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GTS1型数字探空仪在正常的探测过程中由于受到自身或外界因素的影响,瞬间没有任何信号进入,示波器显示4条亮线满格,雷达开始乱转并报警,这种现象视为探空仪信号突失.信号突失会严重影响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质量考核中的探空高度、测风高度、重放球和错情率等各项指标.探空仪信号突失,在探测中常常会遇到,既使有多年工作经验的探测员也难避免,文章结合本站建站以来4年的观测记录,对GTS1型数字探空仪在探测中信号突失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办法,以达到预防并减少突失现象的发生和提高业务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L波段雷达高空气象探测中,重放球是影响高空探测质量的因素之一,重放球操作及信号重叠问题一直困扰着高空气象观测员,是影响高空探测质量的难题。基于此,文章结合工作实践总结了一些重放球的操作经验和技巧,为更好的完成高空气象综合探测工作提供参考;其中对信号重叠问题做了重点分析,并提出具体解决方法:即通过调整施放探空仪频率的方法错开两探空仪回答器的发射频率,使L波段雷达只能接收与之对应频率的探空仪回答器发射的频率,此方法从根本上有效解决了重放球引起的信号重叠问题,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验证,效果良好;大大提高了高空气象探测业务质量。  相似文献   

3.
文章利用邢台高空探测站仪器换型平行观测期间获得的对比观测资料,对数字探空仪GTS13、GTS12与现用数字探空仪GTS1的位势高度平均差值与温度平均差通过绘制图表的形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GTS13在100hPa以下高度无明显系统差异,GTS12在400hPa以下高度系统差异不明显;两套新型探空仪系统差异20:00明显小于08:00,说明系统之间的差异与观测时间有直接关系;由于厂家不同,探空仪的原材料和制作工艺的不同也造成了观测数据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GTS1型、GTS1-1型、GTS1-2型探空仪性能试验与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12月-2010年1月,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在南京探空站对中国气象局现有业务探空仪GTS1型、GTS1-1型、GTS1-2型3种探空仪的主要技术性能进行了比对试验。本文对此次试验的基本情况、试验方法等进行了阐述,重点介绍了试验分析结果,据此评述中国气象局现有业务探空仪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同时针对每种探空仪提出了技术改进措施,以促进我国探空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章收集整理了宜昌国家高空气象观测站2020—2021年3种新型探空仪在施放中出现的基测不合格、要素变性、信号突失等质量问题,统计分析了各种质量问题出现的频率,以及对探空质量的影响程度;同时针对业务使用中因质量问题存在的风险,结合实际业务工作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旨在为新型探空仪的业务应用及探空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新一代数字探空仪生产控制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摆脱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机械电码式探空仪国家的这一落后局面,达到世界气象组织(WMO)的高空气象探测要求,国家气象局从2003年起对高空气象探测网进行全面更新换代,采用了探测精度高、采样率快、抗干扰能力强的 GTS1型数字探空仪。为保证长期稳定地提供大量的高性能高空气象探测仪器,企业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化应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用Visual Basic、Visual C++语言、串口并口通信技术、网络数据库方法设计了数字探空仪生产控制系统, 该系统是为校准探空仪的温度、气压、湿度传感器而设计的一套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管理、数据验证的计算机控制系统,保证了产品高效率、高质量的生产制造。  相似文献   

7.
为摆脱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机械电码式探空仪国家的这一落后局面,达到世界气象组织(WM0)的高空气象探测要求,国家气象局从2003年起对高空气象探测网进行全面更新换代,采用了探测精度高、采样率快、抗干扰能力强的GTS1型数字探空仪.为保证长期稳定地提供大量的高性能高空气象探测仪器,企业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化应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用Visual Basic、Visual C 语言、串口并口通信技术、网络数据库方法设计了数字探空仪生产控制系统,该系统是为校准探空仪的温度、气压、湿度传感器而设计的一套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管理、数据验证的计算机控制系统,保证了产品高效率、高质量的生产制造.  相似文献   

