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筑物为人类提供了生活和生产场所.但它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在危害人类生存的环境.据统计,传统建筑物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消耗了全球50%的能源,产生了34%的污染.  相似文献   

2.
对基坑周边的建筑物进行沉降监测是基坑施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工作,它关系到基坑周边建筑物的质量安全问题。以福州火车北站改扩建工程安置地为例对此做了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预测模型有效地预测了建筑物的变形情况,充分证明了利用现有的监测和预测技术,可以预测建筑物变形程度,降低安全风险,保障人类的居住安全。  相似文献   

3.
融合CANNY算子与HOG算子的建筑物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物由于其多样性和所处环境的复杂性成为了计算机视觉领域研究的热点.针对当下识别建筑物的方法准确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了融合CANNY算子与HOG算子的方法识别建筑物.利用CANNY边缘检测算子提取建筑物的边缘信息,之后对边缘检测后的建筑物图像使用HOG算子提取其边缘轮廓特征,构造特征向量,将其输入非线性支持向量机(SVM)中进行分类.通过在Sheffield建筑物数据集中进行验证,其识别准确率可以达到97%以上.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在识别建筑物的鲁棒性及准确度等方面具有相对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建筑是人类的伟大发明之一。建筑的产业和发展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建筑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通称,也是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综合创作。  相似文献   

5.
建筑物的共振频率是结构健康监测(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SHM)的重要指标。人们通常认为该指标受地震事件或环境变化影响最大,但很少有人讨论人类活动对它的影响。为了对福建省防灾减灾中心大楼进行结构健康监测,并分析人类活动对建筑物共振频率的影响,通过分析地震背景噪声数据,采用水平垂直谱比法(Horizontal to Vertical Spectral Ratio, HVSR),得出中心大楼地基的场地放大频带为1.5~3.5 Hz的多峰宽频带,大楼顶层的共振放大频带为以1.4 Hz左右为中心的单峰频带。大楼共振放大和场地效应处于同一频带,但放大程度是场地的近10倍。同时,顶层的HVSR谱幅值呈现出与人类活动有关的日变化、周变化特征,即春节、周末和夜间幅值小,工作日的白天幅值大。大楼的共振频率变化呈突变和渐变两个过程。其中,突变表现为:工作日白天,建筑物共振频率集中在1.36 Hz附近,其他时间集中在1.48 Hz附近,是被人类活动影响的体现;渐变表现为:在每天夜间、春节和大部分周末,中心大楼的共振频率不断上升,展现了建筑物共振频率恢复的动态过程。本研究的...  相似文献   

6.
韩连江 《商品与质量》2012,(Z2):288-289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空间也在逐渐变小,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在日益增多,相邻建筑物在地基中产生的沉降总是相互影响,需要从新旧建筑物的强度、刚度、结构类型、地质情况、荷载大小等方面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类型结构的提出适当的处理方法。本文就相邻建筑物地基沉降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必要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7.
建筑废物可持续循环利用的新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按照减少、回收和再利用建筑废物的原则,介绍在建筑物拆迁和建筑工地上减少建筑废物以及可持续循环再利用建筑废物的的新技术。这些技术包括:建筑物的选择性拆除;利用建筑废物生产的循环再生骨料制造结构混凝土和非结构混凝土。由于再生骨料强度低,多孔和吸水率高,给其在混凝土中大量应用带来了混凝土强度低。干缩和蠕变增加的问题。很多欧美国家规定结构混凝土中建筑废物再生骨料的含量不能超过粗骨料含量的20%。而利用这些新技术后,可以在建筑物拆迁过程中和建筑工地上减少废物;非结构混凝土中,再生骨料的含量可以达100%。结构混凝土中,建筑废物再生骨料的含量可以超过粗骨料含量的50%。  相似文献   

8.
采动区建筑物保护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回顾了采动区建筑物保护的研究成果, 对采动区建筑物保护技术进行了总结,分析了采动区建筑物损害的机理.对建筑物地基、建筑物基础和建筑物结构相互作用的力学机理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结合土力学和结构力学,提出了建筑物地基、建筑物基础和建筑物结构协调工作的思想,对今后采动区建筑物保护技术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
以东营市某基坑工程为例,旨在探讨深基坑降水对周边建筑物沉降的影响,采用比较分析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值的方法,研究了基坑降水对坑周建筑物沉降的影响.提出了由于深基坑降水使周围土体应力重新调整引发坑周土体沉陷的结论和控制建议,这对不均匀沉降量的分析、实时预测有现实意义,可供类似工程参考.结果表明,理论和实测值最大相差17%,说明基坑周边建筑物沉降是由降水引起.  相似文献   

