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在系统分析中国西部地区能源消费结构、增长速度、消费弹性系数的基础上,利用经典的排放系数法分别计算了西部12省市自治区1990-2010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同时,应用分解方法对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及其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年间西部地区能源消费年均增长83%,其中煤炭消费占西部地区能源消费量的70%以上,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总体下降了61%,其中“十一五”期间下降了18%。GDP增长和技术进步分别是促使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变化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计算1994-2015年中国采矿业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及排放强度,运用Tapio脱钩弹性模型分析中国采矿业能源消费碳排放与产值的脱钩状况,并采用LMDI方法对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分解,以期更全面了解中国采矿业的碳排放情况,为制定适合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中国采矿业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先上升后下降,年均增速分别为2.92%和-5.77%。采矿业能源消费碳排放与产值之间的脱钩状态以弱脱钩为主,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煤焦类能源和电力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拉动碳排放量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是经济产出规模的扩大,而促使碳排放减少的主要因素是能源强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因素分解及减排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提供的碳排放模型,计算了1995~2009年间河南省能源碳排放量.根据LDMI因素分解方法,对河南省人均碳排放变化进行因素分解,得出以下结论:①河南省能源碳排放量呈现逐年增长态势,2002年后呈现指数增长,随着节能减排政策的落实,2007年后增速变缓;②河南省碳排放强度在1995~2002年间呈下降态势,但是2002~2004年间反弹急剧攀升,2004年后再次呈现回落态势;③经济发展是促进河南人均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动力,能源效率是拟制碳排放的主要因素,能源结构对河南人均碳排放变化的作用不明显.研究表明,若仅依赖能源效率的提高,难以抑制经济发展引起的河南人均碳排放增加.因此,需要改善能源结构,发挥能源结构改变对河南人均碳排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子的定量分析是目前碳排放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利用IPCC碳排放计算方法对武安市2002~2013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量进行了动态测算,并基于在环境经济研究中被广泛应用的STIRPAT模型计量拟合了能源消费碳排放与人口、人均GDP、能源强度、碳排放量强度、城镇化率的多元线性模型。结果表明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在研究阶段内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而人口、人均GDP、城市化率、碳排放强度、与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弹性系数为0.295%、(-0.420+0.929InG)%(G为人均GDP)、0.255%、0.188%。能源强度每减少1%,能源消费碳排放将会减少0.056%。同时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碳排放之间并没有出现环境库兹涅茨(EKC)曲线特征。据此研究认为缓解环境矛盾可以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加大科技投入等入手。  相似文献   

5.
中国黑色金属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低碳化是黑色金属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运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及相关参数估算了1994~2015年中国黑色金属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并进行了弹性分析与因素分解。研究发现: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呈"倒U型",年均增速分别为8.76%和-5.02%;冶炼与压延加工环节,焦炭及高炉煤气消费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碳排增长与经济增长间的脱钩弹性以弱脱钩为主;经济产出是行业碳排放最大驱动因素,能源结构作用次之,就业规模2007年起增排作用日益增强;能源强度是主要减排因素,排放因子2002年开始减排作用不断增强,产业结构减排作用微弱。  相似文献   

