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鄂州市博物馆名誉馆长董亚巍称,该馆与北京联合大学合作,正在试验我国古代最大的青铜器——商代青铜器司母戊鼎铸造工艺。史载,自晚唐以来,中国青铜生产工艺失传,至今断代已超过1000年,其范铸工艺技术一直是个未解之谜。  相似文献   

2.
商(公元前十七—前十一世纪)晚期锡青铜通高133cm,口长116cm,宽79ca,重875kg传1939年河南安阳殷墟出土国家历史博物馆藏殷墟是商代晚期的都城所在地,位于今河南安阳西北部。商代亡国后即沦为废墟。殷墟出土青铜器种类繁多,以纹饰华丽、精美绝伦著称于世。其铸造作坊已在殷墟发现多处,出土大量陶范和陶模碎块,是研究中国古代铸造技术和生产组织的重要实物资料。殷墟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3.
常安国 《铸造技术》2005,26(5):426-427
司母戊方鼎(图1)1939年于河南安阳殷墟武官村出土,是商代晚期铸造的大型青铜器,为国家一级文物.原器高1.33 m,鼎上口长1.10 m,宽0.79 m,重832.84 kg.其合金成分w为:84.77% Cu,11.64% Sn,2.79% Pb,其它0.8%.  相似文献   

4.
阗川 《金属世界》1995,(3):27-27
<正> 古老的中州大地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本世纪初,在河南安阳,人们发现了一座3千多年前的古城——殷墟。在对这座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4世纪末~前11世纪)遗址的发掘中出土了众多珍贵文物,其中一件举世无双的青铜重器——司母戊鼎为世人惊叹。  相似文献   

5.
山西吕梁地区作为商代方国主要的集中地区,青铜器的制作生产具有明显的方国特色。吕梁地区的石楼、保德出土了大量商代青铜器,见证了山西商代方国青铜器铸造技术的高度发达,青铜器的器形、纹饰、铸造工艺等等都是宝贵的文明遗产。介绍了吕梁地区出土的商代青铜器及其特点,重点介绍了石楼县和保德县出土的商代青铜器,对于研究商代方国的历史、青铜器的铸造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商代(公元前17世纪--前11世纪)晚期锡青铜 人像高171cm,底座高90cm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祭祀坑出土 1986年,川西平原的广汉市三星堆两个祭祀坑出土了数量众多的金器、青铜器、玉器、陶器、象牙器、海贝等,总数达一千余件.特别是非凡诡异的青铜神像和面具,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考古发现", "把蜀文化上限向前推进了一千多年".  相似文献   

7.
早在人类文明萌生的奴隶社会,人们已经逐步展开了追寻、采集和积累黄金的历史进程。从埃及法老图坦卡蒙在公元前14世纪的遗存的黄金面罩到我国商代出土的金箔(河北藁城)、春秋中期的错金铜器、战国的鎏金青铜器物,乃至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金缕玉衣上的金丝,无不展现着古代黄金制作的高超工艺水平,展示着人类文明走向进步与辉煌的漫漫历程。  相似文献   

8.
兽面纹方鼎(见下页) 河南省郑州市博物馆藏 鼎是中国青铜时代青铜器中数量最多、地位最重要的器物。除了作为贵族日常的煮肉炊器与盛食器之外,鼎更是王室贵族进行宴飨、祭祀时最重要的礼器。古文献记载的列鼎制度规定不同身份者使用不同数量的鼎: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五鼎、大夫三鼎,士一鼎。超越这个制度就犯了“僭越”之罪。鼎还作为国家政权的象征,成为国之重器,地位特殊。  相似文献   

9.
亚(害)方罍[1](见下页) 商代(公元前17世纪--前11世纪)晚期 锡青铜 高53 cm口纵17.2 cm口横20.1 cm 质量为29.68 kg 上海博物馆藏 罍,盛酒器,且容量较大.敛口,宽肩,器身最大径口在肩腹交接处,腹臂自此下斜收成底.分圆罍与方罍二种.  相似文献   

10.
<正> 1995年10月21日,联合国50周年庆典之际,江泽民主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向联合国赠送了“世纪宝鼎”。 “世纪宝鼎”是由上海东佳铸造厂制做成功的,它不仅为联合国50周年庆典增光添彩,而且也是世界人民所瞩目的世纪礼物。这是一尊高2.10m,径口直径1.5m,重约1.2t的“世纪宝鼎”。2.10m象征着即将到来的21世纪。这是目前世界历史上最为巨大一只青铜鼎,鼎两边竖双耳,取于商周期鼎的“三线”鼎耳,精致厚实;立三足,参照大盂鼎、大克鼎的鼎形鼎足;鼎身纹饰为避邪兽面,取于青铜鼎盛时期的饕餮纹饰,显得扎实稳重,高峻挺拔。 “世纪宝鼎”的基座高50cm,象  相似文献   

