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谢莹 《山西建筑》2009,35(19):8-9
指出湘西民居最能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湘西建筑文化的多样性特征,以湘西永顺县土家族民居双凤村和小干溪两个村落为例,探讨了湘西传统土家族民居聚落建筑的特点、保护现状和前景,以便进一步认识湘西民居建筑风格。  相似文献   

2.
陈冬晓  张斌 《城市建筑》2014,(8):372-373
本文以湘西土家族传统聚落整体空间形态特征为研究对象,在对传统聚落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分析的基础之上,将土家族传统聚落布局分为散点式、线型以及组团式三种形式,探讨了土家族传统聚落的整体空间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3.
以永顺县双凤村为例,对湘西境内土家族传统聚落空间进行探析,通过实地调研,并结合建筑学、文献学、历史学、认知心理学等诸多学科,从面(环境)、线(街巷)、点(节点)逐级深入,分析了聚落生态环境空间和非自然空间的特征与演变,解析了聚落街巷空间的系统构成,研究了聚落节点空间的属性,系统地揭示了湘西土家族传统聚落的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4.
五宝田古村位于湖南省辰溪县上蒲溪瑶族乡,深藏于湘西崇山峻岭之中。清康熙年间,为避战乱、匪患,萧氏家族迁居至此,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五宝田村隐居山野,远离世事,在村落选址、场地环境、巷道格局、建筑空间等多个层面上均呈现出强烈的排外性色彩,显露出警惕、防备的意图。研究五宝田古村空间独特的排外性,追溯其背后的历史原因及家族传统渊源,对丰富我国传统聚落空间基因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对深入了解湖南瑶族地域文化与地域建筑的相互作用机制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他的创始人老子、庄子的道论被后世的张道陵等道人奉为"经书"。其中影响最为显著的是道教所主张"道法自然"的思想,它最终形成了独特的道观建筑文化。道家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在建筑领域的影响主要集中表现道观及道观园林等方面。道教建筑作为物化了的文化,从传统聚落的形态,到建筑空间、庭园,甚至建筑工艺技术方面和装饰方面,都渗透着道教思想的影响,其中表现最为突出就属"道法自然"的思想在道教建筑上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吊脚楼作为苗族和土家族聚居区典型的传统建筑形式,在地形、气候、文化等多元因素影响下,形成突出的特征。这一建筑形态不仅体现了广域意义上西南地区的民族文化,也揭示着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本源之一的干栏式建筑及其聚落的发展演变。文章着重研究苗族、土家族吊脚楼聚落及建筑形态在中原文化影响下的异同,着眼其共同特征,进而对建筑单体、聚落组团及文化内涵等方面展开对比研究。研究发现,在发展的过程中基于中原文化的影响,两者既存在相似的内容,也存在聚落空间分布格局、建筑形态布局形式、建筑空间使用形式、建筑构件使用形式等诸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自古以来,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单元,乡土自治一直是传统聚落最重要的社会属性。本文选取双凤村作为湘西土家族典型聚落的代表,借助社会学的观点,通过严谨的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基于社会机能的角度对湘西土家族聚落形态特征进行研究,从抵御外敌、乡规民约、信仰教化三个角度进行全面剖析,为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文章综合生物学遗传基因"碱基配对"与"DNA序列组合"原理,系统建构了从地文区域、聚落体系、聚落单元、建筑组群、建筑单体五重尺度和"空间基因""文化基因"两大系统对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进行"多尺度"识别和"双系统"解译的研究方法,并分别拟定了包括地理分布、环境格局、簇群形态、街巷空间、建筑特色和职能导向、营造观念、价值信仰、社会约俗在内的传统聚落空间、文化基因识别要素。在此基础上,文章以川西传统羌族聚落为实证案例,系统识别、提取出其33项"空间基因"与21项"文化基因"因子,并就其与汉地聚落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为我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特征、要素识别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传承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9.