8.
新一代数字探空仪生产控制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摆脱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机械电码式探空仪国家的这一落后局面,达到世界气象组织(WMO)的高空气象探测要求,国家气象局从2003年起对高空气象探测网进行全面更新换代,采用了探测精度高、采样率快、抗干扰能力强的GTS1型数字探空仪。为保证长期稳定地提供大量的高性能高空气象探测仪器,企业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化应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用Visual Basic、Visual C++语言、串口并口通信技术、网络数据库方法设计了数字探空仪生产控制系统,该系统是为校准探空仪的温度、气压、湿度传感器而设计的一套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管理、数据验证的计算机控制系统,保证了产品高效率、高质量的生产制造。  相似文献   

9.
GTS(U)2—1数字式电子探空仪用于探测从地面至高空30km范围内大气温度、压力、湿度的变化,探测技术难度非常高。目前,我国高空探测使用的探空仪以机械式为主,稳定性差,传输方法落后.造成国内探空站60%的台站被国际气象组织(WMO)通报批评。国家气象局在2000年10月份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速研制开发数字式探空仪,以满足我国高空探测业务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L波段雷达探测系统使用中常见问题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了L波段雷达GTS1型数字探空仪探测系统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1.
用雷达高度反算的气压值与GZZ2型探空仪实测气压值的比对试验结果与分析中国白城兵器试验中心张玉存空军气象学院廖仿玉中国白城兵器试验中心殷玉有引言在高空气象探测中,以雷达高度反算气压值,是个诱人的课题。如果此方案可行,探空仪将大大简化,对于电子探空仪来...  相似文献   

12.
为适应不断发展的高空气象探测业务的需求,笔者在现有国产电子探空仪和相关产品的基础上采用先进器件和技术研制出一种能适用多种地面接收设备的新型数字探空仪。文章重点介绍了这种新型数字探空仪的研制过程,并提供了仪器的考核试验报告。  相似文献   

13.
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质量考核包括观测质量、探空平均高度、测风平均高度、重放球率和系统故障率等五项内容。气球施放高度是高空气象探测五项业务考核指标之一。文章主要从气球的贮存环境、使用方法、探空仪前期准备、天气状况、装备保障及资料处理等几个方面对探空高度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防预措施和方法,从而提高探空气球的施放高度。  相似文献   

14.
高空气象探测系统具有较高的探测精度和自动化程度。文章通过对高空探测中影响探测的重放球、迟放球原因的分析,结合工作实践,总结了雷达、计算机、基测箱、探空仪等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实践证明运行效果显著,为业务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GZZ-2探空仪高空测压与不同探测精度的K/LLX707雷达和705雷达在较高仰角情况下测高反算气压的同步比较表明,GZZ-2探空仪的高空测压性能能够达到该探空仪的性能指标要求,即测压精度为2.0hPa,测压准确度为±2.0hPa。  相似文献   

16.
以锡林浩特和南京探空站为例,用雷达定位信息计算的位势高度和用气压计算的位势高度与GPS导航测风探空仪所测高度进行比较;用雷达高度反算的气压值和GTSI型探空仪用气压传感器直接测量的气压值与GPS导航测风探空仪测量的气压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用雷达定位信息计算位势高度可以替代用气压计算的位势高度并应用于业务;而用雷达高度反算40hPa的等压面高度以上可以代替探空仪对气压的直接测量。在用L波段雷达的情况下,用高度反算气压的可行性应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国内电子探空仪换型前后的观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新老两代探空仪的区别,从中得出制约高空气象探测质量提高的关键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方法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8.
大气参数是大气科学各种理论研究的基础,其最直接的测量方式就是通过雷达或无线电经纬仪进行高空探测,但是,这些设备存在探测距离有限、不能空投、不能多个探空仪同时探测等缺点。文章介绍了一种远程综合探测系统的设计方案与实现方法。该系统具备远程自动探测能力,能实现远程监测、高度可控、定点投送功能,并具备完善的数据处理和气象辅助决策功能。通过对远程综合探测系统的试验和仿真,验证了其功能和性能达到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9.
L波段雷达现已在全国高空气象探测站投入业务运行,为了充分发挥L波段雷达的性能,保障高空气象探测正常进行,延长雷达使用寿命,文章根据L波段雷达工作原理,结合本人多年从事高空气象探测雷达维修保养工作实践,介绍了L波段雷达维修方法、保养内容以及使用过程中注意事项,旨为基层台站雷达技术保障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GTS1-2型数字探空仪基值测定过程、基测数据及其变化进行了基本解读,试图让值班人员对每一种现象、每一个步骤、每一个数据有清楚的认识,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基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