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控制工程领域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在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学位论文选题、学位论文形式与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实践经验总结与探讨,为控制工程领域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探索出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是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招生的一种专业学位制度,是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顺应科学技术发展及世界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的重大变革.为确保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本文多方面,多角度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改进我国研究生教育转型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实践性教学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建立起科学、规范、有效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性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实现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确保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现基于经济学的投入产出理论,构建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性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研究生培养单位提升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性教学质量提供了科学分析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其质量问题受到社会普遍关注。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表明全日制教育专业学位硕士对自身专业认知度高,但超过半数认为自身没有受到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同等对待,并且在学位论文与导师培养模式上都较少与实践结合等。为促进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需加快校外导师队伍的建设,加强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类课程的学习,重视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我国提出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的背景下,研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现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对校企产学研项目为导向的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培养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探讨了该模式下培养创新型专业学位硕士的关键问题,并用实例证明了该模式的可行性和持续性,为培养创新型专业学位硕士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采用个案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比研究了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工学硕士研究生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质量评价体系以及培养模式上的差异.在培养目标上,将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成专业上有一技之长,适应社会发展新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而工学硕士研究生则培养成为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学术型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全日制专业硕士侧重于实践教学;而工学硕士侧重于培养创新性思维.在质量评价体系上,全日制专业硕士应该以企业实践评价为主,结合学术论文和导师评价;而工学硕士应该以学术论文为主,结合专利、导师评价等.目前招收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大部分是应届毕业生,因此在学生培养上需要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采取学校、企业双导师制,最终实现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7.
采用个案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比研究了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工学硕士研究生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质量评价体系以及培养模式上的差异。在培养目标上,将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成专业上有一技之长,适应社会发展新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而工学硕士研究生则培养成为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学术型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全日制专业硕士侧重于实践教学;而工学硕士侧重于培养创新性思维。在质量评价体系上,全日制专业硕士应该以企业实践评价为主,结合学术论文和导师评价;而工学硕士应该以学术论文为主,结合专利、导师评价等。目前招收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大部分是应届毕业生,因此在学生培养上需要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采取学校、企业双导师制,最终实现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8.
针对机械工程方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应用能力培养,探讨以实践为导向的创新教学方法,以"机械信号处理及其应用"课程为例,介绍了课程教学的设计和优化,提出了实现实践导向教学的"案例-理论-实践"模式的案例法和"理论-实验-实践"模式的实验法,通过教学实践取得良好效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应用能力培养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与行业共建过程中,武汉理工大学进一步发展了与行业内相关资源主体的关系,不断创新与行业共建的形式,推动与行业的协同发展与共同进步。一、以团队培养模式推动校企人才协同培养学校以校企联合培养基地为依托,探索建立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团队培养模式":通过组建不同学科领域导师组成的导师团队,建立了团队培养的课程体  相似文献   

10.
结合沈阳工程学院动力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特色及培养目标,对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中课程体系进行了设计,阐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应具备的特征和主要建设内容,对建设目标、建设思路及实施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并通过对当前动力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现状的分析,探讨了现行课程体系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为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增强研究生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我国自2009年起开始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依据国家所下达的一系列文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会逐渐取代传统的学术型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主体地位,成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流模式。因此,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对建立健全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近年来都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然而就毕业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能力培养效果来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和创新。在总结前两年全日制硕士专业研究生培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从课程体系与探究式教学方法设计、导师队伍的培养与评聘、专业实践基地建设与抓好专业实践的全过程管理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3.
创新管理与创业硕士专业学位是适应知识经济背景下知识密集型企业创新管理的迫切需要而产生的新的专业学位,自从这一专业学位设立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欢迎。文章从学位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毕业论文等方面,介绍了英国的创新管理与创业专业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基本情况并分析了其特色与经验。  相似文献   

14.
地方工科高校承担着大部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任务,这部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全日制专业学位改革的发展。针对地方工科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点,提出了地方工科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定位,并从课程教学、专业实践、导师实践能力、职业资格认证、学位论文保障等方面探析了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中导师的使命与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以来,我国逐步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使硕士研究生培养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步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转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但是由于其生源主要为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了培养出合格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广大导师承担起历史使命,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为培养出一批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付出自身的努力。  相似文献   

16.
全日制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以专业实践为导向,强调实践和应用。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从师资力量、课程设计、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管理等方面提出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针对机械工程方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应用能力培养,探讨以实践为导向的创新教学方法,以“机械信号处理及其应用”课程为例,介绍了课程教学的设计和优化,提出了实现实践导向教学的“案例-理论-实践”模式的案例法和“理论-实验-实践”模式的实验法,通过教学实践取得良好效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应用能力培养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我国电气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如何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并具有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是目前各高校共同面临的问题。山东理工大学通过深入研究生培养基地,在对各高校培养模式和本校研究生就业情况调研基础上,构建了校企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体系,有效提高了本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解决企业实际问题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学生毕业后能够较快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凸显校企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专业学位培养的核心,也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质量的重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通过对教学环节中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双导师队伍建设与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质量管理等方面提出改革措施,以期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对校企联合培养、双导师制实施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高校、企业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深化学生的理论学习,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探索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