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双向板的弯矩调幅分析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指出当前双向混凝土板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弯矩调幅设计方法,此外,本文应用虎功原理按板在调幅前后极限抵抗能力不变的原则,对双向板的调幅规律作了定量分析,对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周献祥  徐俊广 《建筑结构》2005,35(4):3-6,27
鉴于钢筋混凝土双向板塑性铰线理论和条带法已足可满足设计需要,设计规范没必要再提出弯矩调幅法。结合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实际情况,分析讨论了双向板与单向板的分界、梁侧面腰筋的设置、柱拉筋勾住封闭箍筋、按简支计算的梁端上部构造钢筋设置、板筋在端部与混凝土梁或混凝土墙整体浇筑的锚固长度以及环境类别与保护层厚度的确定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陈红英 《四川建材》2006,32(4):247-249
鉴于钢筋混凝土双向板塑性铰线理论和条带法已足可满足设计需要,设计规范没必要再提出弯矩调幅法。结合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实际情况,分析讨论了双向板与单向板的分界、梁侧面腰筋的设置、柱拉筋勾住封闭箍筋、按简支计算的梁端上部构造钢筋设置、板筋在端部与混凝土梁或混凝土墙整体浇筑的锚固长度以及环境类别与保护层厚度的确定等问题,根据工程中的实践工作经验,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结合预制矩形肋底板混凝土双向叠合板(简称双向叠合板)的受力特点,分析了当前实际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双向叠合板的正交构造异性特征影响,采用荷载叠加法和正交构造异性板理论求解了均布荷载下一边固支三边简支双向叠合板挠度及弯矩的解。通过对解作形式变换和引入等效跨度比,将双向叠合板等效为各向同性双向板进行计算,提出了简化弹性计算方法。编程计算得到了双向叠合板强、弱方向刚度比为0.5和2.0,以及等效跨度比在0.5~1.0时的弹性系数。介绍了按照等效跨度比查找各向同性双向板弹性系数的线性插值法,并与编程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简化弹性计算方法得到的结果与编程计算结果吻合良好,完全能够满足工程设计要求,该方法准确可行。  相似文献   

5.
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是在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板上现浇钢筋混凝土叠合层形成的装配整体式楼板,具有大跨度、降低建筑层高、抗震性能好、节省材料、方便施工等优点。文章主要介绍预应力混凝土单向及双向叠合板试验及计算方法的研究进展,讨论叠合面处理方法及其抗剪强度计算方法,总结单向连续叠合板支座弯矩调幅系数取值建议,并介绍双向叠合板的横向拼缝构造、拼缝对抗弯性能的影响以及承载力和刚度计算方法。最后提出下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现浇混凝土双向板肋梁楼盖梁板的相互作用,对柱支承混凝土双向板肋梁楼盖中的中区格板和边区格板模型进行了竖向加载试验,观测了这两种区格板模型中板、梁及柱的裂缝发展及破坏过程;分析了梁、板的荷载-挠度曲线以及板、梁和柱的荷载-钢筋应变曲线;采用线弹性理论、塑性理论和等效框架法分别计算了板控制截面的弯矩值并与试验值进行比较。根据试验与分析,对楼盖结构中梁与板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两种区格板肋梁楼盖模型均发生梁 板破坏模式;按线弹性理论和塑性理论(板破坏模式,不考虑梁板相互作用)所得板控制截面弯矩值与试验值差别较大,而按等效框架法和塑性理论(梁-板破坏模式,考虑梁板相互作用)所得弯矩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按塑性理论的梁 板破坏模式,分析了这两种区格板楼盖的极限荷载,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7.
预应力混凝土井式梁和双向板中的次弯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利用等效荷载法计算主弯矩,进而计算次弯矩的方法.计算了预应力井式梁和双向板的次弯矩,并对其特征进行分析.算例表明,井式梁和双向板的次弯矩在支座间不呈直线分布,而是由于相邻构件的约束呈空间立体形状.次弯矩在方向和数值上也有其独特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四边连续(固定)双向板为例,通过对钢筋混凝土连续双向板弯矩计算中的常见错误分析及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连续双向板的应力特点分析,提出了钢筋混凝土连续双向板弯矩的正确计算方法及负筋长度的合理取值。  相似文献   

9.
0引言《建筑结构》2005年第4期刊登了周献祥等对《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简称规范)若干内容的观点。本文认为周等的观点有可商榷之处,现针对原文第1,4,5,6等节提出个人的看法,供大家参考。1关于钢筋混凝土双向板弯矩调幅法规范第5·3·1条对双向板提出了两种分析方法:弹性分析法和塑性分析法。为了使弹性法用钢量减少,还提出了可以对支座弯矩进行调幅。原文作者认为,规范中没有必要再引入弯矩调幅法,有些偏颇。一种分析法难免有不全面之处,因此规范列出两种分析法供设计人员选用。塑性分析法确如原文所述能节约钢材,我院自5…  相似文献   

