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城融合”是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从空间、交通、设施和生态四个方面的理论研究总结了“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以北流市工业园区为例,综合分析其在空间、交通、设施和生态建设的现状,判断其适应于“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并对北流市工业园区提出其发展模式的规划对策。  相似文献   

2.
目前国内旅游特色小镇建设多专注于旅游景区的打造,忽略与城镇的共同发展,旅游产业空间布局与城区、自然环境处于分离的状态。通过产业要素与城镇要素的分析,提出产城融合应具有地域特征明显、旅游特色突出、多元功能复合的特征。文章以"两山一江一河"的山水城格局的丹凤县竹林关镇为例,分析自然环境、城镇结构及旅游发展基础对产城空间融合产生的影响,提出应该从景观廊道、轴线、旅游吸引物、文化及用地方面逐步实现产城空间融合。  相似文献   

3.
当下产城分割之殇及其治理方式引起了学术界热议,从透析产城分割的"病因"入手,将产城融合视作一个动态演进过程,提出了一个工业园区从初建到成熟过程中历经生产功能扩张、服务功能集中、服务功能串联、主体功能渗透四个阶段的空间形态演化观点。同时结合苏州工业园区的案例,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与产业结构的优化转型,传统产业园的弊端日益显现。在产城融合的大背景下,各地出台了新型产业用地政策,提倡新型产业园建设,促进用地的混合开发和集约高效利用。在此背景下,本文系统地研究了传统产业园的现状问题,结合国内外对新型产业园空间模式的研究、对成功案例的经验借鉴,总结出我国新型产业园未来空间发展趋势。并以四川省达州市数字经济产业园为例,结合各类企业对空间的需求,对上述趋势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诠释数字创新交融的五大组团模式:复合总部、科技围院、智慧厂房、独栋聚落和众创服务。彰显土地集约利用的工业上楼模式,融入总体城市景观的立体场景模式,顺应园区地形的智慧共享社区模式和公园化园区中的人性尺度演进模式。  相似文献   

