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西南某水电站坝址区龙达沟,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泥石流,从沟内松散物源分布、成分等特征,显示该沟属暴雨型稀性泥石流。通过对该泥石流,不同降水条件下一次冲出量预测,分析了泥石流对沟口拟建尾水洞出口等工程枢纽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2,(2):306-309
受汶川地震的影响,西南地区地质灾害近来年频繁发生,尤其是泥石流灾害。在地震作用下,有更多的松散物源参与泥石流的运动,加大了泥石流的危害性和暴发频率。本文收集了热河沟的地质、气象和水文等资料,通过分析该沟的地形、物源和水源条件来分析泥石流的形成过程,结合现场调查取证来综合分析泥石流的形成机制,为泥石流的治理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分析表明,热河沟泥石流的成因机制为"暴雨-溃决"型。  相似文献   

3.
郭剑 《四川建筑》2014,(2):104-105,102
堡城河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泥石流,特别在1998年以来每年汛期暴发泥石流,严重威胁佑君镇村民的人身财产安全。根据调查分析,堡城河泥石流属暴雨沟谷型泥石流,且有充足的物源及有利泥石流的自然环境条件,遇持续暴雨极易发生泥石流灾害。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2):306-308
受汶川地震的影响,西南地区地质灾害近来年频繁发生,尤其是泥石流灾害。在地震作用下,有更多的松散物源参与泥石流的运动,加大了泥石流的危害性和暴发频率。本文收集了热河沟的地质、气象和水文等资料,通过分析该沟的地形、物源和水源条件来分析泥石流的形成过程,结合现场调查取证来综合分析泥石流的形成机制,为泥石流的治理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分析表明,热河沟泥石流的成因机制为"暴雨-溃决"型。  相似文献   

5.
格地罗泥石流沟位于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境内,为典型高山区沟谷型高频率稀性泥石流,据调查访问,格地罗沟每年均发生1~3次小型泥石流或含高泥沙的洪水,平均每10年就会发生一次一定规模的泥石流。该泥石流形成区流域面积较小,沟道较短,但物源极其丰富,在暴雨时期易发生泥石流,在川西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从泥石流的流域特征、水源条件、物源的启动与转化等方面,采用现场调查、遥感解译等手段研究了该沟发生高频泥石流的成因机理。  相似文献   

6.
张俊  陈廷方  丁明涛 《山西建筑》2010,36(32):90-91
通过分析松潘县境内的叠台沟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运用暴雨条件下降雨强度和渗透系数的比值法对沟道两侧物源的危险性进行了分析,使用单沟泥石流危险度评价方法分析该泥石流沟的危险性,结果表明该泥石流沟物源稳定性差,处于高度危险级别。  相似文献   

7.
陈近中  吕启全 《四川建材》2014,(2):223+225-223,225
受"5·12"汶川特大地震影响,四川省泥石流灾害频发。黄央沟于2010年8月13日、8月18日两次爆发中等规模泥石流,损失严重。考虑黄央沟物源丰富和沟道纵坡降大,在松散物源集中区设置19座潜坝(槛),以防止沟床被冲刷揭底和侧蚀岸坡增加泥石流规模。经历2011、2012、2013年多次特大暴雨检验,潜坝(槛)起到了较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北京市延庆区石窑村南地沟泥石流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与GIS统计分析,研究该流域降雨条件、地形地貌和沟道条件、物源条件等形成条件特征,针对流域内松散堆积物转换,开展了流域分区特征分析;通过14个因子分析,建立了该泥石流的发育阶段识别模型,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利用单沟泥石流堆积区公式开展了最大危险区预测研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建议。研究表明:石窑村南地沟泥石流内松散堆积物动储量达18.36×10~4 m~3,物源类型划分为冲洪积物源、残坡积物源、人工堆积物源和崩滑塌物源4种,其中残坡积所占比重最大。该泥石流属于暴雨-沟谷型-支沟群发型、中易发泥石流,泥石流发展阶段处于发育期,最大危险区面积为0.413 km~2,对沟口堆积区的石窑村及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建议采用局部物源平整与疏理排导渠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本文为该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4):593-596
汶川地震诱发形成了大量高位崩滑坡地质灾害,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源。震后每年均产生多起泥石流灾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通过调查2008年9年24日因暴雨引发的五星沟泥石流基本特征,讨论了泥石流物源堆积过程、活动特征、强度,预测了震后地震灾区泥石流发展趋势,为震后泥石流研究提供了典型实例,对地震灾区泥石流防治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Z2):111-114
文章以俄火村泥石流为例,对该泥石流活动的3个分区的地形地貌、物质组成进行归纳总结,在现场详细调查、统计、试验获得丰富资料的基础上,对其典型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俄火村泥石流具有一次冲出量大、松散物源多、沟谷两侧冲刷造成的岸坡崩滑现象明显等基本特征,属典型的暴雨型泥石流。暴雨促发沟岸崩滑,产生的碎屑流堆积体为泥石流发生提供了丰富的物源,特殊的地形条件、短时强降雨等因素是泥石流爆发且规模较大的主要原因。文章的分析对泥石流的修复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汶川地震触发的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具有危害性大、规模大、数量多的特点,使震区参与泥石流活动的潜在松散物源大量增加,导致泥石流暴发频率和暴发规模较地震前明显增大。为探讨地震对强震区泥石流的影响,调查强震区泥石流物源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坡面物源的侵蚀坡度效应,通过对都汶路沿线泥石流物源调查,利用GIS技术对研究区泥石流物源空间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并基于静力学方法对物源侵蚀的坡度效应进行探讨。研究表明:(1)利用研究区遥感影像提出灾害点并计算投影面积,利用野外调查得到灾害点样本体积,基于多元回归分析得到研究区物源体积估算模型;(2)统计研究区不同岩性区灾害点个数与面积,得出花岗岩区灾害点发育程度最高,并分析花岗岩微观结构和构造特征;(3)地震物源点主要在坡度40°~50°,坡向120°~150°,高程1 400~2 800 m区间发育,且随着烈度增加与发震断裂距离增加而快速增加,具有上下盘效应、背坡面效应;(4)研究了泥石流物源侵蚀规律。地表径流深度与斜坡坡度呈负相关、坡面流速在坡度等于60°时取得最大值,物源侵蚀能力临界坡度为42.4°~48.1°。  相似文献   

