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地铁浅埋暗挖黄土隧道降水技术应用例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远 《建筑》2010,(13):62-64,67
地铁浅埋暗挖黄土隧道开挖前为确保安全,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降水技术。文章结合地铁浅埋暗挖黄土隧道施工实践,详细介绍了黄土隧道降水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2.
黄土地区浅埋暗挖三连拱地铁隧道围岩压力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准确认识黄土地区浅埋暗挖三连拱地铁隧道围岩和支护体系在施工过程中的应力变化规律,以西安地铁二号线工程为依托,开展较大规模的现场测试工作,对围岩与初期支护接触压力、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接触压力及各测试部位围岩压力随施工进展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先开挖洞室初期支护各部位(仰拱位置除外)所受的围岩压力均大于后开挖洞室初期支护所承受的压力;隧道拱顶与仰拱底部围岩压力随开挖跨度的增大而增大;左、右线中隔墙底部因承担了较大的上部土体荷载而受力最大;二次衬砌施作后初期支护结构受力整体增大;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承受的荷载比例分别为52.81%和47.19%,设计时可按50%进行取值;先行施工的各部位围岩压力随后续洞室的施工均出现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3.
扈慧丽 《四川建筑》2010,30(2):194-196
通过对西安地铁一号线劳玉浅埋暗挖黄土区间隧道施工降水进行计算分析,探讨各施工工况浅埋暗挖黄土隧道水位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隧道土体含水量在降水初期比较大、水位较高,随着工程的实施,时间的增加,水量逐渐减少,水位逐渐降低。计算结果与施工效果具有很好的符合性,对控制施工水位、确保施工安全、节约工程成本、提高工程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浅埋暗挖地铁车站施工期衬砌结构的安全性对施工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大连地铁某中洞法施工的车站初衬和二次衬砌的应力状态进行了分析,依据数值模拟的结果对它们是否满足承载要求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车站拱顶初衬受压区混凝土强度接近极限强度,须配置合适的钢筋才能满足承载要求。拱顶初衬受拉区配筋后也能满足要求。拱顶二衬能满足支护承载力要求。最大弯矩处的初衬配筋为超筋,该设计需要进行优化。结构底板的内力状态为弯矩较大,而轴力较小,底板能满足承载要求。文中的应力分析方法也可以作为类似暗挖隧道的衬砌结构安全性评价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张美琴 《云南建材》2011,(6):176-178
隧道衬砌作为主要支护受力体系,断面的形式对衬砌结构受力有很大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地铁隧道衬砌大都采用等厚度形式,依照这样会造成结构受力上的不舍理和工程造价提高。本文通过某地铁六号线站后折返线暗挖隧道为例,通过对马蹄形断面进行不等厚衬砌断面优化设计,得到合理的断面形式。结构上受力合理、隧道的整体稳定性好、工程造价低等目的。  相似文献   

6.
周石喜 《山西建筑》2007,33(2):296-297
按地面建筑物沉降、地面沉降变形的不同要求对沉降控制问题作出了分析,并对浅埋暗挖隧道地表、建筑沉降进行细致监测,阐述了在设计及施工浅埋暗挖地铁隧道时应注意的事项,以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7.
高波 《四川建筑》1996,16(2):30-32
本文介绍了北京地铁西单车站及复八线区间隧道在设计阶段所做的有关研究,论及大跨地下车站结构及区间隧道结构优化及施工过程优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浅埋黄土隧道衬砌结构受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通过对三十里铺隧道的现场测试,研究浅埋黄土隧道一衬和围岩接触应力、锚杆轴力、喷射混凝土表面应变、二衬中钢筋应力和浇注混凝土应变随时间变化规律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围岩释放应力最大值在7~10 d,位置在拱腰处;锚杆轴力稳定时间为30 d左右,且在空间上出现压应力区;喷射混凝土表面应变较大且常出现跳跃性变化;二衬钢筋应力初期为拉应力;边墙处的稳定时间为6~8 d后,拱顶处30 d后仍然递减;二衬混凝土应变由初期的拉应变向压应变变化。隧道衬砌的受力分析结果为支护系统的优化提供依据,对同类工程的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浅埋下穿高速公路黄土隧道管棚变形监测及受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托郑西客运专线阌乡隧道,开展浅埋大跨黄土隧道长大管棚受力机制的研究。对隧道进入下穿高速公路前的管棚纵向变形进行监测,根据实测结果分析长大管棚在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受力特性与作用机制;建立浅埋暗挖黄土隧道管棚受力的双参数地基梁模型,对长大管棚受力机制进行分析。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研究结果表明:掌子面前方约15 m处管棚开始受力,掌子面过后约15 m处管棚的受力趋于稳定,管棚的纵向变形总体上呈凹槽形分布,掌子面处管棚受力最大;同时,管棚变形与开挖面位置、开挖进尺、管棚及岩体物性指标等因素有密切关系。研究结果为隧道下穿段管棚工法及施工方案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并在下穿段沉降监测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0.
