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碳素工具钢(以下称碳工钢)由于热处理后有较高的硬度、一定的耐磨性,加之其机械加工性能好、价格便宜,在机械制造中常被广泛用于制造冲裁模具、工具等。碳工钢含碳量较高但未添加提高淬透性的合金元素,故淬透性较差。采用油淬得不到理想的组织、强度;采用盐水淬火则工件变形开裂倾向较大。因此,传统上往往选用盐水一油双液淬火介质。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影响模具钢淬透性因素和淬火变形的机理分析研究,指出模具钢的淬透性及淬火热处理变形的影响因素是十分复杂的问题。在制定淬火热处理工艺时,应充分考虑工件的形状、钢中的碳含量,根据工件所要求的力学性能,合理选择淬火方法及冷却介质,防止变形及开裂,提高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影响模具钢淬透性因素和淬火变形的机理分析研究,指出了模具钢的淬透性及淬火热处理变形的影响因素,在制定淬火热处理工艺时,应充分考虑工件的形状、钢中的碳含量,根据工件所要求的力学性能,合理选择淬火方法及冷却介质,防止变形及开裂,以提高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4.
姚继洪 《热处理》2011,26(2):52-58
采用水基单介质或马氏体等温分级淬火油淬火可使钢件获得优良的性能,并明显减小淬火畸变和开裂倾向。聚合物水溶性淬火剂应按照钢件的淬透性、工件质量、形状和工件的技术性能要求等作合理的选择。马氏体等温分级淬火油适用于中等和高淬透性合金钢件的淬火冷却,可用于开式槽、闭式槽或密封箱式炉中的淬火槽等场合。  相似文献   

5.
<正> 我厂模具材料大多为T8、T10的碳素工具钢,热处理技术要求HRC62~64,变形量在±0.02毫米范围。过去我厂模具淬火(指碳工钢淬火)采用10%盐水-油双液淬火法,工件入水后凭听声音及振动的感觉来确定入水时间,若操作不当就会使模具变形和开裂。后来我们又采用了零件的断面每厚3~4毫米在冷却水中停留一秒钟计算工件入  相似文献   

6.
对材料为42CrMo钢的拉杆轴进行了调质工艺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预冷,水-空气双介质循环控时淬火冷却技术的调质工艺可以提高淬硬性、淬透性,获得需要的索氏体组织,使钢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冲击韧性均有明显提高。经过预冷淬火,工件即使横向入水,拉杆轴的弯曲畸变亦可降到最小。  相似文献   

7.
碳工具钢和低合金工具钢在工模具和零件制造上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其淬透性差,淬硬度低,淬火变形大等不足之处,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目前中、小型厂矿在制造精度高,形状复杂、壁厚相差悬殊的工模具时,为获得较高硬度、强度、韧性和减少变形开裂时,常采用低温碱浴淬火剂,并有明显效果。但因使用时间短即老化变质而废弃,造成碱浴的大量浪费。表1为常用低温碱浴——硝盐淬火剂和盐浴加热介质。低温碱浴淬火剂特点;淬火时在高温区>M哨冷却速度接近水,低温区>M哨的冷却速度接近油,淬火能力强,是较理想的淬火冷却介质;淬火后可获…  相似文献   

8.
UCON E水溶液在42CrMo钢中型锻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PAG类UCON E水溶液作为淬火介质,采用循环控时淬火方法,合理制定淬火冷却控时参数,解决了42CrMo钢中型尺寸锻件及其他中碳合金结构钢工件"油淬不硬,水淬开裂"的问题,工件调质后达到了技术要求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碳素结构钢和工具钢的硬度和淬透性常用NaCl溶液作为淬冷介质。该介质在常温下的冷却能力和浓度有很大关系。在连续生产过程中 ,由于工件、工装夹具的带出 ,溶液的蒸发 ,工件自盐浴带进淬火液的盐都会使淬火液浓度发生变化 ,因此需经常测定和调整盐液浓度。由于中温盐浴常用Na Cl+KCl混合盐 ,淬火液中也会逐渐聚集KCl,使淬火液成分也变成NaCl和KCl水溶液。本文介绍的用密度计测定盐水浓度的方法 ,可根据测出的液体密度按下表换算成盐液浓度。当NaCl溶液密度 (g·cm-3 )为 1 0 0 7,1 0 36 ,1 0 5 9,1 0 73…  相似文献   

10.
一、钢材本身特性的影响(1)钢的淬透性的影响: 工件的所谓淬透性就是淬火区透入的深度。工件未被淬透的原因乃是由于淬火时表面冷却较快,而内部冷却较慢的缘故。在此首先搞清淬透性的意义,淬火深度理解为半马氏体层,含50%马氏体及50%细珠光体的区域至表面之间的距离。半马氏体区可用金  相似文献   

11.
热介质淬火     
在过渡区内具有奥氏体转变的钢的等温淬火,在工件热处理的实践中早就得到应用。有两个因素妨碍着这种淬火方法的广泛运用:选择冷却介质困难和钢的淬透性低。 应当指出,目前仍在研究不同成分的冷却介质。在它们之中,冷却介质占有特殊的地位,为的是要进行“光亮”淬火,这对于许多工件来说是必要的,在这里很重要的是热处理后保持清洁的表面。在碱的熔融体中进  相似文献   