10.
采动区建筑物保护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回顾了采动区建筑物保护的研究成果 ,对采动区建筑物保护技术进行了总结 ,分析了采动区建筑物损害的机理 .对建筑物地基、建筑物基础和建筑物结构相互作用的力学机理进行了探讨 ,在此基础上 ,结合土力学和结构力学 ,提出了建筑物地基、建筑物基础和建筑物结构协调工作的思想 ,对今后采动区建筑物保护技术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 .  相似文献   

11.
简要回顾了采动区建筑物保护的研究成果,对采动区建筑物保护技术进行了总结,分析了采动区建筑物损害的机理。对建筑动地基、建筑物基础和建筑舶结构相互作用的力学机理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结合土力学和结构力学,提出了建筑物地基、建筑物基础和建筑物结构协调工作的思想,对今后采动区建筑物保护技术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2.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部寿命周期内,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提供给人类一个健康、环保、高效利用空间,与自然环境和谐并存的建筑物。回顾了绿色建筑对于建筑装饰的影响与意义,分析了建筑外部装饰构件和构架设计的运用现状,探讨了建筑装饰装修的节能施工及可再生能源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13.
城市地质环境达到极限的触发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是在不断演变的人造物体,人类活动赋予城市生命同时,高度集中的人口、工业和建筑物也给城市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讨论了城市地质环境承受这种压力的能力--地质极限,并分析了其触发因素,建议采用综合熵来量化地质极限的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14.
建筑的防火设计一直是设计人员需要重视的一个方面.人类在面对火灾时,在建筑物内会产生一系列行为活动.作为建筑师我们应当深入的分析这种行为活动后,相应地做出建筑防火设计.  相似文献   

15.
采用量调节分区分时供暖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高校校区不同建筑物在使用时间上的特点,分析了采用连续供暖的某高校校区不同使用功能的建筑物分区分时供暖的可行性.在保证冬季室内舒适性要求的前提下,对不同建筑物在无人停留时段采取值班采暖模式.分析表明,建筑供暖能耗约占国民经济总能耗的30%左右,供暖节能势在必行.当区域集中供暖热用户时间上存在差异时,对不同性质用户采用分时供暖,能获取显著的节能效果,从而,提高了整个集中供暖系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笔者对某高校校区不同热用户的工作时间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对该校区不同用户采用分时供暖,可取得明显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16.
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的震害预测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人口密度的增大 ,地震对人类的危害变得越来越大 ,做好建筑物震害预测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合肥市防震减灾信息系统”中合肥市中市区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抗震调查资料 ,用结构易损性分析法对该类房屋未来震害情况进行了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为减少沉陷区建筑物损害引起的补偿纠纷,有必要建立公正科学的补偿体系.通过地表变形指标评价沉陷区建筑物损害程度,将沉陷区建筑物损害评价与补偿工作有机的结合,在综合考虑建筑物所处沉陷区位置和使用时间的基础上,对补偿标准进行修正,形成有区别的补偿标准,对沉陷区建筑物进行科学补偿.形成了从建筑物损害判定到损害补偿的流程体系,建立了沉陷区建筑物裂缝补偿和搬迁补偿模型.为沉陷区建筑物损害补偿工作提供了科学、系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降低地铁运行所致临近建筑物振动的危害,提出了加厚筏板基础建筑物底板的减振方法,研究了加厚筏板基础建筑物底板的减振效果。建立“隧道-土体-建筑物”三维模型,通过实测数据和经验公式对所建模型及振源荷载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在普通道床、弹性长枕道床、钢弹簧浮置板道床条件下加厚筏板基础建筑物底板的减振效果,并分析了建筑物中心距离地铁隧道中心的水平距离对加厚底板减振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厚筏板基础建筑物底板可有效消耗地铁所致振动能量,从而降低邻近建筑物的振动响应;当地铁线路采用减振道床时,其减振作用会有一定减弱;加厚筏板基础建筑物底板的减振效果与建筑物距隧道中心线的水平距离有关,距离越近减振效果越好。最后提出了能快速计算加厚筏板基础建筑物底板减振效果的预测方法,该方法为地铁临近建筑物加厚底板的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针对传统古建筑物存档保存保护形式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利用免棱镜全站仪获取古建筑物的三维坐标数据的方法,根据获取的古建筑物三维坐标数据,利用AutoCAD和3DMAX对古建筑物进行三维建模,再将三维模型在3DGIS中进行纹理粘贴和古建筑物有关工艺、材质、工程等属性数据的输入,不单纯实现了古建筑物视觉上的三维可视化,而且实现了古建筑空间和属性信息的管理、查询和分析,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古建筑物三维数字化保存。  相似文献   

20.
为了更好的确定建筑物的维修周期,解决我国公共建筑物维修不足和维修过剩的问题,在充分考虑大型公共建筑物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前提下,运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建立了基于维修质量的大型公共建筑物维修质量综合评判模型;确定出大型公共建筑物的维修质量,在此基础上对大型公共建筑物维修后可靠性恢复程度进行量化,从而对经验可靠度进行合理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