软弱围岩浅埋暗挖大跨度地铁隧道施工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广州地铁二号线公纪区间三线大跨度隧道(开挖跨度21.6m)施工,阐述城市地铁大跨度隧道施工方法及施工要点,对双侧壁导坑施工技术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对大跨度隧道施工及软弱围岩隧道施工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以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8号线一期梧沙区间隧道为依托工程,对“双护盾TBM工法隧道”施工期间管片衬砌外部压力和结构内力开展了现场跟踪测试,总结归纳出“双护盾TBM工法隧道”管片衬砌外部压力和结构内力在施工期内的时变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隧道施工期间,管片外侧压力共经历四个发展阶段,注浆压力对管片内力变化影响较大,管片设计应考虑注浆压力的影响,同时应注意TBM施工时的注浆量控制。对于深埋TBM隧道,结构内力与隧道埋设深度不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但随着结构上部围岩风化程度增加,隧道上方垂直荷载对管片结构内力影响加大。研究成果可为城市地铁双护盾TBM施工结构受力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郭香红 《山西建筑》2013,(35):188-190
针对贺家坪2号隧道特殊的地形、地质,以及套拱出现推移现象和洞顶地表出现裂缝的情况,采取了盖挖法通过黄土双连拱隧道的设计方案,根据合理开挖方法及支护参数顺利通过了病害段落,为黄土双连拱隧道设计、施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孙鸿雁 《山西建筑》2007,33(1):355-356
结合南水北调西四环暗涵主体工程的概况及其工程特点,从地层加固、土体开挖、初期支护、监控量测等方面对浅埋暗挖法施工技术进行了阐述,以推广该技术在城市水工隧洞施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邹强 《山西建筑》2009,35(15):327-328
介绍了深圳地铁世界之窗站后折返线区间隧道施工方法及采取的措施,成功地解决了浅埋暗挖软弱地层区间隧道施工技术难题,指出该文所采取的超长大管棚及洞内深孔预注浆等措施克服了富水软弱地层防沉降施工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15.
王军 《山西建筑》2011,37(31):171-172
结合太佳高速公路青凉寺隧道施工实例,鉴于传统施工工艺的局限性,采用新工艺进行了隧道开挖施工,总结了施工关键技术要点以及一些经验体会,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大断面浅埋黄土隧道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晓明 《山西建筑》2009,35(18):314-316
根据大断面浅埋黄土隧道现场施工的经验积累和出现问题的不断改进,对大断面浅埋黄土隧道的施工技术进行了论述,从而有效解决了类似隧道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和进度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首先针对黄土隧道工程特性进行简单介绍,其后具体探讨黄土隧道开挖施工方法的选择与应用,明确了几种常见方法的特点与适用范围,最后围绕工程实例就快速台阶法的应用展开分析,可供类似项目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降雨入渗作用下黄土力学性质劣化对浅埋黄土隧道稳定性的影响,对隧道围岩中的黄土进行了不同含水率和不同围压的剪切、等压三轴试验,结果表明,含水率对黄土力学性质和破坏形态有较大影响。根据试验结果建立了黄土不同含水率的塑性本构关系,对比了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证明了该本构关系能较好地描述黄土的应力应变规律。对不同降雨强度、不同深度的黄土在雨水入渗影响下的含水率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并在数值模拟软件中调用建立的不同含水率的黄土塑性本构关系,计算不同降雨强度下隧道结构的受力和变形,结果表明:考虑降雨入渗后隧道结构变形和受力增加明显,其中,拱顶沉降增幅达到46%,隧道初期支护应力增加20%~27%。将浅埋黄土隧道结构变形监测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验证了黄土本构关系的正确性,所模拟的降雨入渗对隧道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符合实际工程。  相似文献   

19.
地层空洞的存在使得隧道结构周围的地层环境变得更为复杂,在地铁隧道施工的影响下极易引起地表沉降加剧甚至地表坍塌。针对V级围岩地铁隧道,采用三维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位置地层空洞对地表沉降的影响规律以及空洞的变形特征,同时通过修正后的Peck公式对试验结果进行拟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空洞的存在使得地层损失加剧,地表沉降槽深度和宽度均有所增大,沉降槽曲线整体向空洞一侧偏移,通过修正后的Peck公式能较好地拟合出沉降曲线形态;从地表整体沉降形状上看,空洞上方一定范围内地表沉降较大,地表会出现明显的沉降盆形态;综合考虑空洞对地表沉降槽宽度和深度以及地层损失率的影响,认为空洞位于隧道斜上方是最不利位置,在施工过程中对这一方位地层空洞应重点关注;不同方位空洞的变形模式不同,主要表现为立式椭球体和卧式椭球体等变形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