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述了某煤化工企业混盐废水资源化处理的工艺流程,通过蒸发结晶系统将成品盐(硫酸钠、氯化钠等)和废结晶盐分离开来,硫酸钠、氯化钠分别达到相应国家标准,实现了最大程度的资源化利用;该工艺的应用既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收益,又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还实现了浓盐水的零排放。  相似文献   

2.
在愈来愈严格的发展“绿色工业”要求的环境下,煤化工工业废水“零排放”逐渐成为发展趋势,而高盐废水处理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突破点。与生化处理、交换树脂分离技术以及超滤、反渗透等膜技术相比,利用蒸发技术处理煤化工高浓盐废水技术成熟,应用广泛,而且更适用于从盐度较高的有机废水中制取大量回用水。分析并比较了自然蒸发、多效蒸发、机械压缩蒸发、多效闪蒸及膜蒸馏法用于高浓盐废水浓缩的优劣和应用现状,针对煤化工高浓盐废水处理所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改进建议和思路。  相似文献   

3.
张旭 《现代化工》2021,(9):226-231
为实现高含盐废水的零排放和资源化目标,提出了纳滤分盐+多效蒸发工艺、纳滤分盐+MVR+结晶器、纳滤分盐+MVR/多效蒸发3种技术方案,通过工业验证结果显示,纳滤分盐+多效蒸发工艺获得的工业盐、硝质量分数在95%以上,产生的回用水可以直接用于循环水或生产水。该工艺具有运行稳定、操作弹性大、能耗低、投资低及占地面积小等优点。同时提出了提高结晶盐产品规格的措施以及设备、管线材质选择建议,可为高盐水领域广大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广州化工》2021,49(12)
煤化工中处理较为麻烦的是煤化工废水,其流程最后浓盐水的处理更是重中之重。现在的浓盐水的处理技术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膜浓缩技术,另外一种是蒸发技术。研究总结了国内和国外浓盐水的处理技术,分析得出其技术的优势和劣势。废水要想达到零排放的目标,就要对其中的结晶盐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对废水和结晶盐的处理技术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金云巧 《煤化工》2016,(4):18-21
煤化工废水难以处理,其末端的浓盐水处理问题尤为突出。介绍了煤化工浓盐水的处理工艺,主要有膜浓缩技术和蒸发技术,对比分析了不同浓盐水处理技术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应用,并结合应用案例,对其优劣性进行比较。就废水零排放问题,结合目前浓盐水处理工艺技术,对结晶盐的处置现状进行探讨,对煤化工废水及结晶盐处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2019年7月25日至27日,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在银川召开《煤化工副产工业硫酸钠》《煤化工副产工业氯化钠》两项团体标准发布宣贯会。两项团标的发布,旨在引导煤化工企业采用分盐技术对高盐废水结晶盐进行资源化、规范化、标准化、产品化综合利用,填补了我国煤化工高盐废水结晶盐资源化利用的标准空白。这两项团体标准由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组织编制,由北京国电富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深圳能源资源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牵头,组织了  相似文献   

7.
根据某化工厂含盐废水环保处理要求,针对该系统废水处理量小、含盐量高的特点,处理工艺采用蒸发带蒸发结晶的工艺;要求将蒸发工艺同结晶工艺控制通过有效的控制方案,集成到一套控制系统中,并且针对蒸发结晶工段的晶浆浓度难以控制的特点,提出了晶浆浓度串级控制方案,利用可视化组态软件进行组态设计,显示流程画面及控制参数。经过调试运行表明,控制系统可实现蒸发和蒸发结晶一体化控制,该系统自动化程度高,协调性强,降低了设备投资,增加了关键参数的运行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周海亮 《山西化工》2022,(7):166-168+171
随着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和破坏,改善生态环境、改变居民生存和生活环境问题亟待解决。煤化工行业作为高污染企业,化工废水排放严重污染周边环境及地下水。为此,改进煤化工废水处理工艺,提高废水排放控制标准,对于煤化工企业尤为重要。主要围绕煤化工高盐废水“蒸发结晶”技术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9.
针对煤化工高盐废水处理难题,分析了高盐废水处理技术现状,梳理了不同专利技术的工艺特征、处理效果和应用进展;探讨了高盐废水洗煤、高盐废水和结晶盐掺烧固化处置以及结晶盐作为制碱原料盐等煤化工高盐废水和结晶盐综合利用新路径,并对煤化工高盐废水处理给出了建议:一方面要加快高盐废水分质结晶技术开发与应用,另外还要加强煤化工高盐废水副产结晶盐产品标准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前国家环保政策收紧,加上就近水体流域纳污能力接近饱和,生产排污许可行政审批越来越严格,大型煤化工企业不得不新建零排放项目,应对环保压力。虽然污水零排放已有成功运行案例,但是只是污水零排放,真正副产盐的资源化利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零排放投资大,能耗高,也是企业不能承受之重。  相似文献   

