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引言最近的著作表明有可能在一个可调节氮气压力的氮管中制得类似针状焦,这些著者观察到在炭化过程中有最佳压力及温度的存在,从而确保最大限度的光学各向异性及最低的热膨胀系数。  相似文献   

2.
将武钢中温沥青和太钢高温沥青在不同压力下炭化,进一步对所得沥青焦进行了高温热处理,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光学显微镜观察所得沥青焦形貌。结果表明;低压炭化时,沥青焦体积密度小,疏松、多大孔,主要为流线区域型各向异性结构;高压炭化时,沥青焦体积密度明显变大,孔变小且均匀分布,主要为小区域和细镶嵌型各向异笥显微结构。考察了不同炭化压力对浸渍增密航空刹车用C/C复合材料的增密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对整个沥青而言的宏观残炭率明显高于只针对样品而言的实际残炭率,因此有必要进行高压浸渍/炭化实现快速增密。利用XRD和显微硬度测试仪检测了不同炭化压力所得沥青焦热处理后的石墨化度和显微硬度,发现高压下形成的沥青炭更难于石墨化,但石墨化度与显微硬度的热处理后的粗糙层(RL)CVD炭有较好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3.
炭化温度对竹炭微观结构及电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将5年生毛竹竹材在氮气氛下进行炭化处理,采用SEM、IGA、XRD、EDXA等研究炭化温度对竹炭微观结构、元素含量及其电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炭化温度的升高,竹炭微观结构收缩程度增加,竹材经500℃、750℃和1000℃炭化后,其横切面的收缩率分别是21%、38%和40%,微晶结构趋于向石墨有序化的中间状态变化。竹炭不同部位的c元素含量和电阻率不同,并随温度变化而变化。500℃时C元素的质量分数为:表层(49.25%)<内部(91.43%)<内表层(95.53%)。竹炭电阻率在750℃发生明显的突变,表层、内部和内表层的电阻率比500℃时降低98倍-187倍。随着温度的升高,竹炭导电性增强的原因是由于石墨微晶尺寸增大和灰分含量降低所致。  相似文献   

4.
石墨化温度对炭纤维微观结构及其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12  
以通用型PAN基炭纤维为原材料,通过1800℃~3000℃连续高温石墨化处理,制备了不同性能的炭(石墨)纤维;采用SEM、XRD、RAMAN、元素分析仪、万能材料测试机等分析手段研究了石墨化温度对炭(石墨)纤维微观结构、元素含量、表面形态及其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提高,炭纤维中非碳元素(氮、氢)的含量逐渐减少而碳元素质量分数却从92.62%增加到99.99%;纤维的微观结构也从二维乱层石墨结构向有序的三维层状结构发展,表现为石墨晶体层间距d。随处理温度的提升逐渐减小、d100和d110与La和Lc不断增大,纤维抗拉强度呈下降趋势、弹性模量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透射电镜、X 射线衍射分析等方法观察和分析了辐射状中间相沥青基石墨纤维的显微结构。结果表明,中间相沥青基石墨纤维中同时存在着有序石墨和乱层石墨两种相。在有序石墨相中,石墨片层堆叠的有序程度较高,且在纵向沿纤维轴高度择优取向,在横向则基本上沿径向排列。有序石墨微晶一般呈略有弯曲的片状,并具有分枝结构,微晶在纵向沿纤维轴交错排列,而在横向则沿径向从芯部向表层不断延伸、分叉和交织。在乱层石墨相中,石墨片层堆叠的有序程度较差,且沿纤维轴的择优取向程度较低。乱层石墨相一般镶嵌在有序石墨微晶之间。此外,在某些地方还存在着严重的晶格畸变。  相似文献   

6.
氮对碳纤维石墨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元素分析、X射线衍射和拉曼光谱等手段对不同结构成分的石墨纤维进行表征,研究了石墨结构与纤维中氮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高温石墨化过程中,随着氮的减少,石墨微晶堆叠厚度和宽度不断增大,纤维的晶区取向度和石墨化度提高。氮含量大于0.08%时,石墨片层中有氮原子的位置会扭曲变形,不利于石墨微晶的生长,石墨微晶大小、晶区取向度及石墨化度增长比较缓慢;当氮元素含量小于0.08%时,由氮引起的石墨片层缺陷很少,石墨微晶大小、晶区取向度及石墨化度的增长速率随氮的减少而大幅度提高。脱除氮原子虽然不能引起石墨片层的生长,但是含氮石墨片层生长的控制步骤。  相似文献   

