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峰  穆征  佘娜 《河北水利》2007,(5):36-37
我国人均占有淡水资源不丰富,且时空分布极为不均,相当一部分地区水资源十分缺乏.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用水量持续增长,水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用水短缺已成为我国当前的突出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淡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我国农业灌溉用水量占将近70%。英那河灌区承担着4620hm~2的灌溉任务,目前还是粗放型的大水漫灌,造成灌溉用水浪费严重。农业节水作为主要的节水方式,必须依靠田间用水计量来确定和规范。所以英那河灌区吸取国内试点灌区的经验和教训,建立一套适合自身的田间用水计量体系。  相似文献   

3.
正众所周知,我国人口基数大,工农业用水量大,日常生活用水量也巨大,但是我国的淡水资源已不能完全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在我国的经济建设过程中,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节水和水资源利用工作任重而道远。本文就生活给水和热水、空调冷却水和消防给排水等方面的节水与水资源利用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海水直接利用及其环境问题分析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淡水资源短缺是世界性的问题。对于沿海城市,海水直接利用是解决淡水短缺的一个有效途径。海水在工业冷却水、工业生产用水、农业灌溉用水、城市生活用水及其它方面均有直接利用。由此产生的含海水城市污水,在其物化处理、生物处理和排海处理等方面会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含盐量、Na+、Mg2+、SO2-、Cl-和病原微生物等。对含盐废水的生物处理,目前主要采用筛选和驯化耐盐微生物、以附着生长系统减少微生物流失、增加微生物耐盐性等方法。  相似文献   

5.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是粮食的安全之源。为此,联合国2002年12月12日宣布启动“国际淡水年”计划,并根据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莫诺夫的提议,决定将2003年定为“国际淡水年”。确立“国际淡水年”旨在提高各国政府及民众对淡水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淡水短缺问题的严重性的认识;促进各国在淡水管理与消费领域寻求新的思路,制定新的战略与开发新的技术;提高各国民众参与保护淡水资源的积极性。淡水资源短缺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目前全球有10亿人未能用上洁净的水,24亿人缺乏充足的用水卫生设施,每年有500多万人死于同水有关…  相似文献   

6.
魏媛媛 《给水排水》2022,(8):190-191
<正>1东非国家水资源危机1.1水资源缺乏东非国家普遍存在着水资源短缺问题,在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上,有许多资源都是有限的,淡水资源就是这有限资源的一种。当前全球淡水资源短缺问题较为严重,淡水资源仅仅只占全球水资源的6%,在这6%的淡水资源中,有77.2%的淡水资源分布于南极以及北极相关地区,有22.4%的淡水资源分布于地下深处且难以开发,  相似文献   

7.
我国空中水资源较为丰富,可开发利用的潜力较大,云水资源化可有效地解决当前淡水资源短缺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矛盾。  相似文献   

