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改善原燃料质量,通过对高炉送风制度、炉顶布料制度的调整,炉内煤气流的分布更趋合理,高炉煤气利用率也得到进一步提高。高炉煤气流的合理分布对炉料的传热、强化冶炼进程起决定性的作用,直接影响高炉冶炼的强化程度和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2.
高炉内炉料下降和煤气流的上升构成逆流运行过程。以软熔带为界,上部有固、气相存在,下部有液、固、气三相共存。在两态或三态的运动中,伴随着错综复杂的物化反应。而煤气是能量传递和热交换的介质,它的分布直接关系到高炉内的传质、传热、传动量过程进行的程度。因此,高炉截面煤气流的合理分布是强化高炉冶炼的关键,也是高炉经济操作的基本条件之一。多年来,国内外,对大型高炉内煤气流分布的研究颇为引人注目,其研究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理论计算、数理统计、冷态解体、模型研究和直接测试等方法。本文应用数理统计和径  相似文献   

3.
不同的布料制度决定炉料的分布状态与不同部位炉料孔隙度的大小,进而影响煤气流在炉内的速度与压力分布,而煤气流的分布直接影响高炉顺行、煤气流利用率与料柱透气性的优劣.为促进煤气流合理分布,进一步探索高炉在中心加焦条件下炉内不同部位的煤气流速与压力变化规律,借助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二维高炉煤气流流动物理模型,基于多孔介质算法并...  相似文献   

4.
炉顶摄像监测装置在莱钢750 m3高炉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德平  姬广刚  白玮 《炼铁》2002,21(5):26-27
在高炉冶炼过程中,炉料在炉内的分布直接影响煤气流的分布,因此掌握和了解料面情况对控制煤气流分布以及改善高炉操作是十分重要的。传统的检测设备是在高炉炉顶安装探尺或十字测温装置,这种测量几个点或某一方向温度分布的方法,很难准确地判断高炉布料情况。随着高炉技术的不断进步,迫切需要能检测出高炉料面形状及煤气流分布状况的设备,以便指导高炉操作,炉顶摄像监测装置便是一种能在高炉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线观察炉顶设备运行状况和炉内料面情况的摄像装置。为此,我厂分别在2001年  相似文献   

5.
矿石批重影响高炉内煤气流的分布、影响煤气能量利用率。合理矿石批重系指在顺行条件下最佳煤气利用率时的矿石批重。合理的矿石批重可以降低高炉的燃料比,是节能的一项措施。国外计算焦炭批重只考虑炉喉直径一个因素。但根据我国高炉冶炼实践影响矿石批重的因素除炉喉直径外,尚有综合冶炼强度、相对料柱透气性指数,煤气流分布型式以及矿石堆比重等。并综合上述各因素提出一个计算合理矿石批重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6.
在高炉冶炼过程中,炉料在炉内的径向分布直接影响着煤气流的分布,因此掌握和了解料面形状对控制煤气流分布以及改善高炉操作是十分重要的。传统的料面形状检测设备是在炉顶安装探尺,这种只能测量几个点的方法。难以准确地判断布料状况。特别是高炉大型化以后,迫切要求能检测出整个料  相似文献   

7.
武钢二高炉从1982年6月第二代大修后,由于炉身砖衬大面积脱落,被迫于1985年4月进行了小中修,将炉身砖衬改为薄壁砖衬。为了保护炉衬,延长高炉炉身寿命,在强化高炉冶炼的同时,积极采取活跃炉缸和维护合理煤气流分布的装料制度等先进技术措施,使高炉炉况稳定顺行,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家一级高炉的先进标准。本文就1986年9月以来该高炉的装料制度进行扼要分析探讨。一、煤气分布在高炉下部送风制度合理和原、燃料条件基本稳定的情况下,高炉气流分布合理与否,主要取决于装料制度。若装料制度改变,炉内气流分布将发生变化。在不同装料  相似文献   

8.
《炼铁》2014,(4)
为研究高炉煤气流分布的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针对兴澄特钢3200m~3高炉的煤气流参数进行分析,并从布料制度、送风制度和原燃料条件等方面,采用单值控制、标准差等方法对煤气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得到了煤气流分布的波动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提出了改善煤气流分布的措施和原燃料各指标值的合理波动范围。  相似文献   

9.
调整控制好高炉内煤气流的分布,保持高炉长期安全稳定顺行,是真正实现低成本炼铁的重要途径。分析了原燃料条件变化、操作炉型变化以及事故对煤气流分布的影响,并提出了改进措施。通过采取上下部调剂、保持炉缸热量充沛、日常操作标准化等措施,实现了高炉炉内煤气流的合理分布,提高了煤气利用率,降低了高炉燃料消耗,保持了高炉的长期稳定、顺行。  相似文献   