7.
8.
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微螺旋炭纤维, 在氩气气氛, 2500℃下对其进行石墨化处理. 通过扫描电镜, 激光拉曼光谱和X射线晶体衍射对石墨化前后微螺旋炭纤维的形貌与微观结构进行了研究, 并初步探讨了石墨化机理. 结果表明: 石墨化处理对微螺旋炭纤维具有显著的纯化作用, 其螺旋形貌基本保持不变. 微观结构更加规整, 微螺旋炭纤维的晶面层间距d002(0.3626~0.3378nm)减小, 晶粒尺寸Lc(1.6404~3.8590nm)和La(2.04~7.21nm)增大, 石墨化程度增强.  相似文献   

9.
用煅烧石油焦作填料 ,煤沥青作粘结剂 ,分别以硅粉、碳化硅和二氧化硅 3种含硅组分作添加剂 ,采用热压工艺制备了再结晶石墨。考察了石墨化温度以及单组元掺硅组分对再结晶石墨的热导率、电阻率和抗折强度的影响及其微观结构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 ,对于掺硅组分相同的再结晶石墨 ,材料的导电、导热性能随着石墨化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但其力学性能却随之降低。当掺硅粉的热压再结晶石墨再经 2 80 0℃石墨化处理后 ,材料RG Si 48沿石墨层方向的常温热导率可达 3 3 2W /(m·K) ,电阻率为 4.94μΩ·m。对于相同工艺及硅含量的不同掺硅组分再结晶石墨 ,以掺入硅粉对材料综合性能最理想 ,而掺入二氧化硅对材料的综合性能较差。XRD分析表明 ,不论掺硅组分是硅粉、碳化硅还是二氧化硅 ,硅组分最终在再结晶石墨内均以α SiC形式存在 ,甚至在石墨化温度高达 2 80 0℃时 ,再结晶石墨内仍有α SiC存在。对其微晶参数进一步分析表明 ,随着石墨化温度的升高 ,掺杂硅组分的催化作用进一步加强 ,再结晶石墨的微晶尺寸La 迅速增大 ,石墨微晶的晶面层间距d0 0 2 也迅速降低。材料RG Si 48的微晶尺寸La 以及晶面层间距d0 0 2 分别为2 5 7nm和 0 .3 3 5 77nm。  相似文献   

10.
11.
应用纳米压痕技术测试沥青炭的力学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英强  刘勇琼 《材料导报》2012,26(6):85-88,102
以高温煤沥青为前驱体,采用液相浸渍技术制备了4D炭/炭复合材料。利用纳米压痕技术研究了后处理温度和炭基体位置对沥青炭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工艺状态下,束内沥青炭的硬度和模量要远低于束间沥青炭的硬度和模量。经过900℃后处理的沥青炭的模量出现小幅降低,而硬度则出现一定的增加。  相似文献   

12.
以核桃壳为原料,经水热炭化-KOH活化制备活性炭,并将其用作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采用低温氮气吸附、扫描电镜(SEM)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系统研究核桃壳活性炭的微观结构及表面化学性质,并利用恒流充放电、循环伏安等探讨其对应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表明,在碱碳比为3∶1、活化温度为800℃、活化时间为1h的条件下,核桃壳水热炭经KOH活化可制备出比表面积为1 236m2/g、总孔容为0.804cm3/g、中孔比例为38.3%的活性炭。该核桃壳活性炭用作电极材料在KOH电解液中具有优异的电化学特性,其在50mA/g电流密度下的比电容可达251F/g,5 000mA/g电流密度下的比电容为205F/g,且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1 000次循环后比电容保持率达92.4%,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核桃壳活性炭优异的电化学性能与其相互贯通的层次孔结构和独特的含氧表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将钢渣压制成一定形状的试块,分别在60℃、90℃及120℃下采用CO_2对试块进行了碳化处理。对碳化后试块的质量、体积、抗压强度的变化进行了测试。采用X射线能谱仪(XRD)、热重-差热分析仪(TG-DSC)分析了碳化过程中的物相变化。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碳化后产物的微观形貌。研究结果表明,在60℃、90℃、120℃碳化温度下碳化7d后,试块的质量分别增加15.30%、17.48%、23.84%;试块的体积分别增加5.9%、6.5%、11.44%;试块的抗压强度分别达到32.87 MPa、39.62 MPa、42.38 MPa。钢渣碳化后产物主要为CaCO_3。从碳化后试块的力学强度和节能两方面综合考虑,碳化的最佳温度为90℃。  相似文献   