11.
商代(公元前17世纪——前11世纪)晚期 锡青铜高 53cm口纵17.2cm 口横20.1cm 质量为29.68kg 上海博物馆藏  相似文献   

12.
商代(公元前十七——十一世纪)晚期 锡青铜 通高27.3cm,口径16cm,重1.04Kg 觚,盛酒器。长筒状身,大喇叭口,斜坡状高圈足,用匙舀酒而饮。有圆形与方形之分。是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的礼器,至西周中期已不再使用。  相似文献   

13.
刖人守门方鼎[1](见下页) 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中期 锡青铜 通高17.7 cm,口纵9.2 cm,口横11.9 cm 1976年陕西扶风出土 陕西周原博物馆藏 此鼎设计独具匠心,是中国青铜器中极罕见的鼎形. 鼎分两层,上层与方鼎无异,用以盛放食物.下层两侧设窗,正面开门,门栓插孔是一受过刖刑(割掉一足)的守门奴隶(见图1).  相似文献   

14.
商代(公元前17世纪-前11世纪)晚期锡青铜 高79.4cm 日本泉屋博物馆收藏 鼓的用途多见于两周典籍.  相似文献   

15.
灵石旌介位于山西晋中西南,是商代山西的方国,经过专家确认这里是被称为"鬲"的方国,从出土的青铜器看,是当时一个国力强大的方国.在出土的青铜器上,出现最多的铭文用字就是"鬲",有近百件之多.考古发现,这个以灵石为中心的方国,尽管国土范围较大,是一个强大的族群,但是其创造的灿烂文明中国的史籍中没有记载,出土的青铜器具有浓郁...  相似文献   

16.
灵石旌介位于山西晋中西南,是商代山西的方国,经过专家确认这里是被称为"鬲"的方国,从出土的青铜器看,是当时一个国力强大的方国.在出土的青铜器上,出现最多的铭文用字就是"鬲",有近百件之多.考古发现,这个以灵石为中心的方国,尽管国土范围较大,是一个强大的族群,但是其创造的灿烂文明中国的史籍中没有记载,出土的青铜器具有浓郁...  相似文献   

17.
人面龙纹盉[1](见下页) 商代(公元前17世纪--前11世纪)晚期 锡青铜 通高18.5 cm、长12 cm、宽20.8cm 传河南安阳殷墟出土  相似文献   

18.
人面方鼎     
周秦 《金属世界》1996,(2):31-31
<正> 商代工匠的铸鼎技艺令后人惊叹。在众多出土文物中,有重达826kg的鼎王,也有数公斤重的精制小鼎,而鼎身的纹饰更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在湖南省博物馆藏有一件商代的禾大方鼎,此鼎因其四壁饰有罕见的人面浮雕装饰而成为鼎中难得的珍品。 1959年,湖南省博物馆在废铜仓库中发现了一件残破的青铜鼎。该鼎破成十块,且缺一腿,经有关专  相似文献   

19.
宴乐渔猎攻占纹壶(见下页)[1]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通高31.3 cm 青铜 四川成都出土 故宫博物院藏 商代和西周的纹饰和铭文均铸造而成.随着冶铁业兴起,钢铁工具的出现,自春秋晚期开始,青铜器上出现刻纹形成的纹饰和铭文,到战国时期臻于成熟.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在《荀子·劝学篇》中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战国的薄壁青铜器上刻有细如毫发的纹饰并不罕见.  相似文献   

20.
泥型铸造是我国最占老而生命力最强的一种铸造方法,它为创造灿烂的青铜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泥型(古称陶范、泥范)始于何时,尚无定论,一说,“大约在夏代,已能用石范铸造铜器,到了商代,已大量使用泥范铸造各式各样的青铜器了。”另一说,“石范出现不久,由于其固有缺陷,很快为泥范所代替。”尽管二者论点截然不用,然而均认为青铜时代起始于相当古时的夏代(公元前21~17世纪),且以禹铸九鼎立为夏代已进入青铜时代的佐证。 相传夏禹称帝后,九州首领——牧守俯首献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