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断层侧向封闭性与垂向封闭性关系分析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本在深入研究断层侧向、垂向封闭机理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两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两之间相互联系,但要受一定地质条件的制约。当砂泥对接形成侧向封闭时,断层在垂向上也是封闭的;当断裂填充物构成侧向封闭,断层在垂向上也应是封闭的;当泥岩涂形成侧向封闭时,断层在垂向上能否形成封闭,关键取决于断裂填充物的封闭性,如果断裂填充物封闭,断层在垂向上也封闭,反之则开启。 相似文献
2.
3.
渤南洼陷断层封闭性评价——以义37断块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魏艳萍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8,15(4):36-38
断裂在油气成藏与分布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可以圈闭油气,更重要的是作为连接烃源岩与圈闭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渤南洼陷内断裂极其发育,它们对油气的运移、聚集以及油气藏的进一步分割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通过对渤南洼陷义37断块油藏的重点解剖,明确了断层在侧向和垂向上的封闭机理,运用净毛比、断层泥比率和断面压力等参数分析了断层的封闭能力,揭示了油气运移的方向和路径,并且认为义37断层在沙二段油气成藏过程中,侧向上起到了很好的封闭作用。 相似文献
4.
5.
本文通过断层精细解释与三维模拟技术结合应用,分析油气优势运移路径,建立充注层优选模式,进一步细化、深化油藏动力学理论研究。三维模型显示断层面形态存在多样化,整个断面对储层的封堵性也存在差异,针对断面三维要素及流体运移势能特征分析,研究断层疏导油气的最优势通道,并通过断面封闭性分析论述断层对油气向储层注入的控制作用。油气运聚成藏过程受断层面形态及其横向封闭、开启状态控制,油气在势能约束下沿断层面优势路径向上运移,只有路过储层处于开启段,为油气充注入口,且势能较入口低的位置也存在开启段,为储层流体出口,在势能差的作用下,油气才会规模性的进入储层,油气在密度差异作用下向构造高部位聚集成藏,建立了断层开启段组合、油气优势运移路径沟通的"高势进,低势出"油气充注模式。本次研究创新性对断层面结构要素开展三维研究,应用流体势分析方法,识别出断层疏导油气的优势路径,同时提出"高势进,低势出"的油气充注模式,对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车古20潜山主要断层垂向封闭性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车古20潜山断层发育及演化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断层垂向封闭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指出断层面压力和断裂带泥质含量是影响断层垂向封闭性的主要因素,利用抗压模拟实验结果确定出泥岩塑性变形极限,利用断移地层岩性及断距建立了一套预测断裂带砂泥含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对车古20潜山主要断层在C-P-Es^4垂向封闭性行了评价。除断层F23、F42和F1在298测线及车古203—车古20—车古201井一线不具垂向封闭性外,其余断层在C-P-Es^4皆具垂向封闭性,这是该区油气聚集与保存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利用声波时差资料研究断层垂向封闭性的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断层垂向封闭性受多种地质因素的制约,如断层性质、断层面产状、断层面上所受上履地层的静压力以及断裂带充填物的性质、胶结程度、成岩程度、孔渗性等。利用声波时差资料研究断层的封闭性主要是根据断裂带充填物的性质和受压实情况:如果断裂带地层岩性致密、孔渗性差,而且又处于正常压实,则声波时差偏低,此种情况,断层对油气是开启的;如果断裂带充填物是以欠压实泥岩为主,则声波时差高,此种情况,断层对油气是封闭的;但必 相似文献
8.
断层垂向封闭模式及研究方法 总被引:38,自引:4,他引:38
在深入研究断层垂向封闭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断层垂向封闭的三种地质模式,并利用断层面压力、断移地层的砂泥比值和断层填充物与围岩声波时差的相对关系,分别研究了三种不同地质条件下的断层垂向封闭性。实例应用表明,这些方法用于研究断层垂向封闭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䵼��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油气运移的通道称为输导层或运载层。研究表明,伊兰-伊通盆地主要发育三种类型的输导管:储层砂体、基岩不整合及断裂。储层砂体、基岩不整合主要作为油气横向运移的通道,断裂既可作为油气的遮挡层又可充当油气运移的通道,这与断裂的性质和活动强度有关,作为运移通道时主要起着担当油气垂向运移的通道或导致油气直接散失的作用。伊兰-伊通盆地可分为岔路河断陷、鹿乡断陷和莫里青断陷3个二级构造单元,上述三个断陷的输导体系存在着差异,并控制了其油气的运聚和分布:①砂体分布特征决定了莫里青断陷油气以近距离运聚为主,而断裂和基岩不整合面也为较长距离运移创造了条件;②双二段砂层是鹿乡断陷大南凹陷生成的油气大规模向五星构造带运移的优质输导管;③断裂在岔路河断陷中起垂向油气运移通道作用,对浅层油气藏的形成和破坏有着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0.
