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蒋勇 《中国水利》2007,(13):69-69
HT—SMAA型土壤水分自动采集仪用于实现土壤含水量的自动采集和实时传输,为整个抗旱系统提供大量原始数据,是“实时墒情信息采集系统”的终端采集设备。”实时墒情信息采集系统”是一套集高精度传感技术、GPS-P星定位技术、GSM无线通信技术、数据库存储和处理等技术为一体,实现从土壤含水量的采集、传输、存储到数据统计分析的完整墒情管理系统。[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为实现对农业干旱的自动监测与评价,水能资源利用关键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结合自动化控制理论,设计了一套以土壤墒情传感器作为土壤含水量测量传感器、以遥测终端机作为监测数据自动采集的核心、以GPRS通信作为数据传输方式、以太阳能供电作为电源系统的土壤墒情自动测报系统,实现了土壤墒情数据的自动采集、传输等功能。该系统为全自动控制系统,通过布设合理的监测站网,可实现区域土壤墒情连续、实时监测,为区域抗旱防旱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土壤墒情及地下水自动监测系统一期工程已经建成运行。其中地下水自动监测的信息管理系统包括l处省级中心和6处地市分中心。信息管理系统结合土壤墒情及地下水动态信息采集系统、监测信息传输系统,通过GSM公共信道、水利光纤专网等通讯技术,对省中心、地市分中心和监测站点进行统一管理,实现墒情及地下水监测信息的自动传输和入库处理及数据双向查询校测,使该系统具备地下水动态信息采集接收入库、数据库管理、信息查询分析、信息社会服务等功能。  相似文献   

4.
水情信息自动采集传输系统是网络通信、计算机、水文气象等多学科技术,完成对流域内的降雨、水位等水文信息的实时采集、传输、处理、存储、分析管理的信息系统.阐述了黑龙江省水情信息自动采集传输系统的管理方法和运行维护流程、分析判断系统故障及解决方法.黑龙江省水文局逐步完善建设水情信息自动采集传输系统,实现了水情信息采集自动化、传输网络化,在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和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由于我国墒情信息自动采集起步较晚,在站网布设、仪器设备研发、信息采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已严重影响了我国土壤墒情监测和抗旱减灾工作。为此,进一步规范土壤墒情自动监测系统设计与工程建设,保证土壤墒情自动测报质量就显得十分重要。目前,我国现有墒情监测方式主要分为人工墒情监测、固定墒情自动监测、移动墒情自动监测三种。其中,移动墒情自动监测以其机动灵活、简单方便、快速高效等特点,在土壤墒情监测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土壤墒情信息采集主要方式之一。文章从生产实际出发,结合有关国家墒情项目设计和技术规范,系统地论述了移动墒情自动测报系统设计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提出了移动墒情站点布设原则、监测功能、仪器配置、信息传输与接收方式等,为土壤墒情工程设计、站网建设、监测与评价、运行管理等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准确迅速地掌握江苏省主要地区土壤墒情信息,按照《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江苏部分)墒情采集系统》项目要求,共建立江苏省13个水文分局的27个固定墒情自动监测站和40个移动墒情自动监测站。以固定墒情自动监测站的设计及应用为例,详细论述了该墒情监测系统的背景、设计及应用情况,并对系统监测的准确性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实现了江苏地区土壤墒情监测、信息传输的自动化,可以实时掌握全省的土壤墒情状况,为防汛抗旱工作提供准确的依据,其设计理念及相关应用经验可以供相关地区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决土壤墒情监测数据通信能力差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北斗卫星与GPRS的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利用基于TDR的土壤水分传感器采集墒情数据,并以规定报文格式通过北斗卫星与GPRS传输至控制中心,北斗卫星为主信道,GPRS为备信道,实现主、备信道自动切换功能,进行多信道多协议土壤墒情监测传输、显示、查询,为抗旱减灾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林巧 《吉林水利》2016,(12):26-28
本文分析了大连市土壤墒情采集手段落后的原因,详细论述了大连市墒情系统的设计、 开发、 建设过程.该系统实现了大连地区土壤墒情监测、 信息传输的自动化,可以实时掌握全区的土壤墒情状况,为抗旱工作提供准确的依据;该系统的设计理念及建设经验可以供相关地区参考.  相似文献   

9.
土壤墒情自动化系统可为节水灌溉及排涝抗旱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将产生较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对在作物生长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土壤湿度、降雨量、地下水水位等因子进行采集,并对作物的实时生长情况进行视频监控.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计算机信息平台,对监测采集的数据进行存储计算.根据收集的土壤含水量数据信息,建立灌溉智能决策系统,通过开发基于B/S结构的系统网站访问模式,实现土壤墒情自动化监控.  相似文献   