10.
小挠度薄板理论可以用来确定混凝土双向板正常使用时的挠度,当用于计算火灾作用下处于大挠度的双向混凝土板挠度时则会带来很大误差。在引入弹性板的大挠度微分控制方程后,考虑外加荷载与高温的共同作用,并计及高温下材料特性的变化,对火灾作用下钢筋混凝土双向简支板的挠度随温度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引入无量纲量,对大挠度微分控制方程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并以无量纲板均布荷载为摄动参数,结合Galerkin方法提出了钢筋混凝土双向简支板火灾作用下挠度的计算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可为火灾作用下板的大挠度分析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火灾作用下混凝土板的挠度与外加荷载和热弯矩均有关,与热弯矩成线性关系,而与外荷载则成非线性关系;当没有热弯矩时,挠度主要由外加荷载确定;当外加荷载恒定时,挠度则主要由热弯矩引起。  相似文献   

11.
通过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提出了冷轧带肋钢筋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与空心底板受弯承载力相关性模式,为该类叠合板设计与结构性能检验提供了新的方法与计算手段,可供有关规范及通用标准图集编制和预制构件生产、施工、检验部门应用。  相似文献   

12.
兰艳凤  王若 《山西建筑》2004,30(23):31-33
介绍了用条带法分析钢筋混凝土双向板和预应力混凝土双向板的简化计算方法,通过对短边长度为4.8m,跨厚比为40的矩形板进行对比,指出在适当跨厚比条件下,预应力混凝土双向板可以更好地控制裂缝和挠度。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6块尺寸为1 800 mm×1 800 mm×150 mm钢纤维高强混凝土板的冲切试验,研究混凝土强度等级和钢纤维体积率对板冲切极限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钢纤维高强混凝土板冲切破坏之前的变形主要是弯曲变形,钢纤维的掺入提高了钢筋混凝土板的冲切承载力。在试验结果的基础上,运用统一强度理论和塑性极限分析方法,建立钢筋钢纤维高强混凝土板冲切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4.
冷轧双翼变形钢筋混凝土双向板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红军  蓝宗建  魏琏 《江苏建筑》2006,(4):21-24,37
对2块现浇冷轧双翼变形钢筋混凝土双向板进行了荷载试验,研究了双向板在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现浇冷轧双翼变形钢筋混凝土双向板的承载力较高,当钢筋强度设计值取400N/mm^2时,承载力检验系数仍可满足规范要求,在使用荷载作用下,双向板具有较好的工作性能。  相似文献   

15.
粘钢板加固集中荷载下简支混凝土双向板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体外粘贴碳纤维板 (CFRP)或钢板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是一种有效的加固方法。近年来 ,世界上许多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迄今为止研究的重点仍然是钢筋混凝土梁及单向板 ,双向板的研究还相当少。为此 ,本文着重对受集中荷载作用的粘钢加固混凝土双向板的受力性能 :包括变形 ,抗裂 ,破坏形态和承载力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基于塑性铰线理论 ,导出了该类板的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试验结果,着重分析了只配抗弯钢筋的轻骨料(陶粒)砼简支方板在柱荷截作用下的冲切破坏特征和机理,并用本文的理论公式计算了现有的同类型板,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presents theoretical studies on load‐bearing capacity of reinforced concrete flat‐plate framed structures. The existing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load‐bearing capacity of simply supported slabs are first reviewed, and their limitations are presented. An energy‐based refined method is then proposed to enhance the accuracy of the existing methods by considering the contributions to internal energy dissipation due to the extension of reinforcing bars along yield lines, the additional resultant bending moment from membrane forces, and the sectional bending moment along yield lines of slabs. The refined method for simply supported slabs is extended for fixed supported slabs, and thus, the load‐bearing capacity of reinforced concrete flat‐plate structures subject to a middle column loss is analytically determine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method is validated against test results and also verified against finite element analyses. Parametric studies a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reinforcement ratio, slab thickness and aspect ratio on the stiffness, and yield‐line resistance of structures. It is found that for the fixed supported slabs, it is reasonable to assume negative yield lines along the slab edges to consider the effect of obvious concrete crushing along the edge. Square slabs have higher ultimate loads than rectangular slabs, due to a longer horizontal yield line in the middle in the rectangular slab, which has detrimental effect on the sectional ultimate bending moment. The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inforcement ratio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initial bending stiffness and yield‐line resistance of slabs for a given slab thickness and aspect ratio. The initial stiffness and yield‐line resistance increase as the slab thickness increases. For the same reinforcement ratio and slab thickness, a larger aspect ratio leads to a lower initial bending stiffness, yield‐line resistance, and stiffness in tensile membrane action stage, due to a longer yield line along which tensile membrane forces have a detrimental effect on the sectional bending mo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