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东  王桂成 《河南石油》2003,17(1):28-30,34
根据油田开发的需要,从东濮凹陷桥口地区地层、储层、粒度和岩石学等特征以及古水系、物源方向、古生态、古气候等方面对该区沉积环境及沉积相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测井相划分图版,在开发调整中以沉积微相图为基础,结合其它储层方面研究成果,提出该块综合调整措施,见到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根据油田开发的需要 ,从东濮凹陷桥口地区的地层、储层、粒度和岩石学等特征以及古水系、物源方向、古生态、古气候等方面对该区沉积环境及沉积相进行了分析 ,建立了测井相划分图版 ,在开发调整中以沉积微相图为基础 ,结合其它储层方面研究成果 ,提出该块综合调整措施 ,见到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SURE软件在油田开发调整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2断块是一个典型窄条低渗透微裂缝性油藏。考虑W2断块部分油井实施了酸化压裂等增产措施,选用美国SMT公司的新一代模拟程序SURE作为模拟器,利用SURE软件建立精细三维油藏模型,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分析影响油田稳产的主要因素,优化方案设计,提出下步油田开发调整建议。  相似文献   

4.
双河油田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特征及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田开发后期,储层沉积微相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地质因素之一,微相砂体间储层物性的差异,决定了储量动用程度的差别。双河油田非均质严重,目前综合含水高达93%,采出程度35%以上,储量动用很不均衡。在对双河油田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分层动态测试、水淹层测井解释及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双河油田扇三角洲前缘不同沉积微相砂体内部储量动用状况及剩余油分布特征,对不同微相砂体提出了挖潜对策。  相似文献   

5.
自1995年以来,马寨油田开始使用“ABC三剂一体水处理技术”。该技术的应用为解决马寨油田水质腐蚀、结垢问题奠定了基础。但在现场使用时,由于药剂本身问题,处理后水质指标远达不到理论要求。2000年,对马寨油田进行水体改性,排除原来A剂用量受制于B剂的因素,利用新型药剂强化杀菌、缓蚀、助凝、除铁、脱硫功能和效果,使水质全面达标。3种药有协同增效作用,但相互依赖性不强,污泥产出量是改性前的1/3,处理后水质各项指标达到油田颁布的标准范围内,目前该技术仍在继续使用中。  相似文献   

6.
YJB油田是80年代末投入开发的老油田,受开发历史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井斜资料存在较大的 误差,导致油田构造不落实,开发效果不理想。通过应用陀螺测斜技术校正井身轨迹,为油田高效挖掘剩 余油提供了地质依据,取得了很好的挖潜效果,并为同类油田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7.
针对面十四区开发多年暴露出来的问题,在深化油藏地质认识、摸清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基础上,从1999年起,围绕完善注采井网、改善开发效果这一中心,采用多种技术与手段进行了调整挖潜。3年间共钻调整井37口,采油速度由0.49%上升到0.8%,实现了油田开发中后期的再次上升。  相似文献   

8.
示踪剂监测技术及在桥口油田调整挖潜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非均质复杂断块油藏注水开发中后期油水分布关系复杂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井间示踪剂监测技术研究及应用,对油藏进行精细地描述,以便了解主力油层水驱控制及动用状况、油藏物性的差异,弄清油井见水、来水方向.通过采取相应措施,调整注水产液结构,提高了Ⅱ、Ⅲ类薄差层动用程度,达到增储稳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在岩心现察描述基础上,系统分析各沉积相标志及其表征.应用现代沉积理论分析认为,哈南地区发育扇三角洲与冲积扇相砂体.综合四性研究认为,不同沉积微相的砂体具有不同的岩性、电性和储层特征,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开发特征.  相似文献   

