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尾矿坝坝体加高会改变库体堆填物的渗流特性,影响坝体的安全性。综合运用钻孔勘探成果和室内渗透试验所得渗透系数,建立了尾矿坝渗流分析模型,应用二维有限元数值计算软件GEO-SEEP,对某尾矿坝加高后的渗流场进行了计算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天然工况下,加高后尾矿坝库区浸润线偏高,不利于尾矿坝的安全稳定运行。为此在优化加高方案中提出了加强排渗设施的初步方案,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案能较好地降低坝体浸润线,提高坝体稳定性。在尾矿坝排渗设施布置时,通过渗流模拟可以检验排渗方案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土工席垫是一种新型土工合成材料,具有集水、水平排水的功能。针对白岩尾矿坝初期排渗系统已部分失效的现状,提出了该工程的后期加高扩容采用土工席垫的水平排渗措施,通过建立包含土工席垫及其排渗管的尾矿库精细三维渗流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土工席垫的排渗效果,论证了土工席垫排渗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通过建立等效渗流分析模型,研究了土工席垫的等效模拟方法及相应的等效渗透系数,成果可用于尾矿坝全库整体模型的三维渗流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3.
某尾矿坝三维静力稳定性评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有效应力法的EFES3D程序,采用E-B模型对陶家沟尾矿坝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边坡稳定分析,得出坝体变形场,应力场及边坡稳定安全系数。通过计算得出坝坡的静力稳定最小安全系数为1.26,说明尾矿坝在静力状态下是稳定的,为陶家沟尾矿坝安全评价提供依据。可以看出,在上游加高法方案下,尾矿坝坝坡有较大的向上涌起变形,不利于尾矿坝的稳定安全。为此提出在加高方案中加强排渗设施建议。  相似文献   

4.
浸润线埋深是体现坝体稳定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建立三维渗流分析模型,对某尾矿库加高扩容后的渗流场进行模拟分析,得出其正常运行、洪水工况下的渗流场.基于三维渗流分析结果,利用简化毕肖普法进行坝体安全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尾矿库加高扩容后,渗流控制及安全稳定性均满足相关规范规定要求.  相似文献   

5.
<正> 引言尾矿坝的渗流问题是确保其安全和稳定的重要问题。世界上尾矿坝的大多数失事的事例均由渗流问题所引起。为了设计一个稳定而经济的尾矿坝,必须彻底研究尾矿坝的渗流及其工作情况的控制。从初期坝(亦称母坝)往水库方面充填尾矿的水力充填尾矿坝乃是最广泛使用而经济的  相似文献   

6.
基于渗流理论的尾矿坝坝体稳定性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尾矿坝安全现状令人堪忧,尤其以渗流引起的坝体失稳事件屡屡出现,为了获取尾矿坝因渗流引起失稳的相关技术参数,对尾矿坝坝体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总结尾矿坝溃坝原因的基础上,分析了浸润线的影响因素并给出了计算方法,以山东玲珑尾矿坝为例,采用瑞典圆弧法和毕肖普法,对尾矿坝的整体稳定性进行计算;得到了玲珑尾矿坝相关的力学参数及计算成果,并从设计和管理两个方面讨论了尾矿坝安全稳定的防范措施;分析结果对于尾矿坝今后的设计和安全监测管理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用砂卵石代替碎石作桩身填料,振冲法加固松散软弱灰基的试验研究及灰坝的渗流、液化与动力稳定计算分析。现场试验表明,砂卵石振冲桩加固可以使灰基振冲到密实状态,复合灰基的抗剪强度、承载能力、抗地震液化能力均有显著提高。有限元计算分析表明,灰基用振冲法加固对于改善贮灰场渗流状态,提高贮灰场抗地震液化的能力及灰坝的动力稳定性有显著作用,从而保证了子坝加高的稳定安全。  相似文献   

8.
以周家沟尾矿库为工程背景构建二维数值模型,研究随着堆积坝坝顶标高的增大地震作用对 坝体稳定性影响。根据库区场地情况选用实测波ElCentro波和Taft地震波合成人工地震波时程对尾矿 库进行动力稳定性分析,分析了随着尾矿坝坝体加高时尾矿库的最大动剪应力分布、坝顶水平加速度反 应、尾矿库的残余变形及库区的液化区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随着坝体的加高,最大剪应力集中在坝顶 底部区域且随着坝体的加高由初期坝向坝顶方向扩展;坝顶最大加速度及放大系数减小;尾矿库的最大 残余变形增大,较大部位出现在坝顶附近;坝顶的加高尾矿库液化区将发生变化。工程中要注意坝顶加 高后尾矿坝部分区域发生的液化对尾矿坝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9.
猫鼻子水库大坝加高扩建工程中,结合现场勘探成果,综合考虑大坝结构现状、坝体填筑材料、坝基肩防渗体等因素,论证优选坝址原坝址加高扩建混凝土防渗墙方案。经大坝渗流及坝坡稳定性分析,各荷载组合工况下坝体渗透比降小于规范值,坝坡稳定安全系数大于规范值。加高扩建后,大坝坝体渗流性态好,坝坡安全稳定,为工程高效优质施工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0.
灰坝的渗流控制技术是保证坝体稳定的关键,通过自主开发的三维渗流分析软件Underflow-3D,对甘肃靖远第二发电有限公司胶泥淌灰坝进行了三维渗流计算分析,得出各级子坝加高后坝体的渗流场及子坝盲沟的排渗量,提出了满足排渗要求的排渗管径,优化了排渗方案.  相似文献   