5.
冉建波 《城市建筑》2023,(17):119-122
文章以仙女山旅游度假区为例,针对度假产业产品单一化、度假城区功能不完善、度假景观过度城市化等问题,从产城融合、产景融合、城景融合三个方面,探讨并提出了旅游度假区“产、城、景”融合发展的规划策略,旨在让度假游客既能享受“城市”配套服务的便利,又能感受到“景区”的好山好水好风光,以期为旅游度假区的发展规划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区域经济、交通等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台州急需新的战略空间来满足规模扩大的需求,因此台州城市的发展必须走"产城"互动发展的路子。本文从台州的实际出发,把产业、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统一开发,探索产业与城市融合途径,挖掘产城联动发展的内在纽带,形成产业与人口不断升级的良性循环,打造"宜居、宜商、宜业"的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7.
刘家玉 《城市建筑》2023,(13):117-120
新型城镇化概念提出以来,为了避免开发区与城市脱节,“以产带城、以城促产”的产城融合发展道路成为开发区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文章以吉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凤凰片区为例,分析其产城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凤凰片区实施“产城融合”提出五大发展策略:规划引领产城融合,优化总体布局,打造立体化配置模式,促进公共服务业发展,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以此为开发区面临的转型升级需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关于上海新城“产城融合”的研究——以青浦新城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上海郊区新城普遍存在的产城不融合现象,从产城融合概念的实质内涵出发,研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以及就业结构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等普遍规律,并应用于青浦新城实际案例,指出新城发展的关键问题,即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新城建设所带来的高素质人口集聚形成互动,形成产业与人口不断升级的良性循环,是上海郊区新城产城融合的必由之路,并提出青浦新城实现产城融合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9)
我国城镇化建设目前已经达到了新的阶段,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由于产城融合是一个新提出的理念,各城市对该理念的运用都处在实验的阶段,尚没有一种被普遍认可的明确的操作模式和路径,并且许多城市在运用产城融合理念的过程中都产生了许多城市发展问题。本文通过数据与资料分析提出常州武进区利用特色产业带动城市发展,完善基础设施支撑产业发展,建设生态绿化融合产城空间的产城融合发展模式以及提高土地利用合理性及利用率,加大城市建设中特色产业利用力度,进一步拓展城乡建设融资渠道,建立城区和产区融合发展的激励机制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0.
杨芳  王宇 《山西建筑》2014,(2):29-30
综述了国内新区建设的发展历程,指出了目前国内新区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研究国内典型的产城融合模式的新区空间布局特点,阐述了产城融合的新区空间布局模式的关键要素,以解决新区开发后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11.
刘宇琴  洪世键 《城市建筑》2022,(19):72-75+91
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进程产生了许多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问题,国内学者在此背景下开始对城市开发区、产业新城、产业园区进行产城融合研究,但目前相关研究中缺乏以县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山区县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行政单元,面临土地资源紧缺的困境,更不能忽视产城融合。本研究以三明市将乐县为实证案例,深刻地分析山区县面临的产业同质化、人口劳动力资源不足、产业用地零散低效困境,并探索相应产—人—城融合发展路径,以期为其他山区县产城融合发展路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 推进阶段,产业经济和产业园区的不断发展 带来了城镇空间的持续拓展和城镇人口规模 的不断增长;在新的形势下,“产城融合”成 为了我国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战略 的重要举措。本文首先解析“产城融合”的内 涵,然后结合西宁市“产城融合”发展的研究 案例,探讨以“产城融合”为导向的新型城镇 化及产业社区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产城融合规划与发展策略是近年来学术研究与规划实践的重点领域。既有的产城融合规划多注重于多元混合功能空间的打造,缺乏对于各片区间产业联系及空间关联的关注,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无法有效解决产城分离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从产业联系及其空间关联的视角对产城融合的规划策略进行深入思考,提出以产业一体化来带动产城空间一体化的新思路,并以西宁南川片区整合规划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在产城融合的规划实践过程中,适时把握价值链空间形态的演变趋势,建构价值链的空间关联模型,并以此为逻辑线索对产与城之间的各类生产要素进行有机串联是推动产城融合的有效策略。在价值链的空间关联模型引导下,价值链各个环节在空间上得以有机衔接,在不同片区间建立经济联系,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片区间的有序流动,实现各个片区之间的分工与统筹,以产业一体化带动产城空间一体化,并最终实现产城融合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4.
郑家齐 《城市建筑》2023,(19):82-87+112
随着城市发展和产业转型提升,产城融合成为评价城市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文章以厦门同翔高新城城市设计为例,通过对厦门产城融合发展历程进行剖析,提出“以产城融合为驱动核心、以城市设计为空间抓手,打造‘产—城—人—地’深度融合、持续共生的活力新城”的策略,同时结合城市设计规划实践,聚焦产城居比、职住平衡指数、生活圈活动覆盖率三大融合因子的评价内容与评价标准,探索构建一套可行有效的产城融合空间评价体系,为促进厦门“两高两化”建设献言献策。  相似文献   

15.
平舆县产城融合发展理念的规划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晨宇  袁媛 《工业建筑》2011,41(7):54-57,91
产业集聚区是实现产业资本要素汇聚、产业高度集中的物质空间载体,其发展应与城市整体发展有机结合,实现产城融合。以河南省平舆县产业集聚区为例,从相关规划基础、技术支持以及制度保障等层面对产城融合发展理念的规划落实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6.
产城融合的多维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基于当前对产城融合理念的热议,结合规划实践,从时间、空间、类型、人本四个维度对产城融合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再认识,继而对产城融合在实践中的应用提出相对客观的原则与建议,以避免走入"概念"误区,实现从产城融合向多元融合的转型。  相似文献   

17.
18.
"产城融合"是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城市核心功能的主要手段之一。浦东新区总体规划修编以"产城融合"为着眼点,将"产城融合"要求体现在城市发展策略选择、发展目标制定、空间结构优化、用地结构调整、综合交通优化等诸多方面,以此引领城市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初期,伴随着各类产业区或新城区的快速建设,产城融合的理念随之产生。但经历多年发展后,居住与就业分离、"卧城"与"鬼城"频出等问题在许多产业区、新城区屡屡发生。从"就业—居住"的空间视角出发,总结学术界对产城融合问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进而以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实证案例,提出产城融合的核心内涵为"就业—居住的要素匹配",从而实现城市功能系统的平衡。即这种融合不是单纯表现为地理空间上的毗邻或者混合,而是要致力于就业机会、住房机会、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交通成本等多种要素的匹配;关键是消除阻碍就业者根据自身偏好在工作、住房、公共服务和交通之间进行自由选择的障碍。  相似文献   

20.
以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及2000年三个重要发展阶段中的典型城市:深圳特区、苏州工业园及四川天府新区的建设为代表,分析了每个历史阶段中产城空间的发展特征,提出了3种产城空间发展模式,为未来推动城市新区建设、更新优化及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