10.
对天钢2000m3高炉强化冶炼的过程进行分析总结。随着高炉生产强度逐步提高,对高炉采取了重视精料入炉、优化送风制度、合理分布炉内煤气流、富氧喷煤等调剂手段,使焦比达到375kg/tFe、煤比149kg/tFe、高炉利用系数2.51,保证了高炉的稳产、高产及强化冶炼工作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煤气流分布对高炉冶炼的影响,并针对唐钢3号高炉煤气分布特点,从装料制度、送风制度、炉缸状况、原燃料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调整措施。结果发现:高炉气流得到很好的控制,分布稳定合理,高炉各项指标均有进步且能稳定的保持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2.
合理的操作炉型与生产条件和冶炼制度相对应,并且按照高炉冶炼原理与煤气流运动分布规律相匹配。介绍了宝钢高炉的发展过程和各高炉的炉型特点,结合宝钢4座高炉炉型特征及煤气流分布特点,研究高炉操作炉型的演变规律,分析炉型结构差异对高炉煤气流分布的影响;探讨适合宝钢生产条件和操作制度的炉型结构,进一步优化炉型设计,摸索不同炉型高炉煤气流调剂控制技术,提升高炉煤气流控制技术和应对技术,实现高炉稳定顺行。  相似文献   

13.
稳定炉内合理的煤气流分布是维持炉况顺行的重要方面。所谓“稳定煤气流”,首要的是维持稳定而足够的中心气流,在此条件下,才谈得上根据产量或节约燃料的要求,或者按照保护炉体设备的需要,对边缘气流加以适当的调整控制。另外,炉缸工作是高炉冶炼的基础,神户公司的试验证明,从炉喉中心装入少量焦炭,对于调整和稳定中心气流、改善炉芯的透液性和透气性,从而活跃炉缸有明显的效果。国内呈中心型气流分布的高炉尚少,因此,在现有装料设备和原料条件下,如能实施中心焦炭装入法,想必会给国内高炉生产带来较大的改观。  相似文献   

14.
鞍钢高炉工作者根据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系统试验,曾于1962年总结了高炉强化的冶炼和调剂规律,后来随高炉大量喷吹燃料又作了补充总结。其主要论点是: 1.高炉气流的合理分布是强化冶炼的关键。其发展方向是减弱炉内边沿和中心气流,使之沿高炉截面和高度合理均匀分布,炉喉CO_2%曲线由双峰式趋于平坦,使煤气能量被充分利用,冶炼指标良好; 2.控制高炉气流合理分布的关键是正确进行上下部调剂,以下部调剂为基础,  相似文献   

15.
高炉煤气分布是高炉顺行、冶炼经济技术指标以及长寿等问题的直接决定因素,甚至可以说,操作高炉即操作煤气。因此,高炉合理煤气流分布是炼铁工作者永恒的追求,京唐1#高炉煤气分布长期稳定、合理,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处于国内一流水平。以京唐1#高炉冶炼实践为基础,从高炉的送风制度、原燃料管理、装料制度、热制度和冷制度等操作参数入手分析,得出了控制高炉煤气分布的措施,对高炉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首钢长钢8号高炉近几年调控煤气流的措施进行总结,从送风制度、原燃料改善、装料制度入手,对煤气流的三次分布进行调控,使煤气流在高炉内合理分布,技术经济指标良好,实现了高炉长期稳定顺行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高炉内炉料与煤气流的合理组织可保证获得高的冶炼技术—经济指标。根据国内外的实践资料,单靠煤气分布最佳化就可使焦比降低10~30千克/吨铁。因此对沿炉子截面上煤气流的调节应予以大的关注。全苏冶金热工研究所与下塔吉尔钢铁公司、马钢及卡拉干达钢铁公司一起,于1978~1986年试验了连续记录料面煤气温度的装置。  相似文献   

18.
高炉上部煤气流调剂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清天  程树森 《钢铁》2008,43(2):22-26
利用数值模拟对煤气流的流场及温度场进行了计算.根据高炉不同部位的煤气流速分布,分析得出炉料分布对中上部煤气流分布和软熔带形状有决定作用,而鼓风制度可快速改变下部煤气流分布,并结合实际高炉中的现象及操作讨论了炉料分布的重要性.结果表明:在高炉生产中,有一个合理的布料制度是高炉操作的关键,径向煤气流分布受炉料透气性分布影响很大,初始煤气流对其影响较小,下部煤气流分布信息很难在上部反应.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鞍钢高炉的长期生产实践和系统试验提出:高炉煤气流的合理分布对炉料的传热、传质和传动量的好坏和强化冶炼进程起决定性的作用,直接影响高炉冶炼的强化程度和经济效果。高炉气流的合理分布应向均匀化发展,以炉喉煤气CO_2%曲线为标志,双峰式曲线愈趋平坦,煤气利用的愈好。控制合理的气流分布,应以下部调剂为基础,上下部调剂相结合,保持良好的炉缸工作,并据此总结提出了上下部调剂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20.
我厂现有19M~3小高炉一座。由于高炉有效容积小,冶炼周期短,炉况易波动,变化大,给高炉操作带来一定的困难。生产斗争的实践使我们不断认识到:在坚持“精料”工作的基础上,努力摸索小高炉的操作规律,不断提高操作技术水平,保证炉况顺行,这是小高炉夺取优质、高产、低耗的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高炉操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保证炉料和煤气流在高炉截面上的合理分布,最大限度地利用煤气中的热能和化学能。上升煤气流和下降炉料是高炉冶炼过程中,许多矛盾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