12.
以长白山泥石流为研究对象,对长白山现场取回的碎屑物进行了室内实验,利用室内泥石流模拟实验装置模拟泥石流形成过程,研究了不同物源量的情况下堆积区的变化情况,对堆积区最大堆积厚度、堆积长度、堆积宽度、堆积面积以及扩散角的测量数据和物源量进行拟合,结果表明,随着物源量的增加,以上各参数都在不同程度地增加。  相似文献   

13.
为有针对性地预防和斩断泥石流汇江诱发的灾害链,以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红椿沟"8·14"特大泥石流为原型,建立泥石流汇江物理模拟模型,通过5组17次物理模拟试验,研究交汇角、主河流速、泥石流含水率、一次入汇固体总量对泥石流汇江效应的影响,及物源对堵江模式的影响。试验表明:当交汇角为90°时,最容易发生堵江现象;河流流速越大,冲刷及携带颗粒的能力越强,交汇堆积区物质的体积越小;当物源含水率接近0.85时,交汇处堆积体体积最大;交汇区堆积体体积与一次性固体物源总量成线性关系,其增长幅度较其他影响因素(如交汇角、流速等)大;当物源体积较小时,易形成水下潜入式坝;当物源体积较大时,一部分泥石流形成潜入坝,另一部分保持在水面以上运动,泥石流中的细颗粒被河水带走,粗颗粒在交汇处保留造成局部堵塞甚至完全堵塞;试验中物源混合物重度试验值、流速反算值与红椿沟泥石流实际值基本吻合,验证了物理模拟试验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四川建材》2017,(8):60-61
四川省茂县阳午沟泥石流冲毁公路、堵塞桥涵,并直接威胁众多居民,对其进行工程治理是十分必要而紧迫。本文通过实际勘测,查明了阳午沟发生泥石流沟的沟道条件、物源条件和水源条件,通过计算暴雨强度和泥石流发生几率,给出了阳午沟泥石流的治理和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李陟  石豫川 《山西建筑》2007,33(3):76-77
对物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并通过计算泥石流总量、输砂量、发生频率来分析该泥石流的发展趋势,并对其是否堵江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6.
以长白山某处泥石流堆积体为对象,使用SPH方法,研究了物源区、流通区、堆积区的坡度对泥石流堆积长度的影响,并采用室内泥石流模拟装置进行对比验证试验,模拟结果表明,泥石流的堆积长度随地形条件的改变而逐渐发生变化,且受堆积区坡度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7.
水头村泥石流沟是延庆地区典型沟谷型泥石流沟之一,具易发性高、危险性大的特点,严重威胁下游水头村村民。本文以水头村泥石流沟为研究对象,通过精细调查与GIS统计分析,获取了该流域降雨、地形地貌、物质来源等信息,对泥石流流域分区特征和形成条件进行研究,综合14个识别因子,确定了该泥石流沟的发展阶段,并预测其发展趋势,通过单沟泥石流堆积区公式预测了该流域最大危险区,并提出了防治措施建议。研究表明:水头村泥石流沟内松散堆积物动储量达27.96万 m3,其中以残坡积和冲洪积为主要物源;该泥石流属于暴雨-沟谷型-支沟群发型泥石流沟,发展阶段处于形成期,最大危险区面积为0.737 km2,威胁沟口水头村住户21户59人和红水公路350 m。建议采用定期巡视+局部物源稳固+清理排导槽相结合的防治措施。研究成果可为该区泥石流灾害防治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4,(2)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九寨沟县干沟曾暴发过几次小规模的泥石流,对泥石流堆积区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威胁。"5.12"汶川地震之后,干沟泥石流流域内岩、土体的原始应力状态发生改变,地质结构受到破坏松弛,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大量的物源条件;加之近年来,四川盆地极端天气频发,降雨具有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特征,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强大的水动力条件。在地形地貌、物源和水动力条件均具备的情况下,2009年8月24日干沟发生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的泥石流。泥石流暴发后,大量泥石流物质堆积在沟口,将下游金字河堵塞约20分钟,最后溃决冲毁乡村公路及大量耕地,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500万元。目前干沟泥石流已经演变为一条高频泥石流沟,在将来高强降雨作用下极易再次发生大规模的泥石流灾害。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漫哈沟的现场调查,从地形地貌、物源、水源等基本条件入手,分析了漫哈沟泥石流的特征与形成机理,并提出了专门针对漫哈沟泥石流物源丰富、堆积区建筑物密集、沟口过流断面狭窄的特点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20.
通过系统调研和收集宝兴教场沟地震前后泥石流物源地资料,查清了泥石流物源的形成条件,对比4·20芦山地震前后泥石流物源特征,结果表明4·20地震后泥石流物源主要来自于崩滑体、沟道堆积、沟岸侧蚀及坡面侵蚀。堆积于沟道两岸的第四系松散崩坡积物原本处于稳定状态,震后出现碎裂及滑动,并转化成泥石流的固体物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