12.
1.前言零件在NaCO3及Na2CO3加入适量NaOH的碱性水溶液中淬火后不需清洗,不易生锈,长期使用不必更新、不变质,变形倾向略优于盐水,在不少工厂仍在应用。本文介绍采用国际材料热处理联合会(IFHT)推荐的瑞典IVF冷却特性测试仪[‘],对6%~10%NaCI,3%~7%Na。CO。及4%~6%Na。COa+06%~1.2%NaOH混合水溶液淬火介质进行冷却能力测定。对三种介质进行了淬透性、工件变形及开裂的对比试验。2试验介质与试样材料测试冷却曲线用的三种淬火介质是用化学分析纯盐加自来水配制。45钢淬透性试样尺寸为十28X100mm,40Cr淬…  相似文献   

13.
张垣 《金属热处理》2005,30(4):70-71
采用10%NaCl盐水(质量分数,下同)作为中碳合金结构钢的淬火冷却介质,应用控时控温强韧化淬火冷却技术,不仅能减小工件畸变,避免工件开裂,而且还能显著提高工件的综合力学性能,尤其是屈服强度、冲击吸收功和疲劳强度。该技术是一项清洁、节能与高效的淬火冷却技术。  相似文献   

14.
水溶性淬火介质在现代热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用水溶性淬火介质代替传统淬火介质进行热处理可增加效益,提高工件质量,改善工作环境;生产实践证明,水溶性淬火介质有效地解决了油淬不硬、水淬易裂的难题,避免了淬裂和软点的形成;具有良好的淬透性和理想的冷却速度。  相似文献   

15.
正(3)淬火油。也是常用的淬火介质,普通矿物油按粘度和闪点不同其冷却能力也有所差异,使用温度也不同。油的主要优点是高温区与低温区的冷速比较大,而高温区的冷速比较缓慢,工件不易变形,主要适用于淬透性高的合金钢工件。缺点是对碳素钢和截面较大的低合金钢工件不易淬硬、淬透,淬火后表面易玷污、不够光洁、易燃烧、成本较高,所以使用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用JX-1118水溶液作为淬火介质代替传统淬火油对H13热模具钢进行热处理,考察工件热处理后的机械性能及淬裂情况,并分别测试试样在淬火及两次回火后的洛氏硬度,分析淬火件的各种机械性能.结果表明,该介质具有理想的冷却速度和良好的淬透性,淬火后的工件获得了较理想的硬化层深度,有效地解决了油淬不硬、水淬易裂等问题,同时也改善...  相似文献   

17.
水性淬火液AQ251在钢板弹簧热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钢板弹簧常用的中碳低合金弹簧钢采用水性淬火液AQ251,从淬火冷却机理、机械性能、工艺试验及批量生产的应用.验证水性淬火液能否代管机械油用于钢板弹簧热处理生产。结果表明,采用水性淬火波AQ251处理的钢板弹簧,其全相组织,淬火硬度、机械性能、疲劳寿命均优于或相当于油淬工件.可以采用代替机械油用于钢板弹簧作淬火介质.生产应用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无机淬火液、PAG、油三种淬火介质对2Cr13调质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并对三种淬火介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Cr13钢经PAG淬火的强度和韧性要高于无机淬火液和淬火油;三种淬火介质调质后的组织均为回火索氏体,采用PAG介质淬火能起到细化晶粒的效果,韧性提高明显;三种淬火介质的冷却性能由高到低分别是PAG、无机淬火液、油。  相似文献   

19.
王荣滨 《模具制造》2001,1(9):50-52
碳工具钢、碳结构钢和低合金工具钢由于其淬透性差,淬硬性低,淬火畸变大等不足之处,在模具制造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中、小型厂矿在制造高精度、复杂形状和壁厚相差悬殊的模具时,为获得较高硬度、强度、韧性和减少与避免畸变及淬火开裂,仍多采用低温碱浴与低温硝盐浴和碱浴一硝盐浴淬火剂,然碱浴淬火剂短时使用即发生老化变质而废弃,造成碱浴大量浪费。表1为常用碱浴、硝盐浴淬火剂和盐浴加热介质;表2为45钢在不同淬火冷却介质中淬火力学性能对比。  相似文献   

20.
罗新民  李建康 《热处理》2009,24(5):44-49
采用带中心电偶的钢探头在淬冷过程中产生的电势信号和信号处理技术获得了冷却过程的瞬时动态曲线。研究了不同尺寸探头和在不同淬火介质中的动态曲线,并与TTT和CCT曲线作了比较。结果表明,钢在具有物态变化的介质中淬火时,冷却速度剧烈波动主要出现在钢被浸入淬火剂的初始阶段,探头尺寸越小,冷却介质的冷却能力越强,冷却过程越不稳定;此外,冷却三阶段在动态曲线上没有明确的分界。在实际淬火操作中,宜选用特性点较高的淬火剂,以利于工件在动态特性变化大的范围内进行自适应调整。而在过冷奥氏体转变的快冷阶段,宜保持匀速冷却,以减少动态波动的干扰。动态波动程度低而又无物态变化的单一阶段冷却最有利于过程控制和减小工件畸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