14.
以MgO为模板,采用低软化点(27℃)各向同性沥青为炭材料前驱体,采用程序升温一步炭化法制得了系列中孔炭材料。采用乙酸镁和柠檬酸镁为MgO的前驱体,沥青与MgO前驱体按照不同质量比混合,混合比例以得到的MgO为计算基准。采用低温N2吸附测得炭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炭材料的内部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两种前驱体与沥青混合得到的炭材料比表面积均随MgO/沥青质量比例的增加呈线性增加趋势,柠檬酸镁体系中MgO/沥青质量比为8/2时最高比表面积达到1295m2/g,随MgO/沥青质量比的不同分别在2.5nm和5nm处有集中的孔分布;乙酸镁体系制得的炭最高比表面积也达到1199m2/g,并且在5nm和12nm处有集中的孔分布。  相似文献   

15.
废弃的聚苯乙烯经过炭化,活化后成为活性炭,优化工艺条件下得到的活性炭碘吸附值为1765mg/g,虽然最终的活性炭产率并不高,但也为处理废弃的聚苯乙烯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6.
以两面顶为成型设备,利用其超高压力(4.5GPa)来提高素坯的相对致密度,从而降低坯体的烧结温度、缩短烧结时间,并制备出高致密度的细晶碳化硅陶瓷。结果表明,经超高压成型后,碳化硅素坯的平均相对致密度为65.7%。与冷等静压成型后的坯体(45.5%)相比,提高了大约20%。在低压流动氮气保护下,超高压成型的坯体于1900℃下无压烧结30min,烧结体的致密度达到了98.3%,其晶粒尺寸在200nm左右。  相似文献   

17.
聚合物共混炭化法有望成为一种能够对炭材料孔径进行精细控制的方法。该方法利用两种热稳定性不同、可形成相分离结构的聚合物共混炭化,热稳定性高的聚合物经过高温炭化成为炭基体,热稳定性差的聚合物则在热处理过程中分解气化,并在炭化产物中留下孔隙结构。综述了聚合物共混炭化法制备多孔炭材料的原理、方法、研究现状及最新进展,并指出共混聚合物分相相畴的控制和炭化过程中孔结构的控制是该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不同离心压力条件下得到的AZ91镁合金的凝固组织及在3.5%NaCl腐蚀介质中的耐腐蚀性能,利用光学显微镜以及XRD研究了凝固组织的变化,通过析氢集气法对其腐蚀性能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离心加压可以改变AZ91中第二相的分布形态,随着离心压力的增大,AZ91镁合金中第二相由断续的蠕虫状变为连续网状,在一定程度上对基体形成保护,提高了材料的耐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19.
低压等离子喷涂YSZ热障涂层的组织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YSZ(Y2O3-ZrO2 8%W)粉末,经低压等离子喷涂(LPPS)在不同压力条件下制备了YSZ热障涂层(TBCs).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分析以及光电子能谱分析(XPS)对涂层的微观组织和相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LPPS 8%Y2O3-ZrO2涂层为等轴层状结构,随压力越高,粉末熔化越充分,涂层内未熔粉末夹生形成的孔隙减少,同时闭合式堆垛孔隙增多;涂层由立方相c-ZrO2和四方相t‘-ZrO2组成,Zr4 在涂层中处于一种不完全氧化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