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古汉语英译中"反复"修辞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和汉语中都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但汉语尤其是古汉语中"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范围、使用频率比英语要广泛得多.在进行古汉语英译时,对反复修辞的处理,要采用替代、省略、变换等办法,以避免重复累赘.  相似文献   

2.
分析造成语篇结构"中文化"的主要原因,是英语四级考试写作命题指导原则、思维模式和写作素材的中文化.提出解决办法:在教学中通过"语篇分析法"让学生从层次结构熟悉英语文章最常见的框架、写作风格和修辞手法,提高精读课教学效果;在阅读教学中融合写作,使学生不断感受理解不同题材文章的写作模式、组织方式.  相似文献   

3.
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是历史上著名的演说,很多学者从功能语法、结构修辞和主位结构分析等方面对其进行探讨.本文以功能语法的及物系统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这篇演说中的6个过程,旨在探讨及物系统在演讲语篇中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论语》这部典籍篇幅虽不宏大,但却产出了颇为丰富的熟语,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其篇章气势充沛、音韵和美、朴素自然而不乏文采。从《论语》所运用的排比、对偶、对比、比喻、夸张、借代、摹拟、顶针、反问等修辞手法入手,分析了其精美的修辞艺术。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会话含义,会话含义产生的原因以及在话语理解中,如何依赖语境,运用“会话含义”理论,分析话说者的意图和含义,社会和文化背景,成语、谚语、典故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口译的最后一个程序译语表达与公共演说十分相似,都是在现场气氛的压力下面对众人进行较为系统的讲话。因此,适当借鉴公共演说的某些技能于口译译语表达的技能训练中是颇具意义的。然而不少先行文献在做这方面的研究时,往往只是强调两者的相似之处而进行盲目地借鉴却忽视了其相异之处。在此通过比较口译与公共演说的异同,提出应当怎样在口译译...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交际语言,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及特定使用者之中产生和发展的现象,同时指出多种修辞方式在网络语言中的灵活运用,是形成诙谐有趣网络流行体的主要原因。而后探析了"飞白"修辞手法的来源与含义,重点结合网络热词实例分析了不同"飞白"修辞类别在网络生活中的灵活运用,从而促生网络语言表现出诸多优点。最后,从语用角度研究了词语"飞白"用法的变化,以及广告传媒等行业中"飞白"修辞手法的滥用,旨在倡导正确使用"飞白",以期丰富网络语言的表现力,促进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便捷交流。  相似文献   

8.
一篇好的政治演说能拉近演说者与选民的距离,增强其政治影响力。2012年的奥巴马获胜演说就是最好的证明。基于韩礼德的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中的人际功能,从主语、情态和语气系统三方面探讨2012年奥巴马获胜演说词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9.
象似性是当今认知语言学中的热门话题之一,其研究对了解语言和认知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语言结构的象似性是指语言结构与人的经验结构或概念结构之间的自然联系,而顺序象似原则是其重要原则之一.本文分析了"葛底斯堡演说"中的顺序象似性,并对它在这篇演讲稿中所起到的文体效果进行了探讨,旨在加深对这篇演讲稿的理解和欣赏。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颜色词"红"与"黑"在汉语和英语中各自的象征意义,对比了其在两种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从而更加准确、贴切地运用仿译、替代以及释义等翻译方法对其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11.
意境关,构成毛泽东诗词的一个显著特征。而意境美的实现离不开一系列修辞格的运用。诗人毛泽东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而不落俗套,从而创造了诗词的独特意境。在翻译的过程当中,修辞信息一旦丢失,原作的审美信息就会受到削弱,原文的风格也会遭到扭曲。因此,修辞格的翻译,至关重要。本文对毛泽东诗词当中叠字、对偶、转品三种修辞格的英译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2.
意境美,构成毛泽东诗词的一个显著特征,而意境美的实现离不开一系列修辞格的运用。诗人毛泽东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而不落俗套,从而创造了诗词的独特意境。在翻译的过程当中,修辞信息一旦丢失,原作的审美信息就会受到削弱,原文的风格也会受到扭曲。因此,修辞格的翻译,至关重要。本文对毛泽东诗词当中比喻、拟人、夸张等三种修辞格的英译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3.
The poet applies different rhetorical devices, metaphor and simile in Sonnet 29, and personification in Sonnet 66, to express his specific feelings. In the endings of the two poems, the moods are quite different. Shakespeare's maste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artistic skills make it possible to express powerfully his indignation against the social in justices of his time and his devotion to his love.  相似文献   

14.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与人的思维密切相关。隐喻的触发机制就是出于表达的需要。对于"生活"人们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因而创造了各种隐喻。本文结合关于"生活"的语料,试探讨隐喻的本质和触发机制,隐喻的体验性、主体性和隐喻相似性及认知突显的关系,旨在说明不同认知主体对"生活"这一目标域会创造不同始源域,而来自不同文化的认知主体对"生活"这一目标域具有跨文化相似性。  相似文献   

15.
英语在描述各种事物的量时,常需借助于表量结构“Num N1 of N2”。N1是表份的单位名词(unit noun),作为计量单位和数词、介词”of”一起构成数量语块对N2进行量的描述。英语表量结构还常常隐含着比喻。文章根据现代隐喻理论区分两种类型的隐喻表达,并讨论其认知基础、功能作用和修辞特点等。  相似文献   

16.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诗歌中被大量运用,情感隐喻在诗歌中体现得最为明显,隐喻具有文化性,受相关的文化模式的影响。理解情感隐喻离不开特定的语境和文化,以李煜的词《清平乐》为例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7.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一种普遍使用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由于人体及其器官常常被作为衡量外部世界的参照点,因而对其进行的隐喻研究业已成为解读人类认知系统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研究以"口"为始源域和目标域的映射现象,进而探讨其隐喻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18.
戏剧五元模式与认同说是西方新修辞学代表人物伯克修辞理论的核心内容。文章以奥巴马于2008年父亲节发表的公共演说为文本,分析演说中的五大要素及其比配关系,以及三大认同策略的有效运用,指出奥巴马的隐含动机是重新赢得黑白选民的信任,获取"最大公约数"选民的支持。  相似文献   

19.
虚词"也"在《论语》中共出现519次(依张玲、康风琴合编的《论语》统计而得)。就词类而言,主要分为语气词、助词(具体而言为语气助词)两种;就在句子中出现的位置而言,主要分为句中、句尾两种;就具体的句子而言,主要用于肯定句、否定句、疑问句、反问句等各类句子中。"窥一斑而见全身"——仅此一个"也"字就可以让我们领略《论语》高深的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