV变化规律一致;2灞河年径流量呈明显减少趋势,置信度水平达到99.7%。四季径流量特征中除冬季外其它季节均下降趋势显著;3灞河年径流量在1961和2002年分别发生两次突变;丰水期在1972、1977、1987年共发生三次突变;枯水期在1977、1983年共发生两次突变,且丰水期和枯水期的径流量趋势基本与全年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16.
张达斌 《中国水利》2006,(15):59-60
文川河流域是福建省连城县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流域。流域内雨量充沛,降雨量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亦不均匀。为更好地保证城乡人民生活用水安全.满足经济用水以及生态用水,要充分利用好文川河洪水资源。  相似文献   

17.
根据莱芜水文站的径流、泥沙观测资料,通过序列趋势检验方法和变差系数法分析了牟汶河水沙演变规律.结果表明:①牟汶河含沙量与径流量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大径流量意味着大含沙量,径流的增减和泥沙的变化具有同步性;②在年内分配方面,与径流量的年内分配相比较,泥沙的年内分配更不均匀,并且含沙量的年际变化也比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大;③径流量和含沙量均呈总体减小趋势,含沙量的减小程度大于径流量的减小程度.  相似文献   

18.
依据青海省黄河流域1956-2012年57年实测泥沙资料,采用Kendall秩次检验法、Spearman秩次检验法、线性趋势回归检验法进行泥沙变化趋势检验分析。结果表明:除黄河上游玛曲、唐乃亥站泥沙没有明显增减趋势外,其他各站含沙量、输沙量均呈明显减小趋势,总体上河流泥沙从20世纪80年代至2012年呈明显减小趋势。其泥沙变化的突变年份黄河干流主要出现在1987年、2000年、2005年,湟水出现在1980年、2002年,突变年份河流含沙量、输沙量呈跳跃式减小,近期2000-2012年含沙量、输沙量最小。分析其泥沙减小的原因,水库拦沙对黄河干流来沙量减小起主导作用。水土保持、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实施,以及流域天然来水量增加,使流域生态植被覆盖条件好转,对流域来沙量减小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基于淤地坝建设的黄河中游泥沙粒径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冉大川  郭宝群  马勇 《人民黄河》2005,27(11):28-30
以黄河中游河口镇一龙门区间及四条典型支流——皇甫川、窟野河、无定河和三川河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实施淤地坝等水土保持措施前后泥沙粒径的变化,认为:①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河龙区间粗泥沙占比(粗泥沙量占年输沙量的比例)、淤地坝减沙量和拦减粗泥沙量均呈下降趋势,淤地坝拦减粗泥沙量的时效性较为明显;②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后.皇甫川、无定河、三川河流域泥沙中值粒径和平均粒径均有细化的趋势;③黄河中游绝大部分流域泥沙中值粒径和平均粒径同时变小,泥沙明显变细;④淤地坝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不仅具有减沙作用,而且还具有明显的“拦粗排细”作用。鉴于此。减少黄河粗泥沙的重点支流应首选窟野河和皇甫川。  相似文献   

20.
窟野河径流突变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舒  吕志方 《人民黄河》2015,(1):27-29,33
根据窟野河流域气象和水文资料,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Pettitt突变点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对该流域径流突变点进行检验,并应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对流域降水量、蒸发量进行趋势分析。结果表明:窟野河的年径流量在1979年和1996年发生了突变,初步分析这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实施的水保措施和20世纪90年代后期煤炭大规模开采造成的;窟野河流域年降水量、年蒸发量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均呈逐年减少的趋势,相对年蒸发量而言,降水量的减少速率较小,并且其变化趋势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