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松辽盆地南部西部斜坡区为一东倾斜坡,断层及局部构造相对不发育,坡折带、湖湾及其大规模河口坝发育,具备形成大规模岩性油气藏的地质条件。该区超覆带的发现,为超覆地层油气藏的勘探指明了主攻方向。其成藏的关键因素则是局部盖层和侧向封堵条件。  相似文献   

2.
3.
含烃流体流体势预测油气聚集区带在油气勘探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一般利用压力资料或从地震资料中获取相关信息进行流体势计算。本次工作中采用流体包裹体分析资料来进行流体势计算。从而预测出临清坳陷德南洼陷油气聚集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4.
岩性地层圈闭识别工作步骤及配套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岩性地层油气藏是储量增长最有潜力的领域。最近几年在我国所发现的油气储量中,岩性地层油气藏储量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了50%。高分辨地震资料解释中,层序地层学、储层描述、三维可视化等已成为岩性地层圈闭的主要识别技术。本文通过多个油气新领域项目的研究工作,总结出一套针对不同地区岩性地层圈闭识别的配套技术及其实现步骤。其做法的核心是找准最大洪泛面和层序边界,因为最大洪泛面和层序边界是控制岩性地层圈闭发育程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海拉尔盆地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中利用海拉尔盆地的三维地震资料可识别出断裂坡折带、沉积坡折带、侵蚀坡折带三类坡折带,其中以断裂坡折带最为发育,后两种坡折带在海拉尔盆地分布局限;根据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成因,将岩性、地层油气藏分为七个亚类,其中缓坡断裂坡折带控制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岩性透镜体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陡坡断裂坡折带控制砂砾岩体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潜山油气藏发育于断裂或侵蚀坡折带的上方,不整合及断裂坡折带共同控制地层不整合油气藏,古河道砂岩油气藏一般位于坡折带附近的洼陷带。可见坡折带及其附近是岩性、地层油气藏发育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6.
文安斜坡内带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结合霸县凹陷勘探实践,分析了文安斜坡内带深层岩性地层油气藏形成的有利条件,并对圈闭资源量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文安斜坡内带深层具有有利的沉积构造背景,紧邻生烃洼陷,储集砂体发育,以岩性地层圈闭为主的多种类型圈闭发育,是岩性地层油气藏发育的有利部位,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7.
松辽盆地南部岩性- 地层油气藏成藏规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松辽盆地南部大型构造圈闭勘探的不断深入,勘探的目标区已经逐渐转移至以岩性因素起主导作用的非构造油气藏。由于岩性- 地层圈闭形成的地质条件和分布规律具有复杂性和隐蔽性两个显著特点,所以它的规律性难以认识,其勘探难度也很大。但通过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和地质认识的不断深入,岩性- 地层油气藏展现出了较大的勘探潜力,吉林油田近2—3 年来的大发现和新增储量的80%是在有一定面积的三角洲前缘薄互层中获得的,在这个领域中仍有6×108 t 的石油资源有待勘探,特别是松辽盆地南部地层- 岩性圈闭是未来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具有进一步解剖研究和勘探价值,因此,对松辽盆地岩性- 地层油气藏成藏规律进行研究,对于松辽盆地南部勘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   总被引:58,自引:21,他引:58  
中国陆上剩余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中低丰度岩性地层油气藏领域,勘探潜力巨大。针对中国陆上陆相断陷、坳陷、前陆和海相克拉通等4类原型盆地和砂砾岩、火山岩、缝洞型碳酸盐岩储集体中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通过5年系统研究,在地质理论、技术创新与生产实效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①系统建立了4类盆地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②创建了中低丰度岩性地层油气藏大面积成藏理论;③创新了系统的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程序与技术系列,自主创新21项核心专利;④推动了中国陆上由勘探构造油气藏向勘探岩性地层油气藏的重大转变,使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规模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取得显著成效。图11参28  相似文献   

