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微电子工业的发展提出了不断提高集成电路芯片上多种器件电容密度的迫切需求,因此开展厚度10nm超薄HfO2高-k电介质薄膜的可控制备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氯氧化铪、硝酸和双氧水为主要试剂配制了纯水基溶胶前驱体,使用去离子水对溶胶进行适当稀释后,采用旋涂法在经等离子体清洗的硅基片上制备HfO2薄膜。以XRR、AFM以及XPS为主要手段对薄膜样品的厚度、表面形貌以及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种新颖的溶胶-凝胶技术可将薄膜的沉积速率控制在每旋涂周期1nm以下,薄膜表面平整致密,成分符合化学计量比。 相似文献
3.
4.
以正硅酸乙酯(TEOS)制备SiO2溶胶,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为硅烷偶联剂,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聚氨酯丙烯酸酯/环氧丙烯酸酯/二氧化硅杂化材料。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以及热失重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TEOS与(PUA+EA)质量比为0.4∶1时,树脂中二氧化硅颗粒粒径最小,大约在80 nm~100 nm,分散均匀,当配比达到0.6∶1时,二氧化硅出现团聚现象。杂化材料热失重温度达到350℃,热分解温度为143.8℃,比纯树脂体系提高了将近1倍。 相似文献
5.
以改性纳米TiO_2/环氧-聚氨酯为成膜物质,通过添加颜填料和多功能助剂,制得性能优异的水性防腐蚀涂料。探讨了乳液、玻璃鳞片和氧化铁红用量对涂膜耐蚀性能、附着力和抗冲击力等综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乳液、玻璃鳞片和氧化铁红质量含量分别为40%、30%和22%时,涂膜的耐蚀性能、附着力和抗冲击性能最佳。此外,水性防腐涂料的热稳定性能亦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
纳米凝胶同时具有水凝胶及纳米材料的双面特性,作为药物载体在生物医药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反相微乳液法用于制备纳米凝胶的机理、特点,以及反相微乳液聚合和反相微乳液交联法在制备纳米凝胶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反相微乳液法用于制备纳米凝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级SnO2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本文以无机试剂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级SnO2.以TG-DTA热分析、红外光谱及XRD、TEM等测试手段对纳米级SnO2的晶粒生长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热处理温度<500℃时,晶粒生长缓慢,在600℃热处理2h,能得到晶粒尺寸在十几纳米的SnO2颗粒.而600℃以上的热处理,有可能使晶粒迅速粗大.应用相变理论计算得温度<500℃热处理2h时,晶粒生长活化能为7.02kJ·mol-1,>500℃时,晶粒生长活化能为26.55kJ·mol-1. 相似文献
8.
采用Jones试剂对聚乙二醇(PEG)进行修饰并合成端基为-Si(OEt)3的PEG大分子硅氧烷,将其与TiO2溶胶进行共水解缩合,制得PEG/SiO2-TiO2杂化纺丝液。在杂化纺丝液中加入头孢唑啉钠,经静电纺丝法制备载药杂化纳米纤维膜。对杂化电纺纤维膜的结构与形态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其药物释放性能。红外光谱(FT-IR)研究了PEG大分子硅氧烷合成机理和产物结构;扫描电镜(SEM)照片显示,纳米纤维的平均直径约为115 nm,载药纳米纤维平均直径约为130 nm;紫外可见光(UV-Vis)光谱分析表明,载药纤维的初期释放速度较快,随时间推移释放速率逐渐降低,具有良好的药物缓释性能。 相似文献
9.
水性聚氨酯/纳米二氧化硅杂化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三羟甲基丙烷(TMP)为内交联剂,合成了一种内交联的水性聚氨酯(WPU)预聚体,以KH550为偶联剂,加入亲水型纳米二氧化硅(A200),通过溶胶-凝胶过程合成了一种水性聚氨酯/纳米二氧化硅杂化材料(PUSi).通过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和透射电镜(TEM)等测试对PUSi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研究,并... 相似文献
10.
油酸改性的纳米TiO_2与一定量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和环氧树脂(E51)等充分反应,得到的乳液通过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等手段进行表征和分析,证实了改性纳米TiO_2成功接枝到环氧-聚氨酯共聚物分子链上形成了稳定的三元复合材料。结果表明:三元复合材料的稳定性能好,涂膜的耐水性能和力学性能强,当TiO_2质量含量为0.8%时,复合涂膜的铅笔硬度最高达3H,拉伸强度最高达12.3MPa,涂膜的抗紫外、抗老化性能亦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12.
