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汪芳  李文豪  金燕妮 《华中建筑》2008,26(7):170-172
在分析遗产保护现状的基础上,该文指出:应该丰富遗产保护层次,扩展其功能,并以城市游憩空间作为解决遗产功能扩展和丰富城市空间结构的一种界面。并借鉴“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的理念对文化线路适应的空间范围进行了拓展,提出了基于遗产保护的“城市线型游憩空间”概念,最后指出了该空间可以深入研究的角度。  相似文献   

2.
城市空间中的“文化线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靖  张伶伶  戴晓旭 《华中建筑》2010,28(7):148-150
对遗产保护领域的文化线路概念进行解读,分析其核心理念,并借鉴于城市线性空间文化性的表达过程中。指出依托城市自然线性条件、强化独特线性要素、延展历史轴线以及在线性空间中植入文化主题等方式,将城市线性空间塑造为阅读城市的独特"文化线路"。  相似文献   

3.
潜在的文化线路——“川盐古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线路"作为新的遗产保护形式近年来备受关注.该文对照分析了国际古迹理事会文化线路科技委员会关于文化线路的定义,认为"川盐古道"的形态特征、本质特征以及其价值体现完全符合定义之要求,其体现出在此繁衍生息的人类社会在时间的传承关系及空间上的交流联系,指出"川盐古道"是人类社会与丰富的自然景观共生的人类文明,是一条潜在的文化线路.  相似文献   

4.
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和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工业遗产游憩化利用为导向的产业空间更新,是传承工业文化、重振工业衰退区域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网络文本和图片数据,对阳朔老糖厂更新利用项目进行认知体验、情感体验和整体空间体验三个层次的体验感知特征研究分析,从“原真性”“设计感”和“整体性”三方面得出结论,并在空间本底、空间记忆、空间功能和空间体验四个方面提出保护空间肌理、挖掘文化内涵、推进价值共创、丰富体验内容,以期为其他中小型工业遗产游憩化更新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张毅杉  夏健 《工业建筑》2008,38(4):27-31
城市工业遗产是个复杂的课题,需要多元角度的研究,目前我国从城市整体角度研究,特别是从整合城市空间角度研究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问题相对比较匮乏。从城市工业遗产融入到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系统角度对其保护与再利用进行探讨,提出城市工业遗产融入到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系统的整体性策略。  相似文献   

6.
文化线路以其整体性、连续性、动态性对于遗产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已成为共识,多维度、多尺度发展文化线路视野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从城市尺度出发,将传统区域尺度的文化线路内涵活化引入老城空间,强化历史遗产保护和现代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总结凝练出整体价值、连接廊道、动态视角三大关联特征,为老城更新改造提供了新的思路。围绕"要素识别调查-适宜评价分析-空间规划布局-分类营建策略"的基本框架展开文化线路视野下的老城复兴路径探讨。并以陵川老城为研究案例,提出以空间线路为载体,遗产保护为核心,兼顾生态修复、社区营建及城市公共空间整治的老城整体性复兴策略,形成了一套综合且翔实的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7.
城市发展逐渐转向新常态,保护和传承城市文化的价值意义重大。工业遗产空间作为城市文化的有机组成,研究工业遗产空间的改造方法有助于城市文化价值的准确传承。通过分析工业遗产空间的概念,指出其改造的基础是价值,目标是保护传承城市文化并适应当前需求。进而从物质部分的尺度和肌理、非物质部分的功能和流线几个方面剖析了工业遗产空间的改造方法,并结合典型案例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8.
《安徽建筑》2019,(5):161-165
阜阳市游憩网络的构建,依托淮河文化线路,从外部衔接和内部机制整合两个方面分析阜阳市游憩网络空间建构的机制和实施途径。以淮河文化线路阜阳段为核心,结合滨水游径和湿地保护带为载体空间,以景观交互性设计理念对阜阳市游憩网络建设实践提供优化对策。通过对交互要素的设计,营造不同程度的游径参与体验,借此平衡游憩需求与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的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通过游憩节点的选择、游憩线路的联接和交互设计优化,构建兼具人文繁荣、滨水景观重塑及生态功能的城市游憩网络。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化及与世界遗产工作的接轨,区域化、廊道性的遗产,如运河、文化线路、城墙和历史湖泊等,近年来逐渐成为我国新兴的遗产类型。这类遗产与城市空间、城市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果从传统遗产单一保护的视角出发开展工作,往往会带来诸多问题。大尺度遗产的保护工作应当与城市统筹考虑,运用多种价值观与综合性手段解决遗产的完整性与延续性问题,实现"遗产—城市"共生。  相似文献   

10.
遗产空间网络的建构立足于城市文脉保护视角,以Arc GIS操作平台为工具。在文献梳理和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遗产资源进行筛选和主题分类,将道路的坡度、距离和类型作为评价路径构建适宜性的影响因子,运用最小阻力模型(MCR)计算综合阻力较小的道路作为网络路径。并结合道路环境和游憩需求划分步行车行路径、去除冗余线路,通过增加服务和景观缓冲节点对网络进行优化,形成哈尔滨中东铁路殖民遗产空间网络,为遗产空间网络构建和城市文脉保护提供可借鉴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