11.
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技术是现代煤化工产业最关注的技术之一,对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改善能源使用结构、发展新型绿色化工产业有重要意义。在煤化工生产过程中,高盐废水及结晶盐处理利用是煤化工产业的技术难点之一。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煤化工项目高盐废水零排放工艺技术进展,并对各种工艺的特点进行了点评,希望能给煤化工高盐废水处理领域的技术人员提供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需求,煤化工废水已经实现废水零排放。煤化工废水零排放中的溶解盐蒸发结晶系统制约着整个零排放的运行稳定性,其中结晶盐的固液分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论述了结晶盐固液分离的远程控制技术,通过自主研发的压滤机运行步续,降低了Na_2SO_4·10H_2O的结晶风险,提高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压滤机全自动过程包括:监控方式选择、远程监控准备、压滤系统的远程启停、板框压紧、自动进料、压缩气反吹、角吹、回程卸料等步骤。通过压滤机的自动化运行,使整个废水零排放工程进入自动化运行状态,满足现代化煤化工的运行标准。  相似文献   

13.
14.
15.
针对煤化工高盐废水成分复杂、盐分和有机物含量高的特点,零排放技术成为解决煤化工高盐废水处理的有效途径。综述了煤化工高盐废水膜法分盐零排放处理关键技术,总结了预处理、膜浓缩减量、纳滤分盐和蒸发/冷冻结晶等技术原理、技术特点和应用场景,并对各技术进行比较,从系统工程和资源化利用的角度展望了煤化工高盐废水零排放技术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以某煤化工厂两级反渗透浓水为研究对象,采用纳滤膜进行分盐,考察了不同操作压力下纳滤膜对水中主要组分截留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纳滤膜对于SiO_2和COD的去除率分别为35.2%和54.8%;膜产水侧电导率和TDS明显下降,浓水侧电导率和TDS明显升高,且膜对TDS的截留率随着操作压力的增加逐渐升高;膜对Cl-呈负截留,负截留效果随压力增加而效果越显著;膜对SO_4~(2-)的平均截留率高达98.7%;产水侧Cl-和SO_4~(2-)质量浓度比明显升高,平均可达58.24,分盐效果较好。纳滤产水经蒸发结晶所得NaCl达到GB/T 5462—2015《工业盐》标准中工业干盐一级品要求;纳滤浓水经冷冻结晶所得Na2SO4达到GB/T 6009—2014《工业无水硫酸钠》标准中Ⅰ类工业无水Na_2SO_4一等品要求。  相似文献   

17.
张骏驰  薛旭 《大氮肥》2022,45(1):60-64,68
针对某新建大型煤化工项目高盐废水零排放问题,首次提出了将气化废水单独处理后与清净废水混合,通过多级预处理+膜浓缩实现减量化,继而通过纳滤实现NaCl和Na2SO4分离,最终通过分质蒸发结晶实现产出高纯度硝盐产品的新型高盐废水零排放工艺路线,提高现代煤化工绿色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高浓盐水杂盐纯化和结晶盐分离技术应用示范任务,以内蒙古某煤制天然气碎煤加压气化产高浓度酚氨废水为对象,进行了生化、中水回用、膜浓缩及氯化钠和硫酸钠分盐结晶的污水全流程中试试验。介绍了中试装置工艺及规模,分析了各单元的水质情况、运行参数及处理效果,并估算了运行成本。结果显示:中试性能考核期间,各单元出水指标基本满足后续单元运行要求,产品水和结晶盐质量满足相关国标要求,可实现碎煤加压气化高浓废水零排放处理及分盐结晶,全流程污水总运行成本14. 53元/t。  相似文献   

19.
随着煤化工工业的快速发展,反渗透技术大量地应用于煤化工废水处理项目上。通过阐述双级反渗透系统在煤化工高盐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指出其在煤化工高盐废水处理上应用的可行性。双级反渗透的预处理系统采用"化学软化+过滤+离子交换"为主的工艺,运行结果表明,双级反渗透系统在进水电导率为50 000~65 000μS/cm条件下,浓水和产水电导率分别可以达到100 000μS/cm和200μS/cm,各指标达到系统要求,系统运行稳定。  相似文献   

20.
张志宝 《清洗世界》2022,(12):26-28
在中国,煤是一种主要的矿物能源。现代化学工业利用了许多先进的化工技术,例如:干馏,催化合成,生化工业,焦油加工和电子石油化工工业,例如石油,天然气,煤制甲醇,轻烯烃等。在“十一五”期间,国家明确提出,要在化工、钢铁、电力、煤炭等重点工业领域推广“零排放技术”,对污水进行有效的处理,从而实现污水的零排放。高含盐量废水一般是指总溶解率大于3.5%的污水。通过对高盐废水进行分离,将得到的新鲜水进行回用,结晶盐进行进一步处理,从而达到盐水分离的目的。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改进,各种膜浓缩工艺日趋成熟,成本相对低廉,处理效果稳定,在高盐废水处理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再利用蒸馏结晶法,通过调节温度和压力使高盐水中盐结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