9.
东濮凹陷兰聊陡岸带扇体特征及成藏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兰聊陡岩地质地震相综合研究认为,陡岩带存在一系列呈裙带式分布的扇体。受断裂活动、物源方向的影响,纵向上、横向上扇体规模、储层特征、成藏规律都有明显差异。横向上,北段扇体比南段扇体发育;纵向上、毛岗地区下第三系沙三段2、3层、前梨园地区下第三系沙三段1~4层、白庙地区下第三系沙三段3、4层扇体较发育,这些扇体中部位是油气藏勘探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0.
箕状断陷盆地多发育前积地震相,而前积地震相与岩性地层油气藏密切相关。以彰武断陷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为基础,识别出斜交前积、下超充填前积和小型叠瓦前积3种地震相,并分析其特征及其岩性地层油气藏发育规律:斜交前积,发育在构造平静期(九佛堂3—4砂组),向湖盆推进较远,规模大,代表远岸扇沉积,前积层的中部和上部含油气性好,可以发育有利的岩性地层油气藏;下超充填前积,发育在构造活动期(九佛堂5—7砂组和2砂组),为靠近主干断裂下盘快速充填的近岸扇沉积,扇中—扇根的相变带为潜在的岩性地层油气藏发育区;小型叠瓦前积,发育在较深水地层单元(九佛堂5—6砂组),解释为扇体末端或侧缘沉积,以泥质沉积为主,含油气性差。识别出的前积地震相特征及其含油气规律可以为勘探程度较低的箕状断陷盆地油气勘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源外地层-岩性油气藏成藏与富集高产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埕海斜坡区是歧口凹陷重要的“源外”油气勘探区带,尤其是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程度较低,剩余勘探潜力较大。通过对埕海斜坡区古近系地层-岩性油气藏成藏条件的研究表明,该区邻近歧口生烃凹陷,存在多个继承性古沟槽,为砂体输送提供了重要通道,发育2类5种地层-岩性圈闭,储盖组合条件良好,具备地层-岩性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研究区与生烃中心存在的源储压差是埕海斜坡区地层-岩性油气藏富集的基础,断层、不整合面和渗透性砂层组成的复式输导体系控制了油气运移方向和聚集方式,沉积微相控制了油气的平面分布。通过地层-岩性油藏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建立埕海斜坡区油气富集成藏模式,明确了北部断阶区主要发育构造-岩性油藏,南部高斜坡区主要发育地层-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12.
冀中坳陷新生界底部广泛发育的不整合带是岩溶作用发生的有利地带,可以作为油气的运移通道或聚集场所,应用地质和地球物理方法对冀中坳陷新生界底部不整合带进行了研究。不整合带在空间上可划分为水进层、风化粘土层和半风化岩石层3个结构层,不整合面之下流动孔隙主要由孔、洞、缝体系构成,而不整合面之上的层状渗透性体主要属于孔隙型介质。其中,不整合面之下的半风化岩石层在垂向上可划分出垂直渗流带、水平潜流带和深部缓流岩溶带等3个带,油气主要在垂直渗流带和水平潜流带运移和聚集。不整合带的发育对油气的运聚成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改善储集层的储集性能、作为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形成有利的储盖组合以及地层圈闭等。  相似文献   

13.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不整合类型及油气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具典型的断-坳叠合性质,中、新生界不整合现象较普遍,地层缺失严重。应用井-震结合方法重新识别和标定了T1、T2、T4、T5和Tg等5个不整合界面,并分析了T5不整合界面主要的不整合类型、平面分布特征、该界面上下主要的岩性配置关系及与该界面相关的油气圈闭类型。研究表明,T5界面主要发育平行不整合、削截不整合和超覆不整合,界面上下岩性组合关系主要为砂-砂、砂-泥和泥-泥型;油气圈闭类型主要有4种:地层上超及下伏的不整合遮挡圈闭,被削截的单斜圈闭,地层超覆及古潜山伴生圈闭和断层与不整合面共同控制的削截、上超圈闭;与不整合相关的油气藏勘探应主要集中在坳陷内的洼陷附近。图6表1参12  相似文献   