正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是适应湘西地区独特山地地貌的特殊民居形式,是我国传统乡土建筑的瑰宝。本文从"人神共居"的图腾崇拜、"依山就水"的和谐统一、"寓意吉祥"的生活向往三个方面对湘西土家族吊脚楼建筑构件装饰内涵进行了深入分析,有助于提高人们对湘西土家族吊脚楼的鉴赏能力,为保护与开发利用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文章提出现代建筑能够并需要实现对文化的表达,在文化建筑的设计过程中,以建筑空间有规律的组合,风俗传统和历史元素的融合来展现文化的内涵。通过武汉大学建筑设计教学实践,阐述如何实现建筑文化内涵与形体空间之间的转换。通过土家族乡土民俗博物馆、珞珈书院、昙花林历史地段图书馆、主题式聚落更新等设计,探索与思考如何通过空间的变化、形体的组合以及文化元素的抽象,实现文化建筑的诗意表达。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书院建筑中,蕴含了深厚的传统阴阳思想,本文从阴阳思想的基本哲学观出发,兼顾儒道及礼乐思想的影响,探究了书院建筑中高度注重阴阳两种元素的结合,重点从白鹿洞书院选址、总体布局、空间组织等层面系统剖析了阴阳思想在书院建筑中的文化深层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重庆地区道教寺观的“环境适应性”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自东汉以来道教及道教建筑在重庆地区百广泛发展。对于道教建筑而言,“道法自然”思想是道教建筑空间布局的重要依据,也是道教建筑区别于其他传统建筑的重要特征。以重庆现存道教建筑为研究对象,结合对地方史志文献的解读和建筑实例分析,通过对巧用地形,智取空间的建筑处理手法以及利用山地景飒“多视点、多维度”的特点,营造寺观“修仙向道”的环境氛围和增强观者视觉心理感受等设计手法进行研究,总结重庆道教寺观的“环境适应性”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3.
石华 《中外建筑》2014,(4):93-94
高层建筑的兴起给人们的居住空间带来巨大的冲击,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俗和交流方式,高度理性化的居住空间设计,切断了传统民居中建立起来的亲密的场所感,从而带来很多心理问题。为此,本文试图从设计的角度采取相应措施去建立交流与共享空间以解决由高层居住建筑空间所带来的环境及心理问题。以此来满足高层建筑空间与人的心理行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4.
解读摆手堂     
邓晓红  李晓峰 《华中建筑》2013,(10):171-174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摆手舞的物质承载空间——摆手堂,是具有祭祀、庆典和娱乐等多功能的综合场所,由神堂、场院、入口门楼和中心木杆或树木等多种要素组成的具有土家特色的公共空间.该文从选址与布局、场景与活动以及地方性特征等方面对土家摆手堂进行解读.摆手堂是土家聚落特有的建筑形式,建筑类型有别于住宅、宗祠和戏场,具有公共空间属性.文章分析了摆手堂保护所面临的困境,以及现存摆手堂的修葺质量令人担忧等问题,提出应重视摆手堂的保护和重建,新建摆手堂应体现原生态,保护和利用土家族聚居文化的整体性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彭桢  何韶瑶  曾灿  陈舒  黄端 《中外建筑》2014,(11):92-93
现代住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凸显的诸多问题,"活力不足"、"人情冷漠"等现实困顿亟需解决。住区空间是人性化的空间,空间的相互关系—构型决定了人在住区中的认知和行为。文章通过对长沙现代住区的实地调研分析,运用"空间句法"研究方法,建立拓扑结构分析模型,以此模型分析住区结构,从整合度、连接度和平均深度三个方面探讨住区空间结构塑造人的运动和共同在场的方式,分析整体的空间通达性和关联性等,从而为充满活力的现代住区的设计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王一明 《工程质量》2007,(10):55-57
本文从中国传统建筑分析公共空间的作用,结合目前我国居住建筑的现状,以及现代社会对公共空间的要求,来分析住宅建筑内部公共空间利用的思路,并对室内公共空间的利用做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中国传统建筑分析公共空间的作用,结合目前我国居住建筑的现状,以及现代社会对公共空间的要求,来分析住宅建筑内部公共空间利用的思路,并对室内公共空间的利用做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的学科交叉与融合的日益扩大,现代高等教育正发生深刻变化,教学思想和体制的变化,带来教学楼群设计的巨大变迁,传统意义上,高校教学楼的交往空间设计是当前高校建筑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教学思想和教学楼设计的巨大变化,致使其交往空间的打造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本文从学科交叉与融合出发,探析学科群建筑的交往空间的特点和设计策略,为未来学科群建筑的交往空间的打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胡婧 《中外建筑》2013,(1):49-51
热带滨海度假酒店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景资源和气候资源,其公共空间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特征,不仅体现在面对室外景观,建筑空间的开阔与建筑表皮的通透,达到视线上的引导:更体现在针对并利用地域属性,真正做到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共融。本文以海南三亚地区滨海度假酒店为例,分析其公共空间实现开放性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以厦门市养老建筑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老年人的实际生理条件、心理条件、养老设施硬件条件等要素制作出问卷,对厦门地区若干家老年公寓和养老院进行实地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资料整理和研究提出了养老建筑室内外空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养老建筑室内的空间形态、物理环境、自然环境和室外空间环境类型和功能等方面探讨了养老建筑室内外空间环境营造的必要性及如何营造出符合老年人心理和身体需求的内外空间环境,从而试图寻求一些给老年人带去精神享受的营造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