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概括藏式木雕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藏式木雕标准化可行性的问题以及藏式木雕标准化的目的意义;通过与其他已制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准以及其他木雕制品对比分析,确定了藏式木雕的标准化对象;最终确定了藏式木雕标准的结构与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日用瓷器标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盏的产品特性进行研究,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盏标准可以从质量要求、艺术特性要求、艺术品质保障三个方面进行规范,重点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盏的艺术特性,也解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盏无损检测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大布江拼布绣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分析了大布江拼布绣的定义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3个解决方案,一是社区认同的问题,只有社区认同和认可,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可能真正在属于自己的土壤里生存下来;其二,人才的培养是关键,从小学如何培养学生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兴趣,分析中学、大学各个层次学校如何开展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准备,为非物提供未来的设计师和潜在的消费者;三是各级政府和社会团体机构也需要为传承人提供更大的社会空间和如何保护传承人问题,及传承人如何提升自身素养展开。 相似文献
4.
包装设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可以使包装更加富于鲜明的民族形象特色,雕花剪纸作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组成部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从雕花剪纸的审美形态着手、试图从繁琐与简洁的造型特征、镂空技法营造空间层次以及利用数字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为剪纸艺术对包装设计的启示进行较为系统的探索。使包装设计从优秀的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吸取营养,为企业创立独特品牌,抢占最优的市场份额。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人工智能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创新设计,已成为当下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应用交叉学科领域的知识和人工智能中的深度学习等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设计进行研究。人工智能可以更加精准地诠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内容,表达信息理念,更加形象化、细节化、视觉化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目的。方法从人工智能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四个方面,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传播的路径研究。结论以景泰蓝制作工艺的数字创新设计为例,提出人工智能应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创新设计中的设计细则,丰富了传统设计的方法,更好地调动了参与者的主动性和热情,带给观者更好的观赏体验,为中国数字文化遗产及数字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近年随着乡村振兴和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推进,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议题。基于社区营造视角,从社区文化、参与主体、社区事件三个面向提出社区营造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以北京市门头沟区古村落为例,从乡村社区文化的认知与挖掘、乡村社区营造的主体与构建、乡村人居环境空间的改善与营造等方面提出京西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抽象愿景与目标具体化的落地路径,旨在推动更多带有试验和示范性质的京西门头沟区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项目的发展与实践。 相似文献
7.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设计案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概念入手,提出将创新设计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从白蛇传传说、十里红妆和常山战鼓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取设计元素,分别进行创新设计实践。通过案例分析,探讨民间文学、传统手工技艺和民间舞蹈3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以及在设计实践中的应用路径。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通过分析婺剧艺术遗产的生存现状,论述了地方高校参与婺剧艺术遗产保护的必要性,探索参与保护和传承婺剧艺术文化遗产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张会敏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7):241-24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民族精神的绵延和凝结。内画艺术作为"中国一绝",在国际艺坛上享有盛誉。本文阐述了衡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冀派内画的开发与保护的意义、国内外现状、创新性途径及开发与保护中遇到的难点等。 相似文献
10.
保护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中华民族团结凝聚、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具有关键意义,为此政府、学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本身都应互相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12.
13.
随着我国文化自信理念的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相关研究逐渐成为各界探讨的热点,近年来众多学者从各领域角度参与进非遗与创新的讨论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大大拓展了我国非遗研究的内涵与外延。但是,由于少有学者对其研究发展脉络进行梳理,致使非遗现阶段传承与创新开发的规划模式,以及各学科参与非遗与创新研究的侧重点未能系统化呈现。基于此,应当首先梳理非遗及其传承创新工作的诞生起源;其次从“原生态”和“活态”这两条非遗传承研究思路出发,重点对我国非遗保护和开发相关文献的研究现状以及进展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认为非遗的刻录保存和融汇创新两者并行不悖;最终探索出只有坚持走“守真+创新”的非遗传承开发模式,才能更好传承非遗文化精神,创新非遗表现形式,进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系统了解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的研究领域,分析目前非遗设计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热点,并根据当前研究热点探讨其发展趋势.方法 数据源为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非遗设计相关文献,使用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将文献的年份产出分布、研究机构与高产作者、研究热点演变及未来趋势、参考文献高被引情况等进行科学知识图谱绘制,最终以可视化分析形式梳理研究脉络.结论 结果表明,非遗设计在文献产出方面基本呈上升趋势,但2022年有下降的发展趋势,文献产出的峰值产生于2021年,反映了该领域已于2021年到达了研究阶段的成熟期.研究热点着重于非遗设计教育、非遗设计应用、非遗跨学科设计方法;未来研究发展趋势为互联网+、数字化发展及文化传承可持续;然而目前的研究仍存在研究合作较少、高产量作者数量较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我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智慧城市标准化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建设的需求并提出了建设目标。结合住建部智慧城市试点,提出了我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框架,并从总体标准、基础设施、建设与宜居、管理与服务、产业与经济、安全与运维等6个子体系角度分别做了简要阐述,最后提出了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针对非遗在当代的文化价值转化现状,探索非遗主题与文创产品结合以促进非遗文化传承、文创产品创新的设计策略与方法。方法 分析课题研究现状,指出非遗文创设计的现存问题,并通过案例分析与方法总结,提出较完整的设计策略与方法体系。结论 非遗主题文创产品设计不仅限于物质型的产品服务,更在于非物质型的精神体验。采用非遗主题品牌化、文创产品市场化等方式,通过生活类形态与个性化标签的打造,从而吸引用户关注、推进年轻化进程,非遗文化与创意产品可在顺应时代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内容与载体的高质量融合。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可分为3个部分:一是以可视形态与功能体验为内容提炼文化符号;二是应用传统工艺或新兴技术搭建产品载体;三是以引流话题与场景体验激发品牌效应。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 旨在深入探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非遗品牌形象年轻化塑造及传播的基本策略,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提升非遗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方法 在梳理品牌年轻化和数字化的现状与问题等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案例和策略,提出如何利用数字赋能帮助非遗品牌形象进行年轻化改善。结论 通过研究得出数字时代非遗品牌形象年轻化策略,一是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根基,融合数字技术改善非遗品牌视觉形象;二是注重非遗品牌代表性产品的塑造,利用数字技术推动产品数字化衍生;三是结合数字化营销手段,缩短非遗品牌与消费者的距离。这些策略为非遗品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