14.
东营凹陷砂岩岩性油气藏分布特征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东营凹陷砂岩岩性油气藏发育广泛,资源量巨大,但分布规律复杂.在研究油气藏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该凹陷砂岩岩性油气藏的分布特点与规律.结合油气来源、生储盖组合方式等地质要素及时空匹配关系,将东营凹陷砂岩岩性油气藏归纳为深凹带沙三段中、下亚段"自生自储",深凹带沙三段中亚段"下生上储",斜坡带沙四段上亚段、沙三段下亚段"旁生侧储"及断裂带沙三段上亚段、沙二段"下生上储"4种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5.
渤海海域郯庐断裂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渤海海域,靠近郯庐断裂带的渤南和辽东湾探区的油气较富集,而远离郯庐断裂带的渤西探区油气相对较贫,油气藏主要围绕郯庐断裂带分布,这些都说明了郯庐断裂带附近具有很大的油气勘探潜力.平衡剖面分析表明,郯庐断裂带在渤海海域主要表现为古近纪伸展、新近纪走滑的构造特征,古近纪伸展活动控制了生烃凹陷的形成,并促进烃源岩的快速演化;新近纪的强烈走滑作用形成了大量的构造圈闭,并促进了油气的运移及晚期成藏.渤海海域的油气资源勘探前景乐观,只是现今的探明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6.
张江华  向奎  马立群  周晋科 《断块油气田》2012,19(4):437-439,449
针对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北部油气勘探"探井少、以地震资料为主"的特点,开展了储层地震响应特征研究。分析认为,岩性组合、物性差异和超剥地层结构是影响地震响应的主要因素。采用"优势频率调谐振幅定厚度、地层超剥带勾勒储层边界、特征随机反演描述有效砂体"技术系列进行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储层预测,结果表明,砂体的预测结果与实钻结果吻合较好,这对认识此类复杂油气藏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不整合纵向结构及其成藏作用物理模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不整合是地层中保留下来的地层缺失所呈现出的一种不协调的接触关系。在纵向上可划分为3层结构:不整合面之上岩石、风化粘土层及半风化岩石。它不仅是油气长距离侧向运移的重要通道,而且能形成地层不整合油气藏。模拟实验表明,油气沿不整合纵向结构运移受控于岩石物性、坡度,容易在风化粘土层薄弱环节突破,进行窜层运移;不整合面之上的地层超覆圈闭较不整合面之下的地层遮挡圈闭(潜山)更有利于油气成藏。  相似文献   

18.
阿克库勒凸起的油气勘探开发取得了重要的地质成果,但受研究区多期构造运动叠加改造的影响和资料的限制,对该区的构造发展演化过程缺乏系统、统一的认识。在最新的3D、2D地震资料解释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平衡剖面恢复,结合古构造变形特征的复原.进一步厘清了阿克库勒凸起的构造演化过程。加里东中期-海西期为鼻凸形成、抬升、剥蚀期;印支-燕山期,继承性发展;喜山期构造调整定型。在此基础上,结合油气分布和勘探情况,发现阿克库勒凸起油气成藏受构造演化发展的控制明显.形成了4个油气成藏期。  相似文献   

19.
中国西部燕山运动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中国西部地区的燕山中期构造运动是一次重塑西部构造格局的构造运动。侏罗纪末期,隶属新特提斯洋的雅鲁藏布江大洋岩石圈向北俯冲,班公湖-怒江洋发生闭合,拉萨地块与羌塘地块碰撞拼合,北部的鄂霍茨克海此时也发生了闭合。区域性的远程构造挤压作用使中国西部古老缝合线及大型古老断裂复活,造山带快速隆升。在西部各盆地内则表现为部位各异、程度不同的白垩系与侏罗系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在盆地的边缘以及断裂发育部位形成新的构造,同时进一步改造已有的各类构造样式。从白垩纪(各地区时间稍有差异)开始,西部的盆一山格局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燕山期构造运动对油气藏形成、调整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对下伏多套源岩的成熟具有双重作用,在山前坳陷相对连续、快速的沉降区会加速成熟,而在多期隆升和低速沉降地区会延缓成熟,为喜马拉雅期油气藏的高效率形成提供了保障;其次,变形、隆升、风化、剥蚀及淋滤作用对不整合之下的多套储层的储集性能具有明显的改善,不整合之上的白垩系下部沉积了分布广泛的优质砂砾岩储层;第三,形成了大量的构造、岩性、地层不整合等多类型圈闭,加之古隆起和断裂带的背景,为多类型、多层系油气藏形成与富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大港油田埕北断阶区地层水化学特征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港油田埕北断阶区古近-新近系地层水具有微咸水的特征,阳离子含量Na++K+>Ca2+>Mg2+,阴离子含量Cl->HCO3->SO42->CO32-,Cl-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总离子量。地层水矿化度具有明显的垂向分带性,水型以高矿化度的NaHCO3型为主,在研究区广泛分布。根据地层水矿化度与化学成分的纵向变化,可以划分为正向型、反向型及多向型水化学剖面;反向型和多向型剖面反映地层纵向连通性好,利于油气运移。根据矿化度、离子含量、钠氯系数、脱硫系数等参数的纵向分布,将水化学动力带分为地层水交替流畅带、交替阻滞带和交替迟缓带3类。交替迟缓带一般位于流体封存箱之下,地层水矿化度相对较高,是油气富集的区域。据此,预测张东、张东东地区的古近系沙河街组是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