10.
以连云港孙沟站为例,介绍了土壤墒情自动监测系统比测方法。历时4个月,收集21组数据,将率定后的机测体积含水量与烘干法所测的重量含水量通过干容重换算得到的土壤体积含水量进行比测。机测的含水量与土壤实际含水量相关性很好。数据合格率为85.7%,大于80%的要求。土壤墒情自动监测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无数据丢失。土壤墒情自动监测系统可以替代人工监测,将为抗旱决策提供完整、及时、准确的墒情数据。  相似文献   

11.
孙中星 《治淮》2023,(1):14-15
<正>一、安徽省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现状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由前端的水文要素采集(雨量、水位、流量、蒸发、熵情等)和中心站水文要素的接收组成。目前,安徽省建设了一批水文自动测报系统,采用现代数字化科技手段实现了对中小河流域、山区暴雨洪水易发地区、水库等,降雨量、水位等水文信息的自动实时采集、传输、处理和水情预警预报工作,为各级防汛部门提供实时可靠的数据支撑。测报系统建设完成后,最终能实现“信息采集自动化、传输方式多样化、中心数据接收冗余化、系统管理数字化”的工作目标。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我国干旱灾害发生频繁,对经济社会造成的影响不断加剧,旱情监测作用日益突出。然而我国墒情自动测报建设起步较晚,目前墒情监测工作相对薄弱,土壤水分信息采集手段较落后,土壤墒情自动测报系统存在建设标准不统一、建设内容不规范、建设成果千差万别等问题,不利于墒情工作管理和运行维护。本文从生产实际出发,根据多年工作经验,在有关项目规划设计和有关技术规范制定成果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土壤墒情自动测报系统建设的基本思路与做法,为土壤墒情工程设计、站网建  相似文献   

13.
<正>1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简述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是综合运用计算机、电子、通信、遥感、水文、气象等多学科技术,完成对江河、水库和流域的降雨量、水位、流量、土壤蒸发等水情信息的实时采集、传输、处理、存储、管理、预报和发布的信息系统。它是防汛抗旱的"千里眼",是水文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为降低土壤墒情监测成本,提高农业灌溉效率,结合土壤水分特性和农业灌溉特点,借鉴张力计结构及测量原理,研发了电阻式"硅藻土-过滤器"型低成本土壤墒情传感器;并通过理论分析及试验研究,得到探头结构的优化配比,用干密度为0.5 g/cm3的硅藻土和孔隙度为2μm的过滤器,可提高测量精度。在此基础上,设计完成了一体化土壤剖面墒情监测仪,无外置组件,集成度高,便于安装维护。同时引入低功耗数据自动回传技术,采用锂电池供电,可保证监测仪在野外连续稳定运行3~5 a。结合物联网传输技术及云平台组成的土壤墒情自动监测系统,可实现广阔面积土壤墒情的自动采集、无线组网及远程实时监控等功能。系统在甘肃、宁夏、青海三地进行了实地应用,监测数据表明系统运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水利数码通无线卫星定位图片采集系统解决了水利系统信息采集过程中设备复杂、无法实时传输等难题,集成了多项高新技术,高速智能地完成对实时现场信息采集-传输-存储-显示的全过程.主要应用于防汛抢险、旱情监测、水政监察、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等领域,有利于提高水利系统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干旱灾害的发生频率增加、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延长和损失加重,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通过对GPS卫星空间大地控制网技术的应用、土壤田间持水量和频域反射法测量土壤含水率的率定方法研究及旱情综合分析系统的开发等先进技术的利用,构建了集降水量、土壤墒情、地下水位信息三位一体的信息自动采集系统。为及时了解和掌握土壤墒情和地下水变化情况,逐步提高土壤墒情、地下水自动监测能力和旱情预测预报水平,为抗旱决策提供墒情旱情和地下水信息,预防和减少旱灾损失,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通信、自动控制及计算机等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将其运用到数据采集和处理中,可提高水情信息的传递效率。本文以红谷田水库为例,阐述了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建设方案。该系统可对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存储、人工置数和自动传输、图表化处理等,从而实现水库水情数据和工情数据的实时传输、处理及分析,并为水库的经济、安全运行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水情自动测报是利用模数转换、无线电通信及计算机等高科技技术,实现降雨量、水位、径流量等水情信息的采集、全部自动化、数据化,近年来山东省充分重视水情自动测报技术的应用,建立起初具规模的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大大提高了水情信息采集、传输和水处理的时效性,为了防汛抗旱工作提高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从河道采砂监管技术和管理业务的角度出发,以可采区和采砂船的监控管理为重点,结合采砂业务管理,设计并实现了一套集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和应用分析为一体的河道采砂实时监控系统。  相似文献   

20.
针对水工金属结构存在的缺乏实时在线监测、监测数据存储及传输方式落后、缺少远程共享管理平台及实时安全评估机制等问题,构建了一套可支持数据动态采集、数据高效存储及实时传输、实现远程监控及实时安全评估的水工金属结构远程监控及安全管理系统,建立了系统的体系结构和运行流程。在此基础上,对基于信息采集终端的运行状态数据采集与收发技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数据传递方法及管理平台和分类分层方法以及安全度概念的安全评估机制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云南某水电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