6.
区域视角的长序列能源消费碳排放特征研究对低碳减排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意义。针对中国地市级及以下尺度数据难以获取、统计标准存在差异、从时间长序列角度对矿业型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研究较少等问题,基于夜间灯光影像数据模拟估算了1995~2017年华北矿业型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对矿业型城市进行多维研究,分析不同矿业型城市碳排放的差异性。结果表明:能源消费碳排放量较高的矿业型城市为成长型煤炭型、再生型铁矿型、成熟型铁矿型以及成熟型煤炭型中的张家口市、忻州市和赤峰市;强度效应是促使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脱钩的重要手段,结合人口效应、规模效应的调控,通过科学的低碳减排政策,能够有效地控制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增加,加快矿业型城市的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7.
《煤炭技术》2017,(3):328-330
根据碳排放系数和能源消费总量数据估算了山西省1991~2013年23 a间的碳排放量,分析了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和碳排放逐年的增长趋势,利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对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IPAT模型对新疆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反弹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0—2010年期间,新疆碳排放总量不断增长,碳排放强度则呈现下降趋势。导致碳排放呈现反弹趋势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规模效应,同时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能源效率提升对碳减排的作用非常有限。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其中第二产业能耗碳排放强度的贡献率最大。因此,在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更加注重提升技术进步对碳减排的贡献作用,同时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碳排放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9.
杨嵘  常烜钰 《资源与产业》2012,14(2):172-179
构建了一个基于经济规模、经济结构、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和碳排放系数的恒等式。采用对数平均的Divisia(LMDI)方法对西部地区1995-2009年碳排放从产业层面和地区层面进行定量分解。结果表明:经济规模的高速增长是导致西部地区碳排放持续增加的主要因素;经济结构的调整或变化对减少碳排放的潜力尚未显现;能源强度即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是有效抑制碳排放减少的关键因素;能源结构的优化是控制碳排放增加的潜在因素。最后,提出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了有针对性地分析新疆能源碳排放的增长机理,分析新疆能源利用现状、碳排放总量、三大产业碳排放的变化趋势、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等变量,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建立因素分解模型,采用LMDI分解方法对能源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定量分析1985-2009年经济规模、人口规模、排放系数、能源结构、能源消费强度、产业结构等6个因素对新疆碳排放增量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规模效应、人口规模效应是正向驱动因素,能源结构与能源消费强度效应对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产业结构的负效应表现最为突出。最后结合新疆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减排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钱敏  高璐 《资源与产业》1999,22(2):18-24
为能有针对性地控制工业碳排放量,本文在计算2008—2017年陕西省工业碳排放量及分析其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广义迪氏指数分析法(GDIM)对工业经济水平、能源消耗、人口规模等陕西省工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并量化其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工业碳排放与消耗能源碳强度、工业人均碳排放量、单位GDP的碳排放量、工业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工业从业人口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碳排放量的不断增长与陕西省工业GDP的增长、能源消耗的增长密切相关;工业人均GDP变化引起碳排放变化的抑制效应。最后为陕西省工业低碳发展提供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江苏苏北地区为例,分别从行业及地区层面运用碳排放分解模型测度工业发展的碳排放效应,运用扩展STIRPAT模型剖析工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而利用碳排放潜力指数模型分析工业碳减排潜力。研究表明:近年来苏北工业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电力、采矿、冶金、石化、造纸等行业,徐州、淮安两市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影响苏北工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是能源消费强度、工业经济规模及行业结构,其次是居民生活水平及城市化发展水平;挖掘苏北工业碳减排潜力的重点在电力、采矿、石油加工、化学医药、冶金、装备制造、造纸等行业以及徐州、淮安、连云港等城市。据此提出加快能源领域科技创新步伐、建立重点行业碳排放目标管理和责任落实机制、加强重点城市碳排放管控、进一步挖掘碳减排潜力、促进苏北工业节能化和高级化转型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山东省碳排放量进行核算,并在Kaya恒等式基础上,将山东省生产部门碳排放分解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能源强度、能源消费结构4个驱动因素,并采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对山东省2000—2009年碳减排工作成效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除能源强度的变动对碳排放起负向驱动作用外,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动均对碳排放起正向驱动作用,且经济发展是山东省碳排放的主要促进因素。最后,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强度是目前山东省碳减排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文章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计算出2002年、2005年、2007年、2010年和2012年中国旅游业的直接、间接和完全碳排放,并借助LMDI方法对完全碳排放变化量进行了分解分析。研究发现,旅游业碳排放总量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而碳排放强度则逐年递减,交通、食宿和购物是旅游业碳排放的三个主要部门,旅游业间接碳排放占完全碳排放的70%;游客规模扩张和旅游人均消费升高是促进旅游业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碳排放强度下降是抑制碳排放的关键因素,收入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并不显著。结果表明,降低碳排放强度、转变游客消费理念和合理控制旅游规模,是降低旅游业碳排放的主要方法;旅游业碳减排不仅需要交通、食宿和购物等旅游直接相关部门的努力,还需要向旅游业提供中间产品的各个产业部门共同承担。  相似文献   

15.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的发展方式引致了严重的高碳排放问题,优化产业结构可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碳减排的进程。山东省作为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大省,其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与碳减排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探究。以山东省资源型城市为研究样本,采用IPCC碳排放核算方法和EIO-LCA模型,分别测算分部门的直接碳排放强度和间接碳排放强度,构建碳减排潜力模型对分行业部门的碳减排潜力进行等级划分,深入剖析了产业结构与碳减排潜力的关系。研究发现:山东省资源型城市的直接碳强度和间接碳强度居于前列的部门多为能源供应和开采业;第一减排潜力梯队部门碳减排效应和碳减排量均较高,多为能源供应类部门;第二减排潜力梯队部门碳减排效应与碳减排量一高一低,多为服务业和交通业等生产链下游部门;第三减排潜力梯队部门碳减排量和碳减排效应均较低,且多为非传统工业。  相似文献   

16.
文章结合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实际,采用扩展的Kaya等式,构建经济效应、能源强度、行业贡献和碳排放强度4个因子驱动下三产业CO2排放增长的模型。并运用上述构建的模型分析了2010-2014年金东区三产业CO2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影响金东区三产业CO2排放的正向驱动因素主要是经济效应,负向因素主要是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效应,但第二产业除外,国家近年来强烈要求碳减排,但经济发展仍然是〖JP〗我国目前需要强调的;2)金东区CO2排放量增速减缓及出现低谷的主要驱动力是能源强度和行业贡献效应,行业贡献效应尤为突出,尤其是对第三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必会带来三产的大力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