8.
地表水资源水质水量关系复杂,结合评价困难。本文从分析地表水质水量时空变化特点人手,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特点与程度,针对当前水权、水市场、水管理工作对掌握不同质量水资源数量评价成果的迫切需要,从水资源管理者和用水者角度,对区域水资源数量质量结合评价方法问题进行探讨研究,提出以用水为主体的水资源水质水量结合评价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淡水资源短缺、应对水资源危机,世界许多沿海国家及地区积极开展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为解决区域水资源短缺问题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形势日益严峻,如何利用海水资源有效缓解水危机是我国长期以来十分关注的问题。文章从我国的基本国情水情出发,分析我国海水资源化利用的发展现状,分析海水利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研究提出我国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的发展前景、重点区域与领域布局,并提出促进我国海水利用发展的对策建议,为相关部门加强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联合国2002年12月12日宣布启动的2003年“国际淡水年”计划,就是根据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莫诺夫的提议确定的。淡水资源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财富,是人类生存、健康、粮食生产、能源供应和维持区域和全球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我们提议设立“国际淡水年”,就是为了提高各同政府及民众对淡水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淡水短缺问题的严重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淡水资源短缺、应对水资源危机,世界许多沿海国家及地区积极开展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为解决区域水资源短缺问题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近年,我国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形势日益严峻,如何利用海水资源有效缓解水危机是我国长期以来十分关注的问题。从我国的基本国情水情出发,分析海水资源化利用的发展现状,分析海水利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借鉴国外海水利用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我国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的发展潜力、重点区域与领域布局,并提出促进海水利用发展的对策建议,为相关部门加强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淡水资源短缺,应对水资源危机,世界许多沿海国家及地区积极开展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为解决区域水资源短缺问题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形势日益严峻,如何利用海水资源有效缓解水危机是我国长期以来十分关注的问题.从我国的基本国情水情出发,分析我国海水资源化利用的发展现状,分析海水利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借鉴国外海水利用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海水利用发展的对策建议,为相关部门加强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淡水资源紧缺是世界性问题,我国水资源短缺更是无可争议的事实,紧缺的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和区域上的不均匀分布给人类带来了用水困难,而更大的灾难却来自人类自己制造的污染和浪费.存在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体制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理顺体制,水务一体化管理是理顺体制的有效途径和必然趋势.1水资源缺乏是一个不轻松的话题按照国际标准,人均水资源2000m3为严重缺水边缘,人均1000m3为人类生存起码要求.目前我国有15个省市自治区人均水资源严重低于缺水线,有7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辽宁、江苏)人均水资源量…  相似文献   

14.
天津地处渤海湾,是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城市之一,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可有效缓解淡水资源的不足。当前海水淡化工艺技术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需要下力气进行技术攻关,研究解决相关问题,实现海水淡化产业链.切实实现海水的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市缺水问题日趋严重,不合理用水造成的水资源的结构性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城市缺水现象并没有使人们认识到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严峻性,自然形成的资源型缺水和不合理用水造成的水质型缺水共同造成了城市水危机。从水商品的特殊性和供水体系的制度安排来看,市场化经营,以及运用价格杠杆进行水质分级和水价分级,引导科学用水是缓解水危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淡水资源短缺是公认的世界性问题。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淡水将成为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淡水亦将成为制约工农业发展的重大因素。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在去年和今年夏季因水源不足曾限时、限行业供水。这在哈尔滨市历史上是没有过的。可见淡水资源是极其宝贵的。 绥芬河是个海拔超过500米的山区城市,人口不足10万人,市区占地仅16平方公里。1987年前以深井水为水源,吃定时水、夜来水是常有的事。天长山水库建成,第一净水厂投入供水以后又相继建成金家沟水库及第二净水厂,城市用水得到一定缓解,但水库是以…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淡水资源日趋紧张。海水利用具有不移民、不淹地、不争水、取之不尽、环境问题相对简单等显著优点。积极开发利用海水对解决我国沿海地区淡水资源严重不足问题,开发海岛,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施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社会进入了新的快速发展时期,淡水资源  相似文献   

18.
华北地区井灌区农户灌溉用水状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华北地区不仅是我国政治、经济、化和交通的中心地带,而且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但同时也是全国水资源、人口、耕地资源分布最不均衡的地区。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生活、工业、生态和农业灌溉用水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农户作为灌溉用水的主体,其用水现状及行为成为目前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工业各用水行业单位数量及其区域分布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工业用水行业分布广泛,在区域分布上表现出很大差异。提出在编制国家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名录时,应考虑工业行业数量及其在区域上的分布特征,以此有效监控全国工业行业的用水状况,实现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20.
以科学管理提高水资源与水环境承载能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季松 《中国水利》2002,(10):87-89,96
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淡水资源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短缺资源,我国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本文从水资源的人口与经济承载能力和水资源的生态与环境承载能力出发,探讨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学管理。从水资源科学管理体系的目标,建立科学管理机制的要素,建立统一,权威、高效的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和建立城乡水资源一体化的区域水务管理体制等四个方面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