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杨佳盛 《机电技术》2015,(1):87-89,94
介绍了一例汽车制动器摩擦片易磨损的调查对策过程。故障车辆为前盘后鼓式变比值制动力分配(带感载比例阀)的M1类车。过程涵盖系统分析、设计校核、三现调查及对策验证,为汽车制动器摩擦片早期磨损故障提供了较全面的调查思路。  相似文献   

2.
带式输送机树脂基摩擦片干式制动条件下摩擦学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热压烧结技术制备桐油改性酚醛树脂和腰果壳油改性酚醛树脂基摩擦片,通过CFT环块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其在不同的制动速度、制动正压力下以及在瞬时制动时的摩擦因数以及磨损率的变化规律,采用扫描电镜(SEM)对试样摩擦后的表面形貌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2种树脂基摩擦片摩擦因数以及磨损率变化规律具有一致性:摩擦因数均随着制动正压力与制动速度的增加而减小;磨损率随着制动速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着制动正压力的增加而增加。以桐油改性酚醛树脂为基体,碳纤维为增强纤维的摩擦片在瞬时制动时具有较稳定的摩擦因数,而且在不同制动正压力与制动速度下磨损率较低。  相似文献   

3.
离合器摩擦片长期磨损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摩擦离合器是传动系统的重要构件,本文采用理论推导和计算机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对摩擦片的宏观磨损规律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公式并提出了工程应用价值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4.
胡如夫 《现代机械》1998,(1):19-21,12
对某矿用提升设备制动器摩擦片磨损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并讨论可靠度,耐磨寿命预测推算的原理和方法.该方法可推广应用于其他机械磨损件.  相似文献   

5.
刹车装置摩擦片磨损理论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有关固体磨损理论的介绍和分析,指出目前难以对刹车装置摩擦材料磨损量进行计算的原因所在。提出了一种无需实验测试即可计算刹车材料磨损量的理论公式。  相似文献   

6.
王铀  潘俐 《机械工程材料》1990,14(5):8-10,32
结合磨损试验得到的磨损率曲线,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T8钢干滑动磨损表面和磨损颗粒进行了观察分析。指出在1~2m/s的滑动速度范围、20~140N的正向载荷条件下,T8钢的干滑动磨损过程主要有氧化特征的轻微磨损和有粘着脱层特征的严重磨损两种主导机制,并在较高的载荷和速度时开始出现熔化磨损特征。  相似文献   

7.
提升机盘形制动器闸瓦材料摩擦性能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XDZ-A型摩擦材料制样机将石棉闸瓦材料制备成试验所需的标准试样,用X-DM型调压变速摩擦试验机模拟实际工况,对标准试样开展不同正压力、不同滑动速度和多种温度下的组合实验,全面研究了石棉闸瓦材料与16Mn钢摩擦盘对磨的摩擦学特性。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正压力、滑动速度和温度的变化,闸瓦材料摩擦因数均发生变化;摩擦因数随正压力的升高而增大,随滑动速度的增加而减小,但滑动速度对摩擦因数的影响大于正压力的影响;摩擦因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在200℃左右,摩擦因数下降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8.
汽车制动摩擦片的台架磨损试验工况单一,通常被认为无法评估实车使用总寿命,而仅做磨损速率的要求.对实车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得出客户使用的离散性程度,同时结合台架恒定工况下的试验结果折算磨损量的里程期望,再用威布尔分布图估计得出摩擦片可靠度.通过对比一个车型,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台架估计与售后实车的估计误差仅为2.58%,...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汽车制动器摩擦片直径与垂直度自动检测系统,重点分析了检测原理和微机系统的软硬件设计.该系统除上下料以外,全部实现了自动化,完成一个工件的检测仅需40 s,重复精度达到0.02mm,满足了检测工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进行了纤维增强合成摩擦片和现用合成摩擦片与QT450制动盘配副的制动摩擦试验,记录了制动过程中摩擦系数、磨损量与制动盘温度的变化情况,采用偏振光显微镜分析了磨损表面形貌.结果表明:纤维增强合成摩擦片的平均摩擦系数小于现用合成材料摩擦片,但摩擦系数稳定且耐磨性略高于现用合成材料摩擦片;在模拟制动工况下,纤维增强合成摩擦片比现用合成材料摩擦片所引起的制动盘温升略高;但都仍低于材料的热衰退温度。  相似文献   