建立在烃类垂向微运移理论基础上的化探技术是用先进仪器设备检测痕量的油气组分,不同级次的异常均具有重现性好、稳定性高的特点。区域异常可预测盆地的含油气远景,区带异常指出了油气富集的有利区带;局部异常为评价圈闭或圈闭钻探先后排序提供了依据;矿置异常显示了油气田扩边外缘的方向。井中化探能随钻预测油气层,提供试油层位。文中以实践探例论述了化探的上述功能,指出了当今油气化探存在的混淆勘查阶段、急功近利、忽视应用基础研究以及队伍技术力量不足等制约油气化探技术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ѷ�պϹ����о�����������↑����Ӱ��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文章通过建立有限元力学模型,定量地计算分析了在垂向应力为最大主应力的地应力环境下,不同产状、开度裂缝的闭和规律。结果表明:在垂向应力为最大主应力的环境下,地层中发育的水平裂缝在油气藏压力衰竭时最容易发生闭合,闭合压力高;其次为低角度裂缝。因此,埋藏深度大、水平裂缝和低角度裂缝发育的裂缝性油气藏,不宜采用油气藏天然能量弹性驱动方式开采,而应及时采取措施保持地层压力。而且,埋藏深度大,水平裂缝发育、基质岩块渗透率低的裂缝性油气藏,开采速度不宜过高,应有足够的时间使基质岩块中的油气进入裂缝系统。 相似文献
12.
变形介质凝析气藏油气相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变形介质凝析气藏因储层岩石颗粒细、孔隙小,储层界面效应极为突出。同时,降压开采过程中储层变形作用明显,因而其相态特征不同于常规凝析气藏。考虑吸附、毛细凝聚和毛细管力等界面效应和储层变形作用对油气体系相态特征的影响,建立了变形介质凝析气藏油气体系真实露点预测模型和衰竭开采过程中气藏的反凝析液饱和度预测模型。将该模型用于Q69井的露点和反凝析油饱和度的预测,其计算结果表明孔隙介质界面现象和储层变形作用不仅会导致气藏的露点升高,而且会加剧地层反凝析作用。考虑孔隙介质界面效应和储层变形作用影响后,地层反凝析油饱和度比常规模拟方法的预测结果更大,并且储层渗透率越低、变形作用越大,地层反凝析油饱和度增加就越显著。因此,与常规凝析气藏相比,变形介质凝析气藏在衰竭开采过程中反凝析现象将提前,反凝析污染也将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3.
�����ظDz���������������߶ȹ�ϵ����̽��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针对盖层厚度与所封盖烃柱高度之间存在着一种简单的线性正相关关系这一认识,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济阳坳陷上第三系浅层气藏的统计资料,对盖层厚度与所封盖烃柱高度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后认为:油气藏盖层厚度与所封盖烃柱高度的关系不是呈简单的正比关系,而是存在一个变化范围;对于成地藏地质条件相似地区的众多油气藏,所封盖烃柱高度与盖层最小厚度(或称临界厚度)具正相关;具有相同烃柱高度的油气 相似文献
14.
油气地质综合研究平台必须实现数据的集成管理、可视化综合表达和定量分析,因此,可采用数据集市、数据平台和应用系统构成的三层式体系结构,应用数据集市实现多学科数据的集成化管理,应用机助地层对比、图层叠加显示、专题图、三维可视化、空间叠加分析等技术实现多学科研究的专业集成。金湖凹陷戴南组的初步应用表明,该平台可为油气勘探的地质综合研究提供高效适用的软件工具。 相似文献
15.
流体包裹体成分研究方法及其在油气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9,自引:7,他引:29
80年代以来,流体包裹体研究已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油气研究手段,流体包裹体的成分测测试及应用是其中的一部分。成分测试方法可以分为三大类,即非破坏性单个包裹体的成分分析,破坏性单个包裹体成分分析和破坏性群体包裹体的成分分析。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中国西北挤压型沉积金地主要油气富集区的地层流体压力与油气运聚关系的探讨,划分了油气运聚的5类流体压力模式:①紧邻泥岩压力封隔层的砂岩顶部出现流体超高压带,之下为正常压力(Ⅰ型);②泥岩压力封隔层之下的砂岩内部出现流体超高压带(Ⅱ型);③泥岩压力封隔层之下的砂岩仍为正常流体压力(Ⅲ型);④不存在泥岩压力封隔层,地层流体压力正常(Ⅳ型);⑤技致密岩石围限的高压异常流体砂体(Ⅴ型)。对塔里木盆地轮南、塔中地区和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地区及吐哈盆地、酒东盆地的重点油气富集区实例进行分析,提出泥岩压力科隔层的存在不仅是砂泥岩层系中油气富集的重要条件,也是储集层中形成高压流体异常带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中国西北挤压型盆地研究超压泥岩封隔层并预测其分布,能有效地指导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17.
18.
��Ȼ��ˮ����������ؾۼ��뱣��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具有巨大潜能的新型非常规能源资源,其对常规油气藏可起到很好的封盖作用。以国内外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成果和进展为基础,通过讨论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机制、演化特征以及 分布规律,系统分析了天然气水合物可以得天独厚地封盖油气藏的机理,探讨了其对油气藏尤其是气藏聚集和保存的控制和,提出了天然气水合物聚集和保存油气的多类地质模式,如垂向遮挡和侧向遮挡、披覆遮挡和接解遮挡以及同生遮挡和后生遮挡竺 相似文献