核壳结构反应性聚合物微凝胶的合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苯乙烯、丙烯酸丁酯、甲甲基丙烯酸羟丙酯及丙烯酸为单体,以二乙烯基苯为交联剂进行了种子乳液聚合,通过“粒子设计”利用核壳结构化乳液聚合技术制备出核壳结构反应性聚合物微凝胶,以克服需单独制备两种乳液的缺点,研究了交联单体用量对聚合反应动力学的影响以及交联单体用量、单体用量和乳化剂用量对反应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并对乳胶粒的结构形态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3.
AECATI改性部分丙烯酸环氧酯树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自制4-丙烯酰氧乙氧甲酰氨基甲苯2-异氰酸酯(简称AECATI)与自制部分丙烯酸环氧酯树脂(制备时环氧树脂E-51中的环氧基与所用丙烯酸羧基的当量比为1:0.6)的羟基反应,制得本改性树脂;经优选试验,得到了适宜于本改性树脂的成膜条件及其清漆适用的固化条件,所成漆膜综合性能良好,耐水性能优良。 相似文献
14.
采用红外二向色性法对聚四氢呋喃醚二醇/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系氨酯薄膜样品的拉伸聚向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拉伸倍率的增大,CH2角色团发生取向。当拉伸倍率大于80%时,NH基团也发生取向,即在外力作用下,软链段较易取向,向硬链段的取向较难。同时发现,在拉伸过程中,聚氨酯大分子中的氢键受到破坯。 相似文献
15.
端氨基聚氨酯的合成及增韧环氧树脂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合成了数均分子量(M^-n)不同的聚乙二醇型端氨基聚氨酯(ATPU2)。并用它与E-44环氧树脂配成了综合力学性能好的胶粘荆。用DSC、FT—IR、SEM分别表征了ATPU2/E-44胶粘剂的固化过程、固化产物的结构以及冲击断面形貌,测试了胶粘荆的柔韧性、附着力和剥离强度等力学性能与ATPU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ATPU2/E-44胶粘剂的中温固化主要是通过端氨基与环氧基反应完成的;它具有的冲击强度高等优异的力学性能与其固化后的交联网络形成了一种由环氧刚性链段和柔性聚乙二醇链段组成的两相结构和产生断裂时能形成微纤结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17.
聚氨酯对聚氯乙烯粘接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3种聚酯(PEA、PBA、PHA)和MDI合成了分子量和软硬段比例大致相同的3种聚氨酯胶粘剂(PEAU、PBAU、PHAU),以DSC、DMA和相差显微镜等手段研究了它们与PVC的相容性。结果表明,PBAU、PHAU与PVC均有良好的相容性,而PEAU则与PVC不相容。3种胶粘剂对PVC的粘接强度差异很大,其粘接强度次序为:PHAU~PBAU>>PEAU,由此提出了聚氨酯胶粘剂对PVC的粘接机理 相似文献
18.
以PET、PVC薄膜为基底,削备掺杂稀土络合物的聚氨酯光转换膜。讨论了配体与稀土离子之间的能量转移作用。结果表明,聚合物涂层对透过率基本没有影响,而涂层厚度对荧光强度的影响逐渐趋缓。荧光强度随固化时间增加先增强后减弱,在20min时达到最大值。随着丙烯酸铕浓度的增加,荧光强度随掺杂浓度增加而增加,达到4%时出现了浓度淬灭现象,随后有所减小。掺杂后的聚氯酯膜热稳定性有所增强.利用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复合膜的均匀性。 相似文献
19.
交联对透明聚氨酯弹性体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一步法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聚氧四亚甲基二醇(PTMG)、1,4-丁二醇(BD)和聚氧化丙烯三醇(N3010)为原料合成了透明聚氨酯弹性体,通过DSC、FT-IR、TG等方法研究了物理交联和化学交联对聚氨酯弹性体的力学性能、光学透明性和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尽管聚醚二元醇的分子量增大,但由于硬段间的氢键作用增加,使微相分离程度提高,聚氨酯弹性体的力学强度增加。加入交联剂三元醇N3010,聚氨酯弹性体在硬段间形成化学交联、透度、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与未加交联剂的聚氨酯弹性体相比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0.
由苯二甲酸磺酸钠、己二酸和己二醇缩聚,制得分子量为1825的聚酯多元醇。将自制的聚酯多元醇与六次甲基二异氰酸酯、异佛二嗣二异氰酸酯以及二羟甲基丙酸等单体在无有机溶剂参与的情况下进行预缩聚,最后将预聚体直接分散于水中,经乙二胺扩链即制得高分子量、高结晶性的水性聚氨酯.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示差扫描量热以及宽角X射线衍射等手段对聚酯多元醇和聚氨酯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