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优化浙江省农居分布的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浙江省农居分布呈现八种主要类型长期以来,浙江省农居多半采取"沿路而建、逐水而居"的自由态分布,较少有大面积的组团村庄和连片大面积的农田。目前,全省农居分布既有杭州市  相似文献   

2.
针对天津地区3个区县农居,提出了农居抗震性能三级调查方法,并阐述了应用三级调查方法的基本原则,根据天津农村地区抗震设防要求,给出了3个区县的地震动设防参数。根据调查的两万多栋农居,分析了农居抗震现状,根据农居承重墙体砂浆强度和抗震构造措施不同分析了农居构造特征的时空分布,分析了土坯、石木、砖木和砖混四种结构类型的抗震现状。可为现有农村地震安全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时代的进步,首先是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只有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才能推动时代的进步。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的思想深处还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宅宽院阔,一房大屋深的传统观念,对宅基地限制在二分半以内有抵触情绪,多占宅基,滥用土地的现象还十分严重的存在。再者由于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不但农民自身存在的小而全的思想,就是有组织的农居设计方案竞赛,也将小而全作为评选优秀方案的参评标准,明明  相似文献   

4.
在建设用地减量化背景下,农民宅基地的整治成为重点.文章结合上海朱泾镇郊野单元农居点减量规划实践,从农居点划定、减量推进和规划安置3个方面构建了适用于大城市郊区农居点减量规划的技术路径,并提出完善部门反馈机制及资金驱动机制的技术方法,以期为郊区农居点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居抗震能力薄弱,历次震害表明,农村房屋破坏、人口伤亡均较重。针对我国农居结构现状,首先分析了国外农居抗震能力研究现状,然后从抗震能力评价方法和农居震害预测等角度分析了国内农居抗震能力研究现状,最后对我国农居抗震安全工程现状进行了阐述。整体来看,我国农居地震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农居抗震能力研究虽然方法很多,但是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应该从国家层面统一规划立项。亟需进行农居的抗震能力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结合农村调研实录和新村规划实践,剖析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中,传统村落乡土聚落空间大环境与农居空间小环境的互动规律,分析传统村落乡土聚落空间整体格局功能利弊,探讨其生成定位与互动选择。一、传统村落乡土聚落空间与农居空间在传统村落乡土原生态环境里,个体农居的农居本体空间与其所承载的乡土传统文化资源衍生空间,构成农居空间小环境,乡土聚落中的农居空间小环境之间互动,农居空间小环境与乡土原生态环境互动,最终形成整个传统村落乡土  相似文献   

7.
在新农村建设中,由于缺乏明确的约束.新型墙材专项基金的经济杠杆作用发挥不了,设计、图审、质监、监理等相关部门无法把关,新型墙材使用比率还处于较低水平.为改变这一现状,浙江省桐庐县采取淘汰粘土砖生产企业、组织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建设农居新型墙材应用示范项目、给予示范项目资金补助等多项措施,大力推进农居建设新型墙体材料的应用,农居新型墙材应用取得积极进展.  相似文献   

8.
周木子 《城市建筑》2023,(20):13-17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全国各地开始进行新农村建设,村居的规划、重建与改造也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领域的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层出不穷,我国对住房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所以当下对农居的改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青岛市崂山区的农居为研究对象,站在全生命周期住宅这一新建筑理念的视角,通过对全生命周期住宅理念、崂山村农居现状、新农居设计策略等各方面的阐述与分析,探究崂山区农居建筑设计的形式与方法,为今后青岛市新农居的研究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多项数据对比分析,研究了EPS模块在四川盆地应用推广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采用EPS模块所建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农居适用于四川盆地夏热冬冷的气候,有较强的保温隔热性能;适用于地震区单层和低层农居的设计要求,其施工性能、经济性能、环保性能均优于传统的砖混农居,是四川盆地绿色农居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10.
制定农居通用设计图集是当前普遍采用的规范农居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但上述图集大多缺乏系统性、引导性,方案库较少且可视化不强,并不能满足我国现有农居设计的需求。以杭州市临安区为例,通过对2015~2018年间区政府发布的全部通用设计图集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以及对农户的实地访谈及问卷调研,理论联系实际,尝试构建一种菜单式农居设计体系,该体系由技术层面和组织运作层面共同构成,为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农居设计服务方式。  相似文献   