10.
针对真武油田开发后期面临的剩余油富集区高度分散、老井套损严重、原注采井网破坏严重、产量递减快的现状,开展了油藏精细描述,重点认识了内部低级序小断层和隔夹层的分布、数值模拟结合饱和度监测认识剩余油分布。研究表明,实施特殊结构井、局部加密调整、注采井网重组、改变液流方向、调整注采结构、滚动扩边等综合治理措施,是改善真武油田开发效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从储层精细描述的角度,对储层、沉积微相进行精度研究,根据砂体在纵向上的沉积韵律变化特征和平面上的展布特点以及位于构造的具体位置,结合文南油田和马厂油田的生产实例分析,对中高含水期油田的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和挖潜。这时增加老油田的可采储量,提高老油的最终采收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高含水期油田开发的方法系统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高含水期油田开发方法系统.其中包括三项内容,而每一项又包括若干具体内容.①油田开发分析方法研究,其中包括:油水、油气相对渗透率研究;油层非均质性研究;水驱可采储量与采收率分析;驱油效率与波及系数分析;提高油井排液量分析;注水井吸水指数分析;自然递减分析;存水率与水驱指数分析;油层压力系统分析;油藏水侵计算.②剩余油研究,其中包括:剩余油宏观分布研究;剩余油微观分布研究;剩余油饱和度研究.③改善水驱油田开发效果调整方法研究,其中包括:加强管理综合调整;打调整井;水动力学方法调整;提高采收率方法;井下措施;利用水平井调整.并指出这些内容不仅对一个具体油田的调整,而且对一般高含水期油田的调整研究都是适用的.将这套方法系统应用于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下_(1-5)层系的调整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表明该套方法系统具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通过岩心观察以及测井、录井资料的研究,对濮城油田沙一段各砂组的沉积特征和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识别出研究区发育三角洲相和湖泊相2种相类型。其中三角洲相发育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和前三角洲泥微相;湖泊相发育有浅湖滩砂、浅湖砂坝和浅湖泥微相。在综合考虑宏观沉积背景及微观沉积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沉积相的演化规律,建立了研究区的沉积模式,并得出其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14.
在充分利用和分析岩心、录井、分析化验、测井等多种资料的基础上,利用自然电位、自然伽马、电阻率和声波时差等测井曲线的形态、幅度等特征,建立了其与沉积微相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对不同沉积微相的测井曲线形态进行描述,从单井分析、剖面对比、平面展布3个层次对H1储层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HSS油田含油层系为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和滨浅湖亚相。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的测井曲线形态多为箱形、钟形,河口坝的测井曲线形态多为倒雪松形,前缘席状砂的测井曲线多为齿状,滨浅湖测井曲线多为齿状或指状。  相似文献   

15.
孤东油田七区西曲流河沉积微相定量识别技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沉积相是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在油田开发阶段,沉积微相的精细研究可以为油田开发方案的编制和调整、精细油藏描述和数值模拟等提供沉积背景等方面的基础地质资料。尤其对以曲流河沉积为主的孤东油田七区西馆上段来说,由于岩性横向变化大、砂体展布规律复杂,在油田开发的中后期,对沉积微相进行定量识别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神经网络自动识别沉积微相在胡状集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提高胡状集油田胡十二断块沙三段各积时间单元沉积微相划分的准确性,在系统取心井单井相研究的基础上,优选并提取了能反映各种沉积微相特征的定量参数,对不同类型的微相进行定量标定。将标定结果输入人工神经网络,应用神经网络的智能功能,并通过自动识别、调整权值、实现对未知沉积时间单元微相的自动识别。用神经网络方法对胡状集油田150多口井95个沉积时间单元进行沉积微相划分,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避免了仅用测井曲线划分沉积微相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7.
桥口油田河道砂微相储层特征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桥口油田沉积微相研究和划分的基础上,本文对河道砂微相储集层沉积特征包括岩性特征、粒度分布、砂体展布、储层物性和储层非均质性等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认为河道砂微相储集层在油田开发早期是主力油层,在目前油田处于中高含水开发阶段,剩余油挖潜的主要对象仍然是此类层,并提出剩余油分布的类型,以便为油田后期制定调整挖潜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根据沉积背景和沉积环境标志的研究,发现阿南地区存在多个煤层、发育直立的植物根茎化石和泥裂构造,地震相中前积结构发育,前缘相中反韵律的分流河口砂坝发育,在半深湖泥岩中浊积岩发育,属典型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依据对岩石、测井和地震等微相标志的研究,在阿尔善组和腾格尔组中,划分出了9种微相,其中,滩砂和分流河口砂坝微相油气最为富集,其次为席状砂、浊积岩、水下分流河道、远砂坝和水下溢岸微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