11.
在施工地质工作的基础上,对柏叶口水库工程面板堆石坝坝基进行了工程地质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坝基渗漏,渗漏稳定,地震,防渗处理,基础处理措施等。  相似文献   

12.
克孜尔水库主坝左坝肩观测资料异常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3月15日,克孜尔水库坝址下游近场区发生里氏5.7级地震;7月20日水库拦蓄了一次重现期为2%的历史大洪水,库水位短时间内上升5m,之后,主坝右坝肩渗水量及地下水位等观测资料出现异常偏高的现象。本文重点对主坝左坝肩原型观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在“3·15”大地震和“7·20”特大洪水后,主坝左坝肩运行状态正常,渗流异常现象是因方山段灌浆施工排水及方山绿化灌溉等形成的地表积水下渗所造成,与主坝左坝肩渗透稳定状态无关,不影响水库高水位蓄水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石振明  熊曦  彭铭  林铭郎 《水利学报》2015,46(10):1162-1171
堰塞坝是由滑坡体土石材料快速堆积而成,没有经过充分固结,坝体结构松垮、组成物质松散,材料分布极不均匀,局部很可能存在由大颗粒组成的高渗透区域,在堰塞湖蓄水的高水头作用下可诱发渗流破坏(如管涌),进而导致坝体失稳。本文以汶川大地震中形成的红石河堰塞坝为例,通过分析高渗透区域对红石河堰塞坝渗流特性的影响规律,提出一种考虑高渗透区域存在的堰塞坝渗流稳定分析方法。该方法将渗流失稳定义为管涌和边坡失稳的循环发展过程,并针对土体材料和水力学参数设置管涌和边坡失稳临界条件用于判断渗流失稳发展情况。通过对红石河堰塞坝的分析发现,高渗透区域的存在对堰塞坝的渗流稳定是不利的。高渗透区域越长、渗透性越高、其位置越靠近坝体下游坡脚,堰塞坝的渗流稳定性越差。由于红石河堰塞坝坝宽坡缓,高渗透性区域的存在可引发局部管涌,但不会发生管涌及边坡失稳破坏;当坝顶宽度较小、下游边坡比较大时,坝体发生管涌和失稳连续破坏,最终导致漫顶溃坝。  相似文献   

14.
某尾矿坝三维有限元渗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SEEP-3D对某尾矿坝进行渗流稳定性计算,分别得出有无水平排渗管两种工况下的浸润面和水头等势线,并对此进行对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此尾矿坝在无任何排渗设施的情况下浸润面在坝坡溢流,而在加设水平排渗管后,浸润面明显下降到坝面以下,处于安全状态,故建议加设排渗设施。  相似文献   

15.
山西张峰水库左岸坝肩防渗墙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西张峰水利工程大坝左坝肩低液限粘土坝基上设有混凝土防渗墙,墙身深入坝体心墙内,该墙是坝体防渗的关键部位。采用非线性数值分析方法,对坝体进行动力分析,着重研究两坝基混凝土防渗墙的动力反应,研究表明,在设计地震烈度下,防渗墙动力稳定性较好,满足工程要求。文中研究结果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6.
冶勒大坝为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最大坝高124.5 m,坝基地质条件极其复杂.该坝址距"5.12"坟川大地震震中约258 km,地震发生时坝区震感强烈.从渗流量及渗流场变化、坝基覆盖层液化和防渗墙地质雷达检测结果等3个方面分析评价了汶川地震对冶勒大坝右岸抗渗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对冶勒大坝右岸局部地层确有轻微影响,但防渗墙未出现横向贯穿性裂缝;坝基覆盖层在地震主震作用下不会发生液化;右岸整体抗渗稳定性并未受到实质性影响.  相似文献   

17.
满拉水利枢纽工程大坝为土心墙堆石坝,防渗心墙采用宽级配砾质土,心墙反滤采用天然砂砾料,并以肥心墙、厚反滤的形式成功地解决了渗透稳定问题。文章介绍了大坝的剖面设计、坝体材料分区、坝坡抗震稳定处理措施、基础处理设计以及实际运行等情况。  相似文献   

18.
在渗流监测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四明湖水库大坝的渗流安全状况。分析结果表明:土工膜对坝体起到了很好的防渗功效,坝体和坝基渗透稳定性满足要求,坝基渗流压力略有增大趋势,渗流量较小,左、右坝肩基本无绕坝渗流问题,大坝安全性态总体较好。建议加强对大坝巡视检查并在高水位下进行渗流观测,及时对监测资料进行整编分析,保障工程安全。  相似文献   

19.
陀兴水库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当时设计和施工条件有限,经过多年运行后年久失修,需将浆砌石重力坝加高培厚。根据坝址区地质勘探资料及坝体钻孔揭露情况,拟定了三种改扩建方案。为了确保工程扩建后的正常运行,从渗透稳定性、结构安全性、抗滑稳定性和工程投资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以便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