11.
为筹措资金和改善农居点整理效率,多元化融资和市场化经营是未来农居点整理项目运营的一个趋势,在城乡结合部和经济发达地区可积极采用BOT项目融资模式。理顺农居点整理BOT项目融资的运行机制,并明确其优缺点,可为农居点整理项目融资的顺利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拥有优美自然风貌的花园镇作为川西地区大部分村镇的代表,正经历着经济发展、城镇面貌改变等多方面的变化.该文结合成都所属乡镇的新农居建设实践,指出了当今新农居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并在注重地域性表达、经济可行性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农居是亿万农民的“栖息之所”。空间场量大,分布点面多;历史基础差,建造调控弱。搞好小康农居建设.不仅是村镇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村小康的主要目标。尽快制定一套既可宏观指导,又能具体操作的科学标准,作用重大,意义深远。一、目标依据1、实态调查分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居建设发展很快,成绩显著,8亿多农民的安居问题基本解决。主要表现为庄基面积、建筑面积的增大,和建房用料的换代更新。令人兴奋,无可厚非。但由于种种原因,  相似文献   

14.
在绿色建筑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对浙江农居现状的调研与问题分析,明确了绿色农居的设计目标。重点针对多种类型的农居户型进行设计研究,并对传统及新型绿色建筑节能技术在农居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探索,力图在尽量低成本的情况下,最优化地解决农户的用能需求,这对于绿色农居未来的推广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背景:农居节能普遍欠缺目前,国内对农居生态建设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农居建设上普遍存在着如下问题:1、农居建设存在较大的盲目性,求大不求用,求新不求精,只重外观不重功能,重建筑不重环境,甚至根本不把生态、环保列入建设成本。2、村庄设计缺乏整体考虑,环保意识淡薄,  相似文献   

16.
大城市近郊的村镇依托紧邻都市的特殊区位优势,近些年来经济增长迅速、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们对居住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建造农居时,以往的农居通用设计方案无法满足其要求,而农民们自行建筑往往又容易造成农居点整体景观的不和谐及整体环境欠佳。因此,由乡村政府出面,统一进行农居点的规划设计将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不久前,  相似文献   

17.
各地通讯     
农居建筑设计和施工要强化质量管理 笔者在下乡采访中发现,目前部分农村新建住宅仍是标准低、质量差、功能少。有的农居建筑甚至存在严重质量问题,有的还因此造成了农户和施工者的质量纠纷。农居质量差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极不适应,建议各地有关部门要强化实施农居建筑设计和施工质量管理力度,促进农村小城镇建设健康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农居建筑大多数仍以单体建设方式为主,沿袭传统的“亲帮亲、邻帮邻”或只是凭能工巧匠的经验,边想边做或模仿别人的住宅式样建造的建房方式,很少通过设计单位设计和建筑单位施工。受当时经济条件的制约,以前农居建筑多为一、二层楼,且建筑标准低,因此,传统的建造方式对农民的安居乐业也曾发挥了较大作用。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对住  相似文献   

18.
从灾后重建的实践论乡村的规划设计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丁沃沃 《新建筑》1999,(2):46-49
家居的集聚模式是村域规划和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集聚的模式中,规划结构主要是宅的有效、合理分配。群体组织是农民类型设计的屡农居单体设计定下了原则。在农居的建设中,控制元素的设定是农居设计中主要应该研究的问题,它既能控制村庄聚集的质量又为农上性的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地震震害表明,我国遭受5级以上地震灾害次数较多,造成几十亿元至几百亿元的经济损失。为了解乡镇农居建筑抗震性能,对天津市某区21个乡镇农居展开了抗震性能调查,分析乡镇农居结构类型、建造年代、建筑现状、砂浆类型、抗震构造措施等信息。对840栋典型的农居展开抗震性能详细分析,采用综合抗震能力指数评价方法对农居进行抗震性能鉴定。统计各类型农居的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得出同一类型农居综合抗震指标,采用加权平均综合抗震能力指数评价该类型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天津市某区土坯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不足,且该类型结构多在20世纪70年代建造,历史久远,腐蚀破坏严重,大部分已经失去原抗震承载能力。从加权平均综合抗震能力指数上看,砖木结构在地震烈度为8度时,就不满足当地地震设防标准。砖混结构加权平均综合抗震能力指数较高,抗震性能表现良好,均能够满足天津市某区抗震设防要求。  相似文献   

20.
通过回顾在什邡市开展的示范实践,探讨灾区重建中农居范式的设计策略与推广机制;通过有效的提炼和优化保证农居地域性的延续;通过模块化增强设计在规划中的适应性;通过菜单模式满足使用主体的多样化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