11.
王章忠 《机械制造》2003,41(10):41-43
从列车制动闸瓦的工作条件和磨损失效的分析出发,详细讨论了铸铁、合成材料、粉末冶金材料、复合材料等4大类摩擦制动材料的基本特性和应用范围,指出列车运行速度和运行环境是选择闸瓦材料时应考虑的两大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北京某地铁线路磁浮列车的制动闸片在服役约10天后,表面就出现了严重的凹坑和沟槽,显示过度磨损。对闸片的损伤区进行宏微观的形貌分析、化学成分分析、白光干涉测试分析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讨论铜基粉末冶金制动闸片的损伤特征,分析损伤失效原因,并对其如何降磨提出建议。结果表明:闸片服役后表面损伤严重,出现较深的沟槽,且高温烧伤痕迹明显,其损伤机制主要有电气磨损、磨粒磨损、黏着磨损、氧化磨损以及疲劳磨损;基体材料缺失严重,其中的Cr合金明显断裂,因Cr合金硬度很高,在脱落后会对闸片造成严重的磨粒磨损;闸片内部存在较多裂纹,这些裂纹发生在石墨与基体的连接处,其中体积较大的石墨边缘均有很深的裂缝,极易产生裂纹或加剧裂纹的扩展,建议适当降低石墨的粒度。  相似文献   

13.
四种车辆制动闸瓦材料摩擦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使用MM-1000型摩擦试验机,在不同的压力和速度下作了4种铁路车辆制动闸瓦材料与车轮钢的摩擦试验,测试它们的制动摩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闸瓦材质对制动摩擦性能有较大的影响。高磷铸铁A、B两种材料的摩擦因数比较不稳定,在制动过程中摩擦因数出现了较大的波动,而且易受制动压力和速度的影响。高分子树脂复合材料C的摩擦因数比较稳定,受制动速度的影响较小但是受压力的影响较大。高分子树脂复合材料D的摩擦因数受制动速度的影响较大,但是受制动压力的影响则较小。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制动抖动产生机理,预测制动抖动现象,针对盘式制动器系统建立了盘式制动器8自由度多点接触动力学模型。模型中考虑了内外侧制动块、活塞、制动钳以及相互间的接触作用,且制动副摩擦系数-相对速度特性采用半经验试验模型。基于此模型,以实测的制动盘厚薄差为输入,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计算制动转速、制动力矩波动、制动压力波动以及制动钳振动加速度的响应。通过将多点接触模型仿真结果、单点接触模型仿真结果与台架试验结果的时频特性对比分析发现,多点接触模型比单点接触模型在制动抖动预测上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在振动加速度的预测方面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15.
汽车制动材料是汽车制动器中的关键材料,其性能直接关系到制动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分析了影响树脂基复合制动材料摩擦学性能的一些因素,讨论了基体改性与增强纤维对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并总结了复合制动材料以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铁路列车制动盘常用材料的热疲劳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自行设计的热疲劳试验装置.试验研究了铁路列车制动盘常用的几种材料的热疲劳性能,并初步分析了影响热疲劳性能的各因素,为制动盘选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汽车制动盘耐磨和高温氧化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采用激光熔覆技术在中碳钢表面制备了以WC颗粒为增强相的Ni基复合涂层.借助SEM和XRD等表征手段对制动盘表面涂层进行了组织和物相分析,利用维氏硬度计测试了制动盘表面涂层截面显微硬度分布,通过摩擦磨损实验研究了制动盘表面涂层的磨损性能.研究表明,制动盘表面涂层主要由γ-(Ni,Fe)固溶体、均匀分布WC颗粒和碳化物抗磨损相组成.涂层平均显微硬度HV0.2670,显微硬度值波动较小较为平稳,证明涂层组织比较均匀.在多种强化效果共同作用下,制动盘表面涂层的磨损量与基材相比明显减小,仅为基材的20%,抗磨损性能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不同烧结温度(900,930,950,980,1020℃)对飞机铁基粉末冶金刹车材料材料显微组织、致密化和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借助于材料组织结构、摩擦试验后的材料表面观察及理论分析,阐述了材料组织结构及摩擦磨损变化的机制。结果表明:900℃的试样由于烧结不够充分,材料密度较低,珠光体的数量较少,硬度低,耐磨性差,经过摩擦试验后,摩擦材料表面大面积剥落和点蚀比较严重,材料磨损量较大,磨屑以大块状及条状为主;930℃试样的材料密度增加,珠光体数量增加,硬度及耐磨性增加,经摩擦试验后,试样表面比较光滑,但仍有大量的点状剥落,材料磨损量较900℃的试样有所降低;当烧结温度由950℃升高至1020℃时,由于原子扩散的加剧,材料的基体具有足够强度,珠光体的数量显著增加,显著提高了材料的耐磨性,经摩擦试验后,材料表面生成了完整的氧化膜,材料的磨损量变化不大,相对于950℃和980℃的试样而言,1020℃时的材料摩擦表面出现更少的点状脱落并形成了多层叠加的工作层。  相似文献   

19.
通过标准销—盘摩擦磨损试验对石墨与硬质合金副的滑动摩擦磨损特性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硬质合金销表面有石墨转移膜形成,并发生了轻微的"抛光"磨粒磨损;提高法向载荷和滑动速度可增加石墨转移膜形成,从而降低摩擦因数;与石墨高速铣削试验的刀具磨损结果进行对比发现,标准销—盘摩擦磨损试验未能复制硬质合金刀具的严重磨损现象,说明该摩擦试验方法对于石墨切削摩擦行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