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梯度强磁场聚氧集氮机理与实验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空气中氧氮资源,以提高能源利用率.从氧氮磁性差异入手,采用高梯度强磁场进行氧氮分离.提出了一套磁场梯度聚氧集氮实验方案,探讨了磁路设计的主要性能参数,进行了聚氧集氮磁性材料和最佳氧浓度范围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开发空气中氧氮资源,以提高能源利用率.从氧氮磁性差异入手,采用高梯度强磁场进行氧氮分离.提出了一套磁场梯度聚氧集氮实验方案,探讨了磁路设计的主要性能参数,进行了聚氧集氮磁性材料和最佳氧浓度范围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磁化氧氮分离技术在工程上的应用,设计了一种小型带钢毛的高梯度磁场聚氧聚氮原理性实验装置。总结了磁路设计和流路设计的优化设计规律;研究表明磁路优化设计磁极间采用斥力场,会增大磁场梯度;永磁体尺寸与磁场间空隙应保持最佳的函数关系;在磁场空间装有含铬不锈钢毛可扩大磁力范围和增强磁场梯度。流路优化设计氧氮通道截面比例应按空气中氧氮体积比;磁场分离段的气流流动应保持稳定的层流状态,应尽量减少气流阻力。  相似文献   

4.
针对分布式能源热电冷联产工程的需要,对其关键的动力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燃气轮机的五项优化技术:动静子反旋叶轮技术、磁场聚氧聚氮技术、离心氧氮分离技术、富氧燃烧复合漩流燃烧技术和氮膜冷却与惰性防护技术;给出了四功能一体机的设计方案;重点分析了转匣式压气机结构与高温升涡轮叶片的氮膜冷却与惰性防护问题,为燃气轮机的高效化、微型化提供了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5.
磁场梯度聚氧及其在多能源联合循环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磁场梯度聚氧的机理,阐述了富氧送风和富氧燃烧在工业领域中应用的效果及其优越性,对比了各种制氧、富氧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磁力富氧在煤基二级或三级联合循环发电技术中的应用方案,对其技术难点及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对惰气熔融法测定薄板中氧和氮不确定度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一个薄板试样中氧和氮测定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了评定,求出了测定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  相似文献   

7.
防止地热供水系统氧腐蚀的充氮注硫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热供水系统存在着严重的氧腐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使用年限.在分析地热供水系统氧腐蚀机理的基础上,研究了在地热井口充氮气和在供水管道内注亚硫酸钠来去除氧腐蚀的机理及其工艺流程,并分析了充氮注硫的适用条件.根据研究结果得出,充氮注硫是一种有效的防止地热供水系统氧腐蚀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地热供水系统存在着严重的氧腐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使用年限.在分析地热供水系统氧腐蚀机理的基础上,研究了在地热井口充氮气和在供水管道内注亚硫酸钠来去除氧腐蚀的机理及其工艺流程,并分析了充氮注硫的适用条件.根据研究结果得出,充氮注硫是一种有效的防止地热供水系统氧腐蚀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含氮CZ硅的电学性能完全有别于含氮的FZ硅和无氮的CZ硅,研究表明,含氮CZ硅能形成一种与氮有关的新施主,它随氮氧复合物的形成而形成,随氮氧复合物的消失而消失,文章进一步研究了氮-新施主的形成和消除与热处理条件的关系,并对这些实验结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过量储存-SND作用脱氮特性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序批式生物膜法工艺中所表现出来的脱氮特性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过量储存-SND脱氮作用机理.厌氧段脱氮主要靠生物膜对含碳氮有机物的过量储存作用;好氧段脱氮主要靠生物膜的SND作用,反硝化的有机碳源主要为生物膜中在厌氧段过量储存的有机碳源.  相似文献   

11.
好氧反硝化菌株的筛选培养及其反硝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水库底泥中分离出一株好氧反硝化菌HF3.经过生理生化鉴定和16SrDNA测序,鉴定出该菌株属于NC004129 Pseudomonas.在乙酸纳-硝酸钾培养基上进行菌株培养,控制溶解氧浓度为7~8 mg/L,实验研究了HF3菌株的反硝化脱氮效果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对于硝氮浓度为2.3 mg/L的原水,24 h后的脱氮率可以达到90%以上;在pH值为7.0~9.0、温度为15~30℃条件下,均可获得良好的脱氮效果,48 h的脱氮率可达65%~95%.碳氮比对HF3菌株的脱氮效果影响显著,自然条件下原水的脱氮率为70%左右,碳氮比越高脱氮效果越好.研究结果表明,复筛培养出的HF3好氧反硝化菌具有良好的脱氮效果.  相似文献   

12.
亚硝酸盐氮对生物除磷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全面评价亚硝酸盐氮对生物除磷系统的影响,采用两个SBR系统,模拟厌氧/好氧及厌氧/缺氧(以硝酸盐氮为电子受体)除磷系统,分别考察亚硝酸氮对二者的影响.结果显示:亚硝酸盐氮对好氧除磷系统的影响远大于缺氧除磷系统,亚硝酸盐氮对好氧和缺氧除磷在每克挥发性悬浮固体加入0.88和6.72 mgNO 2--N时会对生物活性产生抑制.同时发现在以硝酸盐氮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除磷基础上采用逐渐增加亚硝酸氮质量浓度的方法驯化聚磷污泥,可以增加污泥对亚硝酸盐氮的适应性,并最终可以选择亚硝酸氮作为唯一电子受体吸磷,但其除磷效率低于以氧和硝酸盐氮为电子受体的除磷系统.  相似文献   

13.
为满足离心氧氮分离机高转速的技术要求,开发研究磁浮轴承应用技术.介绍了磁浮轴承的特点、分类和选型;阐述了磁浮轴承设计的基本思路和关键性技术措施.提出了在转匣式动静子反旋高速氧氮离心分离机上选用磁浮转筒式轴承的设计方案.将磁浮轴承应用于转匣式动静子反旋高速氧氮离心分离机后,将为提高氧氮分离的浓度和产量,提高氧氮离心分离机的性能和整机功能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多级厌氧、好氧、缺氧交替SBR新型反应器进行脱氮除磷的启动过程.方法采用接种法培养活性污泥,注入待处理污水,固定装置运行周期,通过调整厌氧、好氧、缺氧时间分配和交替次数对SBR工艺脱氮除磷效果进行研究.结果SBR工艺的运行参数为厌氧(含进水)1.5 h→好氧2 h→缺氧1.5 h→好氧0.5 h→缺氧1 h→好氧0.5 h→静置沉淀1 h,好氧的总时间为3 h,缩短了2 h,节约了40%的曝气量.对COD、TN、TP的平均去除率均已高达97.34%、90.78%、92.14%.污泥容积指数SVI由接种污泥的198.1降至最终污泥培养驯化第Ⅳ阶段的71.结论温度控制在(23±2)℃条件下,采用接种法培养驯化活性污泥2个月就能完成污泥培养驯化,满足污水处理要求.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红外光谱技术研究了氮保护气氛下生长直拉微氮硅单晶中原生氧沉淀.研究发现,微氮硅单晶中除了有和1224cm-1红外吸收峰相对应的a。方石英原生氧沉淀外,还存在和1026,1014,996和801cm-1红外吸收峰相对应的氧氮复合体的原生氧沉淀.实验还研究了原生氧沉淀在微力硅单晶中的分布,以及和氧碳氢杂质的关系,进一步指出,上述除1224cm-1之外的红外吸收峰,并不是某一种氧现复合体的振动吸收,而是对应着几种不同形态的氧氨复合体。  相似文献   

16.
利用煤炭自燃实验系统,对龙固煤矿7煤煤样的自燃过程进行了模拟实验.实验研究了注氮情况下的煤氧化煤温、自燃状态与氧含量的变化关系,确定了龙固煤矿7煤煤样窒息的最低氧浓度,研究结果对使用注氮防治煤炭自燃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采用缺氧-好氧生物脱氮系统对焦化废水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对影响硝化和反硝化效果的诸因素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不仅能有效地去除废水中的氨氮,同时可去除COD 等物质.氨氮去除率为95~99.2%,COD 去除率为88~94%。  相似文献   

18.
Unitank污水处理工艺硝化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Unitank工艺的运行特点,利用现场调研和数学模型分析相结合的手段,研究了Unitank工艺边池溶解氧和铵氮的时间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Unitank工艺边池溶解氧在好氧阶段初期会出现一个较低平台,此后呈现线性上升趋势.Unitank工艺边池铵氮浓度具有非稳态特征.利用数学模型分析发现,好氧阶段前期铵氮去除速率最高可达7.93 mgN·(L·h)-1,曝气80 min后平均硝化速率降低至2.03±0.13 mgN·(L·h)-1.这主要是由于反应器铵氮浓度很低限制了硝化菌的生长活性.  相似文献   

19.
脱氮硫杆菌在废水脱硫、脱氮处理工艺中的应用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综述了脱氮硫杆菌(Thiobacillus denitrificans)的生物学特征以及它在废水好氧脱硫、厌氧脱硫和厌氧脱氮3种工艺中应用的现状、阐明了不同工艺中脱氮硫杆菌的代谢途径、作用效果和关键影响因素.指出脱氮硫杆菌因具备生态幅宽、细胞外聚集单质硫和能够在厌氧条件下还原硝酸盐等优点,可以作为工程菌种来开发同步脱氮、脱硫新工艺,并提出了同步脱氮、脱硫新工艺研究和应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总结了新加坡樟宜回用水处理厂4次采样的结果,该厂日处理城市污水80万t.在好氧区很好地实现了部分硝化和亚硝酸盐积累,其中好氧氨氧化率平均为72.2%,亚硝酸盐积累率平均为76.0%.在缺氧区氨氮和亚硝酸盐得到了同步去除(厌氧氨氧化).物料衡算结果表明:初沉池的出水总氮的37.5%是通过自养脱氮去除,27.1%是通过传统的硝化/反硝化脱氮去除,其余部分总氮则存在于活性污泥和出水中.微生物和动力学研究表明:短悬浮或游离的厌氧氨氧化菌可存在于污泥龄较短的污水处理系统.最后从出水氮质量浓度、pH、碱度、曝气能耗及反应器容积等方面,将樟宜回用水处理厂的分段进水活性污泥法工艺与新加坡其他3个回用水处理厂的MEL/LE工艺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